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明理學(xué)對“太極”詮釋的發(fā)展

      2017-01-25 08:45:11蔡家和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xué)報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周子宋明理學(xué)黃宗羲

      蔡家和

      (東海大學(xué)哲學(xué)系,臺灣 臺中 40704)

      宋明理學(xué)對“太極”詮釋的發(fā)展

      蔡家和

      (東海大學(xué)哲學(xué)系,臺灣 臺中 40704)

      “太極”一辭于《易經(jīng)》所無,而于《易傳》始言之,發(fā)展到了宋代的周濂溪有《太極圖說》,其中的第一句,“無極而太極”是關(guān)鍵。往后的發(fā)展,對于“太極”及“無極而太極”兩句常視為形式義,而不決定其內(nèi)容,內(nèi)容視各派系主張而有不同。各家常以自己的體系觀之,故有不同詮釋。如理學(xué)則視此“太極”只是理;心學(xué)則視此是心;氣學(xué)則反對太極為氣外“根源之物”。對于太極一概念的演進之研究,可以看出宋明理學(xué)的發(fā)展,及宋明理學(xué)體系對太極概念的影響。本文即以此“太極”概念做為核心,進而把其中的觀念之發(fā)展,一一述及之,并解析之,以闡明此概念于宋明理學(xué)中詮釋之演變。

      太極;無極;宋明理學(xué);心學(xué);易傳

      一、前言

      本文談“太極”概念的發(fā)展,特別以宋明理學(xué)(廣義的理學(xué),包括宋元明清)中各家的詮釋做為主要的研究范圍。“太極”概念,在《易經(jīng)》所無,而《易傳》始有之,其言:“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雹儆捎趯τ谝讓W(xué)的詮釋有各派系之不同,例如漢學(xué)、宋學(xué)之爭者,則對此“太極”的詮釋差異甚大②。以宋學(xué)的代表朱子為例,朱子的詮釋是“易者,陰陽之變;太極者,其理也?!雹奂础耙子刑珮O”一句,朱子的詮釋是,在陰陽變易之中,有個定常之理,此理稱之為太極。朱子以理詮釋太極,朱子的理是一個超越的天理。④這從其對于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定義可見,《易傳》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朱子視之形上為道,即為理;形下為器,此器又通于氣。故理在陰陽之上,理與陰陽之氣不離不雜,故可稱此理亦超越亦內(nèi)在。至少此理有其超越的面向,即太極可以是宇宙論中的演化的根據(jù),做為氣化的超越根據(jù)。然若以漢學(xué)為據(jù),清代漢學(xué)家的代表,吾人舉例戴震之說,則不同于朱子之詮釋,其言:

      后世儒者紛紛言太極,言兩儀,非孔子贊《易》太極、兩儀之本指也??鬃釉唬骸啊兑住酚刑珮O,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痹粌x,曰象,曰卦,皆據(jù)作《易》言之耳,非氣化之陰陽得兩儀四象之名?!鬃淤潯兑住?,蓋言《易》之為書起于卦畫,非漫然也,實有見于天道一陰一陽為物之始終會歸,乃畫奇偶兩者從而儀之,故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既有兩儀,而四象,而八卦,以次生矣。孔子以太極指氣化之陰陽,承上文“明于天之道”言之,即所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以兩儀、四象、八卦指《易》畫。后世儒者以兩儀為陰陽,而求太極于陰陽所由生,豈孔子之言乎?、?/p>

      戴震之說正是對程朱體系的反對,認(rèn)為“太極生兩儀”,不是理生氣,也不是宇宙論的創(chuàng)造生起說,⑥其視之為此乃圣人寫書畫卦,而不斷的倍翻為二,為四等等。故戴氏批評以兩儀為陰陽,而太極為所以然之理者,其所批評者,正是朱子的詮釋,朱子詮釋“一陰一陽之謂道”⑦言:“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⑧此乃視陰陽是氣,所以陰陽者,理也、道也、太極也。故可見戴震反對朱子的見解,而關(guān)于“太極”之說,就有漢、宋之不同論調(diào)。

      當(dāng)我們論及宋明理學(xué),總以周濂溪為首,周子的出現(xiàn),其重要的哲學(xué)作品有二,主要是《太極圖說》與《通書》;《性理大全》中,《太極圖說》在前,而《通書》在后,甚至以《太極圖說》解《通書》;然黃百家⑨、全祖望⑩與牟宗三先生?等人并不認(rèn)同,反認(rèn)為應(yīng)該《通書》在前始可。而對于《太極圖說》的評價,歷來亦有多種爭議,如朱、陸之爭,?當(dāng)代學(xué)者亦有爭議,有人認(rèn)為其中雜了道教,有人認(rèn)為是儒家之學(xué)。?且周子的《太極圖說》,亦有版本的問題,在朱子當(dāng)時,有另一版本,第一句“自無極而為太極”,朱子不取;朱子所取者乃“無極而太極”,若取前一版者,則其定位,又將有不同。故依著上文的見解,吾人認(rèn)為以“太極”為核心,而衍生了二個問題,第一是《易傳》所謂的“太極生兩儀”的見解,該如何詮釋?周子的“無極而太極”的見解,又該如何詮釋。就《易傳》與周子的原文中常只是形式的談,而為內(nèi)容不決定的,其決定處就在各家的體系之不同,故填充后的太極、兩儀、無極等概念亦不相同。吾人順著“太極”之說及《太極圖說》,以此兩者為本,見其在宋明理學(xué)的發(fā)展中,各家如何詮釋,而其詮釋演進又有何發(fā)展與變化。

