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新探索
      ——基于習近平“人民觀”視角

      2017-01-27 18:20:55李國濤
      棗莊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發(fā)展

      李國濤

      (山東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

      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新探索
      ——基于習近平“人民觀”視角

      李國濤

      (山東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

      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命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應有之義。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立足中國現代化的建設實踐,放眼世界各國面臨的全球“困境”,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工作路線、基本前提,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認真落實到“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和“五大發(fā)展理念”中,要使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具有時代性和開放性,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人的全面發(fā)展;人民主體;共享發(fā)展;時代價值①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以人民為中心則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zhí)政理念的集中表現。黨歷代主要領導人都十分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本文試就習近平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新探索作一初步探討。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

      (一)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發(fā)展軌跡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正是在繼承前人優(yōu)秀文化成果,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憧憬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得到闡述的。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對象和生產過程的異化,導致人和自己的類本質發(fā)生異化。勞動對人來說只是外在的東西,不屬于他的本質,人的類本質只是維持個人生存的手段。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1](P297)異化勞動理論的提出,為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提供了理論基礎。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盵1](P5)該表述深刻揭示了生產力、生產關系、舊的社會分工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關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受社會分工支配,造成個人片面、畸形發(fā)展。決定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當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徹底消滅分工之時,個人才能依自身興趣充分發(fā)展自身才能,從事自身喜愛的職業(y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已初步形成。

      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經濟學手稿》中,以資本主義時代為觀察點,以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狀況為中心,揭示了人的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及其規(guī)律:“人的依賴性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社會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tài),在這種社會形態(tài)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盵2](P104)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三大形態(tài)的著名論斷,重新詮釋了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表明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現實的、具體的歷史過程,具有強大的歷史感和現實感。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和基本原則。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最本質的特征,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盵3](P294)馬克思恩格斯科學論證了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在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展,舊式社會分工消失,私有制和私有觀念徹底消除,人的精神生產必然高度發(fā)展,這一切使得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真正實現成為可能。

      (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人的最根本東西的發(fā)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4](P123)因此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指人的本質的展開和豐富,人的需要和能力、人的社會關系、人的個性等方面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貧乏到豐富、由潛在到現實的發(fā)展。

      第一,人的需要不斷滿足。人的需要是人的自身的規(guī)定,即人的本性,它是人的全部活動的內在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把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次:生存需要、社會關系需要、精神需要。隨著社會形態(tài)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人的需要得到不斷滿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之時,生產力將會高度發(fā)展,物質財富將會極大豐富,人的需要將會呈現多樣性和多層次性。

      第二,人的能力不斷提高。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人的全面發(fā)展首先是人的各種能力的充分發(fā)展,“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5](P223)人的全面發(fā)展受社會生產力的制約,現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雖有很大發(fā)展,但發(fā)展很不平衡,物質財富不夠豐富,人們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受制于強制性的分工和單一的職業(yè),勞動當下只是謀生手段。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的實踐或勞動的全面性、人的需要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社會關系的普遍性,必將推動人的能力向多方面發(fā)展,人的發(fā)展真正實現“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種沒有特定分工的理想狀態(tài)。

      第三,人的社會關系不斷擴大。人是社會的人,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的實踐活動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人的發(fā)展受社會關系的制約,表現在具體的社會關系的變革之中。因此,馬克思指出:“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盵5](P34)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交往的發(fā)展。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和社會的發(fā)展,個體將突破分工、地域、階級、民族、國家的界限,擴大社會交往范圍和提高個體的體力、智力,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層次的交往,形成個體同其他社會成員或社會整體的聯系。只有運用歷史的視野、科學的態(tài)度、發(fā)展的眼光分析、解決問題,個人才能擺脫個體、地域和民族的狹隘性,在交往中形成全面的社會關系,從而促進人的自由個性不斷豐富。

