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顧洪彬
辛涼解表指使用藥物性味辛涼、發(fā)汗力弱但有退熱作用的方法治療表證,本法適用于怕冷輕微、發(fā)熱較重或有汗的風(fēng)熱表證,以及麻疹初期疹未透出等癥。如果風(fēng)寒表證誤用辛涼解表,可使病情加重或拖延。常用的辛涼平劑、治風(fēng)熱表證的方劑為銀翹散(銀花、連翹、苦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其中荊芥穗雖辛溫,但與多數(shù)辛涼清熱藥同用,本方仍是辛涼解表方。辛涼解表也有配伍峻烈的辛溫藥的,如麻杏石甘湯中的麻黃辛溫,石膏甘辛寒,二者相配,能宣泄肺熱,加杏仁、甘草,合成辛涼宣泄之劑,適用于外感風(fēng)熱,肺氣壅塞,出現(xiàn)咳嗽氣急、鼻煽、口渴、高熱、舌紅、苔白或黃、脈滑數(shù)等癥。
解肌是治療外感證初起有汗的方法。辛溫解肌的如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適用于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鼻鳴、干嘔、脈浮弱、苔白滑、不渴飲等癥。辛涼解肌的如柴葛解肌湯(柴胡、葛根、甘草、黃芩、芍藥、羌活、白芷、桔梗、石膏),適用于身熱重而惡寒微、微汗、口渴、苔薄黃、脈浮數(shù)等癥。服藥后不必多蓋衣被,使患者遍身稍稍出汗而解表證。
辛開苦泄(開泄)①用辛味藥發(fā)散表邪,用苦味藥清泄里熱。例如,患者微寒熱、身熱、頭痛、汗少、口渴、咽痛、舌苔黃、脈浮數(shù),用桑葉、菊花、蔓荊子等辛涼發(fā)散表邪,用連翹、大青葉、山豆根等清泄里熱。②用辛味藥開通胸脘的痰濕,用苦味藥治胸脘的濕熱。兩者合用,治療胸脘因痰濕熱阻滯造成的痞悶脹滿、惡心、嘔吐等癥。辛味藥如厚樸、枳殼、姜半夏、橘皮等;苦味藥如黃連、黃芩等(后一法又稱“辛開苦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