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靈杰,操 萍
(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安慶246011)
帕特里克·韓南中國小說英譯研究析論
錢靈杰,操 萍
(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安慶246011)
美國漢學家帕特里克·韓南將大量的中國小說譯介到英語世界,影響了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的認知與接受,為推動中國文學海外傳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而有專題研究之必要。在概述韓南中國小說英譯活動的基礎(chǔ)上,分析相關(guān)研究現(xiàn)狀及問題,提出了具體研究思路與方法,以期深化典籍英譯理論研究,指導文學翻譯實踐,為當前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提供啟示。
帕特里克·韓南;中國小說;英譯;研究
美國漢學家帕特里克·韓南(Patrick Hanan,1927年~2014年,以下簡稱韓南)生前是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韓南的學術(shù)興趣廣泛,為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晚清小說等領(lǐng)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且有影響的貢獻。事實上,韓南不僅是著名的中國文學研究專家,還是海外久負盛名的漢學家。韓南在從事中國文學研究的過程中,將大量的中國小說譯介到英語世界,影響了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學的認知與接受,對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值得對其進行專題研究。筆者在梳理韓南中國小說英譯活動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已有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今后研究的思路與方法,以期引起學界對漢學家韓南翻譯成就的關(guān)注。
中國白話小說是韓南涉獵的眾多學術(shù)領(lǐng)域之一。韓南在《中國白話小說史》中,對白話文學與古文文學、口語文學的關(guān)系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并依據(jù)作品的“風格標志”(style criteria),大致以1450年和1550年為時間節(jié)點,將中國白話小說的發(fā)展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韓南研究中國白話小說的基本路徑是從原典出發(fā)。韓南對決定白話小說風格的“語言”因素有深入的研究,并力求通過翻譯如實再現(xiàn)話本小說的風格特征。韓南對明末清初白話小說家李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李漁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卓越的喜劇大師”[1]1。在對李漁研究之余,韓南翻譯了一批李漁的作品。韓南曾說:“我在對李漁的研究中穿插了大段的譯文。但是本以為出版社會刪去這部分,沒想到都保留了下來。至于《肉蒲團》,我本來沒有打算全譯,但是這本書的文字如此鮮活有趣,結(jié)果我譯完了后半部又忍不住把前半部譯完了。”[2]1041990年,韓南從漢語直接譯出的《肉蒲團》英文本TheCarnalPrayerMat在紐約波爾蘭廳書系公司出版,并于1992年再版。該書1995年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重新出版后,被《美國出版者雜志》(Publisher′sWeekly)評為當年最佳圖書。韓南還翻譯了李漁話本小說《十二樓》中的《夏宜樓》《歸正樓》《翠雅樓》《拂云樓》和《生我樓》,結(jié)集為ATowerfortheSummerHeat,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此外,香港《譯叢》文庫分別于1990年和1996年兩次出版韓南翻譯的李漁《無聲戲》英譯本SilentOpera。韓南是“當代最重要的海外翻譯李漁作品的專家”[3],其譯作對推動英語世界的李漁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對中國古代小說作者及編者的考證是韓南文學研究的突出貢獻。韓南采取內(nèi)證與外證相結(jié)合的策略,判斷出《醒世恒言》中只有一篇可能是馮夢龍所作,其余可能出自《石點頭》的作者席浪仙之手,得出的結(jié)論極具說服力。韓南的“三言”研究與翻譯密不可分。2006年,韓南出版了明代話本小說英譯本FallinginLove:StoriesFromMingChina,收錄了7篇白話小說。其中,“鬧樊樓多情周勝仙”“賣油郎獨占花魁”“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陸五漢硬留合色鞋”和“吳衙內(nèi)鄰舟赴約”,取自《醒世恒言》;“莽書生強圖鴛侶”和“潘文子契合鴛鴦?!保∽浴妒c頭》。從內(nèi)容上看,誠如韓南在譯本導言中所述,這些故事主旨或是一見鐘情,或是以引誘始、以愛情終,總歸是愛情故事,而且發(fā)生在婚姻完全不能自主的時代,反映出明朝人對于愛情的幻想與向往[4]導言7-16。就形式而言,該譯本有導言、注釋、譯文,附錄還有其中兩個故事的文言版本,適合英美大學作為中國文學的教材。
