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層次理論視閾下《清明》英譯本的對比賞析

      2017-03-10 00:18:33劉巧玲
      關(guān)鍵詞:清明斷魂原詩

      劉巧玲

      (四川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層次理論視閾下《清明》英譯本的對比賞析

      劉巧玲

      (四川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英伽登的文學結(jié)構(gòu)層次理論體系嚴謹,將文藝作品的存在方式界定為意向性客體。選取許淵沖和楊憲益夫婦的《清明》英譯本,以層次理論為指導,從語音層次、意義單元層次、再現(xiàn)客體層次和圖式化觀相層次,對比分析各譯本,分析譯者在細節(jié)處理上的不同側(cè)重導致譯文在再現(xiàn)原詩各層次上的差異,為探討漢詩英譯提供參考。

      英伽登;層次理論;清明;對比賞析

      《清明》是晚唐詩人杜牧(803—約852年)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全詩共四句,第一句交代情景、環(huán)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轉(zhuǎn)”,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1]。波蘭著名哲學家英伽登認為“文學作品是一種層次造體”[2]48。英伽登認為所有文學作品都有四個相同的層次:(1)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礎(chǔ)上的更高級的語音造體的層次;(2)不同等級的意義單元或整體的層次;(3)不同類型的圖式的觀相、觀相的連續(xù)或系列觀相的層次;(4)文學作品中再現(xiàn)客體和他們的命運的層次[2]49。本詩在這四個層次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語音層次上采用AABA結(jié)構(gòu),韻律齊整,節(jié)奏舒緩;意義單元層次上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感情基調(diào)對比交叉,先抑后揚,耐人尋味;圖示層次上,讀者眼前不禁浮現(xiàn)出一幅陰雨綿綿、行人心境凄涼、牧童活潑的清明圖;而再現(xiàn)客體層次上,是作者通過疊詞、夸張、留白等手法給予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通過這幾個文學層次的再現(xiàn),奠定了該詩在清明哀悼詩中千古絕唱之地位。本文擬運用層次理論,對許淵沖先生和楊憲益夫婦的兩篇譯作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兩篇譯文在各層次上的優(yōu)劣得失。

      1 作者背景及社會評價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其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的古體詩深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其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為特點。

      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指出杜牧詩有“豪”和“艷”的兩面特色:牧才高,俊邁不羈,其詩豪而艷,有氣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3]。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云:牧之絕句,遠韻遠神[4]。胡震亨引徐獻忠之語對杜牧詩的情調(diào)概括曰:牧之詩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jié),尤其所長。以時風委靡,獨特拗峭,雖云矯其流弊,然持情亦巧矣[5]。

      《清明》一詩為七言絕句,語言通俗直白,音節(jié)和諧自然,情景清新生動,境界優(yōu)美,富有詩情畫意?!肚迕鳌吩娨云渌枷肱c藝術(shù)的杰出成就,奠定了該詩在清明哀悼詩中千古絕唱之地位,因此研究此詩頗具意義。

      2 《清明》的層次分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jié)的天氣特征,抒發(fā)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前兩句令人愁腸寸斷、心神惻然,后兩句則開拓出廣闊的想象空間。全詩意境悠遠、清新明快,留韻邈然、耐人尋味。下面筆者將以英伽登的層次理論為指導,對《清明》的各層次進行分析和詳述。

      2.1 語音層次

      語音層指“韻律、諧音、語調(diào)、節(jié)奏等,涉及音樂美,音樂美直接產(chǎn)生文學性”[6]。詩歌是一種鏗鏘有力,亦詩亦歌,可歌唱的語言,講究的是節(jié)奏感和樂感。比較而言,“漢語在表達時態(tài)、語態(tài)、數(shù)量、概念時都是單純的字,這使得漢語成為最純的整齊劃一的語式,它富有字與字之間的音韻美感。英語的語式表現(xiàn)為雜,有些詞本身沒有多大的意義,卻在結(jié)構(gòu)上不能離開,離開了這種沒有意義的詞,語式反而變得沒有意義”[7]。原詩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絕句,形式工整,讀來朗朗上口,平仄嚴明,為: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律和諧,紛、魂、村三字尾字母押n韻,韻腳為AABA,前兩句詩讀來給人一種肝腸寸斷、苦悶惆悵之感,后兩句詩筆鋒一轉(zhuǎn),似尋覓似希望,又使讀者擺脫了悲痛欲絕之境。

