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康熙
小學作文存在的各種問題由來已久,這也是作文教學深受人們關注的原因。改革,是為了革除弊端,為小學作文教學找尋正確的出路。學生,是作文的主體,無論采取哪種教學的方法,采取什么樣的教學形式,都要符合兒童的心理、遵循兒童語言成長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些專家對兒童作文的建議與要求,正是順應兒童語言表達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出來的。因此,改革作文教學,真正讓作文成為兒童“自由表達”與“個性化表達”的需要,最為重要的,還是得研究兒童語言表達的心理,研究兒童語言表達與語言發(fā)展的內在機制,為我們的作文教學找到一條既適應兒童表達心理、又能滿足兒童表達需要、能夠讓兒童以積極的狀態(tài)“自由表達”的有效路徑。這里,重點談一談與兒童語言表達相關的六個方面的內在機制及其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與各位同仁交流。
一、兒童觀察的機制——“自由”與“個性”,需要珍視
“觀察”是兒童認識事物與感受事物最為重要的方式,而且,它與表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不僅僅是表達的內容,而且觀察時所獲得的感受與體驗又是表達的目的與動力,并且有時觀察的順序與觀察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著表達的順序與方法。當然,這里的“觀察”,不僅僅是觀察的結果,還包括運用各種感官去認識事物的過程,自然也含著觀察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
但是,兒童的觀察又有著顯著的特點。第一,是對神秘好奇的事物充滿著觀察的熱情。面對這樣的事物,他們往往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加以關注。第二,兒童的觀察注重的是感官的刺激,如特別的色彩、特別的樣貌、特別的聲音、特別的味道、特別的行為等等,而對這些表征背后的東西,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第三,兒童的觀察,往往關注于事物的局部,對事物的背景與整體容易忽略。
兒童觀察的內在機制,形成了兒童觀察與成人觀察的差別,由此又會造成兒童表達上的一些問題。但,這是兒童成長中的問題,既需要慢慢引導,又需要格外珍視。下面,是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寫坐船游西湖的作文:船開了,一群小魚游上來了,有幾十條吧,他們不停地游,我數(shù)不過來了。有一條小魚的尾巴好像去了一塊,游起來很吃力,特別慢。一定是其他的魚咬掉的,它可真可憐,又沒有媽媽在身邊。我忽然發(fā)現(xiàn)船身上有幾條影子,晃來晃去的。一會兒,船就停了,媽媽領著我下了船。
用成人的標準來看,這一定算不上好作文:游西湖,卻沒有完整的經過;船上的游客、湖面的風光、還有清爽的微風之類,都沒寫,只寫了一條缺了一塊尾巴的小魚,還有莫名其妙的“影子”。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卻是最真實的表達:一上船,他就關注那幾條小魚了,至于那些大人們覺得“美好的”東西,根本沒看到,就是看到了也沒有在意,你讓他寫什么呢?如果硬讓孩子去寫,那只有編,只有說假話了,更為嚴重的后果,就是傷害孩子表達的信心。怎么辦?要珍視要珍視孩子最真實的表達。真實的表達,就是自由的表達;真實的表達,一定也是充滿個性的表達。
如果用這樣的眼光再來看這篇小作文,我們的感覺就會大不相同:對小魚,觀察得多仔細!孩子的同情心多強烈!那幾條影子,也不是一般人能看見的!帶著這樣的眼光來指導修改,就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充分肯定,然后順著孩子的思路指出不足:那幾條影子,是魚的影子,還是水面反射的陽光?有這樣的疑問嗎?有沒有研究一番?如果把這些疑問與研究的過程也寫下來,讀者就清楚多了。既然是游西湖,總得觀察觀察湖面的美景吧,再出去旅游時,可別忘了,不然就太可惜這個機會了。這樣做,摸著孩子的心思,孩子自然就開開心心,信心十足,既明白寫的問題,又感覺到了旅游中的遺憾,時間久了,不喜歡作文都難。
二、兒童表達的機制——“自由”與“個性”,需要拓展
每個孩子,都是有強烈的表達愿望的,這個,看看孩子們在課下時沒完沒了的說話,言辭激烈的爭論,還有課堂上的竊竊私語就能發(fā)現(xiàn)。但是,為什么一到我們的作文課上,孩子們就如霜打的茄子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作文教學的內容與孩子們表達的需要是脫節(jié)的。
