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祖斌
多年前讀過《蔡孑民先生言行錄》,當時從高等教育研修者視角學習,歷經(jīng)多年后,重讀該書,另有一番滋味。這是蔡元培先生的一部思想言論著作,1920年由新潮社編輯出版,其見解通達透徹,主張客觀明晰,當時青年后學“莫不揣摩究察,以為立身必讀之書,培根必由之途”。
蔡元培圍繞大學教育、文化、藝術、社會政治等諸多方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書中有關教師選聘的內(nèi)容,尤其讓我感觸良深。他在1917年1月9日的就職演說上宣布:“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學生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并向全校學生提出了三項要求:“一、抱定宗旨;二、砥礪德行;三、敬愛師長?!睘閷崿F(xiàn)這一目標,他實行“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針,除舊布新,開啟大學改革之先河。
蔡元培提出學術研究為立校之根本。他反復強調(diào):大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要辦好一所大學,使其在學術方面有所建樹,主要取決于教師、學生和教學制度等要素。在對教員的選聘上,蔡元培把學術造詣作為惟一標準,他說:“選聘教員,不但要求有學問的人,還要求于學問上很有研究的興趣,并能引起學生的研究興趣。不但對世界的科學取最新的學說,就是我們本國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來整理它?!彼锷虇T不重資歷,注重學識,同時體現(xiàn)他“網(wǎng)羅眾家”的辦學思想,既聘請了李大釗、魯迅、楊昌濟等“新派人物”來校任教,又聘請著名物理學家夏元瑮任理科學長,其他學科有知名教授李四光、顏任光、任鴻雋、李書華等任教。他還特別注意從青年學者中選拔人才,比如梁漱溟到北大任教時年僅24歲,只有中學學歷,但他的《究元決疑論》頗有影響,于是蔡元培聘請他講授印度哲學。蔡元培也禮聘世界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杜威、羅素、杜里舒等外國著名學者來北大講學,吸納各學科的先進成就。
蔡元培主持制定了《教員選聘實施細則》,選聘教師堅持學術造詣一個標準,他還組織了一個教員聘任委員會,凡新聘或延聘的教授,都要通過委員會的審查決定去留。在廣泛聘請具有真才實學教員的同時,蔡元培也淘汰一批不稱職的教員,讓教師隊伍保持其優(yōu)秀、年輕和先進性。蔡元培這一系列的措施,國內(nèi)各方面的名流碩學及后起之秀匯集于北京大學,很快便形成了崇尚學術的氛圍,大大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興趣,衰頹的學風驟然為之改觀,對“振興學術”產(chǎn)生了極大作用。
經(jīng)過百年的發(fā)展,今日中國大學的教師生存環(huán)境與過去大不相同。特別是在“雙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各大學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十分重視,出臺系列政策,投入大量資金引進和培養(yǎng)人才,但一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容忽視:一方面,現(xiàn)有的高層次人才引進,學位以“博士”,人才以“長江學者”“杰青”“千人計劃”等各層面遴選的人才為主,對“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的概念混淆,缺乏明確的分類和標準,缺乏個性化遴選條件,造成優(yōu)勢學科與弱勢學科之間發(fā)展不平衡。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大學過度偏重對學歷、職稱、學術成果的考察,或重學歷輕能力,或迷信名牌大學,對道德、人文素質(zhì)、心理、發(fā)展?jié)撡|(zhì)、學科忠誠度等方面的考核不足,對成果的評價指標化、數(shù)量化,SCI泛化,用簡單、量化的標準作為評價體系,對教師的個性尊重不夠,不符合大學多樣化的需求。另外,一些大學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整體規(guī)劃,迫于學科建設、教學評估等階段性任務的壓力,對學科需求、師資結(jié)構(gòu)等方面缺乏深入分析和論證,導致盲目引進人才,沒有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同時,東西部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大學之間新的一輪人才無序競爭。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對人才的傷害,需要我們警惕的同時,蔡元培先生的選人用人之道更值得的大學管理者借鑒和思考?!盀槭裁次覀兊膶W??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錢學森之問猶在耳邊,這道艱深命題尚待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作者為玉林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