韓南的中國近代小說研究雖然不如古代小說研究起步早,但同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國近代小說的敘事特征,是韓南關(guān)注的重點之一。韓南借用西方文學批評的敘事理論,從微觀層面深入詳細地解讀了晚清文學史上極少獲得關(guān)注的寫情小說,主要圍繞吳妍人與陳蝶仙兩位作家展開。韓南認為,“吳的寫情小說有別于當時同類型的創(chuàng)作,為‘情’字注入了道德結(jié)構(gòu)和社會責任感”[5]。在研究吳妍人“寫情小說”之余,韓南翻譯了他的中篇小說《恨海》和一篇提倡婚姻自由的小說《禽海石》,二者結(jié)集為TheSeaofRegret:TwoTurn-of-the-CenturyChineseRomanticNovels,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對于陳蝶仙的自傳體寫情小說,韓南指出其不同于“鴛鴦蝴蝶派”小說之處,在于“以徒然無果而非以悲劇告終”[6]30。在研究陳蝶仙作品《黃金崇》的同時,韓南完成了這部小說的英譯本TheMoneyDemon,并于1999年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在研究完中國第一部城市小說《風月夢》后,由于對作品中的城市景觀頗感興趣,韓南去揚州考證了書中細節(jié)并于2009年出版了英譯本CourtesansandOpium:RomanticIllusionsoftheFoolofYangzhou。韓南生前最后一部譯作是《蜃樓志》英譯本Mirage。該小說創(chuàng)作于19世紀早期,假托明代,實寫清代乾嘉時期洋商與官場,描寫了鴉片戰(zhàn)爭前夕廣州社會的士人生活。韓南獨具慧眼,將這一中國世俗小說中的滄海遺珠譯為英文,于2014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其譯筆精妙出色,如實再現(xiàn)了時代變革之際中國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得到了王德威、李歐梵等漢學家的廣泛好評。
韓南的中國小說英譯活動與其學術(shù)研究息息相關(guān)。作為哈佛漢學的代表性學者,韓南的譯本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與學術(shù)性,“他講究語言的滋味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凡蒙他青睞而翻譯的,都是他發(fā)現(xiàn)具有文學史關(guān)鍵意義的作品”[7]。 然而,韓南在文學翻譯領(lǐng)域的貢獻尚未引起學界的高度重視。對其翻譯成果,國內(nèi)尚缺乏系統(tǒng)的引介與討論。
早在20世紀50年代,韓南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就已經(jīng)引起國內(nèi)專家關(guān)注,鄭振鐸、傅惜華、吳曉鈴等都曾為其提供學術(shù)支持。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美學術(shù)交流日益頻繁,國內(nèi)學界系統(tǒng)譯介了韓南的中國文學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中國白話小說史》《中國短篇小說——年代、作者、作法的研究》《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創(chuàng)造李漁》《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及部分學術(shù)論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極少有學者注意到韓南的翻譯家身份及其中國小說翻譯活動,目前有關(guān)韓南中國小說英譯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梳理韓南中國小說翻譯情況。此類研究多見于典籍英譯史的著述中,羽離子[3]、何敏[8]、曹靈美[9]在李漁作品英譯史的描述性研究中,梳理了韓南翻譯的李漁小說英譯本。李新庭[10]在“三言”英譯史研究中,向國內(nèi)讀者介紹了韓南對《醒世恒言》與《石點頭》中部分作品的譯介。李國慶[11]在中國古典文學翻譯概述中,最早將韓南的《風月樓》英譯本介紹到學術(shù)界。上述研究多從中國古典小說英譯史的視角出發(fā),在梳理作品的譯介與傳播過程中,涉及對韓南譯本的介紹,并非以韓南的中國古典小說英譯活動為坐標展開。也有學者在介紹韓南中國文學研究成果的過程中,提及韓南的翻譯成就。顧鈞[12]在綜述韓南對中國近代小說研究領(lǐng)域的貢獻時,介紹了他的3部中國近代小說譯作,引起了學界對其翻譯成就的關(guān)注。有關(guān)韓南逝世前出版的譯作Mirage(《蜃樓志》),目前尚未有相關(guān)研究成果出現(xiàn)。上述研究多以介紹韓南的學術(shù)成就為目的,述多評少,但以資料詳實見長,相關(guān)文獻整理成果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chǔ)。
