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史記》研究的新創(chuàng)舉
      ——2016年《史記》研究“北京研討會”“重慶研討會”評說

      2017-03-11 16:08:09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司馬遷研究會史記

      朱 枝 富

      (江蘇省產(chǎn)業(yè)海外發(fā)展和規(guī)劃協(xié)會,南京 210000)

      ?

      【《史記》學術動態(tài)】

      《史記》研究的新創(chuàng)舉
      ——2016年《史記》研究“北京研討會”“重慶研討會”評說

      朱 枝 富

      (江蘇省產(chǎn)業(yè)海外發(fā)展和規(guī)劃協(xié)會,南京 210000)

      2016年10月15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史記研究會在北京舉辦“《史記》學術研討會暨北京史記研究會第三屆年會”;11月10—11日,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中國史記研究會、重慶市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在重慶舉辦“巴渝文化發(fā)展論壇暨《史記》學術研討會”。這兩次研討會,內(nèi)容各有側重:“北京研討會”突出《史記》文本梳理研討;“重慶研討會”突出司馬遷生年疑案研討。兩次研討會都舉辦得非常成功,能夠抓住《史記》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推進《史記》研究深入,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開拓了思路,取得了實效,是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新嘗試、新拓展、新創(chuàng)舉。

      司馬遷;《史記》研究;“北京研討會”;“重慶研討會”;文本梳理;司馬遷生年疑案

      一、“北京研討會”概說

      2016年10月15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史記研究會在北京師范大學共同舉辦了“《史記》學術研討會暨北京史記研究會第三屆年會”(以下簡稱“北京研討會”),約70位專家學者以及有關方面代表參加。這次研討會舉辦得非常成功,能夠抓住《史記》文本梳理研究等一些重大事項進行深入研討,對于推進《史記》研究深入,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是《史記》研究的新嘗試、新拓展、新創(chuàng)舉。

      研討會共分為三段進行,即開幕式、大會發(fā)言、學術研討。

      上午先舉行開幕式,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李帆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紹了研討會的有關籌備情況、出席的代表以及邀請的嘉賓。分別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楊共樂教授,北京史記研究會會長、商務印書館文津文化公司總編輯丁波先生,北京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張大可先生,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韓兆琦先生,北京史記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袁志鴻先生,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李曉菊教授,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陳曦教授,北京史記研究會秘書長、首都醫(yī)科大學劉春梅教授。邀請的嘉賓代表有: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陳其泰先生、楊燕起先生,紅河學院田志勇先生,渭南師范學院文學院凌朝棟先生,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徐日輝先生,江蘇省產(chǎn)業(yè)海外發(fā)展和規(guī)劃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枝富先生。在主席臺就座的代表和嘉賓是(由左至右)李帆、楊燕起、張大可、楊共樂、丁波、韓兆琦、陳其泰、田志勇。

      開幕式安排楊共樂、丁波、朱枝富三位先生致辭。

      首先,楊共樂先生代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致歡迎詞。他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他介紹了老一輩研究家陳垣校長、白壽彝先生以及韓兆琦、楊燕起先生對《史記》研究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奠定了《史記》研究的基礎。他鄭重宣布,聘請張大可先生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充分肯定張大可先生的激情、執(zhí)著、干勁,認為永遠值得大家學習。他預?!妒酚洝费芯咳〉酶筮M步,《史記》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接著,丁波先生代表北京史記研究會致開幕詞。他向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表示真誠的感謝。他介紹了北京史記研究會成立三年來所開展的學術研討活動,建立了史記研究網(wǎng),舉辦了學術研討活動,出版了研究會會刊《史記研究》,為從事《史記》研究的學者以及各界人士搭建了研究交流平臺,也承擔了一部分中國史記研究會的工作,不斷成長進步,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并表示,研究會將進一步加強相關體制和工作機制的建立,建立微信交流群和信息發(fā)布平臺,把研究會工作進一步做好,真正做到推進研究,服務大家。

      然后,朱枝富先生代表出席嘉賓致辭,對研討會的成功召開表示誠摯的祝賀。他認為北京史記研究會對于集聚《史記》研究精英,推進《史記》研究深入,對于全國《史記》研究的深入開展,起到表率和引領作用。祝愿丁波會長帶領北京史記研究會唱好《史記》研究重頭戲,打好出版佳作攻堅戰(zhàn)。他認為北京師范大學是《史記》研究重鎮(zhèn),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白壽彝先生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引領《史記》研究新潮流,韓兆琦先生、楊燕起先生在《史記》研究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朱枝富先生師從張大可先生,集中精力進行“創(chuàng)新《史記》現(xiàn)代文本”研究,希望得到北京史記研究會、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以及各位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

      開幕式結束后,全體嘉賓和代表到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樓前的操場上拍照留念。

      第二階段是大會發(fā)言,韓兆琦、陳其泰、楊共樂、楊燕起、鄧明輝、張大可六位先生發(fā)言。

      韓兆琦先生發(fā)言的主題,是剖析《史記》敘事中的若干自相歧義問題。主要是:一是劉邦破項羽的最后關鍵之戰(zhàn)是在“垓下”,還是在“陳”?《高祖本紀》《項羽本紀》《淮陰侯列傳》等都說是在“垓下”,而《曹相國世家》《樊酈滕灌列傳》等卻說是在“陳”。他認為項羽最后是被劉邦諸路人馬合圍于垓下,其間再沒有什么“陳之戰(zhàn)”。二是劉邦自咸陽是從哪一條棧道入漢中?是怎樣燒掉的?《高祖本紀》說是走“子午道”,《留侯世家》說是走“褒斜道”。他認為劉邦所走的是子午道,是他邊走邊將棧道燒毀。三是項羽是死在“東城”,還是死在“烏江”?他認為司馬遷在《項羽本紀》贊語中寫項羽“身死東城”,是筆誤,而是“身至東城”。這一字之差,引起了學術界的一場筆墨官司。四是周亞夫破吳楚,是在“昌邑”,還是在“下邑”?他認為周亞夫堅壁于昌邑,而后移兵而南,相峙于下邑,破吳楚。五是張湯之死,是罪有應得,還是公開平反的大冤案?《酷吏列傳》說是大冤案,并且得到了平反,《汲鄭列傳》說是張湯罪有應得。他認為丞相三長史加害于張湯,是一個大冤案,漢武帝已經(jīng)給予公開平反。

      陳其泰先生發(fā)言的主題,是析論《李斯列傳》的史學價值。他認為《李斯列傳》是“一生成敗浮沉,半部秦朝歷史”。他肯定《李斯列傳》“體圓用神”的編纂特色,前半部寫出了李斯只身入秦的奮斗史,后半篇突破了“專傳”集中記載傳主本人事跡的慣例,多線條敘事,將個人沉浮與秦朝覆滅交織展開。其寶貴的史學價值是既生動地記敘了李斯本人成敗浮沉的經(jīng)歷,又巧妙地展現(xiàn)了秦朝由建立到覆亡的歷史。其生動緊張、起伏變化的歷史場景,鮮明的人物形象,與蘊涵深刻哲理、耐人尋味的論贊交相輝映,構成了史傳作品的絕唱?!独钏沽袀鳌纷钅苷f明《史記》編纂手法的高超,《史記》的寫作被章學誠贊譽為“體圓用神”,當之無愧。

