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娜 袁文明 賀 茜
·個案報道·
1例靜脈推注加熱生理鹽水處理PICC并發(fā)血管痙攣的個案匯報
趙安娜 袁文明 賀 茜
PICC作為一個中長期輸液常用的工具,目前在臨床已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同及使用,置管的方法和技術也得到不斷更新,B超引導已被指南強烈推薦為必備輔助工具[1],但隨著置管例數(shù)的增加,置管過程中遇到的并發(fā)癥也越來越多,其中血管痙攣為送管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現(xiàn)將1例PICC并發(fā)血管痙攣,靜推加熱生理鹽水處理的過程及體會報道如下。
患者,男,49歲,因突發(fā)意識不清伴活動障礙12 h于2015年8月10日入住我院。入院診斷為左側基底節(jié)出血,血腫清除術后,高血壓病III級(極高危組),肺部感染,支氣管哮喘,氣管切開術后。既往有高血壓病、支氣管哮喘病史?;颊哂?015年8月9日因突發(fā)意識不清伴活動障礙入住當?shù)囟夅t(yī)院,頭部CT示左側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量約50 ml,遂于當?shù)匦酗B內(nèi)血腫清除及氣管切開術,術后一般情況平穩(wěn),為求進一步治療于8月10日轉(zhuǎn)入我院。入院查體:體溫36.5 ℃,脈搏96次/min,血壓185/110 mmHg(1 mmHg=0.133kPa);淺昏迷,雙側瞳孔等圓等大,直徑5.0 mm,光反射消失,雙側肢體活動肌力查體不配合,肌張力低,神經(jīng)病理征陰性。實驗室資料血常規(guī)、凝血、離子、D-2聚體正常,甘油三脂2.1 mmol/L,總膽固醇5.9 mmol/L。入院后即予脫水、降顱壓、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康復等對癥支持治療。
2.1 置管指征評估 采用我科結合2016版INS指南制定的靜脈輸液工具評估表對患者置管指征進行評估,置管陽性指征如下:患者使用靜脈高營養(yǎng)、血管活性藥物及脫水劑,治療周期因病情危重,靜脈輸液治療時間>4周,患者無PICC絕對禁忌證,綜合評定后為患者選用PICC完成后續(xù)靜脈輸液治療。
2.2 家屬狀況評估 向家屬宣教患者目前的治療計劃,以及可供選擇的靜療方案,家屬對PICC表示接受,簽署置管知情同意書。
2.3 置管前評估
2.3.1 意識及配合度評估 患者淺昏迷,四肢肌張力低,人工氣道評估穩(wěn)定,評估能配合完成PICC置入。
2.3.2 血管評估 擬經(jīng)右貴要靜脈置管,置管前使用B超對目標血管進行掃描,縱切面直徑3.9 mm,血流波幅135 mm/s,橫切面1.5 cm深度平面的血管直徑5.1 mm,橫切面血流波幅震蕩明顯,中位血流波幅175 mm/s,通過B超顯影,示縱切面血流較橫切面血流波幅穩(wěn)定。
2.3.3 管材評估 結合患者B超評估結果,根據(jù)INS指南要求,可以確定我科選用的置管材料4F,5F均適用于此患者,結合患者輸液需求,確定選用5F管道,并為患者測量適宜的置管長度為47 cm。目標管材參數(shù):管腔內(nèi)徑0.8 mm,全長65 cm,按數(shù)學容積公式測算管腔容積約1.3 ml。
按常規(guī)準備并置管,置管前期準備順利,一次穿刺成功,放置導管鞘未發(fā)現(xiàn)異常,管腔置入約20 cm時,送管開始感到阻力,退出6 cm后再次送管,感覺送管困難,此時采集橫切面管道直徑約1.6 mm,中位血流波幅45 mm/s,縱切面血管內(nèi)徑2.4 mm,血流無法監(jiān)測。予以濕熱敷、按摩15 min,痙攣無明顯改善,橫切面血流波幅約90 mm/s,此時縱切面無法采集血流數(shù)據(jù);經(jīng)測算,47 cm管腔容積約0.95 ml,考慮無菌生理鹽水加熱后性質(zhì)穩(wěn)定[2],并且生理鹽水加熱至38 ℃時輸注對血細胞不造成破壞,無蛋白變性[3],患者實時體溫37 ℃,未超過文獻推薦安全溫度,故采用向管腔內(nèi)注加熱至37 ℃無菌生理鹽水的方式,間接溫暖血管,達到解除血管痙攣的目的,第15分鐘向管腔內(nèi)注入37 ℃生理鹽水1 ml,等待約5 min,縱切面血流波幅108 mm/s。第10分鐘,縱切面血流波幅達到112 mm/s,在觀察到目標管血流有所改善后,嘗試送管,仍然感到送管時有明顯阻力,再次監(jiān)測目標血管縱切面內(nèi)徑,約2.5 mm,依然小于2倍管腔外徑,無法達到送管條件。第30分鐘,管道仍無法順利置入,經(jīng)PICC專科組長會診同意,向管腔推注37 ℃生理鹽水5 ml,推注完約2 min,嘗試送管,阻力消失。再次監(jiān)測管徑及血流,縱切面血管直徑約4.7 mm,血流穩(wěn)定,波幅126 mm/s,接近于操作前,總體血管現(xiàn)狀明顯優(yōu)于置管前評估情況。