      二、宋明理學(xué)各家的詮釋

      以下吾人談宋明理學(xué)的“太極”觀,主要論述的內(nèi)容,以程朱理學(xué)為主,周子的“無極而太極”是被詮釋的對象,故不把他的見解放在各體系中以談?wù)撝?,吾人主要談心學(xué)、理學(xué)(包括程朱理學(xué)與修正后的理學(xué))、氣學(xué)三系。主要以派系為代表,而無法一一述及到各大思想家,如張子、邵雍,此二人吾人文中未提及。

      在宋明理學(xué)的詮釋發(fā)展過程中,程朱扮演著重要角色;宋明理學(xué)到清學(xué)的發(fā)展,常因著宗朱或反朱而生起。而全祖望認(rèn)為要把程子與周子分開釋之?,其理由乃全祖望宗于黃宗羲心學(xué)一脈,自與程朱體系不同;而且宋明學(xué)者,無論哪一系,大致都愿意宗周子,批評者少。?亦是說黃宗羲一脈亦能接周子,而不是程朱獨能接續(xù)之。

      吾人在此先述及于程朱理學(xué),理由在于,宋明理學(xué)常以程朱為核心,后世發(fā)展出的宋明理學(xué),多與程朱脫不了關(guān)系,乃因為或是宗朱,或是反朱,都圍繞著程朱學(xué)而興起。朱子于其時代中,亦曾與象山論辯“無極太極”之說,而且其對于周子的詮釋影響甚巨;又如《性理大全》,其編寫內(nèi)容,以周子《太極圖說》在前,《通書》在后,朱子彷佛成了周子代言人;?又朱子與呂祖謙所編的《近思錄》,共有十四卷,卷一談道體,第一則亦以周子的《太極圖說》為首。朱子的《易本義》對于“太極”一概念,直接以其理氣論中的理字釋之,而朱子的《易本義》中,已加入了易之圖說,?而這是王弼與伊川易學(xué)版本所無,王夫之?認(rèn)為朱子之圖來自于邵雍。?

      從以上看出,朱子的見解對于宋明理學(xué)的影響甚巨,而其對于“太極”的詮釋亦顯得重要,而吾人推本其根據(jù),朱子乃繼承程子而來,屬道南派,然程伊川的《易程傳》中,并無對于《系辭》等傳做詮釋,伊川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一陽道也,如一闔一辟謂之變。”?這也是朱子之所以釋“太極”為“理”之根據(jù)。陰陽是形下,“所以陰陽之理”是形上,形下為氣,形上為理,而此理在朱子而言,又是太極。朱子于《太極圖說解》處言:“蓋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太極即是形上之道,是所以然之理,故太極只是理。此是程朱學(xué)派的理氣論之建構(gòu),至于是否為“太極”之本意,則不必然,如韓康伯所注之《系辭》對于“太極”的認(rèn)定是:“夫有必始于無,故太極生兩儀也。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此乃以老子的“有生于無”,“道不可道”的意思詮釋太極,并以王弼的貴無之說詮釋太極。與程朱的理氣論的見解不甚相同。而此理氣論的“理”,亦可視為程朱學(xué)對于“太極”一辭的詮釋,甚至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

      以上述說了程朱的太極之理。以下吾人把宋明理學(xué)家的發(fā)展分為三系,所謂的心學(xué)、理學(xué)、氣學(xué),至于朱、陸的《太極圖說》的論辯,?吾人不打算處理,理由在于,朱陸之論辯的焦點在于“無極”兩字是否是儒家當(dāng)用的術(shù)語,而吾人的文章的主要概念是“太極”,而不是“無極”;又其所爭論者,象山所堅持主張者,認(rèn)為此乃周子早年不成熟之作,或者認(rèn)定是雜有道教的作品,而與《通書》不類;而朱子的主張是,此乃儒家的作品,無極是對于太極的形容,無極是形容太極的無聲無臭。?無極是無形,太極是有理。?至于象山的重點,吾人抄出其言:“《易》之《大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已是形而上者,況太極乎!”?其認(rèn)為陰陽都可以是形上了,何況太極,太極更是形上了,豈還要加無極兩字,別人才不會認(rèn)錯呢!其視“一陰一陽”之為形上者,與朱子不同;朱子言陰陽是形下,而太極才是形上,而象山的一陰一陽與太極都可以是形上。

      以上吾人談了程朱學(xué)對太極的見解,以下談心學(xué)、修正的理學(xué)、氣學(xué)三系對太極概念的詮釋之發(fā)展。

      1.心學(xué)

      象山屬心學(xué),其學(xué)生楊慈湖以“不起意”之義理詮釋易學(xué),且詮釋的易學(xué)是心學(xué)式的易學(xué),太極通而為心極?;然其楊氏易學(xué),并未對《系辭》做注,故吾人亦無法看出其對“易有太極”的見解為何。陽明學(xué)亦重在言心,少言及于太極。視其“乾坤萬有之基”為良知?,則可說其太極與良知同根,然陽明并未明顯地談?wù)撝?,其弟子王龍溪?則言之,龍溪言:

