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生+田鵬飛+謝麗婷
[摘 要]
以珠海地方史料作為切入點,重點探討如何通過引導學生學會搜集史料、遴選史料、運用史料,逐步培養(yǎng)學生樹立多重證據意識,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并就此問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對操作實踐和評價進行規(guī)范化嘗試。
[關鍵詞]
地方史史料;中學生;證據意識
歷史課程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得史實,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歷史意識,證據意識便是諸多歷史意識中最基本的構成之一。歷史學科的證據意識,既包括重視史料證據的意識,也包括運用史料證據去分析、理解和評價史事的心態(tài)和能力[1]?!白C據意識”是歷史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意識,包括重視證據與運用證據兩大方面。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指出,任何社會科學只要涉及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都需要歷史學的證據,或都試圖通過有關證據來證實或證偽[2]。
運用地方史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證據意識,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到更真實的歷史、激發(fā)歷史學習的興趣,更有助于形成科學的歷史證據意識。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地方史史料證據,分析鑒別史料,運用史料作為證據來重構、解釋和分析歷史。學生能夠在“取證”“斷案”的過程中享受到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樂趣,從而轉變學習方式,獲得新技能和新思維。這符合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的要義,使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成為一個積極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
一、問題的提出
從2016年開始,廣東高考開始使用全國卷,從全國卷命題看,作為一種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標,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試卷中特別顯著。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雖然教師們一直都有強調材料意識,如:“一分材料,一分觀點”“有什么材料,得出什么結論”,但學生還是不斷地出錯,或先入為主地加入自己從其他渠道獲取的歷史信息,或忽略材料中某些信息,得出有限乃至偏頗的結論。從高考試卷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基本素養(yǎng)與能力已刻不容緩。
從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看,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不容樂觀。在2011年的一份針對歷史證據意識培養(yǎng)情況的調查統(tǒng)計表中,我們看到,500份調查問卷,25%的學生認為,歷史教學不需要或者不清楚是否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而63%的學生認為,歷史老師在課堂上沒有或很少滲透證據意識。[3]無論是教學現(xiàn)實中種種令人堪憂的現(xiàn)象,還是這份調查表,都透露出這么一個信息:教師對學生的歷史證據培養(yǎng)能力與方法,學生的歷史證據意識薄弱的現(xiàn)象都亟待提高與改進。
歷史教育如想更好地發(fā)展,教師和學生就必須掌握和學習更多的史料,即歷史證據。英國歷史學家柯林伍德先生說:“歷史學是通過對證據的解釋而進行的……歷史學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釋證據?!盵4]梁啟超先生也說:“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可言。”[5]因此,歷史教育工作者們都要重視史料證據在歷史學科中的重要性,在歷史教學中必須逐步培養(yǎng)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通過地方史史料搜集,提高學生搜集和分析史料證據的能力
陳寅恪先生說過,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于一個歷史現(xiàn)象,要盡可能地采取設身處地的態(tài)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則去認識和分析。[6]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證據意識的第一個有效策略是:師生共同回到“歷史現(xiàn)場”,盡量地接近歷史真相,以獲取更多有價值和歷史知識。要回到“歷史現(xiàn)場”,就必須借助于史料教學。
每個人,包括學生,對于家鄉(xiāng)發(fā)生的事總是很感興趣的,心理的親近,時空距離短,會使他們不由自主地走進歷史,去探索和感受歷史。換言之,親切熟悉的地方史史料在歷史教學中證據意識培養(yǎng)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中,教師可以逐步引導學生,使其學會搜集地方史史料證據的途徑與方法,鼓勵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視頻、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特別是通過田野考察和口述采訪等方式獲取史料證據,使學生逐步樹立史料證據多元化的意識,多視角地搜集各種證據[7],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搜集歷史證據的能力。
