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死亡觀看中西文化差異

      2017-02-24 02:40:12周金聲
      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7年6期
      關鍵詞:蘇格拉底靈魂孔子

      肖 莉, 周金聲

      (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從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死亡觀看中西文化差異

      肖 莉, 周金聲

      (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死亡是哲學和人生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人類的普世關切,對死亡的探討及認識,直接影響著對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的認識。對比孔子和蘇格拉底這兩位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軸心時代思想家、哲學家的死亡觀之異同,發(fā)現(xiàn)東西方文化在天人關系上的相異、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和語言文字的影響是導致這種差異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

      死亡; 孔子; 蘇格拉底; 中西文化差異; 天人關系

      距今約5000年左右,地球地表的溫度開始升高,氣候轉暖。在北緯30°到40°這個地帶,出現(xiàn)了人類最早期的文化[1]。到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人類文明發(fā)展進入所謂的“軸心時代”[2],各古代文明中均不約而同地出現(xiàn)了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哲學家,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猶太先知,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老子等。這些軸心時代的思想偉人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從源頭上決定了西方、東方的印度及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形態(tài),時至今日對不同人群的意識形態(tài)、生活方式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都面臨著身死存亡的基本問題,可以說人類的命運就是圍繞生死存亡的問題掙扎奮斗的歷程,所以柏拉圖說“哲學就是練習死亡”。[3]可以說,死亡是哲學和人生要面對的終極問題,也是人類普世關切的根本問題。對死亡的探討及認識,直接影響著對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的認識,東西方著名哲學家都都對這一根本問題發(fā)表了獨特的看法。本文將從對中西方文化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兩位軸心時代的思想家、哲學家孔子和蘇格拉底死亡觀的對比角度出發(fā),來一窺中西文化之差異,并探討其產(chǎn)生的原因。

      1 孔子的死亡觀

      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在《論語》20篇中,有18篇討論涉及死亡問題,其中孔子及其學生直接討論死亡問題的語錄多達58條之多[4]??鬃硬坏换乇苷務撍劳?,反而在他與學生的對話中經(jīng)常以生死命運闡發(fā)對社會人生的看法,可見死亡問題是孔子哲學思考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那么,孔子的死亡觀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首先,孔子對死亡的認識是既重生、又重死。他認為,只有了解了現(xiàn)實生活與生命,才能更好地懂得死亡,所以他說:“不知生,焉知死?”[5]在孔子看來,死亡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說道:“亡之,命矣夫!”一個“命”字,揭示了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根據(jù)《禮運》記載,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孔子指出,富足歡愛,人人都愛;死亡貧苦,人人都怕。既然人皆有死且人皆懼死,更重要的不就是參悟對死亡意義和死亡路徑的認識嗎?人固有一死,但怎樣才算死得其所?在這里,孔子把對死亡的致思放到“生”的歷程中,就是告訴我們,要重“死”須先重“生”:人必須先立足于生,理解生的道理、了解生的終極關懷、終極承擔和終極奉獻,才有可能參悟死的意義,才有可能死得其所。很明顯,孔子強調由生來參悟死,其用心在于把“知死”變成為人人都應該認真體悟并切實踐行的人生問題。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死亡思想的群體性、社會性和入世性。死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如何看待生。知曉生的價值和意義,經(jīng)歷了生的豐富歷程,死亡才有尊嚴,才能死得從容而無憾。

      其次,孔子強調“殺身成仁”,認為死亡的價值在于“仁”的追求與實現(xiàn)。當生命與“仁”發(fā)生沖突時,“仁”的道德價值是高于生命價值的。人們要做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篇》)。在這里,死亡用“仁”的實現(xiàn)來體現(xiàn)了個體的生命價值?!墩撜Z·里仁篇》中還提到:“朝聞道,夕死可矣?!边@里體現(xiàn)的仍然是孔子死亡觀背后的道德價值:即使是死,也要聞道;即使是死,也要踐仁??鬃尤实浪枷氲某霈F(xiàn),“是古代中國思想符號世界中的劃時代事件,‘仁’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意指超越生死的終極價值”[6]。孔子殺身成仁的思想對后世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道路上拋頭顱、灑熱血,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時至今日,孔子殺身以成仁的思想對減輕人類固有的自私心理、增強社會責任感、激發(fā)為民族和國家等大義大利而奮斗犧牲的使命感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 蘇格拉底的死亡觀