      夫千古圣人之學(xué),心學(xué)也。太極者,心之極也。有無相生,動靜相承,自無極而太極,而陰陽五行,而萬物,自無而向于有,所謂順也;由萬物而五行陰陽,而太極,而無極,自有而歸于無,所謂逆也。一順一逆,造化生成之機也?;涀允W(xué)失傳,心極之義不明。漢儒之學(xué),以有為宗,仁義、道德、禮樂、法度、典章,一切執(zhí)為典要,有可循守,若以為太極矣。不知太極本無極,胡可以有言也?佛氏之學(xué),以空為宗,仁義為幻,禮樂為贅,并其典章法度而棄之,一切歸于寂滅,無可致詰,若以為無極矣。不知無極而太極,胡可以無言也?一則泥于跡,知順而不知逆;一則淪于空,知逆而不知順?!茏訑?shù)百年后,陽明先師倡明良知之教,以覺天下,而心極之義復(fù)大明于世。?

      “太極”作為道體,乃天理,此乃朱子的詮釋,既超越又內(nèi)在,有其客觀的超越面向。而到了龍溪認(rèn)為此太極即是心極,乃是依其師陽明的“心即理”之說而推本之的。本來太極在程朱而言,只是理,然依著陽明之“心即理”之說,此太極之理,即是良知,故太極為心極,龍溪亦說此心極之義是陽明所闡發(fā)的;然其實陽明只說“心即理”,不太言“太極是心極”之義。龍溪除了闡明太極是心極之義外,龍溪尚且對于周子的“無極而太極”之說做了闡發(fā)。周子的《太極圖說》若依于朱子的詮釋,其實是指宇宙生化的意思,如朱子解“無極而太極”為“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紐,品匯之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外復(fù)有無極?!?朱子的詮釋,此乃就宇宙生化而言,雖此宇宙生化不同于老子所言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之說,但還是就客觀的造化而言。如今龍溪把此客觀造化,轉(zhuǎn)而到內(nèi)在主體,是為義內(nèi)之學(xué),視天地之造化如良知之造化。陽明有“良知為造化之精靈”之說,又言良知能“生天生地,成鬼成帝”。?龍溪除了把客觀的太極轉(zhuǎn)而為心極外,其解“無極而太極”的意思是,“有”、“無”乃良知的兩個面向,?是一種中道義,不執(zhí)于二端,不落于俗見,落于有者,如漢儒之說,一切典章法度執(zhí)而有為,不知其化,有而為定有,此為執(zhí)著;落于無者,如佛學(xué),一切寂滅,一切歸空,而不知此為真空妙有。而龍溪認(rèn)為良知之有無面向,不可致詰,如道之不可道,故謂之玄。無論如何,其把太極義轉(zhuǎn)而為心極義,是一種創(chuàng)發(fā)。而把無極而太極之說,以有無兩面視之,兩不執(zhí)著,乃吸收了佛老之長處?而轉(zhuǎn)化為儒學(xué)之思想。

      2.修正的理學(xué)

      明代的程朱學(xué)派,雖以朱子為宗,然對于朱子之說,覺得有不圓融之處,亦試圖修正朱子學(xué),讓理論不致于產(chǎn)生矛盾,此在陳來教授的文章中曾提及之:“元明理學(xué)的去實體化轉(zhuǎn)向及其理論后果”,?此意思是指元代到明代的朱子學(xué),其超越的天理義,已開始轉(zhuǎn)變,漸轉(zhuǎn)而為內(nèi)在的理之說,而去除理的超越性、實體性。吾人舉羅整庵的見解以明之。整庵對于朱子學(xué)小有修正,修正處在于理氣論?,而朱子言太極是理,故“太極”之說,整庵亦不同于朱子,整庵言:

      或者因“《易》有太極”一言,乃疑陰陽之變易,類有一物主宰其間者,是不然,夫易乃兩儀、四象、八之卦之總名,太極則眾理之總名也,云“易有太極”,明萬殊之原于一本也,因而推其生生之序,明一本之散為萬殊也,斯固自然之機,不宰之宰,夫豈可以形跡求哉??

      整庵認(rèn)為,有些人因著“易有太極”一語,而視太極為一存有,如有一物主宰于天地之間,整庵不如此認(rèn)定,這里所謂的有人認(rèn)為,乃指朱子便是如此認(rèn)定?!疤珮O”在整庵而言,與朱子的不同詮釋在于,他視此為眾理總合,亦是說太極不是有一物超越于外,此客觀超越義已轉(zhuǎn)而為內(nèi)在義;既然超越義沒有了,但也不是如心學(xué)式的主觀義,而是視為眾理的總合,天地間只有眾理,亦即分殊之理,在氣中之理,重在氣,理只是氣的條理,故也有人認(rèn)為整庵是一種氣學(xué),如劉又銘教授?、陳來教授即如此認(rèn)定。吾人可以說他是一種從理學(xué)轉(zhuǎn)而重氣的一種講法。相對而言,他對于太極的見解已不同于朱子,朱子言太極,有超越、有內(nèi)在義,而他言太極只是眾理,轉(zhuǎn)為內(nèi)在義。此可視為明代程朱學(xué)對“太極”理解的修正。

