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工作知識生產(chǎn)、擴散以及本土化回應

      2017-02-23 19:56:27施旦旦
      關鍵詞:功能主義本土化社工

      施旦旦

      社會工作知識生產(chǎn)、擴散以及本土化回應

      施旦旦

      (臺灣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臺北11605)

      社會工作專業(yè)自產(chǎn)生發(fā)展至今,跟其知識的不斷成長演變不無關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工作知識的全球擴散以及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知識本土化議題也開始成為探討的焦點。而不同的理論視角形塑社工知識生產(chǎn)和擴散的不同取向,也開啟社工知識生產(chǎn)多樣化的空間,通過對相關理論視角的梳理,結合社工知識的本土化議題,希望勾勒出社工知識的發(fā)展面貌以及未來走向。

      社會工作知識生產(chǎn)與擴散知識權力論本土化

      一、社會工作知識生產(chǎn)的理論嬗變

      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的生產(chǎn),與社會工作長期以來追求的專業(yè)化密切相關。而功能主義理論一直是社工專業(yè)化的理論后盾。雖之后有沖突理論的批判繼承以及對知識權力關系剖析更為深刻的知識權力論,但不可否認,功能主義理論對社會工作知識的生產(chǎn)影響深遠。

      (一)功能主義理論

      功能主義理論(functionalism)作為一種理論典范,始于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孔德。孔德認為社會與生物有機體有極大的相似性,是一個有各種要素組成的整體,這種整體結構同它的部分之間具有一種普遍的和諧。斯賓塞引入功能需求的概念,試圖用需求來解釋各種社會組織的存在。換言之,以功能體現(xiàn)社會結構現(xiàn)實。對應于生物有機體,他認為,社會是由“支持”、“分配”和“調(diào)節(jié)”三大系統(tǒng)組成的結構。帕森斯沿著前人的研究,提出結構功能主義,并指出社會結構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層次的系統(tǒng)形成的一種總體社會系統(tǒng),是包含“適應”、“目標達成”、“整合”和“模式維持”的四項基本功能的完整體系。

      從功能主義理論來看,社會工作在西方的起源被認為是為了應對和解決工業(yè)化和城市化而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功能主義理論強調(diào)專業(yè)在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斯賓塞強調(diào)由社會分化而來的各個專業(yè)團體對于維護社會運作的作用,如何能夠統(tǒng)籌各方面的運作實有賴于各行各業(yè)的從業(yè)員之專業(yè)知識和道德操守。在功能主義理論盛行的1950-1960年代,Greenwood、Wilensky、Parsons等人從專業(yè)的功能、專業(yè)所擁有的核心特質(zhì)以及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這些取向來區(qū)分專業(yè)與其他職業(yè)的不同,其重點在于強調(diào)專業(yè)在知識與技術上的特殊性,以及對其服務對象有關倫理的或利他的傾向。不少對專業(yè)的研究便集中于羅列所謂專業(yè)的特質(zhì)、量度不同專業(yè)或半專業(yè)的專業(yè)化程度或以不同專業(yè)的道德操守與現(xiàn)代社會精神作比較。①余云楚:《社會工作專業(yè)化的夢魘:一個社會學的剖析》,載何芝君、麥萍施主編《本質(zhì)與典范:社會工作的反思》,香港八方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67-90頁。大眾似乎普遍接受這樣的觀點,一個專業(yè)中有效而獨特的知識,就是辨識該專業(yè)之所以為專業(yè),而不同于其他專業(yè)的關鍵。

      1930年代,弗洛伊德理論盛極一時,成為社會工作打造個案工作作為專業(yè)手法的借鏡,一些實務工作者認為精神疾病療法是社會工作在本世紀中作為專業(yè)的一個重要的理智選擇。而“個案工作”之冒升本就是希望能替社會工作帶來一套較為扎實的知識基礎。社會工作專業(yè)開始修正其理論和實踐,采取了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特質(zhì)。而社會工作亦樂于以“社會工程學”(social engineering)或一門“社會醫(yī)學”(social medicine)自居,自視之為一種類似工程學或醫(yī)學的社會科學。②余云楚:《社會工作專業(yè)化的夢魘:一個社會學的剖析》,載何芝君、麥萍施主編《本質(zhì)與典范:社會工作的反思》,香港八方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67-90頁。

      從功能主義理論出發(fā),一些學者認為如同西方社會,中國社會工作的需求也來自于當前的現(xiàn)實和社會變革的挑戰(zhàn),因此其知識生產(chǎn)帶有功能主義理論所強調(diào)的社會控制色彩。目前引入中國的主流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和方法技術是功能主義取向的,強調(diào)問題個人化,是“修修補補”的社會工作。忽視精神疾病的社會根源,缺乏社會學想象力。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微觀社會工作知識在中國的發(fā)展。強調(diào)科學技術、注重個人主義取向,聚焦問題解決(solution-focus),而忽視對結構環(huán)境更深層次的思考,正是目前中國社會工作知識生產(chǎn)的寫照。③張和清:《社會轉型與小區(qū)為本的社會工作》,《思想戰(zhàn)線》2011年第4期。