二是評析韓南中國小說英譯作品。此類研究多是對韓南譯本進行整體評價。李歐梵高度評價了韓南在翻譯方面的貢獻,認為其譯作可以媲美大衛(wèi)·霍克斯譯介的《紅樓夢》和余國藩譯介的《西游記》[13]171。李國慶[11]在介紹美國有關(guān)明清小說的研究和翻譯近況時指出,韓南的譯作代表了近20年來美國學者翻譯中國古典白話小說的另一特點,即關(guān)注“非主流”作品。季進[14]、商偉[15]高度評價了韓南的譯筆特色,認為韓南在中國古典小說英譯領(lǐng)域中的地位無人可及。上述評論多為點評式、感想式的印象主義批評,并未結(jié)合韓南的譯作進行深入探討,但反映出學界對韓南譯作質(zhì)量普遍持肯定態(tài)度。還有部分研究成果是對韓南譯本的具體分析。研究者往往將韓南的英譯作品與其他譯者的作品進行比較,總結(jié)不同譯者的翻譯策略和風格。李菁[16]借用翻譯操縱理論,對比分析了韓南和茅國權(quán)翻譯的李漁短篇小說《夏宜樓》,探討了影響韓南翻譯活動的若干因素。郭盈[17]在《十二樓》英譯研究中,分析了德庇時、茅國權(quán)和韓南的譯本,認為韓南的《十二樓》譯作最接近李漁的風格??傮w上看,具體分析韓南譯本的論文數(shù)量極少,且討論對象集中在《十二樓》譯本,尚未見到有關(guān)韓南其他譯作的研究成果面世。
綜上所述,隨著韓南的中國文學研究引起學界的廣泛關(guān)注,其翻譯活動也逐漸進入學者的研究視野,但韓南的中國小說英譯研究尚未系統(tǒng)化、規(guī)?;?。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其一,已有研究的范圍、題材過于集中。韓南的譯作數(shù)量眾多、選材獨特、質(zhì)量上乘,但目前的譯本研究主要涉及其翻譯的李漁小說,并且多集中在《十二樓》英譯本上,有關(guān)韓南的其他譯作研究尚未展開。其二,研究視角不夠豐富。現(xiàn)有研究主要關(guān)注韓南譯本的語言特點,缺乏對譯者主體、譯介過程的深入分析,對韓南的翻譯思想、譯作產(chǎn)生和接受問題討論不夠。因此,對韓南的中國古典小說英譯的研究有待深入。
研究韓南的中國小說英譯活動,應(yīng)充分考慮美國漢學的歷史語境,全面考察韓南的生平著述,在對其譯作進行細致解讀的基礎(chǔ)上,從翻譯選材、翻譯策略及翻譯效果等三個方面系統(tǒng)展開,力求做到內(nèi)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相結(jié)合、微觀文本細讀與宏觀文化分析相結(jié)合。
首先,從翻譯主體研究層面看,學界向來較為關(guān)注韓南的中國文學研究者身份,有關(guān)他作為翻譯家的縱向研究,尚無系統(tǒng)成果問世。因此,有必要通過研究韓南的翻譯選材深入探討其譯者主體性??沙浞掷盟鸭降氖妨弦约绊n南譯作的序、跋等文獻,結(jié)合其所處的歷史時代及其學術(shù)研究生涯,探討韓南的譯者主體性在翻譯選材上的體現(xiàn),如北美漢學發(fā)展與韓南翻譯選材的關(guān)系。
其次,從翻譯客體研究層面看,針對韓南中國小說英譯開展的個案研究不夠充分,有必要擴大對韓南譯作的考察范圍,借助文本細讀與比較,從語言、文化層面歸納總結(jié)其小說英譯策略,如話本小說體制特點的保留策略、原作文字風格的傳遞策略、中國文化元素的呈現(xiàn)策略等。這不僅有助于準確地把握韓南譯作的特點,也有助于指導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與此同時,可從意識形態(tài)、詩學及贊助人等視角挖掘影響韓南采取上述翻譯策略的內(nèi)部、外部因素,將韓南從事的中國小說英譯活動納入社會活動范圍進行分析,在研究深度上可以有所突破。
最后,從翻譯效果研究層面看,對韓南譯本的質(zhì)量批評可借助“求真—務(wù)實”連續(xù)統(tǒng)評價模式,把握譯者在翻譯內(nèi)的語言性“求真”行為、在翻譯外的社會性“務(wù)實”行為,對其小說英譯行為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對韓南譯作的接受情況需要開展實證性研究,廣泛調(diào)查英語世界讀者對韓南譯本的接受情況,以克服印象主義翻譯批評的不足,準確分析其譯本在英語世界的影響,從而更加客觀地評價翻譯家韓南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并得出對當今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啟示。
就研究方法而言,應(yīng)運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以韓南的中國小說翻譯行為為導向,關(guān)注翻譯過程,探討影響其翻譯行為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因素,以及譯作在譯語文學多元系統(tǒng)中的功能與地位。由于涉及大量的譯作分析,必須以文本細讀為基礎(chǔ),才能理解原作的文學技巧、文學觀念以及譯作采用的翻譯策略與方法。韓南的中國小說英譯研究本質(zhì)上是翻譯學的課題,但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在分析韓南翻譯活動的背景、考察韓南譯本的接受情況時,還需要運用比較文學的相關(guān)理論,才能合理解釋其翻譯行為。
研究漢學家韓南的中國小說英譯活動,關(guān)注其翻譯家身份,分析韓南的翻譯選材、動機與策略,可以拓展和豐富名家、名譯研究,既可深化典籍英譯理論研究,也可指導文學翻譯實踐。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研究韓南中國小說英譯,探討韓南譯作在英語世界取得成功的原因,可為當前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提供啟示,有助于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從中國小說譯介與傳播的角度考察韓南,分析其文學研究與翻譯實踐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可以彌補有關(guān)漢學家韓南研究成果之不足,有助于拓寬海外漢學的研究視野。
