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福州市發(fā)展特點而言,中學生德育的方式主要以課堂培養(yǎng)為主,應當在樹立本地特色的條件下,尋找福州市中學生德育的有效途徑,把傳統(tǒng)的課堂培養(yǎng)改革為實踐與活動,真正地發(fā)展學校德育。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策略研究
一直以來,筆者都在思考學生德育要怎樣展開,有時我們把教育放在課堂上,以知識的理論強調讓學生懂得道理,可往往達不到真正的實際效果,因此,應當把德育的培養(yǎng)真正與實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就福州發(fā)展的特點來說,由于德育教導在課程上已經形成一定規(guī)模,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讓素質教育發(fā)揚光大,把德育融入真正的生活實踐中。
一、福州市中學生德育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大力發(fā)展德州市中學生教育的情況下,也發(fā)現了不少問題,比如說雖然在學生的德育上很用心,但是卻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成績。德育教學要在大環(huán)境中徹底打開,就需要面臨改革與進步,對于這方面筆者針對于現存的問題與障礙總結一下。
1.德育的教育理論多過實踐
我認為,現在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最需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德育的知識理論太多,但是真正執(zhí)行的內容很少。比如,在開展思想品德與相關的道德教育課程時,一些與德育有關的內容已經被照搬到課堂中,甚至為了中學生的應試教育,把它當成一種考試的途徑,學生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也不能真正學習我們國家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所以從形式的出發(fā)點上就是錯誤的,德育在德州市被落實到書面上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去思考以怎樣的模式帶入到學生的心中,我們面臨第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上的錯誤。
2.德育教學缺乏實際性
我們知道,現在的學生在身心發(fā)展上都比較早熟,他們面臨的社會狀況也很多。所以德育內容不僅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展開,同時也要發(fā)展它的改革點,這個問題是德育在展開上去發(fā)一定的實際性,比如,我們會根據課程目標和中學生教育指導方面的內容在各個中學展開德育心理教育。但是,這種方式卻往往達不到真正改變學生身心狀態(tài)的實際成效,我們也沒有引起學生對于德育方面的高度重視。
二、福州市中學生德育的策略研究
1.有效并積極地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讓德育教學達到效率化,應該與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這幾年非常流行的慈孝活動,它是結合中國儒家發(fā)展的文化特點,帶領學生一起孝敬父母和長輩,如帶領學生參加一些敬老院等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用心感受生活中的道理。這幾年我們國家一直強調德育教育觀,但是具體落實在做的方面還需要徹底規(guī)劃。我認為,如果我們在教學上沒有達到實際的效果,那么可以舉辦一些豐富的課外活動,以此來提升德育教學的效率,所以實踐活動的本質其實在于行動,適時的引導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2.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放在德育的首位,在了解現在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展開溝通與指導。比如,這幾年在福州市舉行過好幾次有關學生身心問題的座談演講,其中的參與者有老師和學生,正在演講的老師與學生展開溝通與互動,針對現在學生的內心發(fā)展特點幫助解決他們思想上的困惑。由于時代的發(fā)展,讓現在的中學生情緒比較浮躁,因此德育的教育是提升一個學生的全方面身心素質,讓他們擁有強大的內心抗壓能力,完善心理綜合素質是對德育未來開展的有效途徑。
3.結合時代發(fā)展特色拓展德育教學內容
在德育上,我們要擁有與時代發(fā)展相吻合的創(chuàng)新特色。比如,現在的社會事件很多,青少年犯罪的現象已經影響到了中學學校的教育發(fā)展。我們可以以社會熱點出發(fā)在現有發(fā)生的事件中找到反思,針對時事對其進行德育,我認為這樣會更有時效性。除此之外,也應當與網絡途徑充分結合在一起,開展德育的網絡資料庫,建立師生彼此之間的交流平臺,科技在發(fā)達的同時我們發(fā)展教育,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讓教育真正達到實踐目的。也讓師生之間的溝通更加緊密起來,德育的發(fā)展必須要有一定的開拓點,結合當下的發(fā)展去努力,我們不僅僅要展開實踐路徑,同時也要展開網絡途徑,打開科技面,讓我們地區(qū)學校的發(fā)展更加創(chuàng)新化。
如果我們用心觀察,不難發(fā)現其實在福州市德育的展開上有一些需要改善之處,我們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打開封閉的教育模式,真正把新元素加入教學中,從而為中學生樹立一定的正向標準,讓他們在健康且充滿積極陽光的環(huán)境下成長。
參考文獻:
[1]林官鳴.思想品德課“有效提問”的現狀與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2]孫偉柳.思想品德課作業(yè)的德育“革命”[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3]張中饒,譚智奇.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及應對途徑探析[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4]馮永剛.網絡文化時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價值沖突及調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作者簡介:阮瑞金,男,漢,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學數學教學和班主任德育工作.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廳項目資助:福建省中小學德育研究課題,項目編號:DY201518B。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