孩子們最喜歡表達、最想表達的,是什么?首先,如果不是話題需要,一定不會回憶過去的某一件事情!現(xiàn)在,兒童作文總體來看,還是以記敘文為主的,而且,大都是以回憶過去的事為主的,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難度之一,不容易記起來,即選材是個問題。難度二,記憶中的事多已久遠,還要求寫真實寫具體,寫出真情實感,不那么容易。難度三,就是記起來了,可能早已沒有表達的熱情了。吳忠豪教授提出“改變記敘文為重點的習作教學傾向”,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兒童最喜歡表達、最想表達的,是什么樣的事?是思想上形成震動、情感上產生波瀾的事件或景物。如給自己帶來強烈感受或深刻影響的事物,讓自己的心靈產生碰撞或思想觀點發(fā)生改變的事物等等。他們最喜歡抒發(fā)自己的喜怒哀樂、驚愁悔懼,感慨嘆惜之感情,最喜歡表明自己對某人某物的褒揚與貶抑之態(tài)度,最喜歡對某事發(fā)表一些議論、對自己所遭受的不公進行申述與爭辯等等。只有在這樣的話題中,他們的情緒才會被調動起來,他們才要么是眉飛色舞夸夸其談,要么是俯首帖耳竊竊私語,要么是捶胸頓足聲淚俱下,要么是面紅耳赤聲色俱厲……在這樣的表達中所流露出來的,才是兒童的本真,兒童的心跡。
兒童表達的內在機制對于作文教學意義重大。作文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在《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就明確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jù)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fā)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如何達到這一目標?課標在“實施建議”中就作了更加明確的說明:“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边@就是說,作文教學必須是以學生“樂于動筆”“樂于表達”為前提的,在這個前提之下,供學生訓練表達能力的內容應該是更加切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這里不是反對讓學生寫回憶性的事物;相反,許多話題還是真正能夠引起學生們深切的回憶的。這里想說的是,作文教學的內容,不能只盯在一個地方,而應當適當?shù)赝卣?,拓展到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所有的能夠引發(fā)兒童表達愿望和表達興趣的內容,都納入到作文教學中來。用楊再隋教授的話說,就是“一切皆可入文”。誠如是,作文教學的面貌,學生對于作文的態(tài)度,一定不是現(xiàn)在的局面。請看下面的一個教例:
我在接手每個班級(中高年級)的教學時,都要引導學生展開一場“我們要不要上網”的大討論。在討論開始之前,告訴學生們討論的目的:“要”還是“不要”,要老師允許你們上網還是禁止你們上網,完全由你們說了算。最終要看有多少同學的理由說得充分,道理講得清楚,說服力強。當然,特別是要想辦法說服老師。然后提出要求:為了使你的理由更有說服力,你可以到網上查閱你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聽聽家長或其他人的見解。稿子形成之后,我們搞一個班級演講賽。你的稿子,就是演講稿。
可以想象孩子們的心情與表現(xiàn)。還沒有下課,他們便討論在一起,當然不只是討論理由, 還有組織串聯(lián)。兩天以后,稿子形成了,許多孩子的稿子會越過千字,這完全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寫的,是真正的“自由表達”和“個性表達”,所以,字字包含著訴求,句句表達著渴望。
目前的兒童作文,說理性、抒情性、說明性的文章還是很少的,即便是有,也不能真正觸動孩子們的情感,不能真正激發(fā)孩子們表達的愿望。兒童作文必須從拓展內容入手,從兒童的生活中尋找能夠觸動他們思想情感的材料,尋找能調動他們表達的需要和欲望的材料。這,應該是當前和今后作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在這方面,歐美等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做法,有許多我們可以借鑒的經驗。我們的一些老師也在進行著這方面的探索,如讓孩子向大家介紹某一實驗的操作過程讓大家學著操作,向家長介紹某一產品的使用方法,向同學們寫好書(好電影)推薦,看看誰的推薦更有效,讓孩子針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或某些人的言論發(fā)表看法,領著孩子針對互聯(lián)網上的某一事件學寫跟帖評論,等等。內容就在孩子眼前,而且許多事情就涉及孩子自身,他們怎會無動于衷?