[1] 韓南.創(chuàng)造李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 鄭文惠,顏健富.革命·啟蒙·抒情——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思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
[3] 羽離子.李漁作品在海外的傳播及海外的有關(guān)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69-78.
[4] Patrick Hanan. Falling in Love: Stories From Ming China[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6.
[5] 季進,余夏云.海外漢學界的晚清書寫——以韓南、王德威為個案[J].文藝爭鳴,2010(17):106-113.
[6] 何光水.儒家文化與晚清新小說的興起:以梁啟超小說功用觀為中心考察[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7] 胡曉真.憶恩師韓南教授[J].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4(4):31-35.
[8] 何敏.李漁小說在英語世界的研究述論[J].中華文化論壇,2013(11):94-101.
[9] 曹靈美.李漁作品的英譯及其傳播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329-333.
[10] 李新庭.漢學家韓南與馮夢龍的《古今小說》[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9):52-54.
[11] 李國慶.美國明清小說的研究和翻譯近況[J].明清小說研究,2011(2):257-268.
[12] 顧鈞.韓南對中國近代小說的研究[J].明清小說研究,2010(4):135-144.
[13] 李歐梵.我的哈佛歲月[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14] 季進.韓南教授的學術(shù)遺產(chǎn)[N].中華讀書報,2014-05-21(7).
[15] 商偉.韓南先生最后的禮物[N].東方早報,2014-05-05(A28).
[16] 李菁.翻譯行為的操縱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17] 郭盈.《十二樓》英譯研究:以德庇時、茅國權(quán)、韓南譯本為中心[D].北京:北京大學,2012.
(責任編輯 王治濤)
On Studies of Patrick Hanan′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ovels
QIAN Lingjie, CAO 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011, China)
Patrick Hanan, an American sinologist, translate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novels into the English world and influenced western readers′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dissemin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overseas, hence the necessity of specific research. Based on a survey of Patrick Hanan′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ovels, the paper analyzes present studies and relevant problems and proposes concrete study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o deepen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guid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overseas preval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Patrick Hanan; Chinese novels; English translation; studies
2016-12-20
錢靈杰(1984-),男,安徽宣城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典籍英譯研究.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建設(shè)項目“安慶師范大學英語專業(yè)”(編號:TS12154)、安慶師范大學青年科研基金項目“闡釋學與典籍英譯研究”(編號:SK201004)的部分成果.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2.006
H315.9
A
1674-5035(2017)02-0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