      被后人廣泛地視作西方哲學奠基者的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發(fā)展人的智慧,完善人的道德,實現(xiàn)靈魂的幸福,將“善”視作哲學所追求的最終目的。

      “靈魂”和“善”是理解蘇格拉底死亡觀的關鍵。蘇格拉底把道德哲學的主題規(guī)定為人的“靈魂”和“善”?!吧啤笔翘K格拉底哲學中最崇高的主題。他認為“善”是最高境界的美德,而這個最高境界來自于智慧和理性,因此他說“美德即知識”,認為人的諸多美德都來自于智慧與理性的認知力。真理的知識很難獲得,蘇格拉底都常常“自知其無知”,“認為真理以神秘的方式存在于理解力不可企及之處”[7]?!巴ㄟ^理性,人能夠得到確定不移的絕對的知識”[8]。他認為理性才是人的本性,人只能通過理性來認識自己,認識包括死亡在內的世間萬物。他把自己比作一個助產(chǎn)士,讓真理在他的對話者心中產(chǎn)生。靈魂在知識的指導下得到的結局,才是幸福的結局;如果在無知的指導下,則是不幸的。

      對待死亡話題,蘇格拉底采用的是直面死亡的方式。他在《申辯篇》中說:“我不擁有關于死亡之后的真正知識,我也意識到我不擁有這種知識。我們離開這里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但是無人知道誰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憋@然,蘇格拉底直面死亡的致思方式是在通過理性的推理來呈現(xiàn)關于死亡的真知。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用理性推理的方式透露出自己關于死亡的看法:“我們應該想到,根據(jù)其他理由,我的結果很可能是好的。死亡無非就是兩種情況之一。它或者是一種湮滅,毫無知覺,或者如有人所說,死亡是一種真正的轉變,靈魂從一處移居到另一處。”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出生時靈魂與肉體的結合的狀態(tài),對靈魂來說意味著一場囚禁。盡管“絕大多數(shù)人甚至都毫不懷疑死神在等待著他們,他們仍然像是注定要在世上永生永世一樣地活著”[9]。蘇格拉底同樣意識到死亡終將到來并必將震撼每個人的靈魂,只有這種震撼,才會開啟人對該如何生活的深入靈魂探尋和對人生意義的嚴肅思考。哲學即是教導人在生的世界里練習死的世界。在蘇格拉底的眼中,以正確的方式獻身哲學的人,他們哲學訓練的目的就是使身體和靈魂分開,使靈魂脫離于肉體的羈絆,隨時隨地準備死亡。所以在蘇格拉底的眼中,身體的死亡并不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因為正如他在《斐多篇》中所述,“靈魂不死”“人死后靈魂會走向更為善良的主人”。

      3 二者的異同

      同為軸心時代的思想家,又分別是東西方哲學思想發(fā)端的關鍵人物,我們對照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死亡觀既有相同之處,又存在明顯的不同。

      對于死亡價值的認識,二者具有相同之處??鬃诱J為死亡的價值在于“殺身成仁”,蘇格拉底認為死亡的價值在于實現(xiàn)“靈魂的幸?!焙汀吧啤?。蘇格拉底終身都在尋求關于勇氣、正義、虔誠、友誼、節(jié)制等概念的真理,這與孔子終身追求“仁道”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者死亡觀的相異之處也很明顯。

      首先,孔子的死亡觀點體現(xiàn)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而蘇格拉底的死亡觀體現(xiàn)的是“天人相分”的哲學觀點。孔子提到要“死守善道”“志于道”“依于仁”,在他眼里,仁道其實就是天道,踐行仁道就意味著替天行道,死亡的本質涵義和價值觀涵義是合二為一的。而蘇格拉底則是從天人相分的立場來闡釋死亡的本質涵義和價值觀涵義的。死亡的本質涵義在蘇格拉底那里只是作為一種理論假設而存在。蘇格拉底心中雖對死并不恐懼,甚至面對誤判之時毫不畏懼,絕不逃避,還要用死證明自己是一名沒有罪過而遵守雅典法律的公民。他“寧愿選擇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還壞得多的茍且偷生”。蘇氏堅信“靈魂不滅”或“靈魂轉移”,人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在那里“充滿希望”的新生又將開始。