      2.2 意義單元層次

      意義單元層,從根本上制約著其他層次。文學文本通過字、詞、句來承載所表達的意義,而其深層意義又通過語篇的構(gòu)造來得以再現(xiàn)。韋勒克認為,意義單元層決定文學作品形式上的語言結(jié)構(gòu)、風格與文體的規(guī)則[8]。所以意義單元層也就是語義層,語義通過詩人遣詞造句得以體現(xiàn)和傳達。本詩敘事平鋪直敘,字詞清楚明了。第一句寫景,交代時間和環(huán)境,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第二句寫人,行人“斷魂”,惆悵傷感躍然紙上;第三句寫作者想詢問酒家何在,以求借酒消愁;第四句描摹活潑可愛的牧童形象,以富有畫面感的動作完美收官。

      2.3 再現(xiàn)客體層次

      再現(xiàn)客體層,在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為作者所虛構(gòu)的現(xiàn)實,筆者以為換句話說也可以理解為現(xiàn)實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盀榱诉_到作品的客觀層次,需要讀者‘積極地’閱讀作品,即以一種特殊的首創(chuàng)性和能動性思考和理解句子的意義,抓住句子意義確定的對象領(lǐng)域?!盵9]原詩中的“雨紛紛”是為景寫,更為襯托行人情緒凄迷紛亂;“遙”,字面意義是遠。但若拘守字面意義,就難以實現(xiàn)藝術(shù)聯(lián)系,就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而描寫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作者于此戛然而止,將無限想象拋給讀者細細品味,留下一個如影如幻的“世界”待讀者去發(fā)現(xiàn),去填充。

      2.4 圖式化觀相層次

      關(guān)于圖式,就是讀者在閱讀某句子時,調(diào)動本身的知識儲備和信息,字面意思轉(zhuǎn)換成圖像在頭腦中呈現(xiàn)。庫克[10]認為,把圖式看做是頭腦中的“先存知識”或“背景知識”,是“世間典型情景在大腦中的反映”。文字符號可以觸發(fā)讀者的審美想象,在其頭腦中再現(xiàn)出藝術(shù)畫面和場景。本詩中,杜牧不僅描摹“雨紛紛”之景,而且著重寫人“欲斷魂”“問酒家”“指杏花村”,有靜有動,一問一答間給讀者勾勒出一幅圖畫,使讀者如臨其境,既感受到郁悶和惆悵,又陡轉(zhuǎn)筆鋒,仿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向往。而且,本詩妙在后兩句,尤其是最后一句,“遙指杏花村”,卻不言后話,通過留白方式,給讀者以想象。

      3 譯作的層次對比分析

      基于以上對原詩層次的剖析,我們將以層次理論分析《清明》的兩個英譯本,以比較各譯文在重現(xiàn)原詩各層次上的優(yōu)劣。兩個譯本分別為:

      The Mourning Day

      (許淵沖,簡稱譯文一)

      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the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楊憲益夫婦,簡稱譯文二)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兩篇譯作均能準確傳達原詩的表層意義,以直接、平白的話語再現(xiàn)原詩的內(nèi)容,但在具體的細節(jié)處理上,雙方又表現(xiàn)了不同的特點和側(cè)重,下面我們將進行譯作的層次剖析。

      3.1 語音層次

      上文中已提及原詩的語音層次,韻腳為AABA尾韻,其余無需贅述。節(jié)奏上,譯文一各行音節(jié)數(shù)分別為:13,10,12,13;譯文二各行音節(jié)數(shù)分別為:14,14,14,17。兩篇譯文的音節(jié)數(shù)均不甚整齊,無嚴格規(guī)則,但在集中體現(xiàn)詩歌內(nèi)容的情況下,這樣的做法情有可原。在押韻方面,譯文一押AABB韻,韻律整齊;譯文二是無韻體翻譯,不押韻。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在《詩辯》中也說:“詩的語言必須做到音韻諧美,不然就不能稱其為詩。音韻美對于詩情的傳達來說同詞匯本身一樣不可缺少?!盵11]如果將抒情比作詩的生命,那么音樂便如同詩的靈魂?;诖?,筆者以為,無論是漢詩還是譯詩,都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譯詩以犧牲音樂美為代價,有損原詩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得不償失,因此筆者認為,在語音層次方面許先生更勝一籌。

      3.2 意義單元層次

      意義單元層次就是語義層。語義具有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一種重要屬性,因此這也成了中文詩歌翻譯的難點和重點所在。

      3.2.1 標題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這一天有掃墓、踏青等活動以緬懷逝去的親友。譯文一“The Mourning Day”,而譯文二“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回譯過來為“春季里下雨的時節(jié)”,顯然無法達到看題即知全詩意旨和格調(diào)的煽情效果。

