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界集中心小學 王秀勤
淺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建構路徑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界集中心小學 王秀勤
語文是學生學習的一門重要的基礎人文學科。在實施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去建構高效和諧的語文課堂,從而促進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加強對小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于語文的學習和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積極的意義。本文針對小學語文課堂的建構路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 建構路徑
隨著語文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學習,使得小學語文課堂的改革不斷深入。已有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夠滿足目前課堂教學的需要。小學的教學是學生以后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對小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起著奠基性的作用。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小學語文的基礎性作用,積極研究和探討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能夠應用科學合理并且非常有效的手段去開展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不斷促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建構。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的建構,你要把握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使課堂由低效向高效轉變。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能夠自己認識到語文教學中的不足,通過自己積極的努力,探索出符合自己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和教學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努力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積極地交流與合作,不斷形成合作學習的行為習慣,為以后進一步的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應該有與其他不同時段的特殊的教學要求。已有的單調的、枯燥的、乏味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夠促進小學生的學習,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根據這一階段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要求,為小學生語文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讓自己的語文教學內容更加鮮活,讓教學內容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例如,語文教師在教授《故鄉(xiāng)的元宵》這一節(jié)課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本地有關元宵的知識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首先,教師平時就要做一個有心人,把每年元宵節(jié)時看到的精彩的場景拍成照片,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在展示的同時,讓學生根據圖片結合自己的體會說出了自己對元宵節(jié)的感受,以及有關元宵節(jié)的相關習俗和活動的情況,為學生努力營造出一種元宵節(jié)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元宵節(jié)的魅力,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已經進入了學生的課堂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常用的教學工具。通過多媒體的應用,教師可以把很多枯燥的教學內容通過技術手段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多維的視頻、圖片和音效手段進一步豐富并刺激了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能夠從多層面理解和感受教師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加快速地融入到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學習的內容,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例如,語文教師在教學《春天來了》這節(jié)課時就完全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首先,語文教師把在野外拍的有關春天的視頻和照片播放出來,學生頓時感受到了濃濃的春意以及鳥語花香的氣息。然后,語文教師再根據語文內容展示有關春天的美景圖片,把文章的文字內容通過圖片生動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對課本的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對課文的理解更加容易了。這一措施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為構建高效課堂創(chuàng)造了條件。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內容的導入在課堂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要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條件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特點去創(chuàng)設課堂導入的方法。通常的課堂導入方法有:談話法,情境創(chuàng)設法,激發(fā)興趣法以及提問質疑法等。例如,語文教師在講授《對子歌》這一節(jié)課時候,語文教師就要應用有效的方法導入課堂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教師拍一個春節(jié)時貼的一幅對聯(lián),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欣賞。在學生欣賞圖片時教師拋出了問題:“同學們認為對此有哪些特征呢?”學生們可能會說“字數相同”“聲調和諧”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見解后,語文教師要及時地進行總結,從而導入新的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進入這一節(jié)課堂的學習中去。由于導入課堂的興趣激發(fā)作用,使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學習充滿了期待,為高效課堂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合作學習是目前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語文教師在講授《蜻蜓和螞蟻》這一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把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講解,讓學生對合作學習的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師再把學生分成若干合作學習小組。教師提出合作學習的問題:“文章中描述了蜻蜓與螞蟻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進行學習與討論。學生之間的討論有時候會發(fā)生偏離主題的現(xiàn)象,這時候教師要到達學生中間及時給予糾正與點撥。討論結束后由每個小組的發(fā)言人進行總結發(fā)言,其他成員也可以進行實時補充。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這樣的教學方法,提升了學生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效率的提高也是很復雜的。作為語文教師,一方面要讓自己的課堂充滿活力,另一方面更要讓自己的課堂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激情,讓學生成為快樂學習的主體。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讓呆板的語文知識立體化,形象化。讓學生通過形象思維去理解抽象的文字表達,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