      作為西方主流的社會學理論之一,功能主義理論至今仍影響深遠。它強調(diào)社會結構中的每一部分對于社會整體生存所發(fā)揮的功能,強調(diào)社會制度、規(guī)范和角色功能的發(fā)揮,有助于保持社會均衡和促進社會發(fā)展。在功能主義理論導向下,結合專業(yè)特質(zhì),在專業(yè)化的鼓吹之下不可避免地塑造了知識發(fā)展的路徑。功能主義理論被冠以“大理論”(grand theory),并且被沖突理論詬病為“過于注重秩序和穩(wěn)定,忽視沖突和變遷”,功能主義理論強調(diào)社會工作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通過助人的過程讓人們滿意目前所生存的社會。此種解釋完全忽略了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使得社會工作比較專注于改變個人,而較少致力于改變不良的社會制度。④陳政智:《結構社會工作導論》,載于2010年《進步社會工作:民間社會福利論壇》。社會工作的本質(zhì)也更傾向于矯正、控制和預防。

      (二)沖突理論(conflict theory)

      自1960年代之后,西方社會矛盾激化,社會沖突此起彼落,民間運動一浪接一浪,功能主義理論受到了一定的挑戰(zhàn)。沖突理論是對馬克思理論的繼承和對功能主義理論的反思,批評功能主義理論過分強調(diào)社會整合,把社會沖突和動亂認為是社會病態(tài),并重視對社會沖突現(xiàn)象的研究??迫↙ewis Coser)批評帕森斯認為沖突只具有破壞作用的片面觀點,力圖把結構功能分析方法和社會沖突分析模式結合起來,修正和補充帕森斯理論。達倫多夫(Dahrendorf)認為社會不僅需要和諧的社會模型,同樣需要沖突的社會模型。

      以沖突主義的視角來看,服務對象僅占有少數(shù)資源和權力而被迫成為服從的階級,由于不平等權威的分布,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沖突不可避免。而傳統(tǒng)社會工作強調(diào)專業(yè)主義,專業(yè)社會工作與案主,社會工作者因為有權決定誰有資格領取福利金及是否符合福利救助的規(guī)則,其背后代表的就是占有多數(shù)資源和權力的階級。⑤陳政智:《結構社會工作導論》,載于2010年《進步社會工作:民間社會福利論壇》。不少學者對功能主義理論的特質(zhì)模式提出質(zhì)疑,社會工作原本是維護案主的利益,但是社會工作為了追求專業(yè)發(fā)展和維護社會秩序而可能犧牲案主利益,成為維護社會既得利益的“幫兇”。所謂的專業(yè)化則是指某些職業(yè)在某一時期內(nèi)進行的獨特歷史過程,并不是任何職業(yè)基于其本質(zhì)會早晚出現(xiàn)的進程。沖突理論使社會工作者審視隱藏在專業(yè)行為背后的矛盾與沖突,反思傳統(tǒng)功能主義理論下的社會工作的缺陷,即在專業(yè)主義的外表下聚焦個人導向的實務模式,來合理化社會沖突和不平等,安于接受現(xiàn)存的社會制度和利益分配,缺少對制度結構的質(zhì)疑和反思。

      沖突理論向我們拋出了一個詰問,即如果社會工作的專業(yè)使命是公平正義,那么應該如何生產(chǎn)社會工作的知識來完成其專業(yè)使命?Specht and Courtney在《Unfaithful Angels: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一文中深刻、細致地檢視了美國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提到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專業(yè),喪失了其傳統(tǒng)的關心社會疾苦、促進社會正義,推動社會整合的使命,反而轉向撫慰大多數(shù)焦慮、孤獨的中產(chǎn)階級美國人,協(xié)助其有意義的生活,熱衷成為私人市場可收費的心理治療活動。社會工作與精神醫(yī)學合流,逐漸淪為精神醫(yī)學的扈從,也導致其轉向心理治療、精神疾病的理論方法的知識生產(chǎn)。①Harry Specht and Mark Courtney,Unfaithful Angels: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NewYork:Free Press,1994.

