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嬌
(河北大學 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論奕與晚清外交
劉秀嬌
(河北大學 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奕執(zhí)掌樞府達二十余年之久,其從事的一系列外交活動對晚清的外交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外交過程中,奕及其智囊集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與英、法等國簽訂《北京條約》,開創(chuàng)了新的外交特色;創(chuàng)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總理衙門;派遣使臣考察外國風情;開辦培養(yǎng)外語人才的京師同文館。這一系列外交實踐既推動了清政府抵御外辱,探索“自強”之路的進程,又對晚清外交體制向近代化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奕;晚清;外交體制
1856年,列強再次侵略中國,并要求換約,咸豐皇帝逃亡熱河,命奕在京與列強進行交涉,從此開始了他長達二十余年之久的外交生涯。在外交過程中,奕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外交思想與理論,并把這些理論付諸實踐,對晚清外交體制向近代化的轉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良好的個人素質與能力
(二)嚴峻的戰(zhàn)后局勢
1856年,列強再次侵略中國,咸豐帝的近臣中,怡親王奕垣、鄭親王端華以及宗室肅順,都沒有御敵方針,導致晚清在御敵與和談中屢屢挫敗,北塘與大沽相繼失守,清政府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面。咸豐為保全自身逃往熱河,但在逃走前,必須留一個可靠的人在京城,處理與列強的各項事務。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五叔惠親王綿愉年紀大且無政治經驗;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是剛剛與列強談判的破裂者;惇親王奕誴則魯莽少文,肅親王華豐和豫親王義道等人均非近支,由此看來,唯有奕,學識較深,并做過領袖軍機,有政治經驗,與列強進行交涉最為合適。據《清史稿》載:“十月八日英吉利、法蘭西兵逼京師,上命怡親王載垣、尚書穆蔭與議和,誘執(zhí)英使巴夏禮,與戰(zhàn),師不利。文宗幸熱河,如召回載垣、穆蔭,授王欽差大臣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王出駐長辛店,以維大局。”[3](P1905)
(三)智囊團的組建
(一)“外敦信睦、隱示羈縻”的外交方針
(二)創(chuàng)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經咸豐皇帝批準,于1861年1月成立總理衙門,接管理藩院和禮部所執(zhí)掌的外交事務。總理衙門創(chuàng)辦初期由奕、桂良、文祥擔任大臣,之后人數略有增加,職權最初為:“掌各國盟約,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陸出入之賦,舟車互市之制,書幣聘饗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驛傳達之事,民教交涉之端?!盵6]后來職權不斷擴大,許多軍事、經濟、財政、內政都歸于其管轄范圍。
總理衙門的外交職能是其一切功能的核心所在。其對外表現為:各國公使赴京上任或卸任回國都必須拜會總署,總署以平等禮節(jié)接待,公使覲見清帝遞交國書事宜也由總署安排,并且總署承擔著遇事同各國公使直接談判的職責;對內表現為:籌擬、審核對外政策、協調地方對外交涉和提名涉外。
總理衙門的成立,完善了政府職能,標志著與外國“平等”交涉、和平談判的開始,開辟了清朝外交的新局面,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外交部。中國開始通過這個衙門更廣泛、更深入地接觸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
(三)派遣使臣出國考察
由于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及在列強逼迫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派遣使臣出洋考察已成為中國被迫接受西方近代社會秩序的表現。奕在與列強交涉過程中,感到由于中國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導致中外交涉屢遇困難。派遣使臣出洋考察,一可以了解各國政俗風情,搜集情報,減少制定外交政策的盲目性,二可以在外交上由被動變主動。恰逢1865年赫德奏請回英國完婚,并與文祥商量攜帶一名官員隨行。因此,1866年2月20日,奕上奏朝廷:“查自各國換約以來,洋人往來中國,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國情形,中國未能周知,與辦理交涉事件,終虞隔膜。臣等久擬奏請派員前往各國探其利弊,以期稍識端倪,借資籌計,唯思由中國特派使臣前赴各國,諸費周章。滋因總稅務司赫德來臣衙門,談及伊一覽該國風土人情,似亦甚便等語。同文館學生于外國語言文字均能粗識大概,若令前往該國游歷一番,亦可增廣見聞,有裨學業(yè)。”[5](P1-2)
(四)創(chuàng)辦第一所近代外國語言學?!熗酿^
京師同文館開辦初期,開設外國語言文字和漢語言文字兩科。最初僅開設英文館,第二年增加了法文館,將以前官辦的俄羅斯文館并入其中,后又把日文、德文、天文、算學也列在所學之列。為了培養(yǎng)外語人才,奕一方面協助李鴻章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打破初期只從滿族八旗中挑選學員的局限,將學員從滿族子弟中擴大到漢族世家子弟中,并新增自然科學等學科。另一方面,于1864年6月23日在廣州開辦同文館,挑選滿漢子弟共二十名,聘請美國人譚順為外語教師,翰林院編修吳嘉善為漢文教師。
(一)抵御外辱,探索“自強”之路
(二)促進了晚清外交體制的近代化
其次,總理衙門的成立,改變了晚清以來禮部和理藩院兼管外交的局面,設立了專門執(zhí)掌外交的機構,開辟了清朝外交的新局面,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外交部。
再者,出國考察制度的建立,改變了清末以來由于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導致中國對外國情況知之甚少,在“天朝大國”的迷夢中固步自封、走向衰落的狀況。隨著使臣出洋考察,并將各國的山川、先進技術等介紹到中國,對推動晚清近代化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最后,京師同文館為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它的創(chuàng)立為晚清培養(yǎng)了一批外語人才,適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同時又帶動了一系列近代學校的興辦,為晚清近代教育的發(fā)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國門被迫打開,侵略由沿海深入內地。[8]1860年,奕開始處理外交。奕在與列強交涉的過程中由于其自身的軟弱與妥協,雖然使清朝喪失了一部分主權,但我們應該意識到奕所做出的一系列活動,是在西方先進的武器威逼下為維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而做出的被迫選擇,其所簽訂的一系列條約中,反映的大都是咸豐皇帝的意志,奕更多的是在扮演執(zhí)行者的角色。他采取的一系列外交活動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漩渦中拯救出來,但是他所推行的平等交涉方針、建立總理衙門、派使臣出洋考察、創(chuàng)辦京師同文館等外交活動,使晚清在外交方面順應了時代潮流,逐步納入國際外交的軌道。
[1]趙翼.檐曝雜記:卷1[A].唐宋史料筆記叢刊[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3]趙爾巺.清史稿:列傳八·諸王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齊思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從刊:第五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5]賈楨.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7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賈楨.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M].北京:中華書局,1979.
[7]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一輯[M] .
[8]劉桂仙.馮桂芬的思想屬性——以《校邠廬抗議》為基礎[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9).
責任編輯:魏樂嬌
YixinandDiplomacyattheLateQingPeriod
LIU Xiu-jiao
(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After the second Opium War,Yixin had been in power over 20 years. His foreign policies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iplomatic system. Yixin and his council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rocess of diplomacy. “Treaty of Peking” (with the UK,France and other countries) opened new diplomatic characteristics. Yixin established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in Qing Dynasty and sent envoys abroad. He also started the 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where tal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 were trained. These activities and practices contributed to the Qing government’s practice of resisting foreign invasion and exploring the self-improving process.
Yixin;the late Qing period;diplomatic system
2016-12-20
劉秀嬌(1992-),女,山西榆社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1004—5856(2017)11—0101—04
K25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