      第四,人的個性不斷豐富。人的個性在各個方面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人的個性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隨著社會歷史發(fā)展而發(fā)展。在原始社會,人的生產能力只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點上發(fā)展著,人和人相互依賴,不具有任何的獨立性,毫無個性可言。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形成了普遍的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全面的能力體系,然而社會關系以異己的物的關系形式同個人相對立,人的發(fā)展依然受其束縛和壓抑,人的個性難以真正形成和發(fā)展。在共產主義社會,“個性的充分發(fā)展就是一切天賦得到充分發(fā)展”[1](P296)。人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人的個性得以充分發(fā)展,完全擺脫對人、物的依賴,整個社會將是具有各種個性的自由人聯合體。

      二、習近平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新探索

      人的全面發(fā)展,即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命題,石破天驚的經典理論,也是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黨歷代主要領導人都十分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初步探索時期,毛澤東側重從政治和教育角度論述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時期,鄧小平側重從提高人的素質角度談論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江澤民從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以及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角度提出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中國特色的時代命題。

      習近平“人民觀”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做出了富有新意的深刻闡發(fā)。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推進改革理論創(chuàng)新的價值基點,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工作路線、基本前提。

      (一)堅持人民主體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力量源泉

      習近平從人的全面發(fā)展與以人為本的內在統一視角和高度,提出了“發(fā)展不能脫離‘人’這個根本,必須是以人為本的全面發(fā)展,這是發(fā)展的終極目標”[6](P16)。深刻指出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以人為本,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習近平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7]這表明經濟社會發(fā)展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現實基礎,必須在推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中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人民的事業(yè),人民是推動發(fā)展的根本力量。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盵8](P287)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是習近平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重要體現,要不斷激發(fā)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重點保護好、引導好和發(fā)揮好人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chuàng)造愿望得到尊重、創(chuàng)造活動得到支持,創(chuàng)造才能得到發(fā)揮。回顧黨成立96年的歷史和39年的改革開放史,正是偉大的中國人民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正是偉大的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充分發(fā)揮首創(chuàng)精神,開拓進取,奮發(fā)有為,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輝煌的歷史成就,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從而促進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習近平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深深知道,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盵9]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主體力量是人民,依靠力量是人民,必須密切聯系人民群眾,虛心向人民學習,拜人民為師,問政、問計、問需于民。

      (二)堅持人民立場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工作路線

      毛澤東指出:“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盵10](P409)因此,人民性是我們黨的階級本性,我們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我們黨從成立之時的弱小革命黨,發(fā)展到今天取得巨大成就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根本原因在于以實現人民利益作為自身最高追求,真正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言論行動的最高考量標準?!耙獣r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實把人民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fā)展好?!盵11]針對教育、就業(yè)、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社會保障等領域存在的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做出全面回應,把解決人民的現實利益問題,上升到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高度。“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12](P367)。在改革發(fā)展的新時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評價黨和國家工作的最高標準,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與黨的群眾路線相結合,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治國理政方略的價值導向和對人民的莊嚴承諾。通過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各方面權益;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建立以權力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在解決人民現實利益問題的實踐中,使人民深切感受到自身的主體地位,保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從而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改善人民生活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基本前提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guī)定,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人的全面發(fā)展即是習近平“人民觀”的價值體現,也是一個需要有效推動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社會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習近平的“人民觀”指出了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一是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盵13](P49)的重要思想,該描述深刻闡釋了“五位一體”總布局對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性作用,從而對“人民觀”的價值認識成為更加具有新意的思想見地。二是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視角和高度提出:“要堅持社會公平,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fā)展、分享發(fā)展成果的障礙,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fā)展”[12](P46)的重要思想,同時深刻指出了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的需求”[14]的改革道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為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必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認真落實到“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和“五大發(fā)展理念”中,要使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fā)展的目的和歸宿。在共享發(fā)展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決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戰(zhàn),持續(xù)增加居民收入,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兜住兜牢人民生活底線。這一切的發(fā)展不能脫離人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必須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只有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的發(fā)展愿望和多樣性需求,關心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從而為促進并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習近平“人民觀”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主動順應人民期盼,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現實利益為目標,以改善人民生活為重點,切實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權益,將人民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貫穿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習近平“人民觀”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而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認識新戰(zhàn)略,著力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和貫徹落實“五大發(fā)展理念”,開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新的偉大實踐。習近平指出:“我們要緊緊依靠人民,從人民中吸取智慧,從人民中凝聚力量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更加扎實地推進經濟發(fā)展,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更加充分地激發(fā)創(chuàng)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維護公平正義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深入地改進黨風政風,為國家增創(chuàng)更多財富,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為民族增添更多榮耀。”[15]“就是解決群眾最實際、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盵16]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歸根結底是讓廣大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改革開放39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出現了黨員干部貪污腐化、貧富差距過大、產生了不少損壞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要依靠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黨的建設等領域進行全面深化改革來加以解決,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從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習近平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17]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也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根本價值取向。