      不可否認,目前中國學界流行的社會工作知識生產(chǎn)依然以功能主義理論作為導向,但實際上中國社會工作學術生態(tài)呈現(xiàn)不同的面貌,出現(xiàn)了某種以沖突理論導向的進步(結構批判)派與以功能主義理論導向的科學(技術)派之間分向發(fā)展的勢頭。有學者從沖突論角度來解釋,強調(diào)中國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發(fā)展與國家合法性以及社會控制之間的關系。②曾家達、殷妙仲、郭紅星:《社會工作在中國急劇轉變時期的定位——以科學方法來處理社會問題》,《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2期。

      沖突理論和功能主義理論反映了社會發(fā)展的不同解釋面向,兩者相互批判繼承。沖突理論的發(fā)展可以說是符合當時的社會思潮,并且對于社會矛盾和沖突有著更為深入的剖析,一定意義上啟發(fā)了之后的結構性社會工作、激變社會工作和批判社會工作。但沖突理論也被人詬病其用以分析、評判社會沖突的尺度是一個主觀抽象性尺度,削弱了理論的現(xiàn)實性與時代感。沖突理論深受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導致其難以擺脫結構主義和政策導向的宏觀分析思路,忽視了邊緣弱勢群體的自我心理體驗和能動參與,容易淪落為革命精英對勞苦大眾的思想灌輸與控制,導致勞苦大眾的無助和無能。③Freire,P,Pedagogyofthe Oppressed,NewYork:Seabury,1973,

      (三)知識權力論

      沖突理論指出了專業(yè)化和專業(yè)權力的表象背后是對社會沖突的漠視和現(xiàn)有秩序的固化,提供了看待知識生產(chǎn)的不同視角。但是沖突理論依然是以站在“他者”的角度來看待弱勢群體,因此知識生產(chǎn)的主體依然是屬于專家精英,沖突理論秉承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傳統(tǒng),因此難以解決社會結構與個人反思性的關系問題,并且偏向宏觀分析,難以轉化為有效的臨床實踐指導。④郭偉和:《后專業(yè)化時代的社會工作及其借鑒意義》,《社會學研究》2014年第5期。而Healy作為一名批判社會工作者,接受了福柯(M. Foucault)的知識權力觀提出的質(zhì)疑,指出批判社會工作者可能會不自覺地用自己一套認為正確的論述壓蓋了服務對象自身的“生活知識”,從而同樣造成壓迫。⑤Healy,K.,Social Work Practices: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Change,London:Sage Publication,2000.

      從這一點上來看,沖突理論依然沒有跳脫傳統(tǒng)專業(yè)主義的局限,并難以改變既有的社會壓迫的局面。隱藏于社會工作知識生產(chǎn)背后的權力結構問題,隨著后現(xiàn)代思潮,愈益被翻掘顯形并顯露出其重要性。??峦黄屏艘恢币詠砦鞣今R克思主義對于權力分析的結構觀點,不再將權力看作是政治精英所擁有的,而是將權力看作是流動的、日常的,存在于所有的關系當中,并且看到了知識與權力的密切關系。

      ??抡J為從18世紀開始,西方社會開始形成各種有關主體特征的科學論述(discourse);到19世紀基本形成了一個涉及人的各個方面的學科體系,從身體到精神和靈魂這些學科確立了自己的領地、對象和真理標準,發(fā)明出各種專業(yè)技術手段,對人進行精細而連續(xù)的監(jiān)管、紀律管制和訓練力圖保持正常人狀態(tài)。??率沟梦覀兙柚R(論述)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國家需要學術、專家提供駕馭企業(yè)的藝術,形塑、指導及教育人民的心靈。人文學科提供了支持、改善、掩飾及調(diào)整國家機器控制之障眼法。①Adrienne S.Chambon,Allan Irving&L.Epstein:《傅科與社會工作》,王增勇等譯,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0頁。社會工作者逐漸意識到專業(yè)化的需要是為了使自身對于案主來說具有合法性,并且獲得國家立法機關、基金會、慈善家的支持,同時使其具有聲望、資金和建制化(institutional)權力。②Ehrenreich,J.H.,The Altruistic Imagination:A History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U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P.60.

      谷淑美認為香港的社會福利工作一直以救濟為基調(diào),為不能自助者提供最基本的援助。這種對福利的理解,配合社會的政經(jīng)制度,發(fā)展成一套論述方式,統(tǒng)攝社會工作制度的運作和知識的生產(chǎn)?!按壬凭葷苯Y合所謂的功能家庭主義理論,宣揚家庭自主,強調(diào)發(fā)揮家庭自我照顧功能,政府只需要承擔最低程度社會福利的責任,把福利責任推卸給個人和家庭。因此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家庭輔導工作和個案服務一直受到推崇。③谷淑美:《“救濟”論述的形成與延續(xù)——香港社會工作的文化和政治意涵》,載于何芝君、麥萍施主編《本質(zhì)與典范:社會工作的反思》,香港八方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45-66頁。