      依此吾人進入到氣學(xué),吾人舉明末清初的三人為例,一是蕺山,一是黃宗羲,另一是王船山。

      3.氣學(xué)

      蕺山學(xué)可視為心學(xué),也可視為氣學(xué),一方面他欣賞陽明的良知之說為學(xué)問之大頭腦;另一方面,他認(rèn)為心也是氣。其為氣學(xué)的理由在于蕺山有言:“天者,萬物之總名,非與物為君也;道者,萬器之總名,非與器為體也;性者,萬形之總名,非與形為偶也。”?“天者,萬物之總名”,其實于郭象已言之,郭象為了談自然義,?而不是依他(天、道)而起(自然則非他然),故有如此之說,如此則能保住自然義。若如此也解消了天的根源義,如今蕺山又有相同的說法。“天”在朱子而言,則為天理,為太極,而蕺山卻認(rèn)為只是萬物之相加而為天,故取消了天的根源實體義,而似一種泛神論之說。若如此則能保住氣化世間,而為一種氣論。

      至于蕺山對于“太極”亦有詮釋。黃宗羲、黃百家、全祖望等人編《宋元學(xué)案》,于“濓溪學(xué)案”,談到“太極”,他們皆以蕺山的太極之說為標(biāo)準(zhǔn),吾人抄出蕺山對太極的見解,其內(nèi)容為:

      “一陰一陽之謂道”,即太極也。天地之間,一氣而已,非有理而后有氣,乃氣立而理因之寓也。就形下之中而指其形而上者,不得不推高一層以立至尊之位,故謂之太極;而實無太極之可言,?所謂“無極而太極”也。使實有是太極之理為此氣從出之母,則亦一物而已,又何以生生不息,妙萬物而無窮乎?今曰“理本無形,故謂之無極”,無乃轉(zhuǎn)落腳注。太極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陽生陰,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萬物,皆一氣自然之變化,而合之只是一個生意,此造化之蘊也。?

      從劉蕺山這一段對“太極”的詮釋可看出,其是一種重氣的見解。所謂“太極”者,一陰一陽之道是也。陰陽之道何以即是太極?蕺山于《周易古文鈔》對“易有太極”一段詮釋為:“強名之曰‘太極’,而實非另有一物立于兩儀、四象之前也。……無極、太極,又是夫子以后破荒語。此‘無’字是實落語,非玄妙語也。……然象山曰‘陰陽已是形而上者,況太極乎’,近之矣。?從這一段可知,蕺山言“太極”指的是一陰一陽之道,而此道不是在氣化之前有一物為太極,其解“無極而太極”,指的是沒有太極,而與他的“天也者,萬物之總名”是一致的,也與他反對“有物先天地”之說一致。?太極是陰陽之道,太極就在陰陽之中。這是一種重氣的詮釋。所以蕺山言:“天地之間一氣而已”。此太極乃氣立而理寓,所以不得不尊高一層,而以太極稱之。其實是沒有一個于萬物之外的太極。且蕺山的推論是,若真存在一太極,亦為一物,若也是一物,則同于萬物,就難以神妙。依于此,蕺山此文之作,乃是針對朱子的見解,朱子對“無極而太極”的詮釋是“無形而有理”,故“無極”是一種形容詞,形容理之無形、無聲、無臭。而蕺山反對之,而認(rèn)為“無”字是實落語,而非玄妙語。都是針對朱子的“不言無極,而太極淪為一物”的反對。蕺山視此太極只是落于形下之物的形上之理,此理不在物外,說實了,只是一個生意、主宰之理,而落于萬物之中。

      除了蕺山對太極之闡發(fā)外,?黃宗羲對于太極之說也有一套主張,與其師蕺山相似,其見解表現(xiàn)在《太極圖講義》,?內(nèi)容為:

      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氣本一也,而有往來、闔辟、升降之殊,則分之為動靜。有動靜,則不得不分之為陰陽。然此陰陽之動靜也,千條萬緒,紛紜膠轕,而卒不克亂,萬古此寒暑也,萬古此生長收藏也。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謂理也,所謂太極也。以其不紊而言,則謂之理;以其極至而言,則謂之太極。識得此理,則知“一陰一陽”即是“為物不貳”也。其曰無極者,初非別有一物依于氣而立,附于氣而行?;蛟灰颉啊兑住酚刑珮O”一言,遂疑陰陽之變易,類有一物主宰乎其間者,是不然矣,故不得不加“無極”二字?!嫌忠詿o能生有,于是誤認(rèn)無極在太極之前,視太極為一物,形上形下,判為兩截。蕺山先師曰:“千古大道陸沈,總緣誤解太極?!乐笤鲇谔臁4说啦磺宄?,則無有能清楚者矣?!?

