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婧+劉程+黃杰
摘 要 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發(fā)展,網絡直播漸漸走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在它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文章從網絡直播的傳播效果“把關人”“使用與滿足”“培養(yǎng)分析”三個方面入手,分析了直播中的圖像與文字以及與傳統(tǒng)媒體的融合,旨在為網絡直播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新媒體;網絡直播;媒介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1-0068-02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現有直播平臺約200家,其中包括游戲直播、體育直播、動漫直播等多種類型。直播平臺仿佛在一夜之間遍地興起,騰訊云數據預測2016年全年上線平臺將增至400家,市場規(guī)模達至500億元。網絡直播由一開始的游戲直播為主發(fā)展到全方位直播,淘寶、閑聊、美妝等都成為了直播的一部分,網絡直播真正從網絡訴求轉變?yōu)榱司W絡消費產品。
1 網絡直播的傳播效果分析
在網絡直播中看似受眾都是“把關人”,但其實在這種P2P的互聯網模式中,絕大多數人是無法干預主播的直播內容的,只能當自己的“把關人”,同時每一個人隨時都可以在傳播者、受眾、“把關人”的角色中自主切換,與此同時產生的復合雜亂的信息會使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改變,“把關人”的角色定位會逐漸被弱化,大家對于信息的甄別能力逐漸下降。于是,隨著網絡直播的、快速發(fā)展,淫穢色情或者是打擦邊球的內容越發(fā)增多,網絡監(jiān)管也面臨相應的瓶頸。
網絡直播中十分值得探討的一點就是“使用與滿足”,在直播平臺中受眾可以通過留言、送禮物等形式實現表達權、監(jiān)督權,是一種更具草根性、平民性的體現。受眾在選擇信息的時候,還可以通過平臺媒介在線表達自己的觀點,獲得在使用媒介過程中的滿足感。在一個全新的互動媒介中,接受者和傳播者的角色可以任意切換、不斷循環(huán),可以購買虛擬的背景環(huán)境和裝飾道具來自我包裝,即便是普通的受眾也可以通過收集禮物和集贊來提高“地位”實現自我。主播通過在網絡平臺進行各種內容風格的直播、分享、發(fā)布,提高點擊率來獲得他人的認可,進而自我產生一種內心認可,以獲得滿足。
從“培養(yǎng)分析”的理論角度來看,在媒介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虛擬現實”的形成對人們現實觀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網絡直播平臺的主播們不斷的在生活實景中的表演互動,加上聊天式的交流,受眾很難辨別“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在潛意識中會形成“默認效應”,許多受眾甚至會24小時沉浸其中,而這種黏合度也會增強“浸潤”的時間,許多原本微小的影像、觀點,在網絡直播中不斷地強調,對受眾產生逐漸強烈的沖擊感。
2 直播中的圖像與文字
網絡直播之所以如此爆紅,除了大眾對各位主播的審美訴求外,直播中文字、聲音與圖像等的交匯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v觀所有的網絡直播平臺,都融合了聲音、文字與圖像等多種元素,豐富而立體,直觀且簡單。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發(fā)展中,單一元素并不能滿足受眾需求。從技術層面而言,這種互聯設計簡單且準入門檻較低,開發(fā)成本較低,也是促進如此多平臺出現的原因之一。在幾年前智能手機還未普及的時候,網絡直播還未達到這樣的發(fā)展程度。例如,較早出現的YY語音,用戶只有在電腦上操作才可以很好的參與互動,且當時的YY僅限于語音直播層面,用戶看不到主播的面容,只能通過聲音來判斷和交流,事件完整表達性較低,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欺騙性。長此以往,人們不再滿足于僅有聲音的直播,他們希望有更強的視覺體驗,于是逐漸YY也推出了YY直播App,從語音到視頻,體現了網絡直播平臺的漸進發(fā)展。
在2008年,匡文波教授從傳播渠道的技術性角度,把新媒體定義為“數字化互動性新媒體”,即數字化的媒體[1]。作為一個交互性信息獲取平臺,網絡直播平臺以實時視頻直播為主,具有很強的新媒體特性和時效性。同時在直播中,用戶可以插入語言文字和表情包的使用,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給主播送出禮物、提出要求等,實現了雙向互動和良好的交流性。但從內容來講,內容過于碎片化,直播質量參差不齊,有的直播內容更是匪夷所思,直播吃飯、直播玩手機、各種求關注等,但這種靠網絡主播的顏值和人氣來維持的無營養(yǎng)直播收看人數卻不少,這也正是因為圖像在人們生活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都希望自己可以看到新鮮的事物。正如郭慶光老師在著作《傳播學教程》中提到的:“媒介不能影響受眾如何思考,但是在影響人們想什么方面非常成功”[2]。高度共享的傳播容易造成信息傳播隨意化,形成短時間內的網絡聚集圍觀,為博關注的大膽表現和露骨的評論發(fā)言,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人的合法權益,如隱私權、肖像權和知識產權等。