      楊共樂先生發(fā)言的主題,是對《史記》關于音樂的記載予以補遺。他認為司馬遷對張騫出使大月氏、大夏等有很多記敘,但忽略了從大夏帶來了當?shù)匾魳?,即“胡樂”。張騫在出使西域時,曾學得《摩訶兜勒》一曲,傳入中國,李延年根據(jù)此曲,更造新曲二十八解,皇上將其定為“武樂”。李延年用張騫傳入之曲改造原有的“出塞”“入塞”等舊聲,使其煥發(fā)出新的活力,這是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但為新的音樂門類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中華傳統(tǒng)音樂走出宮殿、走向民間開辟了新的路徑。《史記》沒有記載這方面的內(nèi)容,予以補遺。

      楊燕起先生發(fā)言的主題,是對《史記》中的國家學說進行系統(tǒng)闡述。他認為《史記》構成了“國家學”,中華原始國家的構建有五個基本條件,就是國家誕生、國家天子、國家地理、國家機構、國家精神?!妒酚洝窡崃腋桧灹藦狞S帝的“萬國和”、秦始皇的統(tǒng)一六國到漢武帝的開拓邊陲三個波峰期中華大一統(tǒng)的巨大業(yè)績,并綜合論述國家構建中的戰(zhàn)爭功能、制度演進、德力轉變與人物作用等的相關因素及其理政經(jīng)驗。《史記》所涉及的國家的構建與理念、政權的存續(xù)與轉移、國家的運行與制度、國家的結構與世家、國家的發(fā)展與功名等,具有重要的價值與作用,《史記》是當之無愧的治國寶典。

      解放軍防化學院副教授鄧明輝發(fā)言的主題,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的軍事力量重塑與境外運用。他認為要推動“一帶一路”戰(zhàn)略,實現(xiàn)區(qū)域經(jīng)濟融合發(fā)展,以軍事實力作為后盾是必然選擇。在漢代,為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漢朝在軍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因有軍隊駐守邊境,才保證了絲路交通的安全和穩(wěn)定,而其衰落同樣也緣于軍事力量的衰落。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國家利益所涉及范圍已經(jīng)超過了傳統(tǒng)的“領土邊疆”,延伸到全球各地,國家利益的全球性要求軍隊跨出國門,維護國家的海外利益,保護國家的“利益邊疆”??傊?,解放軍要強化戰(zhàn)力,服務和保障“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現(xiàn),成為維護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重要力量,也要成為維護海外地區(qū)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力量。

      張大可先生的發(fā)言,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關于《史記》的文本研究,形成全新的“現(xiàn)代版《史記》”,或者“現(xiàn)代《史記》讀本”,是這次研討會上的重頭戲,在《史記論叢》中放在最前面,提供給學者研討,這是一個跨時代的創(chuàng)新舉動,將會在學術界引起廣泛的討論。二是開展對司馬遷生年的研究。今年重啟司馬遷生年疑案研究,北京史記研究會和中國史記研究會要舉全會之力,集體攻關,梳理和總結百年來的論爭,畫出一個階段性句號,為《史記》研究廓清障礙。三是對《中國歷史文選》進行研討。這次邀請了十幾位撰寫作者集中討論,提出修改意見。昨天晚上已召開了討論會,大家暢所欲言,抒發(fā)了很好的意見。打算明年出版“文選”作者的教學體會,后年出版《中國歷史文選》修訂本。

      下午進行學術研討。由黃春梅女士主持。朱枝富先生、陳曦女士作重點發(fā)言,分別闡述《史記》現(xiàn)代文本梳理與司馬遷生年問題的研究成果。他們的發(fā)言將在本文的第三、第四部分分別予以介紹。

      然后,參加研討會的嘉賓逐一發(fā)言,具體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王志剛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崔耀華先生;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陳琰先生;自由撰稿人張建安先生;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莊亞瓊博士、石鵬博士;中國保險學會史志辦公室成繼躍先生;渭南師范學院凌朝棟教授;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楊波先生;浙江工商大學徐日輝先生;中國青年出版社王斌俊先生;包頭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寧俠女士;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歷史系周立英女士;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許展飛女士;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楊永康先生。

      最后,楊共樂先生致閉幕詞。他表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有責任為大家搭好臺,讓大家唱好戲?!妒酚洝费芯渴谴蠹矣篮愕脑掝},是具有非常魅力的話題。今天的研討會質(zhì)量很高,大家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再一次感謝中國史記研究會張大可會長,感謝北京史記研究會丁波會長以及參加這次會議的所有專家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將努力把《史記》研究的平臺搭建好。史記研究會明年將有研究著作出版。衷心祝愿大家對《史記》研究越來越感興趣,取得更大成效。世界需要史記學在中國這個地方發(fā)出更加響亮的聲音!

      研討會上,發(fā)布了由楊共樂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北京史記研究會會刊《史記研究》(第一輯),分為《史記》文本研究、《史記》史事探討、《史記》人物研討、司馬遷思想研討、《史記》散論、2015年《博覽群書》特邀教授筆談、司馬遷生年研討七個欄目,共收錄了43篇研究文章。《史記研究》(第一輯)把《史記》文本研究放在首要位置,刊登了張大可、朱枝富先生共同完成的標點橫排簡體《史記》文本梳理(研究版)樣本《五帝本紀》和《史記》讀本示范(閱讀版)樣本《五帝本紀第一》,分別在前面加了形如論文的“編者按”以及“梳理說明”。這是《史記》文本研究的新嘗試、新創(chuàng)造。結尾刊發(fā)了陳曦女士關于司馬遷生年疑案研究的重點文章《李長之關于司馬遷生于前135年說舉證十條無一考據(jù)——兼論郭沫若“〈太史公行年考〉有問題”亦無一考據(jù)》,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二、“重慶研討會”概說

      由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中國史記研究會、重慶市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共同主辦的“巴渝文化發(fā)展論壇暨《史記》學術研討會”(以下簡稱“重慶研討會”),于2016年11月10日至11日在重慶市舉辦,90多名代表出席,其中專家級的代表有70多名。這次研討會主題非常集中,進行巴渝文化大交流,突出史遷生年大討論,既有研究深度,又有學術廣度,對推進巴渝文化發(fā)展、促進《史記》深入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成果非常豐富,有精心出版的學術論文集《史記論叢》(第十三集),也有教授專家?guī)淼膶W術成果;組織非常嚴密,精心安排研討會的主題、內(nèi)容、形式、日程,做到完美無缺;合作非常成功,中國史記研究會與重慶文化藝術研究界深度合作,強強聯(lián)合,安排有序,研討深入,開拓了思路,取得了實效,是巴渝文化與《史記》學術研究的新拓展。

      2016年11月10日上午,首先舉行開幕式,由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劉德奉主持。他首先介紹在主席臺就座的嘉賓:重慶市文化委巡視員、西南大學劉明華先生;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北京歷史文化學院張大可先生;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張新科先生;浙江師范大學俞樟華教授;浙江工商大學徐日輝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秘書長、商務印書館文津公司總編輯丁波先生;湖南省張家界市旅游研究院院長田貴君先生;湖南省張家界市天力旅游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zhí)m女士;重慶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秘書長郭靜女士。