三、兒童交流的機制——“自由”與“個性”,需要回應
兒童與成人一樣,都是渴望交流的,都是心中有話,就想對別人講的。心中有話想說,并且有了聽的對象,才有了說話的行為;因為感受到了對方積極的回應,說話也才有了積極性,也才有了交流的繼續(xù)進行;回應者越多,說話者的積極性便越強。這便是兒童交流的內在機制。兒童作文也是一種交流,也只有得到積極的回應,才會變得更加積極、更有趣味。 當前,許多兒童對寫作是索然無味的,甚至緊張害怕,除了上面講的“內容”等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孩子們的作文完成之后,老師或同學們的回應狀態(tài)了。作文的批改,是最常見的回應方式。有些老師批改很簡單,“眉批”“總批”都不寫,只打一個分數(shù)或評價;有些老師批改詳細,細到每一句話每個標點,成功之處圈圈畫畫,不妥之處還要親自動手,“眉批”、“總批”寫得密密麻麻,熱情洋溢。兩種回應,兩種效果:前一類老師的批改,基本起不到回應的作用;后一類老師批改的作文,孩子們會熱情得多,特別是那些得到好評的孩子。但是,這種積極的回應方式卻很少有老師堅持使用。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代價太大,一本作文要批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另一個原因更重要,就是所起到的實際效果并不能讓老師們滿意。如果仔細觀察孩子們的反應,你會發(fā)現(xiàn),面對老師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大部分的學生并不會字斟句酌地研究老師的批改和評語,僅是粗粗看一遍完事。有些同學,甚至連看一遍的耐心都沒有,更別說按老師的意圖修修改改了。畢竟,這些未成年的兒童,對于寫好作文的心情,不會如成人那樣迫切,對于老師的良苦用心,他們也是很少能體會得到的??磥恚绾位貞?,還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許多老師的成功做法,可以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
早在幾十年前,丁有寬老師為孩子的作文尋找“閃光點”的做法,就點燃了許多后進學生的寫作熱情。這是一種極富愛意的回應,丁老師不僅在作文本上這樣回應,而且還有意地在課堂中,大張旗鼓地回應,讓小作者個個激動不已。
特級教師管建剛老師將作文訓練與編班報相結合,創(chuàng)設了一種新的回應方法:他將學生作文融在輪流編稿、改稿、出報、讀報、議報的系統(tǒng)活動之中,一篇作文能夠得到數(shù)次的回應,真正的讓學生作文起到了“交流”的作用。孩子們?yōu)榻涣鞫鴮懽鞯姆e極性自然很高。周一貫老師工作室中的那位年輕老師讓學生寫“兩地書”的做法,特級教師張祖慶也做過,也都是為孩子創(chuàng)設交流的機會,搭建交流的平臺,激發(fā)兒童寫作的熱情。
管建剛老師正嘗試為學生們的“自由表達”和“個性化表達”創(chuàng)造更多更為有效的交流回應機會:為此,他的作文公開課一般不會現(xiàn)場寫作,而是事先讓孩子們按他的要求“自由寫作”,他在做了認真的批閱之后,直接上作文講評課。在這個課堂上,他首先會分門別類地列舉出每個孩子作文中的“閃光之處”,大到段篇,小到一個詞語,一個標點。老師會繪聲繪色地講解好在哪里,成功在何處。然后,再列舉出本次作文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或某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集中分析,然后讓孩子修改。在這樣的講評中,每個孩子的付出都得到了老師積極的回應,每個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都得到了滿足,每個孩子寫作文的熱情,當然也就會越來越高漲。
上面幾位老師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只是通過批改作文來完成與學生的交流是不夠的。只見作業(yè)不見人的回應,不如面對面的回應來得直接;一對一的直接回應,又不如在大庭廣眾之下指名道姓的集體回應來得震撼。回應,要面向全體孩子。作文,還是要詳細批改的,因為批改的過程,也是回應與交流的過程。但批改的目的與方法要有所改變,要把原來的“批改”變?yōu)椤芭啞保優(yōu)椤爸慌桓摹?,而且“眉批”與“總批”盡量少寫或不寫,把作文批改的精力放在發(fā)現(xiàn)并圈畫孩子們成功之處,閃光之處,進步之處;要把精力放在作文講評課上,讓作文講評課成為全體孩子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課,成為孩子們最盼望的課。當然,這里的“成功”“閃光”與“進步”的標準,一定不能是傳統(tǒng)的評價標準,而應該是為彰顯“自由”與“個性”、“真情”與“實感”、“創(chuàng)意”與“創(chuàng)造”而制定的新的作文評價標準。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