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1課《太平天國運動》時,為了更加全面地介紹太平天國運動,引導學生對太平天國運動有更真實的認識和對教材的補充,筆者為學生相繼提供了以下地方史史料:
材料一:(1853)請立即告訴我這次革命(太平天國)的情況,我對她所有的活動都極感興趣。
——《珠海留學史》
材料二:(1854)憤懣之極,乃深惡滿人之無狀,而許太平天國之舉動為正當。予既表同情于太平軍,乃幾欲起而為之響應。及后深思靜慮,乃覺此舉魯莽,究非妥善之策。
——《容閎自傳》
材料三:在天京逗留期間,容閎對太平天國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深感太平天國不可能為他實現(xiàn)其強國夢……斷言他們即使最后取得勝利,推翻了清王朝,也不過是“一姓之廢興,于國體及政治上,無重大改革之效果”“絕無革新之影響”,既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也不能把中國引向一個光明的未來。
——《珠海留學史》
以上歷史證據涉及容閎對太平天國的態(tài)度,可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幾個問題:按照史料的價值可分為第一手(原始)材料與二手材料(間接證據),上述材料分別屬于哪一類?容閎何時對太平天國的態(tài)度和認識與教材一致?容閎對太平天國的態(tài)度和看法,后來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為什么?由于年代的久遠,當事人參與歷史的程度有所不同,記載者的立場觀點不同等。這些史料來源的差別往往會導致不同的記載和觀點,應指導學生盡可能多地占有史料,尤其要重視一手材料的解讀,并選取敘述較為客觀公正的史料進行鑒別,才能正確使用史料。
隨后,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是一門重視證據的學科,只有真實的證據才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接近歷史的真相。對于教科書的觀點,我們可以通過歷史證據進行了解,但也不必對教科書頂禮膜拜。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認識到證據真實性的重要性以及樹立起言必有證的意識。在教學中,不能為了理論而理論,更不能為了教科書而將教科書視為唯一真史。
(二)重視直觀的地方史歷史證據
培養(yǎng)學生歷史證據意識的第二個有效策略是:重視搜集直觀的地方歷史證據。這里提到的直觀的地方歷史證據,包括歷史文物、文化遺址和歷史圖形圖像等,三者均是不可忽視的直觀歷史證據之一。尤其是歷史圖片圖像,它是歷史的沉淀,因而在歷史教學中用“圖像歷史證據”就顯得十分必要。“圖像歷史證據”具有直觀的特點,它能激發(fā)學學習歷史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化無形的歷史為有形,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受感染,把學生的思維快速轉移到課堂上來,容易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筆者在講授“十年文革”這一知識點時,把今天的梅溪牌坊圖片與文革中被破壞的牌坊圖片放在一起的時候,會讓學生更加明白文革的野蠻無知,也會讓學生更加珍惜今天保留下來的梅溪牌坊。又如,在講述“改革開放”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向學生展示改革開放前后珠海巨大差異的照片,讓學生深受震撼,深刻感受到改革開放帶給珠海、帶給中國的變化。除了可以生動地佐證教材之外,“圖像證據”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觀察圖片中“有什么”到分析“說明了什么”再到“有什么啟示”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證據意識。
紀錄片產生于19世紀末,是伴隨近代的電影藝術和攝影技術的問世而出現(xiàn)的,它以真實生活、真人真事為創(chuàng)作素材和創(chuàng)作對象,并予以藝術加工,其核心是歷史真實,它可以把某一人或某一場景、某一活動定格下來,是實實在在的證據。隨著科技的進步,文化的遍及,歷史紀錄片也越來越多,特別是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在珠海本土推出的珠??箲?zhàn)材料紀錄片《三灶1938》,為史學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歷史證據,這一地方史史料如果在“抗日戰(zhàn)爭”的教學中使用,可極大增強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的直觀感受。
(三)引導學生用“歷史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
培養(yǎng)學生歷史證據意識的第三個有效策略是:鼓勵學生多思考,通過對一些有爭議事件進行評判,嘗試用“歷史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就某一人物或事件提供不同的觀點給學生,學生根據所掌握的證據材料進行整理、分析,進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和結論。
例如,要證實一個歷史事件的可信,證明一個觀點的可靠,我們在論證上可以通過哪幾個角度去尋找、組織、表達論據呢?筆者在講授“日軍的滔天罪行”這一知識點時,就嘗試引導學生從正反兩面,列舉史料來剖析這一問題。筆者播放了《三灶1938》的視頻,出示了三灶“萬人墳”的歷史遺跡照片,又展示了日軍“親善”中國百姓的圖片和人本右翼分子否認罪行的言論,要求學生拿出證據來反駁日本右翼分子的言論。學生能夠迅速想到三灶幸存者的證詞、“萬人墳”的照片作為證據。隨后,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僅有上述證據說服力仍然不夠,如果能夠找到加害者一方的證據則更有說服力,如當時日本國內的新聞報導,參與侵華日軍的回憶錄等。另外,來自第三方的證據也是極具參考價值的,如時任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的德國人拉貝將其見聞記述下來,即《拉貝日記》,曾任金陵大學教授的美國人貝德士給友人的信:劫掠、酷刑、屠殺、奸淫、放火、凡是可能想象的壞事情,日軍進城后都毫無顧忌、毫無節(jié)制地一一實行。這些證據構成了一個證據鏈,使得日軍在華暴行鐵證如山,不容日本右翼分子否認。