      開幕式安排劉明華先生、郭靜女士、張大可先生、張?zhí)m女士分別致辭。

      劉明華先生代表重慶市文化委員會致辭。他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介紹了重慶的歷史文化與歷史發(fā)展,認為3000多年來,重慶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并發(fā)展了巴渝文化,為重慶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這次研討會是一次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合作,也是一個大歷史范疇的有益探索,對推動巴渝文化研究和巴渝文化在重慶、在中國發(fā)揚光大,推動重慶文化發(fā)展繁榮,推動《史記》學術研究深入,將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郭靜女士代表重慶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致辭。他介紹了協(xié)會“立足田野、學術立會”的宗旨,引導民間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評論、學術交流活動,預祝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張大可先生代表中國史記研究會致辭。他認為中國史記研究會近70位學者懷著濃濃的重慶文化情節(jié)、對巴渝文化深入探討的熱情以及對史圣司馬遷高山仰止的崇敬,參加一年一度的學術研討盛會,是值得紀念的一件大事。這次研討會的舉辦,既是中國史記研究會的光榮,也是山城人民的自豪。感謝東道主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在時間緊、程序多、任務重的情況下,為舉辦這次研討會所付出的辛勞。他介紹了研討會論文集《史記論叢》(第十三集)的編輯情況和突出亮點。本文在后面介紹論文集時將作具體介紹。

      張?zhí)m女士代表下一屆研討會東道主致辭。他介紹了張家界市的有關情況,表示明年在張家界舉辦研討會,作為東道主,誠摯邀請各位專家學者出席,共同探討旅游文化與司馬遷學術思想,把《史記》研究引向深入。

      接著,舉行學者贈送研究著作和書法作品儀式。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韓兆琦先生贈送《〈史記〉與傳記文學二十講》;張新科先生贈送《百大家評注〈史記〉》(上、下冊)與《〈史記〉評注讀本》;俞樟華先生贈送《清代的〈史記〉研究》《桃李集》;北京史記研究會贈送《史記研究》(第一輯);張家界市政協(xié)副秘書長、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李書泰先生贈送《鬼谷子身世研究》;《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贈送《史記》研究???期;陜西省司馬遷研究會副會長薛引生先生贈送書法2幅,一是祝賀研討會召開:“司馬鄉(xiāng)人蜀道來,巴渝盛會初冬開;探究太史生辰事,爭放百花斗艷臺;鴻儒懸河先作范,后生飛步續(xù)賢才;鑒古知今路還遠,嘉陵長江聲浪徊?!倍窃佡潖埓罂上壬骸皬埦撌愤w,大筆敘名篇;可與鴻儒列,著稱一家言;名高文自貴,史傳驚論壇;學界熱潮起,家家意爭先?!比缓笕w代表到重慶市中心文化廣場拍照留念。

      研討會論文集《史記論叢》(第十三集),由張大可先生、劉德奉先生、陳曦女士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全稱為《重慶巴渝文化與〈史記〉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十五屆年會〈史記論叢〉第十三集》,共刊登論文84篇,78萬字,分為“序篇·史圣頌”“第一輯巴渝文化研討”,包括構建巴渝文化研討、巴渝文化與重慶文化研討、巴渝文化女懷清研討3個專欄,刊登論文25篇;“第二輯《史記》學術研討”,包括《史記》文本與注釋研究、《史記》思想文化研究、《史記》傳記人物研究、《史記》文學藝術研究、“一帶一路”學術研討、《史記》史事研討、司馬遷生年研討及其他7個專欄,刊登論文59篇。論文的數(shù)量大、質(zhì)量高,涉及面廣,特別值得稱道:一是深化了巴渝文化的研討;二是深化了對《史記》思想文化藝術的研究;三是深化了《史記》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四是深化了對《史記》疑案問題的研究?!靶蚱な肥ロ灐?,是韓城市邀請中國史記研究會為新建的司馬遷廣場撰寫的碑文。張大可先生、重慶市旅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李永明先生受命創(chuàng)作,又廣泛征求意見,修改了六稿,最后定稿刊發(fā),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而后,開展大會交流。上午第一階段是巴渝文化研究主題交流,劉明華先生主持,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原書記王明凱先生交流巴渝文化構成要素;重慶工商大學教授熊篤先生交流“巴渝文化”是貫通重慶古今的主流文化;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副主任雷平先生交流巴渝文化與重慶文化。

      上午第二階段是交流《史記》研究主題,張新科先生主持,李永明先生交流《范蠡“陶硃公”名號考釋》;山東省惠民縣學者吳名崗先生交流《司馬遷自敘生于建元年間》;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陳曦女士交流《李長之關于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35年的十條舉證無一考據(jù)》。

      下午第一階段是交流《史記》研究主題,徐日輝先生主持,張大可先生重點發(fā)言,交流司馬遷生年疑案百年論爭述評,然后是自由發(fā)言,韓城市學者張韓榮先生、安徽師范大學教授袁傳璋先生、《管子學刊》編輯王玨先生等參與。

      下午第二階段是分組討論。共分三個小組,巴渝文化研究小組由重慶三峽博物館原館長王川平先生、重慶工商大學教授薛新力先生主持;《史記》研究第一小組由許昌學院教授馬寶記先生、河北大學教授吳淑玲女士主持;第二小組由渭南師范學院教授曹強博士主持。

      11日上午第一階段是繼續(xù)大會發(fā)言。第一段,薛新力先生主持,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胡天成先生交流《構建巴文化學的初步設想》;重慶工商大學教授段庸生先生交流《巴渝地區(qū)古小說與民間故事》;西南大學副教授余云華先生交流《“渝人”及其習俗》。第二段,俞樟華先生主持,江蘇省產(chǎn)業(yè)海外發(fā)展與規(guī)劃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枝富先生交流《〈史記〉文本研究的深入與創(chuàng)新》;渭南師范學院馬雅琴教授交流受丁德科先生托付《〈史記〉兩千年研究述論》;薛引生先生交流《司馬遷思想與當代中國發(fā)展》。

      上午第二階段是小組討論匯報與閉幕式。劉德奉先生主持,先由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副教授楊波先生、渭南師范學院教授曹強先生、重慶工商大學講師聶樹平先生分別匯報各小組討論情況,然后由張新科先生、劉德奉先生分別代表中國史記研究會、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致辭。

      張新科先生受張大可先生委托,對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重慶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感謝;認為史記研究的領域在不斷擴大,研究的問題在不斷深入,研究的隊伍在不斷壯大,研究的團隊也越來越強,彰顯了《史記》永恒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代表們會上會下、會內(nèi)會外熱烈討論,以問題為切入點,各抒己見,甚至觀點針鋒相對,如對司馬遷生年問題的研討,體現(xiàn)了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是一次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的學術大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努力表示感謝。他認為,今后的《史記》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要做到“四化”:一是綜合化。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史記》研究,研究資料需要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梳理。這次對司馬遷生年疑案的梳理,就是綜合化的體現(xiàn)。二是理論化?!妒酚洝费芯坎荒苤煌A粼诹闵⒌馁Y料上,應進一步提煉出理論問題,這樣的研究才更具生命力。三是信息化。在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學術研究在手段上也要有所改進。傳統(tǒng)的手工作業(yè)應當繼續(xù)保持,同時還要建立資料庫、數(shù)據(jù)庫。四是世界化。《史記》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文化經(jīng)典;司馬遷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文化名人。要積極與國際研究機構、學者加強聯(lián)系,真正將《史記》研究推向深入。學術研究還應為當代文化建設服務,只有與現(xiàn)實相結合,才更具有生命力。