      黃宗羲這一段話很多是加上整庵的話而加以申論,上文曾提到整庵修正朱子之說,屬于一種理學(xué)的修正而轉(zhuǎn)向氣學(xué)。故黃宗羲的義理可稱之為氣學(xué),而與整庵修正理學(xué)而重氣的型態(tài)有所相似。黃宗羲認(rèn)為天地之間一氣而已矣,然而理有何作用呢?黃宗羲的見解是,氣為第一義,理則為氣之條理。氣的所以然者則為理,故能使天地萬物之運行有規(guī)則而不亂,此所以然則為理。以理為氣之“所以然”,是宋明理學(xué)所共許,然而為何黃宗羲屬氣學(xué),而朱子為理學(xué)呢?雖雙方都談理、都談氣,理由在于,以理或以氣為第一義,則判出二系的不同。朱子的理有其主宰義、超越義,故以理生氣,理為第一義;而在黃宗羲,氣為第一義,理則只是條理,以陳來教授看法觀之,則是理去實體化了?,理不再是超越的如有一物般的天理,而為物之條理,故可稱黃宗羲是氣學(xué)。黃宗羲言太極,也是理,此理不在物之外,也不是超越地言,而是內(nèi)在地言。故其理論性,最終同于其師蕺山,視一陰一陽即是形而上,即于形下見其理,則見太極,有其形上性。

      又黃宗羲對于“無極”的認(rèn)定是,無極不為一物。乃“易有太極”一句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太極為一物,然太極只是理,只是條理,而不是超越之一物,故加“無極”以明之,讓人知道太極不是一物,而是無聲無臭、無形體之理。依此,黃宗羲批評佛老,以其老子之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則認(rèn)定于太極之上有個無極,太極為一物,無極復(fù)為一物。形上、形下判而為二,而有二元割截之嫌,然黃宗羲的理氣觀之認(rèn)定,理氣是一物而兩名,非兩物而一體,故反對老子之說。最后黃宗羲引其師之說,認(rèn)為學(xué)界因著太極之錯認(rèn),以致學(xué)說不明,總因?qū)Α疤珮O”的不理解;太極依于黃宗羲、蕺山之見,只是理,其形上性只在形下表現(xiàn),不是在物之外另有一物為太極。此乃氣論對太極的詮釋。

      進到王船山之說,船山對于太極?的詮釋是:“無極,無有一極也,無有不極也。有一極,則有不極矣。無極而太極也,無有不極乃謂太極,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贝四舜綄τ凇盁o極而太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吾人稱此為創(chuàng)造性的意思,乃是認(rèn)為此說不是周子的原意,理由在于“無極”一旦視之為“無有一極”,則不該再釋之“無有不極”之意,“一極”與“不極”矛盾,不該兼采,故視此為創(chuàng)造性詮釋。船山的意思是,沒有一個超越于物外的實體可稱為極,一旦沒有了創(chuàng)造之根源,則此神妙之極表現(xiàn)在萬物身上,萬物都為極,而都很靈妙。故無物不極,此乃似于泛神之說,一旦沒有了超越的太極(一神),則散而為泛神。理由在于一旦有一極,則有其不極之處,乃是因為太極超越地為神,則相對地顯出萬物不神,故無有一外在的太極,則萬物都能顯其極、都能神。故其對“無極而太極”的詮釋乃太極不在物外,而是萬物都極的總合,則為太極,船山主張陰陽之相加而為太極,故可見船山的重氣理論,所詮釋出的太極義,是萬物、陰陽之相加。此三位氣論者所詮釋的“太極”都有其相似之處。這也是明末清初的重氣思潮之表現(xiàn)。而有別于理學(xué)、心學(xué)對于太極的詮釋。

      三、結(jié)語與反思

      本文的主題是“太極”與“無極而太極”概念的發(fā)展,主要就宋明理學(xué)三系對太極的不同詮釋。本來在《易傳》本身,及周子的《太極圖說》內(nèi)容不多,以至造成后人的詮釋多端,不同的派系,則有不同的詮釋,在宋與漢的詮釋亦不同,甚至在宋明理學(xué)的發(fā)展中,至少有三派的詮釋進行于其中,如心學(xué)、理學(xué)、氣學(xué),吾人于其中,又找到了羅整庵的見解,是一種修正的理學(xué),修正后則是理學(xué)往氣學(xué)發(fā)展的型態(tài)。

      心學(xué)視太極為心極,理學(xué)則視太極為理,為形而上,以別于氣之形下;至于整庵之修正理學(xué),視太極為理,而且是眾理之總名,而不是有一孤立于氣化之外的超越之理。氣學(xué)則視太極非為一物,把太極散而為氣化之加總,如船山視陰陽之加總而為太極。然而吾人的寫作,亦無意于比較此三系的是非對錯,或是誰人詮釋較能合于《易傳》或周子的原意,一方面也不容易找到原意,另一方面中國哲學(xué)的經(jīng)典詮釋,在不同的派系與脈絡(luò)中,可有不同的詮釋面向,可視為詮釋經(jīng)典的生命發(fā)展,可以豐富經(jīng)典的多樣性。當(dāng)然找到原意也可以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然亦難以宣稱誰人的講法必是原意,若如此,則能保留了詮釋的空間,豐富經(jīng)典的生命。

