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
(西藏電視臺藏語節(jié)目中心 西藏 拉薩市 850000)
摘 要: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當今,世界各民族文化相通,思想感情交融。當然,影視文化譯制在這一領域上起到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根據功能對等理論的基本原理,針對影視作品進行翻譯運用來研討功能對等理論的作用和功能。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影視作品;翻譯;應用
0引言
功能對等理論是美國翻譯界語言大師奈達的研究《圣經》的語言翻譯而提出的重要的理論觀點和重要理論成果,對于各國各民族翻譯研究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和指導性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中國各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交流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從影視作品到文學著作都有相關翻譯交流。
1功能對等理論的基本原理
1.1功能對等理論的概念
功能對等理論是指在對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不能一味地追求文字上的翻譯而是要求翻譯者將原著上的所表達意境和情感原汁原味的呈現,是不同文化的讀者或觀眾能夠擁有相同的感受,從而達到不同語言上的一種對等關系[1]。在影視作品中,最早體現功能對等理論的作品是18世紀后期的的字幕電影。字幕電影是無聲電影的一部分,也是電影發(fā)展的重要成分。在無聲電影的翻譯中,翻譯主要以字幕的形式存在,以文字作為載體。文字在其中充當了重要角色,既是刻畫演員的動作和語言的重要輔助,也是影視作品的思想和內容的重要表現方式,其中以電影大師卓別林的作品為代表,例如《摩登時光》、《大獨裁者》、《紐約之王》等作品。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無聲電影逐漸沒落。字幕的翻譯也不再局限在文字上的字面意思,而是突出作品的內在思想的統(tǒng)一性,是由最初的作品翻譯的形式化向作品翻譯的內容化轉變的一個過程。
1.2功能對等理論的內容
功能對等理論的內容主要包含四個方面,分別是:語言共性、翻譯信息、讀者反映、動能對等[2]。語言共性是指一種語言所能表達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種語言表達,突出不同地區(qū)的人都具有人類之間的共性,比如信仰、美感認識等等都可以運用不同語言表達,故而不同語言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翻譯信息是指讀者和翻譯作品之間的閱讀感受,應該與原文讀者和原著之間的閱讀感受基本相同,即強調文學上的表達形式的相似性、表達情感和意境上的相同性,不能扭曲原文的意思。讀者反映是指翻譯作品的讀者在閱讀時評判翻譯作品的內容表現的反應應該與原著讀者具有相同反應。功能對等是功能對等的主要內容,既是指翻譯作品表達效果要基本與原作作品的一致,主要表現在詞匯、句法、篇章和文體等四個方面,強調追求內容上的重要性,形式上不是翻譯的主要表現。
2功能對等理論在影視作品翻譯中的應用
在影視作品翻譯中,翻譯成功與否,與文學翻譯提出的要求一樣要面對讀者,與功能對等理論強調一樣,即以讀者的反應為中心。翻譯人員必須對原著進行透徹分析,熟悉原著地區(qū)的人文地貌、語言風格、風俗習慣、處事方法、心里活動等等特征,再根據翻譯作品地區(qū)的的人文地貌、語言習慣等特點,以翻譯地區(qū)的語言特色解讀原著的語言表達,使翻譯作品地區(qū)的讀者的感受和原著地區(qū)的讀者感受的感受一般無二,其內容主要表現在詞句、語用、文化等方面上。
2.1電影語言結構上的詞句對等
詞句對等的要求比較簡單,重點突出和表現字詞句的基本含義,可能與原著意境相悖,但必須在翻譯中達到準確和順暢的基本要求[3]。但是,由于現代語言表達方式的多樣性,一個字包含著多種意思,在實踐翻譯中,對于電影的語言直譯的話很難表達出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這種方式對于翻譯作品是不可取的,在功能對等理論中,也是不被允許的。功能對等理論要求影視作品中的字詞句應該根據電影的環(huán)境、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心態(tài)等因素進行翻譯。例如,在《Forrest Gump》(即《阿甘正傳》)中,阿甘的母親說了這么一句話:Stupid is as stupid does。若是直譯就變成“蠢人做蠢事”,與當時電影情節(jié)不符,再翻譯成漢語時應該翻譯成“傻人有傻福”,更加符合中國人對此后阿甘的人生經歷的理解,也更加具有本地特色,與英國的觀眾可以產生相同的感受。假如此句再次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時,根據少數地區(qū)的人文地貌、語言習慣等特點,又能找到更加貼切的語言來展現電影場景。使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觀眾同樣感受和原著地區(qū)的讀者感受的感受是一樣的。