通過引導學生運用口述、歷史遺跡、圖片和文獻等不同類型的地方史史料,互為佐證,進一步了解不同地方史史料的價值及其證史信度。再以被害人的控訴為正面論證、加害者的自供為反面論證、第三者的旁證為側面論證,三方內容彼此印證,較好地給學生示范了如何運用歷史證據來證明或駁斥相應的歷史觀點。
(四)重視地方史史料證據的選用,引導學生樹立多重證據意識
培養(yǎng)學生證據意識第四個有效策略是: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挖掘豐富多樣且可信的材料。眾所周知,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事實也隨著湮滅,無法再現(xiàn),我們所能做的便是通過那些僅存的證據進行整理、分析、旁參互證,以此來窺得歷史的本來面貌。
例如,在講授必修一第13課《辛亥革命》時,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多重證據意識,筆者引用了以下三則地方史證據材料,來說明當時人們對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態(tài)度。
材料一:辛亥革命爆發(fā)后,躺在病床上的容閎對袁世凱等危險分子有清醒的認識,他連寫五封信給國內友人,提醒他們不能屈服于大陰謀家袁世凱的壓力。
材料二:1913年6月,袁世凱悍然對南方發(fā)動戰(zhàn)爭,蘇曼殊痛心之極,揮筆寫下《討袁宣言》,在革命同志中廣為傳播。
材料三:唐紹儀和蔡元培等一道聯(lián)名致電袁世凱請其辭職,電文說:且為公仆者受國民反對,例當引避,而以是非付諸后日。
——以上材料皆選自《珠海留學史》
以上三則證據,通過珠海名人對于袁世凱的態(tài)度和評價,全面的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珠海名人對于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和獨裁統(tǒng)治的不滿。多重證據之間相互一致,充分反映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受到珠海名人和全國人民的反對。
(五)開展有地方特色的歷史證據意識課外培養(yǎng)活動
培養(yǎng)學生證據意識第五個有效策略是:開展有地方特色的歷史證據意識課外培養(yǎng)活動。在課堂教學之外,中學歷史教學還有許多非常有成效的形式,這些統(tǒng)稱為“課外活動”。歷史課外活動的形式各式各樣,這些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是有所幫助的。
參觀是歷史課外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具體是指,在時間和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參觀各種與歷史教學有關的場所。一般情況下,應該根據課程進度,配合鄉(xiāng)土史教學內容,就地、就近來進行。例如,在講“鴉片戰(zhàn)爭”時,珠海的學生可以去參觀淇澳島的白石街[8],這會使他們對中國人民的抗英斗爭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參觀的過程于學生和老師而言都是一個學習、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通過課本知識和史料兩相對比,進而培養(yǎng)證據意識的過程。
歷史報告會是歷史課外活動的另一種重要形式。結合中學歷史學科教學的內容和進度,舉辦各種各樣的報告會、座談會、專題講座,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有所加深,同時可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通常情況下,它是配合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紀念活動來進行的。以“珠海名人與中國近代化”這一主題為例,可以說,它涵蓋的信息量很大,歷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其中一個角度具體分析,不同的學生可以選取不同的人物和歷史事件,如容閎,唐廷樞,唐紹儀,徐潤……,但是不能夠脫離這一主題。歷史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具體搜集和篩選資料,草擬報告提綱,合理引用文獻資料,圍繞選取的角度進行論述,初步形成報告發(fā)言稿。可以說,學生在準備發(fā)言稿的過程中,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來論證報告中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無時不滲透著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
(六)地方史史料培養(yǎng)學生歷史證據意識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培養(yǎng)證據意識的又一重要方面則體現(xiàn)為:在證據的選擇和運用中應該做到“論從史出”,即結論的得出必須是通過對證據的嚴謹分析。這是培養(yǎng)歷史證據意識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能夠體現(xiàn)出師生對證據的重視程度以及運用證據的能力。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運用各種史料來分析歷史,得出歷史結論,讓高中生能夠達到論從史出。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關鍵是給出的史實與要得到的史論在因果關系上應該是直接、明確的。