      劉德奉先生認為這次研討會具有四大特點:一是主題集中。集中對巴渝文化、《史記》研究進行學術交流,既有研究深度,又有學術廣度,對推進巴渝文化、《史記》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是對司馬遷生年問題的討論,開展了爭鳴式學術交流,是一種值得稱贊的學術精神。二是成果豐富。有精心出版的學術論文集,是研討會最為厚重的學術成果;也有專家、教授把研究成果帶到會場,與大家一起分享。三是組織嚴密。從去年籌謀策劃,對于會議的主題、內(nèi)容、形式、日程等都做了精心安排,盡可能做到完美無缺。無論是開幕式、大會交流、小組討論,還是大會合影、新聞報道、服務保障,都嚴謹有序,忙而不亂。四是服務到位。三家主辦單位傾力合作,相互支持,互為補充,積極做好各項服務工作。這是一次全國性學術會議與地方性學術會議很好合作的典范,大家相互促進,各自都取了很好的效果。

      下午參觀考察重慶三峽博物館,主要是參觀“壯麗三峽”,還參觀了“遠古巴渝”“抗戰(zhàn)歲月”“城市之路”等主題展覽。通過參觀考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受到了教益。

      為了開好這次研討會,于會議前的11月9日晚上,中國史記研究會召開了理事會,由常務副秘書長陳曦女士主持,著重研究討論了四個方面工作:一是副會長兼秘書長丁波先生報告一年來的協(xié)會工作;二是劉德奉先生介紹研討會籌備情況;三是張大可先生介紹增補理事情況,決定增補張?zhí)m女士、李永明先生、朱枝富先生為理事,說明司馬遷生年疑案問題的有關討論事項;四是確定明年研討會在湖南省張家界市舉行,李書泰先生介紹有關情況。

      三、“文本梳理”新嘗試

      在“北京研討會”上,把《史記》文本梳理的研討,作為一場重頭戲來展開,引起了與會學者的高度重視。

      在北京史記研究會會刊《史記研究》(第一輯)中,將《史記》標點橫排簡體文本梳理(研究版)樣本《五帝本紀》放在第一篇,在“編者按”和“梳理說明”中認為,古籍標點橫排簡體是一場革命。如果古籍整理走出學術圈子,讓廣大人民喜愛,乃至于中小學生也可直接閱讀古籍,應該打破一些傳統(tǒng)的校勘規(guī)矩,以方便大眾應用為最高利益。就是古籍標點橫排本一律使用規(guī)范簡體字,把古今字、繁簡字、通假字、冷僻字一一改正使用本字,可以省去許多煩瑣注釋,甚至省去許多今譯。提出這一問題本身,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真正推行,將是一場古籍整理的革命,少不了一場大爭論。我們主張,古籍整理嚴格區(qū)分兩種排版:直行繁體,保留傳統(tǒng);橫行簡體一律使用規(guī)范簡體字。有了直行繁體,庶幾可以避免負面影響。進行橫排簡體《史記》文本梳理,運用現(xiàn)代思維審視《史記》,運用現(xiàn)代語言改造《史記》,運用現(xiàn)代方法解讀《史記》,形成規(guī)范的《史記》橫排簡體文本和通俗的《現(xiàn)代史記》閱讀普及文本,是時代發(fā)展對《史記》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是用司馬遷改造古文精神研究《史記》的新嘗試,也是將《史記》研究引向深入的新舉措,是《史記》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行、開拓之舉,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創(chuàng)新價值。

      在《史記研究》(第一輯)的《史記》讀本(閱讀本)示范樣本《五帝本紀第一》的“編者按”和“梳理說明”中認為,《史記》讀本,是將研究成果直接標點成為一種新版《史記》,去掉一切說明文字,故稱為《史記》讀本示范樣本,是《史記》大眾讀本的省稱,也可以定義為“現(xiàn)代版《史記》”,就是對古籍《史記》進行標點、橫排簡體的文本梳理,便于大眾閱讀,實質(zhì)上就是一種古籍整理樣式。學術界與出版界的古籍整理已持續(xù)了一百多年,出版了大量的古籍整理圖書,但至今還沒有專門定義為“古籍讀本”的整理品種。《史記》讀本首開其端,將是古籍整理史上的破冰之旅,開拓出一種新形式、新樣式,或者說是新品種。運用現(xiàn)代思維審視《史記》,運用現(xiàn)代方法解讀《史記》,適應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推出一種普及版的原本《史記》,便于大眾閱讀,是時代提出的呼喚。古籍標點、橫排簡體,做到徹底的現(xiàn)代化,突破一些傳統(tǒng)的禁區(qū),便于普及,將是一場革命?!妒酚洝纷x本師法司馬遷改造古文的方法梳理《史記》文本,核心要義是兩條:一是用現(xiàn)代語言標點的方式標點古籍;二是橫排簡體一律使用規(guī)范簡體字,使文言古籍現(xiàn)代化。這是研究《史記》的新嘗試,也是將《史記》研究引向深入的新舉措,也是《史記》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舉,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與示范意義。推而廣之,將引發(fā)古籍整理上的一場革新,產(chǎn)生一種新的古籍整理樣式和品種。簡體字是文字改革的一項革新,目的就是方便大眾識讀。古籍文本一律使用規(guī)范簡體字才是貨真價實的革新,“古籍讀本”的要害就在于此。而全面落實,就要突破一些傳統(tǒng)的禁區(qū),具體說就是打破古籍整理不能改字的禁區(qū)。其實,改繁為簡,已經(jīng)是打破了不改字的禁區(qū),只是這是一個小步。循此思路,再向前跨一大步,一律使用規(guī)范簡體字,其內(nèi)容有六個方面:其一,改繁為簡;其二,去異標新;其三,舍古存今;其四,棄假用正;其五,同義求俗;其六,生冷替代。即繁體字、異體字、古今字、假借字、同義字、生冷字六個方面的文字,一律改用規(guī)范簡體字。古籍文本如此處理,行文通順暢達,省去許多繁雜語言的注釋。淺顯文言文的古籍,包括《史記》,基本成為大眾讀本。古籍讀本的整理形式推廣后,學術界約定成俗,或更高地由國家頒布一個法規(guī),古籍繁體直行本按照傳統(tǒng),永久保持古籍原始風貌,橫排簡體本等同古籍今譯,只作為時代產(chǎn)品,即一個時代的現(xiàn)代版供大眾閱讀。此外,影印古籍可以永久保存原始版本,不必憂心古籍讀本的推廣將使古籍淪喪,那是杞人憂天。

      張大可先生在上午的大會發(fā)言中認為,歷史在向前發(fā)展,我們在古籍整理和研究中,也要審時度勢,不斷創(chuàng)新。我們要大眾化,用現(xiàn)代語言,換一種方式去閱讀《史記》,異體字全部改成標準簡化字,古今字、通假字統(tǒng)一改成簡化字。冷僻字,如《五帝本紀》中的“徇齊”,兩個字都是通假字,一般讀者都弄不懂是什么意思,所以改成了“迅捷”,指小孩思維敏捷,就非常通俗易懂。字還是兩個字,但好讀多了,好懂多了。大家可以看到干干凈凈的《史記》文本,做到等字,字數(shù)一樣,司馬遷原來的《史記》是多少字,現(xiàn)在的《史記讀本》還是多少字,不多一個字,也不缺一個字。異體字一律改成通假字,單字叫作同義字,雙字叫作同義詞,更加方便掌握。這樣,我們的這本書閱讀起來就不復雜。這是一項跨時代的革命創(chuàng)新。我們?yōu)榱吮WC嚴謹,在讀本示范樣本中,把每一篇改動的字數(shù)都統(tǒng)計出來,還原出來,用這樣的方法,達到我們研究《史記》的意義所在。

