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
源于學生 選于生活 亮于生成
——再談品德課教學的三個立足點
□鄭潔
現(xiàn)階段,教師對“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說已經內化于心,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還是會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從而造成教學效率不高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從“設計內容,源于學生”“活用資源,選于生活”“把控課堂,亮于生成”這三個方面進行調整,幫助教師將理念轉化成教學實踐,加強對學生自身資源的重視、開發(fā)和利用,以促成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以生為本原點目標生成
現(xiàn)階段,教師對“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還是會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造成教學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找準學生原點、沒有活用學生資源,以及無法很好地駕馭課堂生成?!读x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了:“本課程視兒童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币虼?,教師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在了解兒童生活實際、掌握兒童特點和不同需要的基礎上進行。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了解原點,找準學情
所謂“以生為本”就是要求教師必須從學生發(fā)展的現(xiàn)實和可能出發(fā)。課堂的教學必須以深入了解兒童為基礎,這是教學的原點,也是抓住學生學情的最好方法。
【案例一】“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喝水的學問》
該課教學目標中有一條是引導學生多喝白開水,少喝飲料。但在教學的班級里,筆者先做了一個小調查,看看有多少學生口渴時喝白開水,多少學生喝飲料。小調查后發(fā)現(xiàn)班級里大部分學生都是選擇喝白開水,證明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說不是重點。筆者又繼續(xù)調查,每人一天大概喝多少水。調查后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喝得比較少,絕大部分學生不知道該喝多少,只有口渴時才想到喝水。也就是說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喝白開水更好”已不是這班學生的教學難點。因此筆者在結合后續(xù)的調查后,把“人每天需要喝多少水,該怎么喝水”作為教學重點,還通過實物比擬法,讓學生明白原來一天最好喝這種大小杯子的六杯水。
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深入了解兒童的實際生活和發(fā)展狀況,根據(jù)兒童的身心特點,開展學情分析,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根據(jù)教學目標的指引教學,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是徒勞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確定教學重點,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喝水習慣,這種課才是增量的。
(二)點撥方法,注重過程
品德課程的學習,經常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調查。如今網(wǎng)絡很發(fā)達,學生很容易從網(wǎng)上找到一篇相關的文章,但往往只注重搜集的結果,而忽略了過程。經常就是連自己查找的資料的具體內容都讀不清楚,根本不理解,最終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師在讓學生去做課前調查時,要教給學生方法,并提出明確的要求,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比如,可以提示學生調查渠道不僅僅只限于網(wǎng)絡,還可以通過書本、采訪等形式。調查后撰寫調查報告,字數(shù)要求100字以內,主題不能太深奧,內容要用數(shù)據(jù)說話等。
“以生為本”的課堂離不開教師適時的引導與點撥。了解學生學習中會遇到的問題,及時點撥方法,引導學生注重學習的過程,會讓我們的品德教學事半功倍。
對于品德課來說,合理運用課本以外的資源非常重要。這可以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彌補教材內容的滯后性與單一性。也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選用親歷資源,引導認知
選擇學生在生活中親身經歷過的事情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更能觸動學生的共鳴,讓他們的感受更深,也更有話可說。
【案例二】“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科技造福人類》
筆者任教的班級中大多數(shù)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老家都在農村。調查得知,大部分學生都提到了老家以前用灶頭燒飯,現(xiàn)在都是用電飯煲煮飯。針對這些信息,教師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灶頭PK電飯煲”。因為有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所以學生都感受特別深,興致特別高,發(fā)言滔滔不絕,說到灶頭的劣勢時紛紛提到用灶頭做飯要去砍柴,生火很麻煩,火的大小比較難掌握,煙很熏,鼻子會被熏黑,眼睛會流淚,有的時候不注意還會引起火災……而電飯煲的出現(xiàn),帶來了很大方便,省時、省力、省心。由此再延伸到電的發(fā)明等,非常輕松地讓學生達成認知——科技造福人類。
(二)關注網(wǎng)絡媒介,升華情感
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手段,以及發(fā)達的網(wǎng)絡資訊能夠讓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內容,也為品德課程的教學帶來了很多新的資源。
【案例三】“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圓明園在哭泣》