      ??聦χR、權力和主體關系的解構啟發(fā)社會工作界一些先鋒人物沿著他的思路去解構社會工作領域的主導性知識權力關系譜系以及對案主的效果,并思考如何進行抵抗性話語實踐。例如通過敘事來抵抗和扭轉主流敘事的壓制,并賦予不同的意義,使敘事成為一種抵抗主流敘事的政治實踐。因貼近社工的生命經(jīng)驗,敘事和說故事這種另類的知識生產(chǎn),可能變成社工知識生產(chǎn)的最重要方式。④王增勇:《臺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知識狀況與學術生產(chǎn)》,載于陳光興主編《當前知識狀況:2007亞洲華人文化論壇》,臺灣社會研究雜志社2007年版,第267-276頁。陳濤認為,社會工作中的各種理論知識,其本質(zhì)須被理解為各種論述而非客觀存在的反映。因此,不應當教條地對待任何一種理論,而應當仔細考察它對現(xiàn)實的建構傾向,社會工作內(nèi)部的知識是多樣的,作為論述理論化的專業(yè)知識與實踐智能、生活經(jīng)驗知識等在本質(zhì)上是平等的。接受“論述”的觀念,還直接導向將敘事治療(故事療法)視為社會工作適當?shù)姆绞椒椒ǎ蛘咛剿鞲鞣N在論述或話語層面直接介入的實踐路徑。⑤陳濤:《試析后結構主義若干觀念對于社會工作的含義》,載王思斌主編《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十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1-50頁。我們可以看到,這的確是社會工作領域正在發(fā)展的一種趨勢。陳高凌、陳麗云認為,結合中國社會高度重視資深者的實踐知識,主要是口傳的方式來傳承,傳統(tǒng)形式的知識是經(jīng)由對大自然的觀察及口傳方式整合的經(jīng)驗所形成的,此種形式乃是知識建立的主要模式。⑥⑧陳高凌、陳麗云:《中國文化及研究:在社會工作教育及實踐中應用》,載于曾家達、王思斌、殷妙仲主編《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發(fā)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5-57頁。

      通過與??碌膶υ?,社工對于自身的知識權力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并且從原有知識生產(chǎn)的窠臼中解放出來,并認知到知識是處境性的,對于知識的普遍性提出疑問。知識權力論從后現(xiàn)代視角出發(fā),重新建構社會工作知識生產(chǎn)的路徑,也使得之后的社工知識的發(fā)展不得不回應后現(xiàn)代的挑戰(zhàn)。但福柯的理論和其他后現(xiàn)代理論一樣,難免有落入差異性和虛無主義的危險。后現(xiàn)代主義的批判者,不滿其相對主義與犬儒主義,或其對確定性的否定,后現(xiàn)代主義對于吊詭悖論的喜好與對于象征、語言及文化符號的重視,都讓它顯得虛幻不實。⑦Malcolm Payne&Gurid Aga Askeland:《全球化與國家社會工作:后現(xiàn)代的變遷與挑戰(zhàn)》,李明政譯,臺北松慧出版社2012年版,第309-320頁。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權力和知識的動態(tài)互動并未如??滤枋龅姆绞皆谥袊鐣羞\行。在中國社會,權力地位是固定的且為五倫所限定。知識的合法性為當權者及長者所有,也為其所定。⑧

      二、社會工作知識擴散的“二元中心”到“全球在地”

      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在進行生產(chǎn)的同時,也不斷在全球進行擴散,尤其是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地區(qū)紛紛引進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所以社會工作知識除了需要面對自我生產(chǎn)和調(diào)整之外,也需要面對自我擴散和轉化。擴散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社會工作知識從歐美中心移轉到發(fā)展中國家的過程,但是也擺脫不了其自身帶有的二元對立和中心主義的色彩??鐕髁x研究方興未艾,全球在地化的視角提供了更多啟發(fā)。

      (一)擴散理論

      ??碌闹R權力觀點讓我們重新檢視社工知識的生成,開啟了社工知識多元發(fā)展的空間,有了更多生產(chǎn)來源和對話的可能。但是當我們考察第三世界國家的社工知識發(fā)展時,除了運用這些“純西方”的理論觀點之外,其實不可忽視西方社會工作對于這些后發(fā)展國家的影響。而擴散理論就成為了解釋發(fā)展中國家專業(yè)發(fā)展和知識生產(chǎn)的一個重要理論。