2.2電影語言的語境對等
語境對等,翻譯的語言要想原著語言一樣能夠讓讀者理解和明白作者的意圖,使讀者深切地感受和明白字里行間的意義和感受。例如《廊橋遺夢》中的一句話:We all live in the past. We take a minute to know someone, one hour to like someone, and one day to love someone, but the whole life to forget someone。翻譯者可能覺得簡單,往往不假思索的直接翻譯成“我們都生活在過去。我們用一分鐘的時間去認識一個人,用一小時的時間去喜歡一個人,用一天的時間去愛上一個人,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忘記一個人”,直接看著好像就是這么一回事,平鋪直敘,雖富有這里卻毫無感情而言,然而有翻譯者就不同,對此稍加改動:“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過去中,人們會用一分鐘的時間去認識一個人,用一小時的時間去喜歡一個人,再用一天的時間去愛上一個人,到最后呢,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忘記一個人。”整個悲涼和無奈的意境就呈現出來,跟原著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效。倘若以上出現的兩種不同譯法,不加以思索、沒有精雕細琢,直接翻譯成第三方少數民族語言,那么直接影響了語境中的詩情畫意的場景,折射不出從相識到相愛到相處的整個人生規(guī)律,也體現不出具有循序漸進的發(fā)展規(guī)律、層層遞進的升華規(guī)律,更不能體現語境中所含的富有規(guī)律性和哲理性的引申意義。
2.3電影語言中的文化對等
電影是富有文化表現力的載體,因為各國各名族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在電影中有著不同的文化表現,若譯者在外國影視作品翻譯成國語時,不同的文化表現不加以注重,不對其精雕細琢,就容易讓觀眾丈二的頭上摸不著頭緒。再把此影視作品翻譯成第三方少數民族語言時更要精細思索,循規(guī)蹈矩。例如我們熟悉的電影《Forrest Gump》中,阿甘為表現與珍妮的友情這樣形容道: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直接翻譯就是“從那天起我們總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一樣”。對中國觀眾而言,就不明白這說的是什么。因為西方人經常把那兩種蔬菜放在一起吃,有形容關系密切的功能,所以翻譯者就不能直接這么翻譯,而應翻譯成“珍妮和我形影不離”,瞬間就能讓觀眾體會原著的意蘊。倘若此句再次翻譯成少數名族語言時,又要考慮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在西藏人們普遍喜歡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表達男女感情。因此電影語言逐一翻譯成不同名族的語言時需要精雕細琢,要達到文化對等的終歸效果。
3結語
由于各國地區(qū)民族文化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宗教文化不同以及地域風貌特性等一系列影響因素,使得各族文化差異比較顯著,給翻譯作品帶來一定的難度。因為,語言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而文化是一種內在形式。對于翻譯人員而言,翻譯出表面上的語言的字句并不是難事,但要翻譯出符合讀者胃口的文化形式則相對較難在。故而,翻譯人員在翻譯前,必先對原著和原著文化進行透徹分析,才能翻譯出本地的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殷燕.淺談功能對等理論在影視作品翻譯中的應用分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外語研究,2013,23(24):72-73.
[2]謝成.功能對等理論在影視字幕翻譯中的應用研究[J].對外經貿,2O14,52(33):108-109.
[3]江盈盈.淺談美劇字幕翻譯技巧-功能對等理論下的美劇字幕翻譯[J].海外英語,2011,12(2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