在教學《圓明園在哭泣》一課時,因為事件發(fā)生的年代久遠,很難讓學生獲得共鳴。因此筆者通過網(wǎng)絡尋找了被毀前的圓明園圖片和被毀壞后圖片的進行對比。形象的圖片、視覺的沖擊帶給學生很強的震撼力、說服力。
兒童的思維以直觀具象思維為主,通過各種現(xiàn)代化的媒介,讓我們的品德課程更加可視化,無需教師多言,很多教學目標也會順理成章的達成。
(三)抓取臨時資源,指導行為
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教師要有一種敏銳的學科觸覺,在生活中看到某一場景或某一事物就要會聯(lián)想到本學科,是否可以為教學目標服務。
【案例四】“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喝水的學問》
有教師在執(zhí)教該課時選取了一張運動員運動后喝水的場景,想讓學生感同身受。然而她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早上學生剛進行了早鍛煉接力跑比賽,一回到教室都在喝水。教師完全可以有意識地拿著相機拍攝這些瞬間的畫面,抓取這一生動的臨時資源。然后讓學生回憶早上的場景,配上學生自己的圖片,這樣能一下子激起學生的共鳴,學生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針對自己喝水的問題進行反思,了解人到底該在什么時候喝水、該怎么喝水等一系列相關的喝水學問。
像上述出現(xiàn)的臨時資源,處理得好,就能為切實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行為,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在課堂上對生成性資源的恰當處理,往往會成為一節(jié)課的精彩之處。葉瀾教授就把有生成性作為好課的評價標準之一。及時把握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是點亮一節(jié)課的關鍵。
(一)多樣預設,及時引導
教師在設置問題時一般都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多種預設,對學生中會出現(xiàn)的各種可能性逐一進行思考,并根據(jù)學習目標設想該如何回應。課堂中,學生如果按照這些預設進行回答,教師就能利用這些預設生成達到學習目標。但是課堂教學是存在不確定性的,面對教師沒有預設到的生成性問題,教師應及時引導。
【案例五】“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我是小小安全員》
在上這節(jié)課時,有教師引用了《扁鵲三兄弟》的故事。教師主要想引導學生知道:解決患難者強,防患于未然者神。平時的防患工作做好了,安全事故就不容易發(fā)生。這時有一位學生的回答點亮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這個要看病人情況,如果這個人沒什么病的感覺,那是大哥最厲害;如果有點小病的,那是二哥最厲害;如果病情很嚴重的,那是扁鵲最厲害。”于是,教師及時引導:“小小安全員就要這樣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處理。”
教師在設置這個故事時,顯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過各種預設,預設這些回答能夠很好地幫助這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達成。而這個學生的回答顯然是超出教師的預設,但是該教師及時地引導總結在課堂生成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問題的答案超出了預設,但同時也是因為有了教師課前充分的預設,才能夠在教學時及時總結引導,從而升華了主題。
當今的課堂教學中,每個教師都希望能出現(xiàn)生成性的問題,通過恰當?shù)奶幚韥硎棺约旱恼n堂教學出彩。同時,每個教師又害怕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生成性的問題,怕萬一處理不好,留下尷尬和笑柄。我們有時就會遇到有關生成資源的“取”與“舍”的尷尬。有些生成資源,當我們發(fā)現(xiàn)無法再為教學目標服務時,就應該當機立斷果斷舍棄。靈活地處理生成資源的“取”與“舍”,也無不是對一位教師的目標意識和教學智慧的充分考驗。
(三)選擇時機,突破難點
生成資源的把控非常困難,如果處理得好,可以幫助突破教學難點,使課堂教學更出彩。同時,很多教師又害怕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生成性的問題,怕萬一處理不好,留下尷尬和笑柄。如何正確處理生成性問題?除了需要教師迅速反應的教學智慧以外,還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在合適的時機運用課堂生成,能夠幫助我們很好地突破教學的難點。
【案例六】“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節(jié)日大觀》
有教師在執(zhí)教《傳統(tǒng)節(jié)日大觀》的公開課時,選擇了開齋節(jié)作為突破口,讓學生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歷史背景不同,節(jié)日也有著不同的意義,這也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當該教師說到開齋節(jié)前不能吃東西,要餓肚子的時候,有個學生舉手說:“老師,那要餓死的,他可以偷著吃。”學生的話引得聽課教師都笑了,大家都很期待地看著這位教師怎么來處理這個生成問題。結果該教師沒有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接著繼續(xù)往下講,當講到最后出現(xiàn)很多人一起朝拜時,在一種肅穆的氛圍下,該教師突然問剛才的那位學生:“你覺得他們會去偷吃嗎?”學生立即嚴肅地回答:“不會!”
學生的思維有時候是跳躍而靈動的,不論這位教師有沒有預設到會有這樣的課堂生成,總之他選擇了一個絕佳的時機,不但回答了學生的問題,也讓學生了解到開齋節(jié)的文化背景,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迎刃而解。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藝術追求的目標,這同樣也完全適用于教學。多年來,筆者常常會有這樣的教學體會,同樣的課程,同樣的學生,不同教師上課的感覺和效果往往會大相徑庭。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教師對學生自身資源的開發(fā)、重視、利用程度不同。作為教師,一定要做到內容源于學生,資源選于生活,課堂亮于生成。
[1]魯潔.行走在意義世界中──小學德育課堂巡視[J].課程·教材·教法,2007(1).
[2]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3]許宏.童心課堂——基于兒童文化的小學品德生本課堂[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小學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