      3.2.2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這句詩的翻譯重點是“紛紛”二字,“紛紛”是形容春雨,即指細雨綿綿。兩個譯文均用“drizzle”做動詞,表現(xiàn)了春季里毛毛細雨之形態(tài)。不同的是,譯文二補充成分“endless”,表現(xiàn)出細雨不間歇的狀態(tài)。然而,上文中我們已講到,“紛紛”二字也有一層特殊含義,用來映襯行人的心境受雨所紛擾,譯文一補充成分“thick and fast”,句中的“thick”如用來形容雨,可指雨密密麻麻,如用來形容人,可指人心情沉重,如拋開“fast”,單看“thick”一詞,則能起到一語雙關(guān)的效果。

      3.2.3 “路上行人欲斷魂”

      這句詩的翻譯,分歧點在“行人”和“斷魂”上。先看“行人”,清明時節(jié)有掃墓和踏青的活動,從本詩傷感的基調(diào)上可以斷定,行人就是掃墓人,或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而非游春逛景之人。譯文二用“travelers”過于寬泛,不夠具體,譯文一用“I”,雖過于具體,但讀者閱讀時,有身臨其境之感。再看“斷魂”一詞,譯文一用“heart lost in the dismay”“dismay”的英英解釋是:a worried, sad feeling after you have received an unpleasant surprise,詞義上有歧義,筆者以為此處用法不太恰當;譯文二用“gloomy”和“miserable”兩個形容詞,層次上有所遞進,然而程度上還是有所欠缺。筆者查閱了中英詞典,發(fā)現(xiàn)英文中與之對應(yīng)的詞有be overpowered with sorrow和be heart-broken等,但似乎均無法體現(xiàn)出原文的凄涼愁緒,實屬遺憾。

      3.2.4 “借問酒家何處有”

      “酒家”一詞是中國古代特色詞匯,譯文一將其譯為“public house”過于西化,不太合適;譯文二譯成“tavern”,《牛津英漢詞典》中解釋,這是舊式用法或多用于文學,因此譯文二更為恰當。值得注意的是譯文一的兩個特色:首先,采用直接引語有助于拉近與讀者距離,動態(tài)感躍然紙上;其次,本句還將引申義to drown his sad hours增譯出來,有助于補充第二句“斷魂”的表達不充分。但這對于圖式化觀相層次無益,具體將在下文中詳述。

      3.2.5 “牧童遙指杏花村”

      本句中翻譯的重點應(yīng)在“遙指”,兩個譯文使用的動詞都一樣,譯文一省譯了“遙”;譯文二將“遙”字進行了視覺轉(zhuǎn)移,用“distant”來修飾村莊。筆者以為,譯文二最大的亮點在于“nestling”一詞,“nestle”作依偎之意講時,賦予杏花村的主觀特色;作位于、坐落之意講時,賦予杏花村安全、隱蔽之特色,因此此句的翻譯,譯文二更恰當。

      3.3 再現(xiàn)客體層次

      再現(xiàn)客體層指作者在文學作品中虛構(gòu)的對象,它們是具有一種現(xiàn)實特征的模擬物,但絕不是現(xiàn)實。英伽登在“再現(xiàn)的客體層次”中提出了現(xiàn)象學文藝理論中的一個關(guān)鍵性概念——“未定點”(spots of indeterminacy)。在他看來,“未定點”是再現(xiàn)客體的重要特征[12]。如本詩中的“雨紛紛”,“紛紛”至什么程度,在上文中我們已提到,不同的譯者因理解差異進行了不同的構(gòu)建,譯文一用thick and fast,譯文二用endless,兩者均從不同角度再現(xiàn)了當時雨景。又如“斷魂”,原詩用了夸張手法,而兩篇譯文均未體現(xiàn)出來。最后,在全文的構(gòu)造上,原詩詩尾省略的部分,這些“未定點”有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填充。因此,在再現(xiàn)客體層次方面,兩位譯者可說難分伯仲。

