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和《圣經(jīng)》均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著作,不僅在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亦在東西方文化傳播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趥€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理論視角,從自我觀念、身份認知、交流語境、遵從意識及決策五個方面對兩者進行比較,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以便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解決沖突,和諧交流。
關鍵詞:《圣經(jīng)》;《論語》;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融突
中圖分類號:B21;B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1-0167-004
引 言
《論語》是儒家學派中的集大成之作,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鬃蛹捌涞茏诱J為個人可以通過“仁”來培育出良好的品德。每個人也應該“克己”去尊重他人,為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而這些觀念與集體主義的理念恰好相吻合。《圣經(jīng)》作為西方文化中的一部巨作,其中的“原罪”可視為西方個人主義的基石——人生來有罪,必須不斷懺悔并通過個人努力改變“原罪”。這種為改變“原罪”的自我意識促使西方人形成自我改造、自我發(fā)展并自我完善的個人意識。關于《論語》和《圣經(jīng)》的對比,學者們的研究頗多。在道德教育方面,這兩部著作有著共同的道德觀念,學界主要是從道德內容、道德目的、道德實踐、道德情感和道德對象等方面來歸結兩者相同點。[1]在認知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將兩者中知識的“真”與價值的“善”相結合。[2]在跨文化交際方面,主要是從文化差異、交際差異方面來論述。[3]這些研究都為后續(xù)更深入的探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霍夫斯塔德認為在集體主義盛行的國家中,人們往往從道德方面來解釋他們與組織的關系,他們對組織具有精神上的義務和忠誠。而在個人主義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中,個人把他們與組織的關系看成是功利性的和個體性的,個人對組織的義務是十分脆弱的。這種義務只有在個人看到了對自己有明顯的利益時才存在。個人主義至上的國家,人們關心個人權利。組織系統(tǒng)應努力滿足個人的偏好和選擇,而個人的價值和報酬應該建立在個人取得的成果上。集體主義的文化重視群體的集體利益,期望個人的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人們通常集體決策。[4]
美國文化心理學家哈里·特里安迪斯在1995年完善了霍夫斯塔德的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理論框架,認為個人主義“是以自己的興趣愛好、需求、權利以及與他人訂立的條約為動力”,“并且注重個體目標多于集體目標”。他提出的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理論圍繞五個維度展開:個體對自我的定義,個體與集體利益的相對重要性,個人態(tài)度和社會規(guī)范決定個體行為時的相對重要性,完成任務和人際關系對個體的重要性,個體對內群體和外群體的區(qū)分程度。[5]
《論語》和《圣經(jīng)》這兩部著作在不僅在道德上有相同點,在認知論上有不同之處,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上的差異也值得探討。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在自我觀念、身份認知、交流語境、遵從意識和決策方面有著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就《論語》和《圣經(jīng)》而言,分別體現(xiàn)了“小我”和“大我”、“集體決定”和“個人決定”、“高語境”和“低語境”、“從他”和“從己”、“為他”和“自治”。
一、自我:“小我”和“大我”
集體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集體中的一份子,集體主義者首先了解到的是“我們”而不是“我”的概念,個人不僅依附于集體,而且對集體承擔相應的責任[6]232。舉例來說,在《論語》中這樣說到:“子曰:‘人之過也,各于黨。觀過,斯知仁也?!盵7]42大意是說一個人有過錯,是與他所處的各種社會關系有關,這就很符合集體主義中強調的“小我”有關。
個人主義恰好相反。個人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一分子,個人主義者首先了解到的是“我”而不是“我們”,是“大我”的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更加關注自我,強調個人的能力和發(fā)展。在《圣經(jīng)》中,開篇就有這么一段話:“And God called the light Day,and the darkness he called Night.And 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 were the first day.And God said,Let there be a firmament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s,and let it divide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And God made the firmament,and divided the waters which were under the firmament from the waters which were above the firmament: and it was so”。(Genesis 1-3)[8]其中體現(xiàn)的個人主義使人一目了然:神單憑個人的能力就能創(chuàng)造整個世界乃至宇宙,這是和個人主義表達的思想相契合的。這一思想在《創(chuàng)世紀》的該隱身上也能體現(xiàn)。該隱因為自己不得上帝的寵,就嫉妒他的弟弟亞伯,后來甚至干脆把他殺了。出于個人主義思想,該隱過分關注于自身的利益甚至是顏面,放大了“大我”,釀成了悲劇。[9]14又再如《出埃及記》里的摩西為實現(xiàn)自己一生的真正使命,決心拯救飽受法老摧殘的族人——猶太人,他宣稱自己是上帝意志的虔誠信徒,制造各種針對埃及人的災難,依靠個人力量成功地將他的族人帶向理性——離開埃及,建立自己的國家。[9]67這種強調個人作用的“大我”,恰好和《論語》中集體主義的觀念相左。
