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魁
(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晉中 030600)
淺析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嘆息》
王棟魁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晉中 030600)
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紀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樂作品。本文以《三首音樂會練習曲》之一的《嘆息》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結構以及演奏方面進行分析。
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演奏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是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最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為后世留下了大量影響深遠形象鮮明思想內涵深刻的鋼琴音樂作品。1848年至1861年李斯特在魏瑪宮廷擔任樂隊隊長,這一時期是李斯特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三首音樂會練習曲《哀訴》、《輕盈》和《嘆息》也創(chuàng)作于這個時期。本文以《嘆息》為研究對象,從他的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結構及演奏進行分析。
李斯特作為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是歐洲浪漫主義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19世紀中葉最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無論是在演奏風格和音響效果方面,他都是一位重要的革新家,在他演奏的實踐中以及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獨具一格,富于鮮明特性,旋律流暢優(yōu)美,熱情奔放,詩意與華麗輝煌兼有的浪漫主義風格。
1848年至1861年李斯特在魏瑪宮廷擔任樂隊隊長,這一時期是李斯特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了他僅有的三首音樂會練習曲《哀訴》、《輕盈》和《嘆息》,三首音樂會練習曲都是浪漫派音樂風格的典型代表,李斯特在這一時期的心情、情感在這三首練習曲中均有明顯的體現?!秶@息》這首作品,旋律優(yōu)美,抒情性很強,充分體現了李斯特獨有的鋼琴音樂作品風格。
降D大調,4/4拍。
旋律聲部(第3、4小節(jié)),從第二拍開始打破了節(jié)奏強弱規(guī)律,由弱開始,由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均分型節(jié)奏左右手交替彈奏高音構成。旋律走向為向上級進,由倒數第二音的向下純四度跳進引入繼續(xù)向上級進,旋律的強弱走勢呈總體上漸強到小字二組的F為本句最高,再由此漸弱,構成消失感。
背景伴奏聲部(第3、4、5小節(jié)),由十六分音符和十六分休止符共同構成的七連音的均分型節(jié)奏型構成,構成分解和弦的先上后下的和聲波浪狀支撐,營造出起伏感。力度隨著琶音上下行而上升下降,整體力度為弱。雙手交替的伴奏要連接的天衣無縫,像一只手彈奏的,均勻流暢有起伏,為求聲音上的柔和,手指下鍵需要放平一些。
該作品的調性轉換為降D大調—A大調—F大調—升C大調—降D大調。
本作品的和聲運用極其豐富。1.運用了一些離調和弦,例如9—10小節(jié)第三拍為二級的D56和弦,在第五拍解決到了二級和弦;2.加六音的屬和弦的運用,用六音取代五音用于終止式中,當然這也預示著這一樂段的結束,如第11—12小節(jié);3.運用屬七和弦作為再現前的屬準備,如第52小節(jié);4.通過和聲來豐富音響色彩。不同和聲色彩的變化及運用,音響效果也就有了明顯的變化,和聲低音進行增加了旋律線條感。它的下行級進明確了音樂進行方向,持續(xù)低音的應用增加了調性功能及和聲的穩(wěn)定,如42—45小節(jié);5.色彩和聲的使用,這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很常見,尤其在樂曲的最終末尾處,降六級的運用作為一級與四級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加強了和聲的色彩性,音響效果也更為廣闊,如72—77小節(jié)。
該曲為帶有引子、補充、連接、屬準備以及coda的再現單三部曲式。
引子(1—2小節(jié)),4/4拍,降D大調,背景型引子,強調調性織體形式,烘托氣氛。
呈示部(3—22小節(jié)),4/4拍,降D大調,復樂段結構。
A1樂段(3—12小節(jié))由兩組三小節(jié)完全相同的樂句構成,最后四小節(jié)與第一句形成對比型樂句。構成了6+4的非方整型樂段。
