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儀
摘 要:《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的重要章節(jié)之一,其中關于范進、胡屠戶、張鄉(xiāng)紳等人物的塑造具有突出的對比、反常與諷刺的特點。通過對《范進中舉》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加透徹地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范進中舉;人物塑造;對比;諷刺
一、 小說與人物形象塑造
(一) 人物形象塑造在小說中的重要性
人物作為小說的三要素之一,能起到表現(xiàn)主題、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背景的作用,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小說中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或者有代表性的人物群像,能讓小說更加出彩。這方面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魯迅筆下的阿Q,又例如《百年孤獨》中的布雷恩迪亞家族等。因此,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不僅是小說創(chuàng)作者應當注意的問題,也是我們探討小說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二)《范進中舉》的人物塑造
中國的古典小說尤其是明清小說中不乏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的作品,《范進中舉》就是其中之一。陳維昭[1] 認為明清小說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三種基本模式,其中一種是對客體世界的人物的無限貼近。如果我們要分析《范進中舉》的人物形象塑造,必得從吳敬梓的角度出發(fā),去探討怎樣塑造人物形象和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塑造人物形象。
二、 反常與諷刺
(一)范進發(fā)瘋——反常法的應用
梅斌[2]曾指出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常用反常法來塑造人物形象。這種反常法即指有意表現(xiàn)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異常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斗哆M中舉》中對“范進”這個主人公的刻畫就運用了這種反常法。這個科舉之路不順、窮困潦倒、受盡輕視的范進直到自己五十四歲的時候才考中舉人,卻在聽聞自己中舉的消息后突然發(fā)瘋。對于這個情節(jié),人們通常認為這是一種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但筆者認為,用反常法來解釋效果更佳。雖然原文中眾人對范進發(fā)瘋的看法是“新貴人歡喜瘋了”,但從范進“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的言行看,這更像是一出反常的抨擊殘害讀書人的科舉制度和批判范進這一類“讀書人”鬧劇。試問在正常情況下,誰會在自己通過考試后發(fā)瘋呢?范進發(fā)瘋這一異于常人的行為也反映了他追求功名利祿的扭曲心態(tài)。吳敬梓在塑造范進這一形象時,僅僅是突出一個反常的情節(jié),就達到了意料之外的藝術效果。這也啟示后人,在創(chuàng)作小說的過程中如何運用反常去塑造人物形象。
(二)“范進”形象的諷刺意味
筆者在前文講到范進發(fā)瘋這一反常情節(jié),但這一反常情節(jié)非常符合范進這種迂腐懦弱又固執(zhí)功名的讀書人的性格邏輯,也與書中所描寫的腐朽的科舉制度大背景吻合。這在本質(zhì)上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諷刺手法。另外,在張鄉(xiāng)紳拜訪范進的情節(jié)中,范進對張鄉(xiāng)紳刻意奉承的行為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對范進這個人物的譏嘲。吳敬梓生活在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清朝,他本人也經(jīng)歷了家族與生活的重大變故,他對他所處的時代有著較之他人更深刻的認識。所以,他才會如此諷刺范進這樣的讀書人,這一點在《儒林外史》的其他人物塑造上也可以看出。
三、對比的藝術
(一)胡屠戶
胡屠戶作為《范進中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歷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分析。吳敬梓在刻畫胡屠夫這個人物中,明顯使用了對比描寫。對比是一種將具有明顯差異的二者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表現(xiàn)手法。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使用對比描寫,可以使人物形象更深刻,從而達到更加清楚地表達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讓讀者更加明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主題思想的效果。在《范進中舉》中,胡屠戶對待范進的態(tài)度的可謂是經(jīng)歷了一個急轉(zhuǎn)彎。在范進中舉之前,落魄的范進為了能夠去參加鄉(xiāng)試曾向胡屠戶借錢,胡屠戶拒絕了范進,還將范進罵了個“狗血噴頭”。然而,在范進中舉之后,胡屠戶不僅為主動為范進一家送錢,還擔心送去的錢太少,不夠范進拿去賞人??梢钥闯?,胡屠戶在本質(zhì)上是個自私自利而又趨炎附勢之人。文中多處前后對比使胡屠戶這一個具有濃重市儈習氣的屠戶形象躍然于紙。這也凸顯了作者塑造胡屠戶這一形象的本意。
(二)張鄉(xiāng)紳
《范進中舉》一文對張鄉(xiāng)紳的描寫集中于文章的后半部分。前文除了胡屠戶對張鄉(xiāng)紳的評價外,并沒有直接描寫張鄉(xiāng)紳與范進的互動。但從后文他給范進送銀兩送房屋、親切稱呼范進為“至親骨肉”、極力拉攏范進的行為中我們可以作出合理的推測——之前張鄉(xiāng)紳與范進并非熟識。這就是吳敬梓的高明之處,他并不直接對比張鄉(xiāng)紳的前后言行,卻能讓讀者自己想象和填補這一空白。筆者在此認為這也可以算是一種“隱性對比”。這樣的對比既避免人物塑造中語言過于累贅,又能讓讀者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點、內(nèi)心本質(zhì)想法和作者對人物的態(tài)度。張鄉(xiāng)紳這個形象,基本代表著封建時期虛偽而狡詐的剝削階級。從時代本身出發(fā),吳敬梓對這一形象的塑造無疑是成功的,也是相當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
四、結束語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小說中的諷刺佳作。分析《范進中舉》的人物形象塑造也代表著這一佳作的深入解讀。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在于它永恒的意義。筆者相信,即使在未來,對《范進中舉》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也不會過時——因為這樣的分析除了文學價值外,更重要的還是啟示我們對時代和社會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陳維昭.明清小說人物塑造的基本模式[J].明清小說研究.1989(04):14-25.
[2]梅斌.略論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J].學術交流.2001(06):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