二、身份:“集體決定”和“個人決定”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第二個不同點就是對于身份的定義。集體主義者認為個人的身份是基于社會關系或者個人的社會工作的。[6]233決定人身份的是人所處的社會關系網(wǎng),是一個人在集體或團體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擔的責任。團體的存在和成功決定了一個人的身份的差異。由此,在集體主義文化中人們更加關注他人的感覺和需要,珍視團體的獨立與和諧。比如在《論語》中,“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7]2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這就強調了個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構成是由孝敬父母、順從兄長和優(yōu)待君主來決定的。又比如《論語》中的另一句話“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盵7]75也就是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這樣的人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灰胱约哼^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這就充分強調了個人的發(fā)展是取決于別人的發(fā)展,并且要求將個人的成功推及到他人。這些說法和集體主義對于身份的看法是不謀而合的。
而《圣經(jīng)》中體現(xiàn)的個人主義對于身份的認同是不同的。個人主義者認為個人的身份是基于個人的,而不是集體。個人的需要首先要被滿足,個人的良好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影響了集體的發(fā)展和目標的實現(xiàn)。以《圣經(jīng)》中的約瑟為例,他被自己的哥哥們賣到埃及,不幸受人陷害被關在埃及的監(jiān)牢里。然而約瑟卻通過自己改變了命運。他先后解了兩個看守的夢;在所有埃及的術士和博士都不能破解法老的夢時,約瑟得到了神的指示,不僅解了法老的夢,而且指導法老應當如何應付以后的災難。此后法老讓約瑟出任埃及的宰相并治理全埃及。[9]47約瑟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個人身份的獲得基本上完全是源于并依靠個人的努力,和集體沒有什么關系。再如《士師記》中的參孫,他擁有上帝所賜極大的力氣,曾徒手擊殺雄獅并只身與以色列的外敵非利士人爭戰(zhàn)周旋而聞名,并受到人民的愛戴。[9]113參孫的個人成功是靠自己獲得的。但是后來由于他個性頑固,不能接受別人的提醒及勸勉,尤其是在婚姻大事上,不尊重以色列人的律法和父母的勸戒,最后不能抵擋女色的誘惑,泄露了他擁有超人力氣的原因,最終被壓死在柱子下。參孫的個人悲劇也是由他自己造成的,他的身份可以說是由他個體塑造的。
三、交流:“高語境”和“低語境”
在集體主義看來,交流是處于高語境文化中的[6],即交流是委婉地說,“轉彎”地說,不是“直接”的。人們之間的交往應該盡量維持和諧,避免沖突。人們要為他人著想,滿足他人的需求,因此交流上也是委婉的,言語中盡是謙虛。在《論語》中,可以看到很多表達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如,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匾膊挥蕖!盵7]17顏回是孔子的學生,當孔子和他談話時,他卻從不違背老師的意見。他所做的就是和他人維持親密的關系,避免對抗。又如,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盵7]46這就是說古代的人言辭是不輕易說出口的,是怕以后做不到,也是為了避免以后尷尬。這也就是集體主義所提倡的交流方式,要盡量“回縮”,而不是“開放”。
相反,個人主義的交流卻是處于低語境的,即有什么說什么,不“轉彎”,而且是“直接”的。人們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而不是閃爍其詞。比如在《圣經(jīng)》中約翰自視為上帝的使者。他敢于表達自己信念,并敢于向只關心享樂的世界發(fā)出警告?!杜f約》中的希律王謀奪弟弟的老婆為妻,約翰對此很是不滿,只要有機會,他就直接指責希律王這樣的婚姻為通奸。[10]雖然最終他被處死,但是從中我們還是能看到他的交流方式是“直接”的,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的。
四、遵從:“從他”和“從己”
在《論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集體主義對于“遵從”的看法。集體主義認為集體或者團體影響成員的行為。人們在集體主義文化中更易于遵從集體的需要。如果集體不允許或者不贊同某個行為,組織內的成員也不會表現(xiàn)出這個行為。換句話說,如果集體欣賞某種行為或者準則,那么成員們就會遵從。比如,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7]46意思是說,父母在世就不要去很遠的地方,不得已外出時還要告訴他們去的地方。在中國社會里,家庭是非常重要的集體,《論語》也是格外重視家庭的和睦,其中體現(xiàn)的思想就是家庭這個小集體深深的影響著其中的每一個個人,甚至是他們的出行,每個人也都遵從集體中所推崇的理念。又再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句話強調的是集體中他人必定有優(yōu)于自己的地方,對于好的方面我們要遵從,不好的方面我們就放棄。