      朱枝富先生在下午的學術研討中作了重點發(fā)言。他認為《史記》文本研究進展到現(xiàn)階段,需要進行集成研究和系統(tǒng)梳理?!妒酚洝肺谋臼崂?,主要是開展以下四項工作:一是進行《史記》原文文字的系統(tǒng)梳理。按照刪“繁”就“簡”、去“異”標“新”、棄“假”用“正”、舍“古”存“今”、“同義”求“俗”、“生冷”替代的原則,主要進行繁體字、異體字、通假字、古今字、詞性變化較大的同義字(詞)、比較生冷的文言字(詞)等方面的文字梳理,一律替換成規(guī)范簡體文字和現(xiàn)代白話文字。二是進行《史記》段落劃分的系統(tǒng)梳理。按照條理清楚、詳略得當、突出主線、方便閱讀的分段標準,對《史記》的段落進行統(tǒng)籌思考,重新劃分,該分開的則分開,該合并的則合并,形成比較合理的、有一定規(guī)范的段落。三是進行《史記》標點符號的系統(tǒng)梳理。按照現(xiàn)代白話文的標點符號使用規(guī)范,參照《常用標點符號用法簡表》,對《史記》的標點符號進行重新思考,予以更新、改正,改造長句,完善句式。四是進行《史記》原文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整理。參照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匯集考辨、綜合思考,并斷以己見,對其中明顯的訛、誤、衍、脫的字、詞、文,能改則該,力求不害原意,更加準確,更加完美。主持人劉春梅女士在總結性點評中說:創(chuàng)新《史記》現(xiàn)代文本,應該是個革命性的事情,既更多地保留了《史記》原有的東西,又有更多的可讀性,有利于《史記》的傳播,所以,我們都對最終的成果非常期待,堅信也是大家共同的期待。

      在“重慶研討會”上,朱枝富先生就《史記》文本研究的深入與創(chuàng)新,作了專題發(fā)言。他認為,《史記》研究了幾千年,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現(xiàn)代則需要深入和創(chuàng)新。所謂“深入”,就是要對歷代的《史記》研究予以匯集,把《史記》中的一些疑難問題解決掉。而《史記》中的疑難問題還是很多,需要深入考辨分析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要完善《史記》繁體文本,規(guī)范《史記》簡體文本,創(chuàng)新《史記》現(xiàn)代文本。所謂“出新”,就是要拓寬眼界,開拓思維,跳出原有的框框條條,開拓新的研究內(nèi)容,運用現(xiàn)代思維審視《史記》,運用現(xiàn)代語言改造和提升《史記》,運用現(xiàn)代方法解讀《史記》,對《史記》文本的文字、標點、段落、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校正考訂,使其更加完美、精確和通俗易懂、喜聞樂見,形成規(guī)范的《史記》簡體文本和通俗的《史記》現(xiàn)代文本,別出心裁,標新立異,提出一些新思路、新見解。這是時代發(fā)展提出的新要求,是運用司馬遷改造古文的精神研究《史記》文本的新嘗試,也是將《史記》文本研究引向深入的新舉措,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創(chuàng)新價值。應當說,開展《史記》文本梳理,推進研究的深入與創(chuàng)新,做到徹底的現(xiàn)代化,突破一些傳統(tǒng)的禁區(qū),便于普及,將是古籍??闭眍I域的一場突破性革命。

      四、史遷生年大討論

      在“重慶研討會”上,集中討論司馬遷的生年問題,通過系統(tǒng)梳理、綜說述評、爭鳴討論,力求澄清各種誤讀誤解,形成比較準確、比較一致的意見。

      司馬遷的生年問題一直懸疑未決,至今爭論了一百年。學術界第一個考訂司馬遷生年的學者是王國維先生。他于1916年發(fā)表《太史公系年考略》,推定司馬遷生年為漢景帝中元五年,即公元前145年。1922年,日本學者桑原先生提出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1923年,王國維先生重新發(fā)表論文,全文不變,只改了一個字,將“生年”改為“行年”,表現(xiàn)了他的自信。1944年,李長之先生認為司馬遷生年為公元前135年,提出了10條論據(jù)。1955年,郭沫若先生發(fā)表《〈太史公行年考〉有問題》,支持李長之先生的主張,并終止了1955年學術界紀念司馬遷誕辰2100周年的研究盛會,引發(fā)了曠日持久的學術大討論,公說公理,婆說婆理,莫衷一是。2005年和2015年,中國史記研究會召開了司馬遷誕辰2150周年和2160周年紀念大會。今年,中國史記研究會和北京史記研究會共同發(fā)起,對百年爭論的60多篇文章、100多萬字進行全部梳理,排比行年,集中考辨,解決司馬遷生年研究中的誤讀誤解、無據(jù)推論、主觀臆斷、獵“奇”失“正”等問題,力求做出總結,畫出句號。因此,“重慶研討會”把司馬遷生年問題作為研討重點,安排了兩個時段的大會發(fā)言,讓雙方各抒己見,展開研討。

      張大可先生對司馬遷生年的十年之差、百年論爭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述評,回顧了百年論爭的由來,提出了鮮明的觀點,充分肯定王國維先生提出的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45年,在這次研討會上作了重點發(fā)言。他針對近年來認為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中講明自己生于建元年間的所謂“新論”,詳細解讀有關內(nèi)容,不厭其煩地條分縷析,逐句、逐詞甚至逐字講解,以讓與會學者真正弄懂其中的準確含義,予以正確解讀,以免誤讀、偏解、妄議。他認為王國維先生考證司馬遷生年為公元前145年,論點堅實,方法正確,邏輯嚴密;郭沫若、李長之主張司馬遷生年為公元前135年無一考據(jù),不可聽信。并認為排比行年是考訂司馬遷生年唯一正確的方法,將王國維、郭沫若兩說對照,列出了司馬遷行年表,使人一目了然。最后得出結論,認為對論爭的問題畫一個句號,已經(jīng)是水到渠成,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45年可以作為定論。

      陳曦女士對此用力甚勤,功力甚厚,在“北京研討會”“重慶研討會”上都闡述開展司馬遷生年問題研究的成果,主要講說李長之關于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35年所舉證的十條無一考據(jù),而且也違背了推理的基本原則,運用文學想象的手法代替考證,無一條成立,并認為郭沫若的《〈太史公行年考〉有問題》亦無一考據(jù)。因此,她完全可以斷定,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35年的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應予以推翻,不能再混淆視聽;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45年確信無疑。她還提交了《評趙生群的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35年說之新證》,對趙生群先生的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不是假說而是事實所列舉的事實進行了系統(tǒng)的考辨,認為趙生群先生在司馬遷生年問題上的“新證”,新意不多,在論證過程中,有鑒別史料不客觀、以假說為依據(jù)、考證缺乏、倒因為果等偏差,延續(xù)了李長之先生的錯誤理念和方法。因此,認為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35年的說法不能成立。