      擴散是指知識、技術與觀念從一個或多個創(chuàng)新中心被擴散到其他單位的過程。①林萬億:《社會工作的擴散與本土化——概念與論題》,《社會工作學刊》1991年創(chuàng)刊號,第15-33頁。這種觀念最早應用于不同國家的社會福利、社會安全制度或體系的趨同現(xiàn)象,后被用來討論社工專業(yè)發(fā)展相對較早、水平較高的美英等西方核心國家對社工專業(yè)發(fā)展相對較遲、較慢、較落后的第三國家的影響。就社會工作先進國家與后進國家的發(fā)展經(jīng)驗而言,來自殖民母國或是工業(yè)先進國家的知識擴散,是促成這些國家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術與實務發(fā)展的觸媒。②林萬億、沈詩涵:《198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術的發(fā)展》,《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08年第12期。一般來說,擴散又可以分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初級擴散模式”,指的是英美等西方國家的社會工作思潮直接擴散到鄰近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另一種是“次級擴散模式”,指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從西方國家中心地帶依次向落后的邊緣國家或第三世界擴散。具體是先由最核心的國家傳到某一國或地區(qū)之后,再由此國或此地區(qū)傳到第三世界。而這兩種模型對應于Collier&Messick所提出的擴散的兩種模型,一是發(fā)生在鄰近國家的“空間擴散”,另一是從先進的大中心而后依序被落后的邊緣小國所采借的“層級擴散”。③周利敏:《擴散論: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研究的新范式》,《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8期。

      在西方有關擴散論的研究中,學者Taira,K. and P.Kilby、Nagpaul H.較早運用擴散觀念來討論美國社會工作專業(yè)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影響。DavidCollier,RichardE.Messick、Midgley、 MacPherson等人也以擴散論探討社會工作和社會福利的發(fā)展歷程。④周利敏:《擴散論: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研究的新范式》,《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8期。Nagpaul H.認為,美國社工教育擴散的前提是建立在世界各地的人類擁有共同的需求和動機,以及(社工)原則、方法和技巧是普遍適用的。例如可以用擴散論來檢視美國社工教育對印度的影響。二戰(zhàn)之后,美國社工教育的概念通過一些移居國外的美國社工教育者、美國社工教育的教材和受到美國訓練的人員回國等途徑擴散到印度。而一些早期的印度社工學院實際上也是由美國社工人員所建立和發(fā)展的,并受其指導和資助。⑤Nagpaul H,“The Diffusion of American Social Work Education to India:Problems and Issues”,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1972,15(1):3-17.MacPherson以“擴散理論”為觀點,加以檢視香港的社會工作教育訓練發(fā)展歷程,清晰地發(fā)現(xiàn)香港是受西方社會工作思潮“擴散模型”的影響后,尤其是英、美及加拿大等國的影響,進而快速地傳播和運用西方的社會工作理論及技巧,最終引起香港社會工作教育訓練“本土化”的反思。⑥MacPherson,Steward,Social Policy in The Third World:the Social Dilemmas of Underdevelopment,Brighton,Sussex:Wheat sheaf,1981.林萬億認為現(xiàn)代社會工作輸入臺灣地區(qū),基本上是經(jīng)過“二手擴散”(secondary diffusion),也就是西方社會工作先傳到日本與中國大陸,再由它們擴散到臺灣地區(qū)。⑦林萬億、沈詩涵:《198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學術的發(fā)展》,《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08年第12期。

      周利敏用擴散論來檢視中國社工教育的發(fā)展,認為大陸社會工作教育不僅具備“初級擴散”特征,也具備“次級擴散”特征,是一種典型的“混合擴散”模式。大陸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發(fā)展具有明顯美英等國的“初級擴散”特征,但也不能忽視港臺地區(qū)的“次級擴散”的影響。⑧周利敏:《擴散論: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研究的新范式》,《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8期。向榮、陸德泉認為中國社會工作的學科知識基本上都是通過香港和臺灣翻譯來自北美或英國的社會工作書籍,從西方移植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價值、知識、評價、研究出版和體系基本是以跟隨北美或英國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體系為主。①向榮、陸德泉:《作為中國社會工作教育方法學的服務學習》,載楊靜、夏林清主編《行動研究與社會工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85-102頁。

      擴散理論強調(diào)外部因素的示范效果對本國社工教育的形塑作用,注重歐美國家社會工作知識對于第三世界國家的單向影響,是一種強勢擴散過程,帶有明顯的本質(zhì)論和“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c)的色彩。Midgley認為要翻轉這一狀況,發(fā)達國家在社會工作上要學習非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尤其要重視東亞經(jīng)驗,西方學者首先要放棄、擺脫“中心主義”或者西方經(jīng)驗的“普適性”習慣性思維。社會工作需要被挑戰(zhàn)的不僅僅是擴大其包含的范圍,而是應該積極翻轉其知識轉移所帶有的殖民主義風向。②Midgley,James,Professional Imperialism:Social Work in the Third World,London:Heineman,1981.

