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默寧
[關鍵詞]記者;災難新聞;角色
幾天前,我突然收到一條新華社陜西分社的記者陳昌奇發(fā)來的短信,“你在哪兒轉圈圈呢?要不要和我拉話話啊?”還是那熟悉的陜西幽默和陜西人獨特的用詞方式。雖然話語不多,短短的兩句話就把我從紛繁的工作和生活中瞬間拽回到汶川大地震那段我們用盡全部激情和汗水共同采訪的經(jīng)歷!這段經(jīng)歷值得我用一生去細細回味……
為了紀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緬懷地震中逝去的同胞,展現(xiàn)英雄的四川人民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愛心關懷下,重振信心,重建家園的偉大壯舉,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由新華通訊社、黑龍江電視臺首度合作,在2009年5月12日聯(lián)合推出12小時不間斷的大型直播報道《重生》。因此,我很榮幸被派出《重生》直播第二組負責都江堰市和彭州市的直播報道內(nèi)容。作為一名一線新聞記者,當重特大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在沒有一線記者采訪素材,缺少現(xiàn)場指揮最新權威動態(tài),應該如何應對?記者在這么大的一場災難新聞中又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確實是考驗記者的關鍵時刻。經(jīng)過26天的實地采訪,我認為新聞記者的基本角色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和為公眾服務的社會活動家,當新聞記者在災難報道中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和引導輿論作用時,他們的基本角色就開始向派生角色延伸,并隨著新聞交往關系的變化而改變。
一、擔當?shù)懒x的報警員
災難具有一定的破壞力,這既是新聞報道的熱點,也是新聞報道的難點,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應該選擇好審視災難的角度,從破壞中找到生存和建設的契機。普利策的名言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觀察哨,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海暗礁,及時發(fā)生警告”。這對記者在災難新聞中做“報警員”角色做了一個很好的解釋。
災難新聞事件往往具有不可預見性,新聞記者有機會、有條件、有責任最先了解事實,就應該及時、客觀、全面地把災難發(fā)生的時間、原因、傷亡情況等等第一時間告知公眾,充分尊重公眾的知情權。輿論監(jiān)督雖然不能直接對監(jiān)督對象采取措施,但是他能夠向社會和決策者發(fā)出警告。很多成功和失敗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說明災難新聞中記者的報警工作的重要性。
二、實事求是的調查員
災難新聞的信息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所以報道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jié)等都必須準確無疑。輿論監(jiān)督的力量也在于真實、準確。記者在報道中的闡述、議論、說明、背景等都要符合事實的本來面目,不能任意曲解。如果在災難新聞中記者所調查出來的信息不準確,分析不誤,那么危害程度就大于其他一般新聞,也很可能大于災難本身。災難有時并不可怕,只要傳遞真實信息,做好預防措施可能就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但一旦報道失實了后果可能會比災難更可怕。
三、黨和政府決策的傳播者
黨和政府是權威的信息源。災難一旦發(fā)生了,群眾最希望聽到黨和政府的聲音,政府對災難原因的分析,對災難采取的救援措施等都對群眾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災難新聞的涉及面廣、破壞性大等特點都決定了記者在災難新聞報道中要及時向群眾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
四、社會民心的“穩(wěn)壓器”
準確地把落腳點放在黨和政府的意志與人民群眾呼聲的契合點上,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使人民群眾在看到困難和問題的同時,又看到前景和希望,增加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信息和熱情。這就是災難新聞報道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社會責任。災難一般危及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很容易造成社會恐慌,這時新聞記者要充分發(fā)揮“穩(wěn)壓器”的作用。所以在災難報道中,記者要肩負著輿論監(jiān)督和輿論引導的雙重使命,要平衡二者的關系,做好社會和民心的“穩(wěn)壓器”。
五、喚醒社會道德和人性良知的靈魂工程師
災難事件發(fā)生的關鍵時刻最能體現(xiàn)人的本能和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愛關系。每個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fā)生很多感人的故事,作為記者有義務把它們挖掘出來和民眾共同分享。關注災難事件中的個體情況,報道空難中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助人為樂的事件,喚醒大家的良知和對人性的思考,使處于特殊狀態(tài)下的社會與集體充滿人文主義關懷氛圍,人們得到彼此心靈上的慰藉。
總之,災難新聞報道最能體現(xiàn)和考驗記者的綜合素質,所以作為災難報道主體的記者,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在角色沖突中把握平衡。不斷加強政治思想、職業(yè)道德和業(yè)務技能等各方面的修養(yǎng),培訓角色觀念,把握角色特性,認清角色身份,規(guī)范角色行為,從而才能創(chuàng)造角色價值。社會角色永遠高于記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