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爾
摘要:“授之以漁”是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視角和切入點。提升學習力便是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將知識轉化成生產力的關鍵所在。思維導圖是一種思維可視化工具,將其運用到學習過程中,可以將看不見的思維結構、方法、途徑得以呈現(xiàn)。本文就運用思維導圖策略提升學生學習力的可行性進行論證,以期對教學改革以及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學習力;思維導圖;教學
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并把知識轉變?yōu)樯a力,提升競爭力,是目前最亟需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新課程據(jù)此對人才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授之以漁”已經成為如今教育的基本原則,而提升學習力正是這個原則的關鍵所在。
一、什么是學習力與思維導圖
國內外諸多學者對于學習力這一概念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比如能力結構觀、心理要素觀等,但這些觀點都比較抽象,對教學實踐活動缺乏有效的針對性。我國教育學會《中小學生學習力培養(yǎng)的研究》課題組通過整合相關理論,從實踐教育入手,將學習力定義為:學生在學習知識、形成技能、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學習轉化力、學習創(chuàng)造力等綜合品質,是支持學習活動的基礎能量。
思維導圖是記憶之父東尼·巴贊發(fā)明的一種思維工具,它模擬人腦神經網(wǎng)絡放射結構,以直觀形象的圖示來表示概念間的關系,展現(xiàn)認知結構,是外化大腦思維的圖譜。在繪制思維導圖時,人的左、右腦同時運作,思維導圖呈現(xiàn)的是一個思維過程,從一個中心主題延伸出各級次主題,各級主題呈現(xiàn)出相互包含的層級的關系,形成一種類似樹狀的思維方式。
二、運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習力的可行性
如果僅從學習力和思維導圖的概念來分析,兩者之間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如果從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時的特征以及學習力的結構成分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者之間是表里相依的關系。
1.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的特征
首先,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是一種自主的學習方式。這種自主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第一,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時對知識注入了更多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控制,這個過程是自主的;第二,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偏好、認知程度以及知識結構的不同,他們所制作的導圖也就不同,因此,這些思維導圖是一種個性化的作品。這種個性化元素不僅能體現(xiàn)出學生各自的思維特點,而且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
其次,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可以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發(fā)散性思維是一種擴散狀態(tài)的思維模式,從一個中心出發(fā),對事物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進行多維度的思考。而思維導圖由點出發(fā),將頭腦中豐富的素材通過聯(lián)想和擴散進行組合,這與發(fā)散思維的工作方式是相符合的,由于這種擬合特征,思維導圖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再次,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有利于知識的掌握。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圖譜式的工具其突出特點在于可以讓知識之間的隸屬關系得到清晰的呈現(xiàn),學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找到零散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通過綜合、歸納、分析、分類等方式將這些知識點組合在一起,從而很方便地對信息進行加工與整理。因為有了思維導圖這樣一個工具,分析信息的速度得以提高,學生便有更多的精力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這更加有利于完成新舊知識之間的同化與順應。
2.自主性學習、發(fā)散性思維以及知識的掌握對學習力的影響
美國自主學習研究的著名專家齊默曼曾經對自主學習提出過一個系統(tǒng)的框架,他認為,自主學習的學生在元認知方面對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能進行計劃、組織、自我指導、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評價;在動機方面,能把自己視為有能力的自律者,對完成學習任務不僅有充足的信心,而且還能通過成功的效能體驗強化學習動機;在行為方面,能夠對學習進行選擇、組織、改造,以達到最佳效果。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可以帶來以下影響:(1)提高學習的內部動機,令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2)提高學習的自控性,在學習過程中盡可能擺脫對教師或他人的依賴,對學習進行自我支配、自我監(jiān)控。(3)提高學習的自信心,自主學習者會設置有效的學習目標,相信努力會帶來成功,能夠根據(jù)合理的標準對自己進行評價與調整。(4)更正確地使用學習策略,自主控制者知道如何使用、計劃、分配學習資源。
發(fā)散性思維是一種擴散狀態(tài)的思維模式,在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中,明確指出發(fā)散性思維是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是人們打破思維定式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發(fā)散思維的提高對知識的轉化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都有積極的影響。
思維導圖的運用使知識掌握的更好,主要是由于知識建構的更加合理。美國教育學家奧蘇泊爾曾提出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原有認知結構的清晰性、穩(wěn)定性、可辨別性等始終影響著新的學習的獲得與保持。因此,知識建構的是否合理對知識的遷移至關重要。而知識的遷移能力正是知識轉化力的核心要素。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進行這樣一個推理的過程: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發(fā)散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學生知識掌握得也更好。而學習自主性的提高對內部動機、自控性、自信心、策略的使用都有積極的影響,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習動機、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知識掌握的情況是遷移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基礎,當知識掌握的更好時,這兩方面的能力便得到很大的提升;發(fā)散性思維是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發(fā)展了發(fā)散性思維也就是發(fā)展了創(chuàng)造力?;氐街皩W習力的概念,學習力主要包括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學習轉化力、學習創(chuàng)造力這“五力”,而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時的特征恰能夠通過提升自主性、發(fā)散思維能力、知識的掌握來提高這“五力”。
目前關于學習力的研究中,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及以上群體,對中小學群體的關注度不夠。然而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是未來學習的基礎,關系著學習者的終生學習以及國家的發(fā)展,若教師在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及其相關策略,主動積極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則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思維是一個系統(tǒng)的結構[J].寧波大學學報,2006,28(5).
[2] BuzanB.The Mindmap Book[M].BBC books,1995.
[3]Barry J.Zimmerman 等著.姚梅林等譯.自我調節(jié)學習[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