      (二)全球在地化的視角

      擴散論對于第三世界社工教育和知識發(fā)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提供了看待社工知識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移轉的視角。但是,擴散論帶有的現(xiàn)代性立場和二元主義色彩,容易成為文化霸權(hegemony)。在全球化趨勢下,跨國主義的研究消解了擴散論帶有的本質(zhì)論和去中心化,提供看待知識的傳播和轉移的后現(xiàn)代視角。

      全球化指涉世界各地人們之間包含經(jīng)濟、政治、社會關系的社會變遷趨勢。全球化進程不可避免導致了世界范圍內(nèi)社會工作教育的趨同現(xiàn)象,認同具有共性或相同的社會工作核心價值,是“助人為本”社會工作教育可以實現(xiàn)全球化的重要前提,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許多國家的社會工作教育和知識會呈現(xiàn)西方的特色。全球化帶來了社工教育和知識的普遍標準,而此舉可能導致西方實務模式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普世理想。③Mel.Gray,“Dilemmas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Paradoxical ProcessesinIndigenization,Universalism andImperial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ocial Welfare,2005,14(3):231-238.周利敏認為,從“全球化”范式來看,大陸社會工作教育之所以呈現(xiàn)“西方”的特點,是由于“全球化”的后果,是大陸與西方互動的結果。這種范式對于解釋近年來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的最新趨勢具有比較好的解釋力,但對于大陸1980年代恢復社會工作教育和引進西方社會工作知識的內(nèi)在邏輯的解釋存在不足,當時的“全球化”現(xiàn)象并不明顯。④⑥周利敏:《全球地域化視域中中國內(nèi)地與西方社會工作教育互動關系研究》,《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Robertson于1992年提出“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觀點。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是由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在地化(localization)鑲嵌構成的一個混合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借用此視角來更好地理解社會工作知識教育的發(fā)展。全球化和在地化是一體兩面,在看到全球化的影響的同時,應該以在地化的脈絡來更好地理解全球化,⑤徐偉杰:《全球在地化——理解全球化的一條路徑》,《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志》2003年第1期,第1-8頁。抱持一種“批判性地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由“自下而上”和“由內(nèi)而外”的過程,將西方知識進行再轉化與創(chuàng)新,并以此作為建構本土課程的基石。正所謂“全球視野,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Robertson認為“在地化”不僅意味著“去在地化”(delocalization),更意味著“重新在地化”(relocalization),從“去在地化”到“重新在地化”是實現(xiàn)“在地化”的基本策略?!叭ピ诘鼗笔侵溉蚧淖兞松鐣ぷ鞯牡胤揭饬x及相關架構,而“重新在地化”則意味著在這個已經(jīng)被改變的架構之中重新創(chuàng)造,意味著將全球社會工作知識融入地方架構之中重新進行詮釋,最終將區(qū)域性、地方異質(zhì)性演化為全球共同接受的現(xiàn)象,藉此凸顯教育自主性。通過“去在地化”和“重新在地化”這一雙重過程,讓“在地化”思想或行為模式不再單純地只屬于某個地方的產(chǎn)物,而具有發(fā)展成為全球趨勢的可能。⑥周利敏:《全球地域化視域中中國內(nèi)地與西方社會工作教育互動關系研究》,《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對于第三世界國家的社會工作教育來說,通過全球在地化的視角,讓我們以更加反省和審慎的態(tài)度來對待社會工作知識的輸入,同時挖掘在地的經(jīng)驗智慧,通過轉化和對話,不斷豐富既有的社工發(fā)展模式。

      全球在地化的視角結合后現(xiàn)代主義的思潮,對于目前還處于因遵循西方知識范式,處于后殖民主義的第三世界國家來說具有深刻意義。例如關于家庭會議的理念源自于新西蘭毛利人(Maori)的傳統(tǒng),但已經(jīng)被許多國家(包括西方國家)所援用,用以響應其地方文化之需求。非洲社會工作處理普遍貧窮、艾滋病、社會經(jīng)濟基礎建設的匱乏、沖突、政治動蕩以及人權與社會正義缺失等問題。因此它強調(diào)社區(qū)導向的取徑,有別于社區(qū)組織與社區(qū)發(fā)展。這意味著將貧窮、艾滋病、青少年懷孕、青少年就業(yè)與中途輟學問題皆視為社區(qū)議題,必須進行脈絡性地理解而得以解決。①Malcolm Payne&Gurid Aga Askeland:《全球化與國家社會工作:后現(xiàn)代的變遷與挑戰(zhàn)》,李明政譯,臺北松慧出版社2012年版,第118頁。Nagpaul指出印度的社會工作知識應該從社會改良者應用的知識技巧中分析提煉,比如他們發(fā)動社會運動反對婦女殉夫和童婚,倡導禁酒和寡婦再婚。在針對酒精成癮的問題上,印度社會工作者發(fā)展出一種家庭支持項目,這種指導性實踐的本質(zhì)與印度文化中對家庭價值的強調(diào)是契合的。②Nagpaul,H,“Analysis of Social Work Teaching Materials in India:the Need for Indigenous Founda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1993,36(3):207-220.周利敏通過全球地域化范式的研究認為,當前中國內(nèi)地社會工作教育遇到的最大問題并非是由全球化強勢擴散所致,也并非是本土實務經(jīng)驗不足,而是全球化趨勢中地域性反思不足,全球化并沒有與地域化進行真正的對話,二者之間產(chǎn)生了嚴重的不平衡現(xiàn)象,導致社會工作教育的主體性失落。③周利敏:《全球地域化視域中中國內(nèi)地與西方社會工作教育互動關系研究》,《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三、社會工作本土化作為一種在地回應