      其次,如段德智先生所言,蘇格拉底的死亡觀雖然也強調死亡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層面的意義,但他的著眼點卻主要放在個人的榮辱或尊嚴上;而孔子死亡思想中的群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始終占據(jù)支配地位。他對待死亡問題的著眼點主要是在群體和社會層面,所以他特別強調的,是死亡的社會意義和倫理意義[10]。孔子追求的是一種有意識的生與死,就是作為一個生命的個體,在他的眼中死亡是一種生命有始有終的完整過程??鬃拥木癯錆M著人的自主性、實踐性和自覺性,不依賴上蒼,而是依靠人的積極奮斗來掌握或者順應生死歷程,所以能坦然做到“死而無悔”[11]。由此看來,孔子和蘇氏對死亡的認識可謂殊途而同歸。

      4 二者異同所體現(xiàn)的文化差異及原因分析

      我們都知道,從天人關系來看,中國的哲學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西方的哲學則是天人相分的哲學。季羨林老先生曾經(jīng)說過,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天人合一的思想把自然看成最高的東西,人類必須順應自然。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guī)律,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西方天人相分的思想則把人和自然放在對立的狀態(tài)中,指出人一定要戰(zhàn)勝自然、征服自然,最終實現(xiàn)人定勝天,這是西方的思想主流。那么人靠什么和自然爭呢?靠的是在推理、論證基礎上結合實踐創(chuàng)造出的知識、科學和技術等成果和手段。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正是西方這種科學技術至上的思想才導致了西方在科學技術上的領先發(fā)展。

      那么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區(qū)別呢?根據(jù)辜正坤先生的觀點,中西哲學這種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和語言文字的影響兩個最主要的原因。

      首先,西方主流文化思想源于古希臘。英國詩人雪萊說:“我們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文學,我們的宗教,我們的藝術都植根于希臘。”恩格斯也說過:“沒有希臘羅馬奠定的基礎,就沒有近代的歐洲。”[12]可以說古希臘開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先河。而古希臘的哲學是由神話發(fā)端,這是有關哲學發(fā)生學的共識。由于古希臘處在靠海的山脈環(huán)境,地理條件比較差,多山環(huán)海,地勢崎嶇不平,僅有小塊平原,耕地嚴重不足,土壤貧瘠、資源匱乏,所以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從土地上獲取生活資源艱難,就寄希望于蒼天,千奇百怪、變幻難測的宇宙刺激了人們渴望改變生存狀態(tài)的期望,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彩的神話,柏拉圖認為“只有那些天分極高的人、更富于神秘的人,才能發(fā)現(xiàn)這類事物,適當?shù)胤治鏊鼈?,理解它們?!盵13]柏拉圖的高足亞里士多德干脆將“愛智慧”與“愛奧秘”作為同義語對待。這樣,希臘“哲學”與“神學”契合了,導致神成了主宰人類靈魂的最高上帝,人的主體精神被消解了,成了神的奴婢。后來,智者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萬物的精靈”,看待事物的中心從神轉到人,極力高舉人文主義大旗,逐步形成了“人是宇宙的主宰”“人定勝天”的世界觀。近三百年來,西方通過文藝復興喚起了人的自覺自信,挖掘出人的潛能,轉向大海尋找發(fā)展途徑,造成其發(fā)達的航行條件和海上技術的發(fā)展,有力地促進了跨國商業(yè)發(fā)展。這種流動性很強的生活方式下產(chǎn)生的文化具有家庭觀念相對薄弱、冒險精神強,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觀念發(fā)達等特點。

      古代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比較適宜發(fā)展農耕經(jīng)濟。農耕生產(chǎn)方式要求國民比較穩(wěn)定地生活在同一個地區(qū),按照農時進行農業(yè)生產(chǎn),流動性不強。這種長期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方式使得中國家族的發(fā)展很快而且規(guī)模較大。久而久之,與這種農耕文化相適應、滿足大家族的生存和發(fā)展需求的所謂家族觀念、宗法制、家國觀念就應運而生,進而與之相適應的倫理、政治、經(jīng)濟、藝術、哲學等種種制度、思想也隨之發(fā)展。進一步分析,家族觀念下的中國古代社會,要求大家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和睦相處,以保持大家族的興旺繁衍,這就是“和”的思想。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儒家思想強調以“仁”“孝”的觀點來治理天下,為什么會提倡仁、義、禮、智、信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了。不同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生存地理條件鍛造出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價值取向。這些民族深層的心理結構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積淀,逐漸變成模式化、定式化的思維模式和民族性格,代代流傳并深入到文化的骨髓之中。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孔子的死亡觀里面更加注重的是其群體意識和社會意義,而蘇格拉底的死亡觀則更加關注個人榮辱和尊嚴。