      又在宋明理學(xué)的發(fā)展中,程朱理學(xué)是較先被建構(gòu)出來的,張子之學(xué)可以稱之為氣學(xué),然當(dāng)時其學(xué)說不受重視,故氣學(xué)的再發(fā)展,已經(jīng)到了明末清初了,故吾人把氣學(xué)一脈放在最后。若略過張子之說,則宋明理學(xué)發(fā)展之軌跡,則由理學(xué)開始,而各家展開一系列的對于理學(xué)的修正,如陽明以心學(xué)修正理學(xué),而整庵的重氣之說也修正了朱子學(xué),而氣學(xué)的想法,不重超越的理為第一義,而改以氣為第一義,理成了條理。宋明理學(xué)的派系之發(fā)展,也填實了“太極”、“無極而太極”之說的內(nèi)容。其發(fā)展者,先有理學(xué),而后心學(xué)興起,理學(xué)內(nèi)部的修正(如整庵學(xué)),大致也在明代興起,整庵與陽明處于同一時代,至于心學(xué)的興起,大致象山已開始,而后有白沙、陽明接續(xù)。至于氣學(xué),略于張子之學(xué)不說,其大量興起,在于明末清初的思潮,除了吾人所舉的劉、黃、王之氣學(xué)外,如陳確等人亦是重氣,而且都以自己的體系來詮釋“太極”概念。而且豐富了太極的概念,對于文化的返本與開新,有著歷史上不可輕忽之貢獻。

      [注 釋]

      ①《系辭上傳·第十一章》。

      ②太極概念近于一隱喻,而各家詮釋不同,心學(xué)家視為心,理學(xué)家視為理,而氣學(xué)家視為氣,各有不同解讀。

      ③宋·朱熹:《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版),第62頁。

      ④朱子言“理”,雖超越,但也內(nèi)在。然其“超越義”乃相對于“內(nèi)在義”而言;如戴震言“理”則為內(nèi)在義,只是“肌理、文理、條理”,故為“內(nèi)在”。戴氏批朱子言“理”有“超越義”,認(rèn)定是錯的,不該視為“如有一物焉”;戴震言“理”與朱子不同。

      ⑤清·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9頁。

      ⑥唐君毅先生解周濂溪的“無極太極”之說,不采西方的科學(xué)、宇宙論方式,而以天外飛來之說,視之為自有,而不是科學(xué)式的因果方式而言之,其言:“萬動萬形,自恒是有,則其所自始之寂無,亦當(dāng)內(nèi)涵此一‘有’之義,以創(chuàng)始此萬動萬形之有者,而為一原始之真實有。此即濂溪所謂干元?!碧凭悖骸吨袊軐W(xué)原論·原教篇》(臺北:學(xué)生書局,1990年版),第50頁。

      ⑦《系辭上傳·第五章》。

      ⑧宋·朱熹:《易本義》,第58頁。

      ⑨“《性理》首《太極圖說》,茲首《通書》者,以《太極圖說》后儒有尊之者,亦有議之者,不若《通書》之純粹無疵也。”見《宋元學(xué)案》,選自明·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3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89頁。黃百家不取《性理大全》的見解,其以《太極圖說》為首,而改以《通書》為首。理由在于《太極圖說》的評價是有爭議的。

      ⑩全祖望言:“濂溪之門,二程子少嘗游焉。其后伊洛所得,實不由于濂溪,是在高弟滎陽呂公已明言之,其孫紫微又申言之,汪玉山亦云然。今觀二程子終身不甚推濂溪,并未得與馬、邵之列,可以見二呂之言不誣也?;尬?、南軒始確然以為二程子所自出,自是后世宗之,而疑者亦踵相接焉?!币姟端卧獙W(xué)案》,選自明·黃宗羲著:《黃宗羲全集》第3冊,第587頁。這意思是,一般認(rèn)為,程朱可接續(xù)于周子之傳,而全祖望不以為然。其認(rèn)為周子自周子,二程自二程,體系不甚同。

      ?牟宗三認(rèn)為:“明乎此,則黃宗羲所簡述之周子學(xué)之內(nèi)容即可得而解矣。而此簡述之內(nèi)容具見于周子之《通書》,吾以下先明《通書》,次明《太極圖說》?!蹦沧谌骸缎捏w與性體》第1冊(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版),第323頁。牟先生亦先述《通書》,后釋〈太極圖說〉。

      ?象山與朱子曾有“無極太極”之論辯,象山認(rèn)為《太極圖說》是周子早年未定之論或是為道教影響下的不成熟之論,而朱子否定之,視《太極圖說》是儒家作品,且需與《通書》合釋。牟宗三先生曾言:“依此,《太極圖》可能源自于道教,而《圖說》則斷然是濂溪之思想?!蹦沧谌骸缎捏w與性體》第1冊(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版),第408頁。牟先生認(rèn)為圖可能是抄自于道教,但圖說是周子的意思,也是儒家義理。

      ?朱伯昆言:“照王偁關(guān)于陳摶易學(xué)傳授的說法,其以數(shù)學(xué)傳穆修,后傳至邵雍,其先天太極圖當(dāng)屬于數(shù)學(xué)?!笨蓞⒁娭觳ィ骸兑讓W(xué)哲學(xué)史》第2卷(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頁。無極圖類于太極圖,然無極圖與太極圖不同在于,無極圖乃由下而修煉到上,而太極圖卻是由上而下。先天太極圖亦屬陳摶所有,可參見同書,第13頁。

      ?程朱為理學(xué),又朱子注了周子的通書與太極圖說,故一般以朱子可繼承周子。但全祖望則反對,因為程朱為理學(xué),而周子不是理學(xué),周子言性,是剛?cè)嵘茞褐卸岩樱菤庑?,而非性理,故周子與程朱不全同。