      擴散理論以及全球在地化,提供了看待社工知識遷移擴散的視角,擴散并不是在一個真空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因此社會工作知識在擴散過程中,不可避免會觸碰到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在地知識經(jīng)驗,如何對西方社會工作知識進行轉化,本土化作為一種策略,以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去對待知識。

      社會工作的本土化(Indigenization)最早在1971年的第五次聯(lián)合國國際性社會工作訓練調(diào)查中被提及,提到了美國社會工作理論對于其他社會的不適用性。本土化被界定為“將社會工作的功能和教育與某一個國家的文化、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的過程”。以此為端倪,社會工作本土化開始成為備受學術界關注的議題。

      Gray and Fook提到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爭論基于兩個文化前提,首先:社會工作是西方文化現(xiàn)代性的產(chǎn)物;第二,本土化是后現(xiàn)代性的,因為它質(zhì)疑西方社會工作的支配地位和尋求響應在地文化、歷史、政治、社會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④Mel.Gray and J.Fook,“The Quest for Universal Social Work: Some Issues and Implications”,Social Work Education,2004,23(5):625-644.Mel Gray&John Coates認為本土化可以有兩股潮流構成,一股是后發(fā)展國家的本土化,另一股是在發(fā)達國家對于土著和印第安人在教育和實踐方面的本土化,本土化最初源于質(zhì)疑西方專業(yè)社會工作模式在世界各國的普遍適用性,本土化既是多樣性與專業(yè)化對抗的結果,也是西方模式對于非西方社會境遇不能完全奏效的產(chǎn)物。⑤Mel.Gray,&Coates,J.,“IndigenizationandKnowledge Development:Extending the Debate”,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10,53(5):613-627.Mel Gray& John Coates拓寬了本土化的研究領域,改變了以往定勢的“本土化即是由一國到另一國的現(xiàn)象”,提出即使一國之內(nèi)也存在著中心向邊緣的本土化問題。

      Midgley認為,反抗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帝國主義”(Professional imperialism)是進行社會工作本土化的一大助力。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探索主要興起于第三世界或發(fā)展中國家,在20世紀60、70年代,受到反殖民主義思潮和不結盟運動的影響,旨在質(zhì)疑歐美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帝國主義。Midgley認為本土化主要指合適性,其意思是指專業(yè)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必須契合不同國家的需要和社會工作教育必須契合社會工作在實務上的需求,因此其本土化主要指社會工作模式和教育從歐美發(fā)達國家進入第三世界國家后應與當?shù)貙嶋H相契合。①Midgley,James,Professional Imperialism:Social Work in the Third World,London:Heineman,1981.Adair John認為第三世界國家可以發(fā)展一個新的領域,即社會工作本土化,這樣才有可能從社會工作中盡快獨立出來,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解決問題。②Adair,J.G.,“Indigenisation of Psychology:The Concept 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4):403-418.Malcolm Payne和Gurid Aga Askelan質(zhì)疑國際標準化的社會工作,認為隨著全球后現(xiàn)代社會的來臨,全球化以科技與文化力量更有效率地進行看不到的剝削,因此提出適切的國家社會工作知能,它是與普世主義的社會工作知能對立的,質(zhì)疑西方社會工作模式,其社會工作知能的建立包括了重視知識效力驗證的建構、脈絡化的思維和文化轉譯的認知與行動方式。③Malcolm Payne&Gurid Aga Askeland:《全球化與國家社會工作:后現(xiàn)代的變遷與挑戰(zhàn)》,李明政譯,臺北松慧出版社2012年版,第277-290頁。

      本土化是被看作后現(xiàn)代社會工作取向的,通過本土化來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使得社會工作發(fā)展和知識呈現(xiàn)可以有不同的面貌,并且由此來抗衡西方中心的、單一化的社會工作樣貌。本土化應該是流動的、多樣化的和具有差異性的。此外,本土化既然帶有后現(xiàn)代的屬性,就不應該是單一標準和宏大敘事,而應該從脈絡化的日常生活實踐中來生產(chǎn)本土化的社工知識。并且對知識生產(chǎn)背后的權力關系更為敏感,防止本土化過程中再一次復制東西方不平等的位階和權力關系。