A2(13—22小節(jié))第一句內部構成與第一樂段相同,只是旋律聲部節(jié)奏型有所改變,而這一句,為降D調,結束于主和弦。第二樂句轉為A大調,結束于A大調主和弦,與第一句共同構成了先收隴后開放的樂段。
補充(23—29小節(jié)),4/4拍,A大調,為呈示部的引申,彈奏方式與前邊相同,有兩句構成,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高聲部高八度模進,而伴奏聲部相同。
綜合中段(30—37小節(jié)),4/4拍,F大調轉升C大調,由對比關系的兩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建立在F大調上,第二樂句建立在升C大調上。
連接(38—41小節(jié)),4/4拍,由兩個相同樂句構成,有第一個連接和中段第一句材料變化而來,高聲部變?yōu)榱穗p音,增強了層次性。
屬準備(42—52小節(jié)),是對前部分連接的發(fā)展,最終結束在散拍子的降D大調的屬上,構成了再現前的屬準備。
再現段(53—62小節(jié)),4/4拍,降D大調,再現了呈示段中的第一樂段,具有縮減再現的特點。始終為降D大調,最終結束于屬和弦,收束性較為明顯。然而,其節(jié)奏型有所變化,為上聲部十六音符的六連音,下聲部為八分音符的三連音,旋律隱藏于中間,有左右手的拇指交替奏出。
Coda(63—77小節(jié)),出現了降D大調與D大調復合運用的特征,和聲運用復雜,沒分別運用了連接和中段中的材料,將雙音放于高聲部旋律。又運用了屬準備中的材料,高低聲部分別向上向下反方向進行,構成層次感。在70小節(jié)以上又以上揚琶音的形式突出主題,最終以色彩和聲漸弱結尾,構成消失感。
1.雙手交替的連接
主題旋律與伴奏聲都是雙手交替演奏的,要想使旋律連接的天衣無縫,先要把左右手的指法安排好??傮w來說有兩種指法,一種是左手用二指,右手用三指;另一種是左右手都使用二指來彈奏。手指下鍵要稍平些,用指肚摸的感覺,這樣聲音較為柔和。如第3—5小節(jié)。
2.八度的使用
從27小節(jié)開始,右手連續(xù)八度音進行,將音樂推向第一個高潮,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八度的彈奏方法,切記砸或敲打,要用慢下鍵歌唱般的從一個音到下一個音。把這一串的八度音樂組織好,不要彈的過于吵鬧。開始可以稍微弱一些,隨著音樂發(fā)展做出一個漸強,這樣效果就會更好。如第27—29小節(jié)。
3.華彩樂句的運用
樂曲中運用了華彩樂句,彈奏時一定要整齊,左手聲音稍微弱一些,把右手突出出來,這不僅是技巧問題,更是音樂性及流暢性問題。如第30、31小節(jié)。
4.高潮部分
從46小節(jié)起,音樂進入到第二個高潮,彈奏時不要把每個音都彈的很重,這樣顯得很笨拙,要使樂句中主要的音也就是最高音(升F)跟隨這個音的方向彈出音樂的高低起伏,同時也要解決六對四的問題。
在這首練習曲中,要把音樂很好的表達出來,除了解決技巧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聲音問題。要掌握正確的發(fā)音方法,根據音樂需要讓聲音做出各種各樣的變化。比如這首練習曲中,主題旋律出現多次,要在不同和聲及織體變化中,每一次出現都有不同的色彩變化。
第一次主題旋律(第3—5小節(jié))出現,琶音部分作為音樂背景,聲音要很弱,而主題旋律從琶音中穿透出來的聲音要清晰,柔和而典雅。
從53小節(jié)開始,前面經過了激烈的高潮后,應顯得很平靜,這里有兩個音樂層次,旋律在中間聲部,而且雙手都用一指奏出主題旋律。彈奏時,避免聲音硬,還應保持它的清晰和優(yōu)美的歌唱性。音區(qū)變了,音色也要有變化。
第62—65小節(jié)旋律采用了一連串平行三度進行。這種音程使旋律的音色變得飄忽不定,彈奏時整體聲音要很弱,手指放平一些,輕輕的“摸”過去的感覺。
音樂會練習曲《嘆息》是在魏瑪時期李斯特處于安逸的生活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的,他是李斯特成熟時期的作品,是一首對音響效果、音色變化的極致追求以及技術與旋律并重的鋼琴藝術作品。本文從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結構、演奏技巧等方面進行了粗淺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對演奏和鋼琴教學起到一定的幫助?!?/p>
[1] 李斯特鋼琴全集練習曲(二).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2.
[2] 鄭艷.印象主義音樂的先聲—李斯特晚期鋼琴代表作品研究[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11.
[3] 曼弗雷德?瓦格納 著.付天海 譯.現代視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6.
王棟魁,男,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系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鋼琴即興伴奏等課程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