      (二)有利于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

      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黨最鮮明的政治本色。習近平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8]該表述從實現黨的奮斗目標視角和高度關注人民生活,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指明前進方向,深刻把握了改善和保障民生與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內在統一,集中體現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的新理念。習近平的“人民觀”是推進社會建設、在改革發(fā)展中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主線。一是從改善人民生活視角和高度,提出了“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19]。這一科學的工作成效檢驗標準,使改善人民生活的指向更加明確。二是從完善制度和健全機制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20]新的思想認識,從而使黨的“人民觀”更加體現尊重民意,順應民心,確保民利的精神。這需要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時刻牢記黨的宗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切實維護人民的現實利益,真正把心思用在增進人民福祉的謀劃上,下功夫體察民情、辦實事、求實效,著力把改善人民生活的好事做實做細,不斷贏得人民擁護和支持,進一步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從而夯實黨執(zhí)政的民眾基礎。

      (三)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人民觀”以解決人的現實利益為根本價值目標,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最終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準確體現了習近平的“人民觀”?!案粡姟⒚裰?、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高層次,分別對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四大應然狀態(tài)。全國各族人民應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把我國建設成為經濟更加發(fā)達、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加良好,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會,是我們黨是長期奮斗的核心價值理念,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堅實的根本價值觀念、制度保證?!皭蹏?、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要求。任何時刻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的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F階段,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的“人民觀”,有助于我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最高利益。習近平深刻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保爸袊鴫魵w根結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盵12](P39~40)人民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主體,也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和民族復興夢想的創(chuàng)造者,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離開人民的參與和貢獻,民族復興的夢想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要切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真正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習近平強調:“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十三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zhàn)勝的磅礴力量?!盵21]因此,要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牢牢地扎根于人民心中,只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才能肩負起這個偉大事業(yè)。這些論述深入詮釋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時代價值,有利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馬克思說過:“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盵3](P1)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將隨著人類的發(fā)展和進步不斷推進。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動力,以人民為目的,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就一定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人民的生活越來越美滿幸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采訪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15.

      [10]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的根本指南[N].人民日報,2014-07-22.

      [1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2.

      [1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15]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

      [16]習近平.求客觀規(guī)律之真 務執(zhí)政為民之實[N].人民日報,2004-03-01.

      [17]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02).

      [18]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15.

      [19]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20]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15-10-30.

      [21]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7.

      [責任編輯:何 芳]

      2017-02-06 [作者簡介]李國濤(1981-),男,山東德州人,山東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生,主要從事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D616

      A

      1004-7077(2017)04-0099-06

      猜你喜歡
      馬克思發(fā)展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邁上十四五發(fā)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xiāng)探討環(huán)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fā),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fā)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fā)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fā)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淅川县| 牟定县| 石棉县| 杭锦旗| 汝阳县| 喀什市| 调兵山市| 德庆县| 离岛区| 阿拉善左旗| 平舆县| 安远县| 楚雄市| 凭祥市| 阿拉尔市| 秦皇岛市| 舒兰市| 扬州市| 滨州市| 崇阳县| 中山市| 双桥区| 马龙县| 锦屏县| 河源市| 马山县| 宜宾县| 珠海市| 永定县| 桐庐县| 南皮县| 乐都县| 北海市| 厦门市| 山东| 拉萨市| 蒙自县| 阳春市| 弥勒县| 祁连县| 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