      吳名崗先生主張司馬遷生于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在大會上交流。他認為司馬遷自敘生于父親“掌天官”的建元年間,把自己的生年系于父親的行年之下。認為《太史公自序》中的“有子曰遷”的“有”,就是“生”的意思,從上下文看,也是“生子曰遷”的意思,是司馬遷明寫自己生于建元年之后。同時批評張守節(jié)《正義》說司馬遷太初元年四十二歲與司馬遷所說明顯不符,毫無依據(jù)。對此,北京史記研究會《史記研究》(第一輯)刊登張奇虹的評論文章,認為《太史公自序》中沒有記載司馬遷生年,從《太史公自序》中尋找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35年的證據(jù),不是“新大陸”,而發(fā)端于李長之先生,“司馬遷自序生于建元年間”是一個偽命題,用“時間順序”記事推論“自序生于建元年間”也是不成立的,批評《正義》之詞亦不成立,并進行了具體的評論。如果按照吳文認為的用“時間順序”記事觀點來推論,司馬談先出仕,后生子,又“生龍門”,難道司馬遷在京城做官,又跑到鄉(xiāng)下去生子?“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難道司馬遷在十歲之前就在鄉(xiāng)下耕牧嗎?而將“有”字解釋為“生”,以證明司馬遷生于司馬談“仕于建元”之后,也未免有些武斷,因為“生”不是“有”的唯一解釋,既然不是唯一,就經(jīng)不住推敲,而作為論據(jù)來支撐觀點,也就不攻自破了。因此,毫無疑問,司馬遷也就不是生于建元年間了。

      在大會交流中,還研討了《史記》人物、《史記》文本、《史記》研究史、《史記》的當代應用等專題。

      李永明先生交流《范蠡“陶硃公”的名號考釋》,認為范蠡泛舟五湖后取得極大成功,財貨“累巨萬”,很有可能就是通過經(jīng)營某種緊俏商品而致富。范蠡稱為“硃公”,說明他主營的業(yè)務很有可能就是“硃”?!俺p”,《廣韻》解釋為“朱砂”,《康熙字典》解釋為“丹砂”?,F(xiàn)在一般稱“陶朱公”,而“朱”,則是“朱砂”之“硃”的簡化。當時,巴寡婦清經(jīng)營丹砂而富顯天下,說明丹砂在當時非常緊俏,也證明“硃公”名號的含金量極高。范蠡的老家宛和成名之地越國,都是丹砂產(chǎn)地,而定陶,有經(jīng)營丹砂的可能性。范蠡離開齊國,“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于陶”,或許“重寶”就是主營丹砂的秘訣。這是比較典型的考辨研究,大膽設想,細心求證,從蛛絲馬跡中尋找關聯(lián)的線索,富有新意。

      馬雅琴女士代表渭南師范學院校長丁德科先生交流《〈史記〉兩千年研究述論》,認為《史記》兩千多年來的研究歷程、研究成果,可概括為“本”“評”“著”“詩”“戲”“人”“臺”七個方面?!氨尽?,研究《史記》文本,把出土文物與書面文獻結合起來,善于運用西方理論,實現(xiàn)從微觀文獻研究到宏觀思想研究的飛躍?!霸u”,對《史記》編纂體例、實錄精神、歷史人物、文章風格等發(fā)表富有創(chuàng)見的評論?!爸?,研究《史記》的論著紛紜涌現(xiàn),呈現(xiàn)出普及性、工具性、綜合性、理論性等特征。“詩”,用詩歌形式傳誦,是評論司馬遷與《史記》的特殊形式?!皯颉?,用戲劇形式傳播《史記》,呈現(xiàn)出內(nèi)容與形式的時代性、虛實相生的藝術性、寓教于樂的功能性等特色?!叭恕保芯俊妒酚洝返膶W者累積有兩千多人,既是《史記》研究家,也是《史記》人文精神的踐行者?!芭_”,搭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多層次、立體化、網(wǎng)絡化平臺。這一研究的時間跨度大、內(nèi)容多,需要很強的概括力和思辨力。

      薛引生先生交流《司馬遷思想與當代中國的發(fā)展》,認為理論研究要與現(xiàn)實相結合,發(fā)揮現(xiàn)實指導作用。司馬遷生活在西漢最強盛的漢武帝時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對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一是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與當代市場經(jīng)濟體系建設是非常貼切的,如當代踐行“無商不活”,就從中感受到司馬遷經(jīng)濟思想的超前、卓越以及深遠影響。二是司馬遷的民主思想,與當代加快民主建設進程是一脈相承的。如司馬遷的民本思想,與當代強調(diào)“替人民著想,做人民公仆”的理念如出一轍。三是司馬遷的法治思想,對當代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具有重要借鑒作用。司馬遷筆下的李離、石奢,辦了錯案后,自請死刑,啟示我們要建立符合司法規(guī)律的辦案責任制,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從而把依法治國落到實處。四是司馬遷的處世思想,有利于當代踐行核心價值觀。司馬遷稱贊“公儀休拒魚”,啟示我們應當主動做到不義之財不取,在物質(zhì)財富不斷豐富的同時,讓精神情操、思想境界也豐富起來,崇高起來。其研究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指導性。

      在《史記論叢》論文集中,還有不少論文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見的觀點。在《史記》文本研究方面,朱枝富先生的《〈貨殖列傳〉疑難考辨新論》,在參考古往今來20多種關于《貨殖列傳》注疏著作的基礎上,提出諸多闡釋新見,以期準確把握司馬遷撰寫《貨殖列傳》的真實意圖,挖掘文本內(nèi)容的深層含義,具有獨到的方法和創(chuàng)新的見解。在《史記》思想文化研究方面,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教授可永雪先生的《司馬遷是怎樣實現(xiàn)自己的人身價值》,認為司馬遷在生與死的劇烈交戰(zhàn)中選擇了艱難的生,沉重的生,也是崇高的生,偉大的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難得的精神遺產(chǎn),即新的人生價值觀。在《史記》傳記人物研究方面,山東理工大學《管子學刊》副編審張杰先生的《〈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陸)·管仲篇〉塑造的齊桓公、管仲形象》,認為《管仲篇》所塑造的齊桓公、管仲內(nèi)圣外王的君臣形象,與《史記》為代表的傳世文獻所塑造的疏于修身、精于治國之道的君臣典范,具有明顯的不同,據(jù)此推測,劉向一定不會將《管仲篇》編入《管子》,有助于讀者把握戰(zhàn)國竹簡《管仲篇》塑造的齊桓公、管仲形象。在《史記》文學藝術研究方面,俞樟華先生、虞芳芳女士的《從山水游記看柳宗元對〈史記〉的學習》,認為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形成“峻潔”的文風,在很大程度上學習了《史記》在空間敘述后創(chuàng)造出的“移步換形”的紀行模式。文章角度新穎,闡釋充分。在“一帶一路”學術研討方面,張大可先生的《把握機遇 打造韓城文化成為歐亞新絲路的東端起點》、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后徐慶超先生的《“一帶一路”與中國外交》、解放軍防化學院副教授鄧明輝先生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軍事力量重塑與境外運用》、重慶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胡攀先生的《重慶打造“一帶一路”和長江經(jīng)濟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支點的路徑選擇》、韓城市文體廣電局干部程永莊先生的《老城這篇文章說大也小》等,延續(xù)了中國史記研究會服務社會的傳統(tǒng),對于促進國家乃至地方經(jīng)濟社會文化發(fā)展,推動現(xiàn)代化建設,步入更加美好的明天,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五、我以我心屬《史記》

