陳培豐
摘要: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作文在考試中占據(jù)較大的篇幅,是衡量學生語文成績的重要部分,小學生由于基礎認知淺薄,在作文中經常體現(xiàn)出力不從心,諸多學生的作文內容千篇一律,讀之索然無味,我們教學中,不僅要從學生的視角分析問題,幫助學生掃清寫作的障礙,同時還應強化自我的反思,以推陳出新的高效教學形式,更替?zhèn)鹘y(tǒng)作文的教學理念,融入素質教育的指南,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導入作文教學中的興趣內容,吸引學生的創(chuàng)作參與,并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靈感如源源活水一般涌現(xiàn)。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引言: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在作文的表達中,缺乏有關的詞匯累積,難以利用契合情境的詞語抒發(fā)自己的見解,在作文構思中,缺乏社會的認知能力,作文中的情感抒發(fā)難以引發(fā)讀者的心靈共鳴,種種情況下,教師應打破封閉的課堂制約,引領學生走進更加廣闊的情境空間中, 結合日常的生活感悟延伸思維,大膽的進行思維的遷移,整合語文的文學智慧,彰顯內心的真情實感,改變以往集中化、單一化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作文寫作問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通過作文教學的不斷創(chuàng)新強化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一、融入童真趣味
學生的認知淺薄、社會閱讀少,這些都是作文創(chuàng)作中的劣勢,但通過不同的視角進行分析,學生正是由于沒有被社會上的“濁氣”感染,才能夠自帶“明朗”,在作文中教師沒有必要固化寫作的模式,讓學生一板一眼的進行思考,反而應預留空間,允許學生能夠暢所欲言的闡述真實的想法,學生原本一些不敢出現(xiàn)在作文中的語句,擔心不正規(guī)的作文表達,逐漸的借助自由的寫作平臺得到揮灑,教師會發(fā)現(xiàn)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1。例如:寫“雨天”有關的天氣文章時,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道:“小雨滴噼噼啪啪的打在窗戶上,仿佛在對我說:不要念書啦,我們一起出來玩吧……”多么富有生氣的情境畫面啊,然而傳統(tǒng)的寫作中,教師并不認可學生的這種自由表達內容,認為學生上課期間有想要出去玩的想法是不對的,一味的打擊學生,長此以往,學生難以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滿篇都是謊話、廢話,出現(xiàn)了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教學的創(chuàng)新理念下,教師應允許學生展示自己的童真童趣,也讓學生消弭對寫作的膩煩情緒。例如:寫“爸爸媽媽”時,學生大多都是說明一些實例,然后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與感恩,通篇內容雖然大同小異,但教師已經司空見慣了,此時有位學生表述了不同的觀點:“我的媽媽有很多的缺點……希望媽媽看到這篇文章不會打我。”整篇內容雖然說了很多媽媽的缺點,并無贊美的語句,但顯而易見家庭的氛圍十分和諧,整篇內容都詼諧逗趣,讀者很容易被這種真實的場景吸引,由此及彼的觸動心理的情感,雖然該生并沒有以:“媽媽我愛你”這樣常見的結尾抒發(fā)情感,但一句:“希望媽媽看到這篇文章不會打我。”自然而然的流漏出了母子之間平等、尊重等互動模式,這樣的文章更加珍貴、真實,正是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才能夠“大膽直言”,獨辟蹊徑寫出不一樣的精彩2。
二、靈活吸取取營養(yǎng)
寫作必然要累積文字詞匯,掌握句式、句型,并通過小學常見的比喻、排比、擬人等方式為文章增光添彩,整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并非一日之功3,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寫摘抄筆記、寫日記等,學生機械化的完成任務,對作文的幫助并不大,教師可定期開創(chuàng)文學活動,潛移默化的指引學生汲取文學營養(yǎng)。例如:周一的時候進行分組,告知學生周五語文課上以“春天”為主題進行游戲闖關,并不安排任務,學生自然的會在課后集合起來一同收集有關春天的詞語、詩歌、文章等,周五的時候學生們已經蓄勢待發(fā),教師從簡單的問題開始,背誦詩歌的上半句,讓學生對答下半句,逐漸的開放課堂游戲模式,讓小組之間互相出題,最后選出小組的代表,每人現(xiàn)場口表達一段有關春天的情境,學生之間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大家都卯足了勁去競爭,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在愉快又自由的環(huán)境下,掌握了更多的文學內容。
三、細致觀察貼近自然
學生在寫作中,內容枯燥無味、描寫粗枝大葉,多是日常的觀察較少,臨時抱佛腳無寫作思路引起的,教師可指引學生強化對日常的觀察,結合家庭、校園等場景,走進自然空間,為激發(fā)作文的靈感提供契機。例如:以描寫情境的文章為命題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去觀察校園,或者利用多媒體展示校園情境,通過“找不同”等游戲形式,學生直觀的看到四季的變化、花草樹木的更替、小蟲子的體態(tài)等,這些多彩的情境映入眼簾,學生寫作時自然文思泉涌了4。再比如:描寫故事類的文章,題目為“我印象深刻的一個人”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的職業(yè)情境,環(huán)衛(wèi)工人凌晨打掃街道、交警曝光在太陽下指揮、教師夜半伏案批改等,誘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與回憶,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經歷故事,回想自己是否與這些人有過接觸,那么記憶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主人公又是誰呢?課堂上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結合命題的元素延伸情境的展示,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跳躍,觸動學生的創(chuàng)意靈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針對作文的創(chuàng)新教學,可采取多樣化的模式,以童真的導入、日常的觀察回顧、知識的累積分享等,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朱一明.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途徑探析[J].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6(4):5-5.
[2]張桂玲. 淺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策略[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6(26):88-89.
[3]胡培培. 關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途徑的探析[J]. 課程教育研究, 2015(35):78-79.
[4]吳亞群.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途徑與思考研究[J]. 新課程中, 2017(4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