其次,鼓勵學生“質疑——求證”。歷史課本知識多以史實、史論為主,呈現(xiàn)的往往是研究者得出的結論,其說法不一定完全正確。既然我們提倡一切以證據說話,“無證不立”,那就不能單純地告訴學生“課本上告訴我們就是這樣”,而不告訴他們?yōu)槭裁词恰澳菢印?,我們又是如何知道的。這種課堂教學中的“常態(tài)”,往往會抹殺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致。在教學中,對相關史實的質疑和結論的證明,會激發(fā)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并尋找史料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是培養(yǎng)學生證據意識的基本途徑[9]。
將教科書觀點與其他文獻相結合,甚至相互質疑,既可增強歷史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歷史思辨和質疑。在歷史教學中只要學生養(yǎng)成了言必有據的習慣,歷史的證據意識自然而然就根深蒂固了。
三、如何衡量學生是否具有歷史證據意識
應該如何衡量學生是否具有歷史證據意識呢?在經過了有意識的培養(yǎng)之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對學生的歷史證據意識進行檢測與評價。
第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論述觀點時是否做到有理有據,論從史出;不斷提醒學生,在對某一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發(fā)表看法時,要說明自己的證據從何而來,而不是隨意猜測與妄加判斷。
第二,通過歷史活動課、研究性學習等,考查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行為,運用證據意識培養(yǎng)評價量規(guī)(見表1)進行考核。運用這種評價量規(guī)的好處在于,不僅可以對學生的證據意識掌握情況進行相對量化的統(tǒng)計,又可以顯現(xiàn)出學生的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只是量規(guī)的設計一定要結合自己學生的特點與層次來定,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評價量規(guī)。
初中歷史主要是教給學生歷史是什么,而高中歷史則是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歷史,理性探究是高中歷史學習中的靈魂,所以,形成證據意識正是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從近幾年高考情況看說,無論是原來的廣東卷,還是現(xiàn)在的全國卷考試,都同樣突出對史料運用能力的考查,同樣重視學生的證據意識。運用地方史知識于教學中,既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也有利于應對高考對學生的考查,是基礎的,也是必要的舉措。
使用地方史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意識,使歷史課具有了智慧課堂特點,要上一節(jié)既體現(xiàn)歷史新課程的概念,又落實新課標要求的特色歷史課,就一定要在史料運用、史料選取和史料分析上下功夫。任何一節(jié)歷史課,都離不開史料教學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史料教學運用得好與壞,直接決定著歷史課堂教學法的有效與無效。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重視歷史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應該成為高中歷史教師的共識。筆者在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歷史證據意識,同時也對歷史證據意識的評價做出了初步的設想,但是仍然有不少尚待完善的地方,例如,將培養(yǎng)學生歷史證據意識的方法與策略系統(tǒng)化、不斷優(yōu)化,以及評價如何更加合理化,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參 考 文 獻]
[1]姚錦祥.從史前時期的課程內容談歷史教學中證據使用的方法[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4(17).
[2]梁民愫.歷史學、社會科學與歷史證據:霍布斯鮑姆史學方法論思想述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3]洪廣信.高中歷史證據意識教學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4](英)科林伍德.歷史的觀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P10.
[5]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7,P54-55.
[6]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1,P279-280.
[7]劉俊利.史實邏輯:走向通透史實的橋梁[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5(7).
[8]白石街是淇澳人民于1833年用英國人的戰(zhàn)敗賠款修建的——這在中國近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是以中華民族告勝的典范。
[9]韋新華.初中歷史教學中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方法與途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4(12).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