成功為患者置入PICC,采用心電定位方法[4],末端心電圖定位示P波高尖,平齊于R波,3 d后患者常規(guī)檢查胸部CT,系統(tǒng)上傳影像資料顯示末端位于右心房入口,監(jiān)測生命體征平穩(wěn),管道使用正常。此患者使用PICC期間,未發(fā)生感染、導管相關性血栓等并發(fā)癥。
PICC置管作為一個中長期輸液工具的首選方案,在置管之前,應作好完善的血管評估,便于操作者對患者血管情況作個初步了解,以及在置管過程中可能發(fā)生血管痙攣時,操作者能對血管動態(tài)變化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利于作出合理的處置方式。通過管徑和血流在縱切面上采集的數(shù)據(jù)均較橫切面穩(wěn)定,這個現(xiàn)象提醒我們,在作血管評估時,僅憑某一個橫切面的直徑來確定管道型號的選擇應該是欠科學的,在超聲設備能夠提供相應的支持情況下,可結合橫切面、縱切面的血管直徑和血流波幅情況來作出相應的管材型號選擇,如果確實超聲受限,也應該掃描多個切面綜合評價。使用加溫生理鹽水解除血管痙攣時,應進行循證,嚴格監(jiān)測生理鹽水溫度,建議使用恒溫箱水浴的方式,這樣獲得的生理鹽水溫度比較穩(wěn)定,在注入生理鹽水之前,必須先確定管道已進入血管腔,可采用回抽回血或B超的方式,一般發(fā)生血管痙攣時,筆者的感受是很難回抽到回血,此時就要借助超聲設備判斷,避免加溫生理鹽水誤推入組織引起不良結局。
對于超聲引導下PICC血管痙攣,無論我們有再好的處理措施,都不及事先的防范,比如置管前合適的管材選擇,操作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送管的手法、置管過程中對患者的保暖等,可能一個微小的預防措施,都有可能避免此類并發(fā)癥發(fā)生。
[1] 林 靜.B超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在PICC置管中的應用體會[J].當代醫(yī)學,2016,22(17):107-108.
[2] Choi JW,Kim DK,Lee SW,et al.Efficacy of intravenous fluid warming during 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surger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16,44(3):605-612.
[3] Kim HJ,Yoo SM,Chung JH,et al.Evaluation of fluid warmer safety using hemorheologic analysis with outdated human blood[J].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16,62(1):13-17.
[4] 潘龍芳,洪躍玲,唐 麗,等.心電定位PICC穿刺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40(3):472-476.
(本文編輯 白晶晶)
510510 廣州市 廣東三九腦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趙安娜: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10.3969/j.issn.1672-9676.2017.20.062
2017-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