      其次,從語言文字的影響來看,中國的漢字是方塊字,是迄今為止仍在使用的唯一的意音文字,表意功能強,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長期使用這種語言及其語法系統(tǒng)的作用下,中國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從宏觀整體把握事物的能力相對使用印歐語系語言的西方人要強得多。而印歐語系的語言是流線型的,主要表音不表意,再加上其嚴密的語法體系,使得使用它的西方人比較容易培養(yǎng)出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嚴密的科學推理能力。相比較來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接近立體型,而西方人更接近流線型[12]。所以,中國人看問題往往由遠而近,從整體出發(fā),先看整體和大節(jié),再看個別和小節(jié)。中國人看待天人關系是把自己放到自然的大環(huán)境中整體考慮,自己是自然的一個部分。西方人正好相反,他們習慣于從小到大慢慢推理,由近到遠看待問題??创烊岁P系時則是把自己放到自然的對立面,建立起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這樣來看,中國人產(chǎn)生天人合一的觀點,西方人產(chǎn)生天人相分的觀點,也就順理成章了。

      [1]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2] 雅思貝爾斯. 歷史的起源于目標[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7.

      [3] 柏拉圖. 斐多篇[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4.

      [4] 段德智.試論孔子死亡思想的哲學品及其當代意義[J]. 中州學刊,1997(6):66-71.

      [5] 蘇俊霞. 孔子死亡觀新議[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5):16-21.

      [6] 杜維明. 古典儒學中的道、學、政[J]. 開放時代,2000(1):59-64.

      [7] 阿姆斯特朗. 軸心時代[M]. ??冢汉D铣霭嫔纾?010:296.

      [8] 汪子嵩. 希臘哲學史(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8.

      [9] 陳坎. 對話與練習死亡[J]. 海南大學學報,2016:19-25.

      [10] 段德智. 試論孔子死亡思想的哲學品及其當代意義[J]. 中州學刊,1997(6):66-71.

      [11] 顧彬. 孔子論死亡[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3):1-3.

      [12] 恩格斯. 反杜林論[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68.

      [13] 柏拉圖. 巴門尼德篇[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5.

      Studyof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byComparingDifferentViewsofDeathfromConfuciusandSocrates

      XIAO Li ZHOU Jinshe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68,China

      Death, the universal concern of all human beings, is the first concept that phylosoghy and life are supposed to deal with. Discuss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of death has immediate effects on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onfucian views on death with those of Socrates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thinkings, and by doing so, to further find out that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re brifely based on three elements: different views on human-nature relation, geographical positions effect and linguistic influences.

      death; Confucius; Socrat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Human-nature relation

      2017-09-12

      湖北工業(yè)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BSQD2016053)

      岳 悅(1993-), 女,河南平頂山人,湖北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邢起龍(1978-),男,湖北廣水人,哲學博士,湖北工業(yè)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先秦儒家心靈哲學

      1003-4684(2017)06-0088-04

      G04

      : A

      [責任編校:張巖芳]

      猜你喜歡
      蘇格拉底靈魂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蘇格拉底的信仰
      蘇格拉底
      趣味(語文)(2019年9期)2020-01-06 03:14:46
      他有睿智的靈魂 卻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靈魂終將相遇(發(fā)刊詞)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06
      靈魂樹 等
      人閑一閑,等一下靈魂
      像蘇格拉底一樣拒絕
      孔子在哪兒
      开远市| 昆山市| 类乌齐县| 潍坊市| 长葛市| 双柏县| 囊谦县| 南川市| 平原县| 大姚县| 临桂县| 汉源县| 贡山| 惠安县| 莲花县| 佛坪县| 永宁县| 九台市| 东至县| 灵川县| 额尔古纳市| 冕宁县| 长岛县| 宜城市| 松阳县| 中宁县| 定结县| 石城县| 永顺县| 寿宁县| 双桥区| 灵宝市| 左云县| 平利县| 陆丰市| 景洪市| 渝中区| 壤塘县| 时尚| 横峰县| 邢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