      “北京研討會”“重慶研討會”的評說,就說到這里,下面我要說一說我參加這兩次研討會的感想和收獲了。

      在“北京研討會”上,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修改《史圣頌》。張大可先生在去年渭南《史記》研討會上參觀司馬遷祠文化廣場時發(fā)起,起草《史圣頌》,以鐫刻到廣場紀念碑上。在研討會上印發(fā)了征求意見稿,引起了與會學者的廣泛興趣,大家集思廣益,紛紛提出了一些很好的修改意見。原稿920字,應當說基礎是很好的,文情并茂,發(fā)人深思。而如何精益求美,更進層樓,高度概括《史記》的深遠意義和重大價值,代表時代水平,創(chuàng)造出一個能夠千古傳誦的“頌”文,則還是需要認真琢磨和推敲的。我把這件事當成一門“功課”,回來后深入思考,認真作業(yè),提交了一份較有分量的答卷,主要從重寫開頭一段、變動“頌”的行文順序、統(tǒng)一“三奇”的開頭句式、調(diào)整司馬遷“學”“游”內(nèi)容、改變司馬遷“尚奇”的表述、增加對《史記》的總評價、增加《史記》是繼《春秋》的內(nèi)容、增加《史記》的“思想之奇”、把“奇人”與“奇地”有機融為一體、整齊“擊節(jié)長歌”的句式等十個方面進行修改,改動面為26%。10月19日,我到北京參加另外一個會議,會議期間有一些空余時間,我與張大可先生相約,再次將《史圣頌》的修改稿作出推敲。張先生欣然同意,于是,我們利用中午一起吃飯的間隙,在我的“史圣頌”修改稿的基礎上,予以磨礪,真正是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共同修改了近20處。下午,我又再次琢磨推敲,又覺得還有幾處需要再修改,又打電話給張大可先生,他覺得有些是不謀而合,應予以修改。

      參加“重慶研討會”,對于我來說,具有非常的意義。我于1985年參加了在司馬遷故鄉(xiāng)召開的全國司馬遷與《史記》研討會。由韓城市司馬遷研究會發(fā)起,具體組織者是張?zhí)於飨壬埩水敃r在全國各地研究司馬遷與《史記》比較活躍的十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我有幸被邀請,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張大可先生、趙生群先生、徐日輝先生等等。特別是張大可先生,正值中年,研究成果豐富,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史記研究》專著,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史記》研究專家。當天晚上韓城縣委書記召開座談會,張大可先生敢于講話,非常直率,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也提出了一些尖銳的批評,甚至還有些火藥味。研討會贈送了《韓城縣志》和郭沫若“千秋太史公”的碑文拓本,參觀了龍門、高門原、司馬遷祠等。后來又參加了1986年、1988年分別在南京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召開的全國《史記》研討會。在這幾次研討會上,我與張大可先生結下了深厚的情緣。30多年過去了,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非常有意義。但可惜的是對當時的資料沒有好好珍惜,幾經(jīng)搬家而散失,現(xiàn)在只能靠回憶了。有鑒于此,我從2015年7月被邀請參加北京史記研究會舉辦的研討會開始,每次都請助手參加,錄音、拍照,然后寫出“評說”,以此作為永恒的紀念。這次參加“重慶研討會”也不例外。會議期間,張大可會長和陳曦常務副秘書長明確這次研討會的綜述就由我來撰寫,我愉快地接受。我想,一定要把這次研討會綜述寫好,既要反映研討會的整體面貌,也要突出研討會的重點事項,在綜述中要貫穿著思想,充滿著情感,要讓沒有參加研討會的人讀后感到身臨其境,產(chǎn)生向往之心和投入之情。從收集資料到整理闡述,用10天時間,從“學術研討總概說”“巴渝文化大交流”“史遷生年大討論”“我以我心屬《史記》”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述評,提交了一份答卷。

      在這次研討會召開期間,我還要拜訪《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的編輯們。他們的學報,連續(xù)刊用了我的幾篇文章,我要對他們表示感謝。高敏芳女士于今年擔任學報總編,我要將最近的研究情況予以交流。這真是“心有靈犀”??!于是,我到了重慶的住宿賓館,就與他們相約,于晚上一起交流。他們聘請我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特邀主持人。學報為半月刊,其中每年6期為《史記》研究專版,在全國的知名度很高,被教育部評為“名欄”。這在全國是不多見的,在《史記》研究方面就僅此一家。我對此非常敬重。他們贈送的期刊,我每期必看,感覺時有新意,其編輯、版式設計水平也比較高。于是,我每拿到一冊,不僅僅是閱看,而且是欣賞了。這次,學報總編高敏芳女士、副總編詹歆睿先生、“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名欄編輯部主任朱正平先生、編輯梁紅仙博士4人都來參加研討會,可見他們對《史記》研究的高度重視。我愉快地接受了這一任務。我是喜歡說干就行、諾重千金的人,在研討會期間,就予以思考,開展工作。我想,根據(jù)我的研究特長,可以在《史記》研究專版中的“司馬遷思想研究”“《史記》文本研究”“《史記》研究史”三個專欄做好特約編輯工作。于是,我先從“司馬遷思想研究”專欄做起,預約了在《史記》研究中功力比較深厚、知名度較高的可永雪先生、馬寶記先生、康清連女士、馬雅琴女士、南京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徐同林先生、淮陰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主任徐業(yè)龍先生等6名資深學者、專家,請他們從各自的研究特長出發(fā),撰寫關于司馬遷思想研究方面的論文,要求在2017年2月底前完成。他們欣然答應。不久,渭南師范學院報刊社給我發(fā)來了聘書,內(nèi)容是:“朱枝富先生:鑒于您在史記研究方面取得的學術成果和學術影響,本社特聘請您為《渭南師范學院學報》‘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教育部名欄)欄目主持人。特發(fā)此證!渭南師范學院報刊社 2016年11月。”這對我是極大的鼓勵,更有信心做好欄目主持工作。詹歆睿先生給我?guī)砹擞晌寄蠋煼秾W院院長丁德科教授、文學院院長凌朝棟教授等主編的《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年鑒》(2013年卷),內(nèi)容非常豐富,其中有一欄,為“學術組織與專家”,專門介紹了有關我研究司馬遷與《史記》的情況,包括作者簡介、出版專著、發(fā)表論文、成果獲獎等。我對此致以深深的謝意!

      到了重慶,登記入住后,領到了一大袋材料,我首先翻看這次研討會論文集《史記論叢》(第十三集)。我的《〈貨殖列傳〉疑難考辨新論》收入該文集中。打開后,首先看“題記”,我有些驚喜。我的研究文章得到了充分肯定。在“特別值得稱道”的“四個深化”中,認為“有不少可喜收獲,深化了《史記》思想文化藝術的研究”,列舉了我的文章作為點例,予以肯定,說:“朱枝富先生的《〈貨殖列傳〉疑難考辯新論》,在參考古往今來20多種關于《貨殖列傳》注疏著作的基礎上,提出諸多闡釋新見,以期準確把握司馬遷撰寫《貨殖列傳》的真實意圖,挖掘文本內(nèi)容的深層含義,具有獨到的方法和創(chuàng)新的見解?!痹谘杏憰_幕式上,張大可先生代表中國史記研究會致辭,又闡述了同樣的觀點。在小組討論中,我介紹了自己的一些研究方法,楊波先生在小組討論情況匯報中,再一次予以肯定,說:“朱枝富先生介紹《〈貨殖列傳〉疑難考辨新論》的撰寫,提到他獨特的治學方法,即把歷代的重要文獻、重要思想集中起來,盡可能多地收集起來對照研究,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倍诮衲?0月15日應邀參加北京史記研究會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舉辦的研討會上,印發(fā)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史記研究》(第一輯),其中收錄了張大可先生和我共同完成的兩篇《史記》文本梳理文章,即《〈五帝本紀〉文本梳理》《五帝本紀第一》,用醒目的字體排列,并且都加了“編者按”,在《卷首語》中說:“本輯論文第一欄目《史記》文本研究,向?qū)W術界推出一個重大的討論課題,即‘古籍標點橫排簡體是一場革命’,希望受到大家關注。我會計劃在2017年推出現(xiàn)代版的《史記》,更希望學術界開展熱烈討論,開拓古籍整理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睂ξ覀冋陂_展的《史記》文本梳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賦予了極大的意義。其中還選用了我的兩篇文章,即《橫排簡體〈史記〉標點符號系統(tǒng)梳理》《別開生面,成就卓著——2001年以來司馬遷經(jīng)濟思想開拓性研究評說》,各兩萬多字。這為我的《史記》研究增加了動力。

