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由中國當(dāng)時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學(xué)命名原則》涉及了92種元素名稱,其中85號、87號和91號元素沒有定名。在制定元素名稱時,確立元素定名取字,應(yīng)依一定系統(tǒng),以便區(qū)別。元素名稱固有漢字有金(Au)、銀(Ag)、銅(Cu)、鐵(Fe)、錫(Sn)、硫(S)、鉛(Pb)等,這些元素名稱用字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如:《漢書·食貨志》《說文解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等都有記載。這些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也成為制定新元素名稱的造字依據(jù),如:金屬元素名稱用“金”為形旁,非金屬以“石”為形旁。以上列出的金屬元素名稱和非金屬元素名稱都是左右結(jié)構(gòu)的合體字,屬于形旁和聲旁組合而成的形聲字。一類形旁依據(jù)固有漢字,聲旁按國際通用名稱的諧音,如 “鋰”“鈉”;另一類是根據(jù)元素特性造的形旁,聲符是與文字所代表的意義有聯(lián)系的部件,“氫”表示一種最輕的氣體,“氯”表示單質(zhì)狀態(tài)下是綠色的氣體,“氮”表示空氣中的氧被沖淡了,其中的氣字頭表示常溫下為氣體,取“輕”字中“”、“綠”字中“錄”、“淡”字中“炎”作為聲旁與氣字頭組成元素名稱?!颁濉痹谕ǔ顟B(tài)下是棕紅色液體。它的英文名bromine來自希臘文brōmos,是惡臭的意思?!颁濉弊种形亩麖乃畯某?,也是比較典型的例子。“碳”元素的拉丁名為Carbonium,源自carbo一詞,是煤的意思,故用“石”旁加聲旁“炭”。元素名稱中造字比較特殊的例子如:“氧”字曾叫“養(yǎng)氣”,表示滋養(yǎng)之意,并造過“”字,后因筆畫繁雜,“”字演化為“氧”。“汞”字在中國古代文獻《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述有:“丹砂能化為汞”,因“汞”是唯一的液態(tài)金屬,以水字作底也很符合原則。
為避免造新字,在元素名稱中,有些形聲字如:釕(Ru)、鈁(Fr)、鉍(Bi)、鈀(Pd)、釤(Sm)、鉑(Pt)、鏑(Dy)等,這些字在漢語古字里均可找到,但作為元素名稱用字,他們都已失去了原有的意思,而賦予了新的含義和讀音,作為新的元素名稱用字出現(xiàn)。
對于氣字頭用字如:氫、氧、氮、氯等重要元素用字,早在1915年當(dāng)時的教育部即頒行全國。
(魏亮摘編自《元素名稱的沿革》,作者:王寶瑄,《科技術(shù)語研究》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