      ?例如,陳確批周子的無欲之說;羅整庵認(rèn)為周子“妙合而凝”,語有疵焉,其言:“周子《太極圖說》篇首無極二字,如朱子之所解釋,可無疑矣,至于‘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三語,愚則不能無疑。凡物必兩而后可以言合,太極與陰陽果二物乎?其為物也果二,則方其未合之先各安在耶?朱子終身認(rèn)理氣為二物,其源蓋出于此?!泵鳌ち_整庵:《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9頁。

      ?如陳克明所點校的《周敦頤集》,其加入朱子的注解,也是以《太極圖說》在前,《通書》在后。見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41頁。

      ?這些圖,如“伏羲八卦次序圖”與“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最根底處都畫為太極。見宋·朱熹:《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版),第7頁。

      ?“至宋之中葉,忽于杳不知歲年之后,無所授受,而有所謂先天之學(xué)者,或曰邵堯夫得之江休復(fù)之家。休復(fù)好奇之文士,歐陽永叔嘗稱其人,要亦小智而有所窺者爾?;蛟魂悡灰允谀滦?,修以授李之才,之才以授堯夫。”清·王夫之:《船山全書》第1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651頁。

      ?朱子也自說其圖,如伏羲卦畫先天圖等來自于邵子,朱子言:“康節(jié)方圖子,自西北之東南,便是自干以之坤?!彼巍だ杈傅戮帲跣琴t點校:《朱子語類》第4冊,第1613頁??梢娭熳拥膱D從邵雍而來。朱子亦曾贊邵子:“天挺人豪,英邁蓋世。架風(fēng)鞭霆,歷覽無際。手探月窟,足躡天根,閑中今古,醉里乾坤。”宋·邵雍著,陳明點校:《皇極經(jīng)世書》上冊,出版說明,第3頁。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第1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yè)公司,1983年版),第67頁。

      ?參見宋·周敦頤著《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頁。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53頁。

      ?關(guān)于太極圖說可參見,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xué)史》三上,第357~359頁,其認(rèn)為是客體實有與主體實有之爭,其認(rèn)為雙方的體系,所造成的必然之爭論,而表現(xiàn)在《太極圖說》的爭論。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1冊(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版),第404~410頁,其視朱子為勝方,即認(rèn)為此太極圖說是儒家作品,儒家亦能言無。蔡仁厚:《宋明理學(xué)·北宋篇》(臺北:學(xué)生書局,1975年版),第68~75頁。此近于牟宗三的看法。陳榮捷:《朱陸通訊詳述》,《朱學(xué)論集》(臺北:學(xué)生書局,1982年版),第251~269頁。劉述先,《朱子哲學(xué)思想的發(fā)展與完成》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4年8月增訂再版,第289頁。劉述先教授的看法大致同于牟先生。而唐君毅認(rèn)為通書與太極圖說可以相通。見唐君毅,《中國哲學(xué)原論導(dǎo)論篇》〈第十三章原太極上:朱陸太極之辯與北宋理學(xué)中太極理氣思想之發(fā)展〉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0年9月五版。第399~418頁。錢穆:《朱子新學(xué)案》第3冊,收于《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lián)經(jīng)1995年版),第237~409頁;陳來,《朱熹哲學(xué)研究》臺灣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第376頁。他認(rèn)為:“但是,無極之辯并未直接涉及二人多年來的重大分歧。朱熹在無極太極上的爭論并不是朱陸主要分歧的根由,而是朱陸之爭的一個副產(chǎn)物??浯鬅o極之辯對了解朱路分歧的實質(zhì)作用并無多大意義?!标悩s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版),第205~227頁。曾春海:《陸象山》(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版),第161~166頁。如杜保瑞認(rèn)為:“爭辯的重點在于朱熹為以理氣說建構(gòu)存有論之學(xué),而象山反對之,象山之真正用意實為儒道正統(tǒng)之爭,以朱熹立無極義即是道家老學(xué)之傳?!?/p>

      ?朱子給梭山之信中言:“不言無極,則太極同于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于空寂,而不能為萬化根本?!笨蓞⒁娝侮懢艤Y:《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3頁。即無極不是在太極之上者,當(dāng)視之為,無極乃是對太極的形容詞。

      ?“‘無極而太極’,只是說無形而有理。所謂太極者,只二氣五行之理,非別有物為太極也?!彼巍だ杈傅戮?,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第6冊(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第2365頁。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第23頁。

      ?“心為太極”、“道為太極”乃邵雍所主張,見邵雍:《皇極經(jīng)世書觀物外篇上》(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币姟蛾柮魅珪ぴ伭贾氖资局T生》。

      ?陽明的《五經(jīng)臆說》,只有十三條,談《易》處亦少。

      ?王龍溪的易學(xué)作品《大象義述》談的是《大象傳》,未及于《系辭》的“太極”之說。

      ?明·王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81~482頁。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第3頁。

      ?“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标悩s捷編著:《王陽明傳習(xí)錄詳注集評》(臺北:學(xué)生書局,1998年版),第261條,第323~324頁。

      ?就有無是良知的兩個面向而言,龍溪是似于朱子的;只是朱子言“性即理”,太極是天理,也是吾人之性,而龍溪宗“心即理”,太極是理,也是良知。故朱子有總體一太極,物物一太極之說,萬物有萬物之理,故萬物都有太極,如同人有其性理一般??蓞⒁娭熳樱骸案饕黄湫?,而萬物一太極也?!彼巍ぶ芏仡U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第2頁。又龍溪的有無兩面之說,可謂以周子、朱子的義理來吸收佛老,老子言:“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薄兜赖陆?jīng)·第一章》。此有無玄同之不可致詰。而龍溪的有無,也似于般若學(xué)的中道義,乃“空”與“假名有”的中道,此龍溪以有、無釋之。