      四、結語

      不同的理論視角建構了社會工作知識生產(chǎn)與擴散的不同路徑,從功能主義的保守色彩,到?jīng)_突理論的反抗質(zhì)疑,再到知識權力論對于知識和權力的清楚勾勒,社會工作知識生產(chǎn)的定位開始邁向后現(xiàn)代主義。而對于社工知識的擴散,從東西二元主義的擴散理論,到后結構主義的全球在地化,讓我們看到知識必須從自身社會的脈絡中生長出來,而不是簡單地套用西方現(xiàn)成的理論運用。

      本土化應該放在更大的政治和社會脈絡下進行理解。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化應該被看作是文化、歷史、殖民化和現(xiàn)代化之間交互的反思。而社工知識除了“是不是從自己的文化脈絡當中生長出來”之外,更重要的問題是知識權力的宰制議題。從??碌闹R權力論來看,本土化關注其背后的權力關系及知識生產(chǎn)模式,而不僅僅是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問題。如果從知識生產(chǎn)模式來看,既有的社工知識生產(chǎn)模式倚重西方理論知識而使之成為全球知識的典范,而本土化釋放出一些空間,讓在地或本土化的知識重新回到知識生產(chǎn)的主體,不再復制既有的社工知識生產(chǎn)權力關系,創(chuàng)造不同于西方的社工知識形態(tài),而不是繼續(xù)頌揚跨脈絡下的共通性,依然在追逐共同的標準,例如全球(社工)教育的標準。

      本土化釋放出一些空間,讓在地或本土化的知識重新回到知識生產(chǎn)的主體,打破東西方社會工作知識生產(chǎn)的等級關系,挑戰(zhàn)西方的社會工作知識的主流地位,并且使得知識生產(chǎn)不再復制原有的權力關系。知識形態(tài)的多樣化和豐富化是??轮R權力論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契合了知識的全球在地化,從在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全球化的知識生產(chǎn)。全球在地化的視角對于中國社會工作知識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啟示,中國從西方引進社會工作,但是其知識結構和實務策略明顯與西方有所不同,在對西方既有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和實踐方法保持純真而謹慎態(tài)度的同時,如何在本土脈絡中生成扎根性的、靈活性的社會工作知識,這是全球在地化對中國社工知識生產(chǎn)的迫切要求。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土化的目標在于反思主流的西方社會工作模式,給予本土解決方法和實務模式更多的優(yōu)先關注。因此,本土化既是后現(xiàn)代背景下對知識生產(chǎn)的一種在地回應,也是未來知識生產(chǎn)的趨勢。

      (責任編輯:徐澍)

      Production and Diffusion of Social Work Knowledge:Indigenization as a Local Response

      SHI Dandan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Chengchi University of Taiwan,Taipei 11605)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so far is related to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knowledge.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the knowledge of social work spreads globally,and knowledge,including theories skills and model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to face the issue of indigenization. Indigeniz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discussion.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theories shape the production of social work knowledge,and diffusion of social work knowledge.

      Through reviewing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production and diffusion process of social work knowledge,especially Foucault’s theory of power-knowledge,opens a new space for diverse production of social work knowledge.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work,as a different kind of social work knowledge,is not only a response to knowledge production,also the future trend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social work;production and diffusion of knowledge;Foucault’s theory of power-knowledge;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work

      施旦旦(1989-),女,浙江紹興人,臺灣政治大學社會工作博士候選人,研究方向為社區(qū)工作、后現(xiàn)代社會工作、質(zhì)性研究。

      C916

      A

      1008-7672(2017)03-0028-09

      猜你喜歡
      功能主義本土化社工
      青春社工
      草原歌聲(2021年4期)2021-11-19 15:15:56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忠誠原則”的復調(diào)傾向——兼論功能主義語用學傳統(tǒng)的衰弱
      翻譯界(2019年1期)2020-01-06 07:29:50
      訴前強制調(diào)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社工
      幼兒100(2016年10期)2016-11-24 13:19:00
      論電視節(jié)目的本土化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醫(yī)務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美國功能主義傳播觀的繼承與失去
      新聞傳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6
      平顺县| 南投县| 赞皇县| 成安县| 保定市| 凯里市| 荔波县| 闽清县| 二连浩特市| 麦盖提县| 乐陵市| 苏尼特右旗| 玉林市| 醴陵市| 德化县| 永康市| 宁陕县| 丰县| 黄骅市| 翁牛特旗| 宁陕县| 遂溪县| 河曲县| 汕头市| 固原市| 土默特右旗| 五指山市| 府谷县| 长子县| 桂阳县| 尉犁县| 玉龙| 姜堰市| 尉犁县| 吴川市| 江华| 磴口县| 武强县| 青浦区| 社旗县| 卫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