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霞
中西餐桌禮儀文化比較研究
朱云霞
作為人類生存的必備條件之一,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社會,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食物在人類和社會的發(fā)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餐桌上的食物尤為如此。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餐桌禮儀有著很大的差異。中西方在餐桌禮儀上的差異正是其不同文化使然,因為餐桌禮儀差異所折射出的就是文化沖突。本文以“文化相對論”為理論基礎,對中西方餐桌禮儀進行分析研究,并從文化沖突的角度多方面深入探討導致差異的原因。本論文對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進行對比研究,旨在幫助人們增強跨文化的意識,通過吸取西方文化的精華部分進而更加完善我們的中國文化。
餐桌禮儀 差異 文化
正如世界知名人類學家克萊德·克盧肯霍恩(Clyde Kluckhohn)在《什么是文化》中所說,“人吃什么當然是受到可用性限制,但也受到文化的限制”(Kluckhohn,1990:39)這句話意味著餐桌禮儀以及餐桌上的食物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中國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國人在餐桌上共同分享菜肴,而西方人則在各自的盤子里吃飯,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價值“和”與西方人對個人的重視。特別要注意的是,中國和西方國家在禮儀上的差距很大。
毫無疑問,學習和利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正確餐桌禮儀,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從而避免文化沖突?;凇拔幕鄬φ摗?,本文嘗試分析西方與中國的禮儀差異,從文化差異的角度探討其深層原因。
文化相對論由弗朗茨·波斯(Franz Boas,1852-1942)倡導,他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是一種原始的發(fā)展,文化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不是更好或更差(Lin,1999:83)。文化相對論認為,各種文化都不存在優(yōu)先,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內在價值,不能被歧視。它強調了文化多樣性的積極價值,在作者對中西方桌禮儀進行比較研究之前,我們必須在表格禮儀方面理解文化相對主義的本質,對文化差異采取適當?shù)膽B(tài)度。只有在跨文化交流中才能實現(xiàn)這一點,我們才能期待相互理解和尊重文化差異。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中國和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餐具差異,就餐功能,座位安排。
1.餐具差異
筷子與叉刀是中西之間禮儀禮儀的主要區(qū)別。
在中國,筷子是重要的就餐工具,每一頓飯都少不了筷子。中國的小朋友在2或3歲時就會被教導如何使用筷子,由筷子組成的吃飯系統(tǒng)要求所有家庭成員一起吃飯,從而形成了強烈的家庭價值觀和家庭關系。另一方面,也許最令西方人驚訝的事情之一就是有些中國主人喜歡把食物放在客人的盤中。在正式的晚餐中,一般設有、有“公共”筷子和勺子,但有些主人可能依然會使用自己的筷子,這是中國友誼和禮貌的象征,并且表明你已經接受了主人的溫暖和好客。如果追溯祖先,中國的這種行動就是中國古典哲學“和”或和諧的體現(xiàn)。這也是人們在中國人之間交流的一種特殊方式。
然而在西餐中,刀叉是重要的就餐工具。刀被用來一次將大塊食物(如牛排或剁碎)切成小塊。刀和叉子在吃完后應該對角地放在板的另一側,并且不能放在盤子上。西方人總是把鋒利的刀刃放在里面,其實使用的規(guī)則很簡單:從外至內使用。
2.就餐功能
中國人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和機會邀請他人吃飯,如開業(yè),閉幕式,外賓拜訪或新聞發(fā)布會等等總是伴著一頓飯。另外,無論婚禮和葬禮,還是家庭成員的生日,吃飯都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個意義上,吃飯不僅被認為是填飽肚子的一種方式,而且是加強溝通和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方式。
在西方,就餐的功能比較簡單。西方人吃一頓飯的目的可能只是享受盛宴,不同于強調人際關系的中國人,西方人比中國人更獨立,更傾向于自己解決問題。
3.座位安排
在中國,餐桌一般是圓桌,以表達團聚的美好祝福。一般來說,面向南的座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而北面的座位則比較次要。這種傳統(tǒng)與中國古代文化密切相關。在中國古代,南方象征著最高權力和權力,而北方則低得多。對于其余的客人,他們坐在左側的座位比右側的座位更重要。
與中國相反,在古老的西方國家,最尊貴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側。在古代,刺客曾用右手匕首進行暗殺。只有當客人安排坐在主持人的左邊,刺客進行刺殺是不方便的,但是主人更容易制服刺客和保護客人。當然,這種老式的暗殺已經沒有了?,F(xiàn)在西方人最關心的是從心理需求的角度出發(fā)安排座次。
通過比較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文化深層次文化結構中存在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方在餐桌禮儀上的差異。對于中西文化而言,不同的文化既不優(yōu)于也不遜于另一方,不同的餐桌禮儀應該得到相同的尊重。事實上,比較研究將新的“血液”融入不同文化中,并將新的概念灌輸?shù)狡渌幕?,這將為每一種文化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1]Chang.K. C.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USA:The Vail-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 Y., 1977.
[2]Hall. E. T.,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Anchor Books,1989.
[3]Kluckhohn,Clyde. Culture and Behavior.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吳澎.中國飲食文化.北京:北京工業(yè)出版社,2009.5,10-11.
[6]易中天.閑話中國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1,26-26.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