      ?老子認(rèn)為道不可致詰,而道的有無兩面向都包括,故為玄。至于佛學(xué),以真空與妙有兩者相合,空不離假名施設(shè)之有,是為一種中道觀(不離空與有)。

      ?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xué)精神》(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419頁。

      ?蕺山認(rèn)為整庵所言理氣論最為精當(dāng)。

      ?明·羅整庵:《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5頁。

      ?劉又銘言:“應(yīng)注意的是,他所謂的氣已經(jīng)不是朱子理氣對立分說下的氣,而是包孕了理的概念在內(nèi)的氣?!眲⒂帚懀骸独須鈿庵校毫_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書局,2000年版)第23頁。他視整庵為一種氣論。

      ?明·劉宗周著,戴璉璋、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第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版),第480頁。

      ?見郭象注〈逍遙游〉,其中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處注解。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chǔ)基點校:《南華真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9頁。

      ?牟宗三先生云:“無極而太極豈是以沒有太極為太極耶?此豈非過甚矣乎?只是閉眼瞎說而已?!蹦沧谌骸缎捏w與性體》第1冊,第392頁。此乃牟先生對劉蕺山詮釋的批評。

      ?參見《宋元學(xué)案》,引自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3冊,第607~608頁。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第1冊,第234~235頁。

      ?此禪者之語:“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币婞S宗羲:《黃宗羲全集》第8冊,第891頁。黃宗羲、蕺山以此比配朱子的理生氣,故認(rèn)定朱子雜有禪學(xué)。批評禪學(xué)的“有物先天地”之講法,羅整庵《困知記》已先言之。

      ?黃宗羲對于其師蕺山的學(xué)術(shù)見解,歸納為四,此四者乃發(fā)其前人所未發(fā)者。其中的第四點,則為“太極者,萬物之總名?!币娒鳌S宗羲:《黃宗羲全集》第1冊,第252頁。

      ?牟宗三對此評論為:“如此講法,理氣誠為一物矣,然理卻只成氣之自然變化之不紊,此只成自然主義,猶非其師之形而上下緊收緊吸即體即用之義也?!蹦沧谌骸缎捏w與性體》第1冊,第403頁。

      ?參見《宋元學(xué)案》,引自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3冊,第609~610頁。

      ?因為陳來教授于書末認(rèn)為,明代的理學(xué),把“理”去實體化之說,故吾人認(rèn)為陳來教授應(yīng)當(dāng)是可同于唐君毅先生認(rèn)“理”為“事理”之說。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xué)精神》(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419頁。又可參見唐君毅:“中國由明末至清之思想家,最能了解事理之所以為事理者,莫如王船山。依于上所謂事理之本性,凡論事理皆當(dāng)分別論,又當(dāng)論事之承續(xù)關(guān)系,事之順逆成敗之故。船山最能兼擅此三者,而又能本仁義禮智等性理,以義斷史事之是非?!碧凭悖骸吨袊軐W(xué)原論·導(dǎo)論篇》(臺北:學(xué)生書局,1986年版),第80~81頁。

      ?“‘太極’之名,始見于此,抑僅見于此,圣人之所難言也?!邩O其大而無尚之辭。‘極’,至也,語道至此而盡也;其實陰陽之渾合者而已,而不可名之為陰陽,則但贊其極至而無以加,曰太極。太極者,無有不極也,無有一極也。唯無有一極,則無所不極。故周子又行而贊之曰:‘無極而太極?!庩栔倔w,絪缊相得,合同而化,充塞于兩間,此所謂太極也?!蓖醴蛑骸洞饺珪返?冊,第561頁。此乃船山于《周易內(nèi)傳》對太極的詮釋,與《思問錄》見解相似。

      責(zé)任編輯:郭美星

      B244

      A

      1008-4479(2017)03-0033-09

      2017-03-22

      蔡家和,臺灣東海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

      猜你喜歡
      周子宋明理學(xué)黃宗羲
      宋明理學(xué)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學(xué)人格美育論》評介
      預(yù)期對注意的影響受制于被預(yù)期主體是目標(biāo)還是分心物*
      A Happy Trip:周子杭
      黃宗羲一生勤奮
      BIM+VR技術(shù)在施工中的應(yīng)用
      黃宗羲與柳馨遠改革思想之比較
      張載對宋明理學(xué)的歷史貢獻
      《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
      文化—文本的交織
      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研究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1
      云林县| 延寿县| 丘北县| 商城县| 屏南县| 鹿泉市| 资溪县| 新邵县| 乌兰浩特市| 策勒县| 沧州市| 西平县| 东丰县| 龙江县| 湄潭县| 四会市| 蒙阴县| 九寨沟县| 大英县| 洛南县| 九寨沟县| 崇州市| 承德市| 贵港市| 马边| 福清市| 六盘水市| 重庆市| 松滋市| 孙吴县| 惠安县| 石景山区| 蕉岭县| 太保市| 双鸭山市| 金阳县| 北辰区| 阜新| 贺兰县| 永德县| 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