      到達重慶的當天晚上,會務組請我參加晚上召開的中國史記研究會理事會。在理事會上,有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增補理事,由張大可先生作說明,一共增補3位,即李書泰先生、張?zhí)m女士和我。張大可先生說:“朱枝富不是大學的教授,原來在江蘇省鹽城市工作,年輕時就愛好《史記》,研究《史記》,1985年就參加了在韓城舉辦的全國《史記》研討會,當時我們相識。他當時30歲,我想讓他考我的研究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如愿。后來沒有了來往,前年我們聯(lián)系上了,作為嘉賓,邀請參加了北京史記研究會舉辦的兩次研討會。我們多次商量,一拍即合,共同開展《史記》文本梳理,實行等字替代,所替代的字詞都加以說明。這是一項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是在做前人沒有做過的研究工作,預計今年年底能夠完成初稿。明年研究會重點推出三套書,其中有兩套就是我和朱枝富共同完成的《現(xiàn)代史記》(研究版)和《史記讀本》(現(xiàn)代版),有幾百萬字。這項工作得到商務印書館的大力支持,列入明年出版計劃。在今年北京史記研究會出版的《史記研究》(第一輯)中,在全書的開頭刊登了樣稿,即關于‘五帝本紀’的文本梳理和讀本樣本;在全書的末尾刊登了司馬遷生年疑案研究的文章,一頭一尾,表明今后將突出做好這兩項工作。朱枝富已出版了關于《史記研究》的幾部書,目前是我進行《史記》研究的最重要的助手。增補其擔任中國史記研究會理事?!痹谡髑笕w理事意見后,全體理事一致鼓掌通過。這使我非常感動,也非常激動。

      重慶會務組安排我在大會上發(fā)言。講什么呢?我曾經(jīng)請教張大可先生,他說,發(fā)言只有十分鐘,也講不出什么,你就講一講自己的所做所想。我受到了很大啟發(fā),我一直在實踐和考慮《史記》文本的梳理工作,感覺到《史記》文本梳理面臨著三大任務,即完善繁體文本,規(guī)范簡體文本,創(chuàng)新現(xiàn)代文本,在當今時代,《史記》研究需要深入和創(chuàng)新。于是,就從這個角度,形成了一個10分鐘的發(fā)言文稿。俞樟華先生主持,在發(fā)言后的評語中說:“朱枝富先生提出的文本梳理是十分重要的。正確的文本是研究的基礎,一切研究都是從正確的文本開始的。我覺得朱枝富先生講得非常好?!?/p>

      巴寡婦清,是重慶市長壽區(qū)人,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著墨不多,但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女實業(yè)家,得到秦始皇的嘉獎,具有非常重要的典型意義,也折射了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我一直對此比較鐘情。這次到重慶參加研討會,產(chǎn)生了到實地考察的愿望。于是,在研討會結束后就多待了一天,到長壽湖,看到了巴寡婦清的煉丹臺。我登上煉丹臺遐想,一個窮鄉(xiāng)僻壤的寡婦,居然能夠得到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秦始皇的青睞,被通報表彰,據(jù)說還被請到都城咸陽安度晚年。這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多么深遠的影響,是多么了不起!在當今社會,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就是需要這樣的人才,“上則富國,下則富家”,把中國建成文明富庶的強大國家。

      參加兩次研討會,非常感動,也非常感謝中國史記研究會張大可先生、丁波先生,感謝《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感謝《史記》研究的專家學者對我的激勵和幫助。我時發(fā)感慨,“我為司馬遷而歌,我為《史記》而狂”,并寫成了一篇回憶錄,發(fā)表在《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11期上。我非常欣賞劉勰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也寫成了一篇文章,回顧我開展《史記》研究的歷程,刊登在我的專著《司馬遷學術思想大觀》里。古代文學家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也是我時常念叨而予以勵志的一句話。我還寫過一首七言律詩:“卓識雄才司馬遷,愛國憂民心掛牽。學究天人通今古,治亂興亡一家言。史壇絕唱傳千代,無韻離騷立峰巔。隱忍發(fā)憤建功德,名山事業(yè)滿人間?!辈⒄埲珖麜叶〖胃壬葧鴮懀糜谖页霭娴膶V獾?。我研究司馬遷與《史記》,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完全是一種興趣和愛好,用時下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夢想,夢寐以求的理想,人不可以沒有面包,但更不可以沒有夢想,中國有中國夢,個人有個人夢,我做的就是“《史記》夢”,夢牽魂繞,終身追求。去年,我請張大可先生為我的專著作序,他欣然命筆,認為我的研究“具有熾熱的時代精神和很強的現(xiàn)實性”,“學習司馬遷,研究司馬遷,朱枝富同志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歡迎加盟中國史記研究會,共襄盛舉”,這是對我的鼓勵和肯定,令我熱情高漲,信心百倍,我要竭盡全力做好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 梁紅仙】

      A Creative Activity onHistoricalRecordsResearch—The Review of Beijing and Chongqing Symposiums onHistoricalRecordsin 2016

      ZHU Zhi-fu

      (Jiangsu Oversea Industry Developing and Planning Association, Nanjing 210000, China)

      On October 15, 2016,HistoricalRecordsAcademic Symposium, that is,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forHistoricalRecordsresearch was held jointly by the College of History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BeijingHistoricalRecordsResearch Committee. From November 10 to 11, Ba Yu Culture Development Workshop, namely,HistoricalRecordsAcademic Symposium was hosted By Chongqing Culture Art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RecordsoftheHistorianResearch Committee and Chongqing Folk Artist Association. These two symposiums focus differently: Beijng Symposium underlines the textual sorting; Chongqing Symposium questions about Sima Qian’s personal life, birth year in particular. These two symposiums were held successfully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some critical problems for discussion in depth and boosted theHistoricalRecordsresearch from new angles in a pioneering sense with practical effects, and really meant breakthroughs for Sima Qian andHistoricalRecordsresearch.

      Sima Qian;HistoricalRecordsresearch; Beijing Symposium; Chongqing Symposium; textual sorting; question about Sima Qian’s birth-year

      K207

      A

      1009-5128(2017)01-0085-12

      2016-12-02

      朱枝富(1955—),男,江蘇東臺人,江蘇省產(chǎn)業(yè)海外發(fā)展和規(guī)劃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從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猜你喜歡
      司馬遷研究會史記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山東省交通運輸研究會正式成立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波蘭睡眠研究會
      專家學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第九屆亞洲睡眠研究會大會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房产| 康定县| 堆龙德庆县| 泾川县| 新蔡县| 鹤壁市| 正定县| 宜昌市| 凌云县| 桦川县| 江安县| 准格尔旗| 台江县| 武鸣县| 体育| 略阳县| 登封市| 江油市| 上栗县| 三河市| 锦屏县| 徐州市| 融水| 繁昌县| 平顶山市| 扶沟县| 河津市| 海宁市| 集贤县| 房产| 闽清县| 搜索| 营山县| 长泰县| 鹿泉市| 泰来县| 浮梁县| 扎兰屯市| 台东县| 永川市|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