另一方面,《圣經(jīng)》中則體現(xiàn)了不同的遵從觀念。耶穌說,上帝不愿意失去他任何一只羔羊,100只羔羊中丟掉一只,上帝也要把他找回來。[11]既然神愛每一個人,那么每一個人都是神愛的對象,是承受神愛的載體。每一個人的愛體現(xiàn)在對個人的愛上,個人福祉的實現(xiàn)才是上帝愛的體現(xiàn),因此個人是這個世界的目的。當初上帝造人的時候造的是個人,以后產(chǎn)生集體應該是為人的目的而存在,為實現(xiàn)人的福祉而存在。因此,就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而言,個人應該優(yōu)先于集體,而不應該是集體優(yōu)先于個人,集體不應該成為個人的目的。個人福祉是世界的目的,也是集體的目的,集體是為了提供服務的手段?!妒ソ?jīng)》教義也直接宣揚個人主義至上和從己意識,例如:“What a meaningless sense if losing myself,though owing all over the world.即便擁有全世界,卻失去了自己,又有什么意義呢?”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fā)出”。(箴言 4:23)[8]61
五、決策:“為他”和“自治”
集體主義對于決策的看法是:一個人所做的決定應該與他所承擔的團體的責任相一致,并且他的決定要始終維系成員間的和諧關系。在做決定之前,他應該征求其他人的意見,并且掂量這個決定是否會影響其他人。《論語》中有這樣的說法,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盵7]69也就是說孟之反不喜歡夸耀自己,在抵御齊國的戰(zhàn)役中,右翼的軍隊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后,掩護全軍??爝M城門的時候,他卻沒有夸耀自己的美德,一面鞭打著自己的馬,一面說到不是他敢于殿后,而是馬匹不肯快走的原因。他殿后的做法是受到孔子贊揚的,他的決定是為集體所考慮的,是基于對集體的責任感和同僚的責任心,而不是單單為他個人。在別人夸他的時候,他也不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借用“馬跑的不快”來自謙,考慮了別人的想法。
而在《圣經(jīng)》中體現(xiàn)的個人主義是人們所做的決定體現(xiàn)了自治自律的人格、自組織行為、對抽象的公共權威(上帝)的服從?!妒ソ?jīng)》中摩西十誡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經(jīng)中說摩西以牧羊人身份,帶領過著奴隸般生活的以色列百姓離開埃及,在荒野,猶太人喪失信仰膜拜金牛,摩西登上西奈山,受神的顯現(xiàn)并領受十誡戒律約束猶太民族,在荒野中流浪40年,最終到達上帝的應許之地迦南,一個留著奶和蜜的地方。在前往迦南的途中,摩西在西奈山上受上帝之命,接受《十誡》??梢?,《圣經(jīng)》中的摩西憑借和“上帝之約” 建立自己的國家,為猶太人制定了十條戒律,刻在石頭制成的“法版”上,這種決策體現(xiàn)了摩西個體超人的氣質、無窮的威力和堅決果斷的意志力?!妒]》是造物主耶穌和以色列民族締結的契約[12],這之后以色列的人民過著遵守律法為基本原則的生活。
結 語
《論語》和《圣經(jīng)》都是文化史上閃亮的明星,雖然兩書分屬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有著不同的成書背景,但是它們對中西方文化都產(chǎn)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它們共同反映了霍夫斯塔德及其追隨者提出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在自我方面是“大我”和“小我”的不同,《論語》強調的是“大我”,重視的是集體的利益,而《圣經(jīng)》強調的是個人的利益和個人的自我發(fā)展。在身份方面是由集體決定還是個人決定,《論語》中的決定大部分都是為集體而決定的,弱化了自我的需求?!妒ソ?jīng)》中的決定大多是自己做的決定,是出于自己的考慮。《論語》中的交流是高語境的,是含蓄和委婉的,這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妒ソ?jīng)》中的交流是低語境的,是簡單而直白的。遵從方面,《論語》主要是遵從他人,遵從他人的感受、決定等等?!妒ソ?jīng)》則是遵從自己的決定和意志為主,以自身為主。做決策的時候,《論語》中的決策主要是為他人做出,考慮他人的利益和感受。《圣經(jīng)》中的決策體現(xiàn)了自治自律的人格及對抽象的公共權威(上帝)的服從。回顧《論語》和《圣經(jīng)》的偉大智慧,從兩種文化的源流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不同的思想碰撞,從而在兼收并蓄中開闊視野。理解這樣的差異會引導我們更好地感知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以便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解決沖突,和諧交流。
參考文獻:
[1]王申, 段冰玉,孟曉艷.《論語》與《圣經(jīng)》——中外教育經(jīng)典比較研究[J].大家, 2012,(4).
[2]夏麗志.《圣經(jīng)》的上帝觀與《論語》的天神觀[J].孔子研究, 2004,(6).
[3]唐軍,吳舒娟.博愛與仁愛:東西方語境下“愛”的釋讀——以《圣經(jīng)》和《論語》為例[J].學術界, 2013,(6).
[4]Geert 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M].Beverly Hills,CA: SAGE publications,1980: 18.
[5]Harry C.Triandis.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M].Westview Press,1995.
[6]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8]King James.The Holy Bible [M].Canada.World Bible Publisher,1-2.
[9]房龍.圣經(jīng)的故事 [M].張稷,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房龍,晏榕.圣經(jīng)故事(素質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245-248.
[11]于歌.The essence of America[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100.
[12]金志尚,譯.圣經(jīng)故事·新約[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清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