      3.4 圖式化觀相層次

      除了音美、詞美外,中國詩歌還講究意境美?!八^‘意境’,可以說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結(jié)合的有立體感的藝術(shù)圖畫?!盵13]“與漢字形象、感性、充滿聯(lián)想的特點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方字母文字表音而不具象,嚴謹而無動感,理性有余而詩性不足?!盵14]可以看出,兩篇譯作在翻譯時均關(guān)注營造畫面感,但具體做法又不盡相同。譯文一中用了直接引語,這有助于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和句式的多樣化,避免死板。但通讀全詩后我們發(fā)現(xiàn),前兩句敘事,第三句硬插入問話,后一句又敘事,筆者以為直接引言的插入適得其反,有兩個弊端:首先,結(jié)構(gòu)排列上顯得格格不入;其次,破壞了全詩的連貫性,讀者好不容易被帶入畫面,卻又突然跳出,對營造意境不利。反之,譯文二則通篇采用敘述方式,承接了原詩的邏輯性,讀者可以由淺入深,漸漸入境,從雨到人到問再到答,似乎從這一連串的景人合一、問答有序中已隱隱地看到了“杏花村”所在,且產(chǎn)生了無盡的遐想。

      4 結(jié)語

      本文從英伽登的層次理論出發(fā),還原了《清明》原詩的層次建構(gòu),并對許淵沖和楊憲益夫婦的譯文各層次進行了較詳細分析。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因譯者在具體細節(jié)尤其是關(guān)鍵詞的處理和側(cè)重上有所不同,導致了對原詩語音、意義單元和圖示化觀相層次再現(xiàn)上的差異,然而在再現(xiàn)客體層次方面,雙方難分伯仲。因此,詩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在盡可能忠實準確把握原詩風格基礎(chǔ)上,應(yīng)充分抓住作品的四個層次,力爭在語音層上再現(xiàn)原詩音樂美、節(jié)奏美;在語義層上再現(xiàn)詩歌語言美、內(nèi)容美;在再現(xiàn)客體層次上再現(xiàn)詩歌的朦朧美、模糊美;在圖式觀相層次上再現(xiàn)詩歌意象美、意境美。望更多的詩歌翻譯在層次理論的指導下,對譯作原文作準確的賞析和翻譯。

      [1]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6:92—96.

      [2][波]英伽登.論文學作品[M].張振輝,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3]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83.

      [4]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二十 下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80.

      [5]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八)[Z].江蘇巡撫采進本:75.

      [6]魏家海.英伽登的層次理論與Burton Watson英譯中國古詩[J].中國翻譯,2009(1):63.

      [7]廖昌胤.文字雙語建構(gòu)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109.

      [8]劉俐俐.一個有價值的邏輯起點——文學文本多層次結(jié)構(gòu)問題[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53.

      [9]魏家海.英伽登的層次理論與Burton Watson英譯中國古詩[J].中國翻譯,2009(1):66.

      [10]Cook, G. D. Discours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69.

      [11]李云啟.英詩賞讀與美感再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6—57.

      [12]孔波.英伽登四層次理論對閱讀教學的啟示[J].學科教育,2001(10):5.

      [13]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詩歌藝術(shù)欣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124—125.

      [14]張傳彪.從文字源頭看中西方詩歌發(fā)展軌跡之迥異[A].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6[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318.

      責任編輯:李增華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QingMingunder the Strata Theory

      LIU Qiao-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1, China)

      Ingarden’s Strata Theory has rigorous theoretical system, which defines the existing mode of literature works as intentional obje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rata Theory, selects two English versions ofQingMingrespectively by XU Yuan-chong and YANG Xian-yi, with his wife Gladys Yang, and analyzes the versions from phonological level, semantic units, reproduction object level as well as schematized aspects level. Through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different emphasis in details by the translators has caused differences in reproducing the above levels of the original poem. And this is beneficial and meaningful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poems.

      Ingarden; strata theory; Qing Ming;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1.058

      2016-06-16

      劉巧玲(1987—),女,四川德陽人,翻譯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I206.6

      1674-6341(2017)01-0158-03

      猜你喜歡
      清明斷魂原詩
      峨眉山月歌
      蝴蝶(1)
      改詩為文三步走
      《清明》
      朝花夕拾
      遼河(2015年8期)2016-04-06 04:15:49
      其實我是……
      清明
      詩選刊(2005年6期)2005-04-29 00:44:03
      淮南市| 阳曲县| 南康市| 兴安盟| 钟山县| 金昌市| 白山市| 赤水市| 买车| 五台县| 宜都市| 江孜县| 新疆| 五台县| 瓦房店市| 汝阳县| 蒲江县| 行唐县| 内黄县| 镇雄县| 庆城县| 土默特右旗| 施秉县| 弥渡县| 兴义市| 武定县| 昭通市| 金乡县| 清新县| 北碚区| 大冶市| 西峡县| 郎溪县| 苍南县| 敦化市| 保亭| 汤阴县| 锡林浩特市| 洮南市| 垦利县|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