圖像在直播中具有極強的影響力,但文字也成為重要的助推器。直播不是多人視頻,受眾無法都在直播中出現,于是他們用文字提出自己的訴求,與主播進行互動,主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家的訴求,以便根據用戶需求來調整自己的直播內容,更為直觀清楚。與此同時,直播也催生了顏文字及表情包的廣泛使用,用戶更喜歡用字符畫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達到更為直接的溝通效果。
3 直播平臺的媒介融合
第三方數據調查機構艾媒咨詢發(fā)布的《2016年中國在線直播行業(yè)專題研究》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其中網絡直播的市場規(guī)模約為90億元,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達到2億人,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同時進行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 000個,其中娛樂內容直播占比達到50.2%。這顯然是一種基于用戶需求的大規(guī)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即在現金技術的支持下,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產的低成本、高質量和高效率提供定制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方式。在“互聯網+”時代下,媒介融合是一個大趨勢,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體,網絡直播平臺推動了媒介的一體化。
就傳統(tǒng)媒體而言,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傳統(tǒng)媒體衰落之勢日益顯現,不少雜志、報社倒閉,電視臺、電臺收視率、收聽率逐步下滑,然而網絡直播平臺的出現反而在某些程度上幫助了傳統(tǒng)媒體重新進入公眾視野。比如“花椒”聯合湖南衛(wèi)視直播超女海選、“映客”聯合湖南衛(wèi)視“我是歌手”直播互動、貴州衛(wèi)視“非常完美”節(jié)目錄制期間在“一直播”上全程直播。這些直播平臺利用其固定的用戶人群為傳統(tǒng)電視節(jié)目宣傳造勢,讓受眾更多地了解幕后
故事。
從影視方面而言,直播平臺發(fā)展到現在不僅是一些網絡紅人及各方面達人在使用,各路明星也逐漸加入其中。尤其是在一些電影、電視劇的宣傳期,制作方會聯合網絡直播平臺進行明星直播,名人效應在此時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不僅滿足了粉絲們追星的心理,還使得影視作品得到了宣傳,將直播的效益最大化。
從新媒體的角度而言,雖然現在不斷有VR、AR等更新的技術不斷推動著媒體形態(tài)的發(fā)展,但我們普遍意義上還是習慣于把微博、微信等歸類為新媒體。直播平臺從意識形態(tài)上來說算是一種新型的主體,但其實很多的直播平臺歸屬及戰(zhàn)略合作依舊是依靠已有的媒體平臺。以“一直播”為例,“一直播”和微博達成了直播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一直播”雖然作為一款獨立直播App出現,但它同時承擔起微博直播業(yè)務的支持職能,所以從2016年5月面世到現在兩個多月的時間,“一直播”成為了網絡直播平臺中最大的贏家,各大明星和網紅紛紛入駐,網友們不用下載獨立的App也能通過微博看到直播,更大程度上增加了用戶對微博的使用度?!拔⒉┪?孵化公司炒作+淘寶店”也正在成為新的網絡運營模式,更好的增加了用戶黏度。
從商業(yè)廣告方面來說,網絡直播的發(fā)展帶來更多收益。對于主播們來說,直播不僅是宣傳、營銷的平臺,更是一種變現的平臺,只靠不斷重復地說“謝謝關注”“謝謝寶寶”和“感謝點亮”等,月入上萬的主播從中獲取了金錢加人氣雙重利益,衍生出了“網紅經濟”。另者,從商業(yè)平臺自身的角度而言,淘寶、聚美優(yōu)品等網絡購物平臺也玩起了直播。比如聚美優(yōu)品“801大促”,從活動前期就邀請明星入駐聚美直播間,帶動大量粉絲使用聚美優(yōu)品App,從而帶動商品的銷售,使得“明星效應+直播”產生經濟利益。
在互聯網發(fā)展迅速的今天,任何媒介形式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它們互相依靠、互相合作,在利益互惠的前提下推動彼此發(fā)展、催生新的產品,從而帶動一個產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姜穎.新媒體時代企業(yè)危機公關管理[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3(24):168.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