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剛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嘗試梯度訓練、搭建平臺、模仿起步、勤思勤寫的策略,并且提倡大量閱讀、廣泛積累,努力讓學生克服寫作的畏懼心理。
[關鍵詞]習作教學;多措并舉;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4-0080-02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有的人說起來滔滔不絕、條分縷析、頭頭是道,可是讓他下筆成文,卻不知從何處入手。尤其是小學生,提起作文他們就頭疼,寫不出,寫不好……各種問題不一而全。究其源頭,還是方法沒掌握好的問題。
一、樂寫——建一個臺階
(一)對低年級學生也要進行寫作教學
好多教師認為,作文不是中高年級的事嗎?其實不然,低年級才是作文教學的起點。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低年級教學中就重視這方面的練習,例如回答問題時強調(diào)學生說話完整,并且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說話要具體。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但是教師只要善于挖掘,就是一個好的訓練素材。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教學時可以從圖畫入手,讓學生結合圖來進行想象說話。比如,教學《識字8》(鳥類篇),在出示鳥的圖畫后,讓學生想象:杜鵑(在哪里);杜鵑(在哪里)(干什么);(怎樣的)杜鵑(在哪里)(干什么)。這是教師在教學中設計的說話練習,這樣的教學非常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巧妙地設計了一組練習,呈梯度上升的層次,既讓大部分學生能說出來,也照顧到一些拔尖的學生。同時能夠培養(yǎng)學生善于傾聽、善于思考的習慣,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長此以往,學生說話就會完整、具體。
(二)起步作文應放低要求
中年級開始的作文教學,應從片(句)段開始。根據(jù)學生的水平,提出不同的標準,讓學生圍繞著某個話題說,在充分說的基礎上,再動筆寫。沒有字數(shù)要求,只要把事情說清、句子說通順即可。學生樂意完成這樣簡單的“作文”,寫完以后也不用教師大包大攬地批改,可先讓學生和同桌在小組里相互讀一讀,在讀的基礎上,一些小問題學生自己就可以解決。這樣既節(jié)省了教師大量的批改時間,又讓學生參與修改作文的過程,可謂一舉多得。學生在嘗到了寫作帶來的成就感之后,自然會對寫作充滿向往。
作文起步階段,教師應突出說的教學,說之后再接著寫。讓學生充分地讀,其實也是開口說,淡化作文是寫出來的,從意識上讓學生接受這個新事物。
二、趣寫——搭一個平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nèi)容或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用恰當?shù)恼Z言文字表達出來。”
(一)體驗是最好的素材
我們知道,對于經(jīng)歷過的事情、有感觸的事情,學生寫起來會游刃有余。那么,在寫作的時候,教師就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去經(jīng)歷和感觸,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
比如,寫一次做菜的經(jīng)歷,在寫作前一周,我就要求學生利用周末跟父母去菜場體驗一次買菜(最好是自己買),并且親歷一次做菜的過程。這之后寫出來的文章,讓我讀到了他們在買菜、做菜時的所思所想,這比教師的指導實用得多。實踐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觸摸到了寫作的真諦,那就是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唯有如此,文字才能打動讀者的心靈。
(二)活動是源頭的活水
現(xiàn)在的學生很“宅”,安全重于泰山,在這條“高壓線”下,教師都不敢讓學生“動”起來。一味地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里,能期待他們有豐富的體驗嗎?當然不行。我校是一所農(nóng)村小學,在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春秋兩季,學校總是協(xié)同相關部門,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去爬爬山、逛逛老街,在鳳凰湖畔走走、在湖邊的草地上坐坐。我發(fā)現(xiàn),閃耀著汗滴的學生,眸子特別閃亮,那時的他們才是最開心的。回來以后,讓學生寫下游玩的見聞和感受,他們的文字真實而不平淡,內(nèi)容也變得豐實起來了,字里行間洋溢著歡樂。
讓學生親近大自然,他們可以自己去觸摸、感受美好的事物,寫起作文來就有了源頭活水,也就能感受到寫作的樂趣。
三、仿寫——借一支“神筆”
求知的過程,先是模仿,才是創(chuàng)造,寫作也是如此。課文就是最好的作文參考書,讓學生從課堂中體會“怎么寫”的,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那么學生就能做到“知其所以然”,既讀懂了課文,也方便了寫作。
(一)句式練習
比如,教學“有的……有的……有的……”這個句式時,教師可以在讀熟課文的同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說說大課間活動(或者其他方面)。在說話練習中,學生就知道怎樣把幾種活動用這樣的句式有機聯(lián)系起來。教學“首先……接著……再……然后……”這個句式時,教師讓學生用上這些詞語說說做過的一件事情,學生會發(fā)現(xiàn),用了這些詞語,事情就能說得非常有條理。
(二)片段訓練
中年段最常見的是圍繞中心句寫一段話。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讀句段,在讀了之后讓他們說說這段話寫了什么,引導他們找出中心句,進而發(fā)現(xiàn)文章圍繞中心句寫了什么。在找到規(guī)律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先總后分”或者“先分后總”的構段方式說話,可以教師準備話題,也可以讓學生自定話題。在說的基礎上學生再寫,那就有模有樣了。
(三)謀篇布局
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時,我引導學生體會在“大黑騾子殺與不殺”這個問題上經(jīng)歷的波折,抓住人物的語言,特別是提示語,感受彭德懷愛大黑騾子、更愛紅軍戰(zhàn)士的品質(zhì),課文就是利用“一波三折”的寫法,把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呈現(xiàn)出來了。我告訴學生一個樸素的道理“寫文章離不開折騰”。我讓學生說說做番茄炒蛋時,會遇到哪些“波折”,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出“磕蛋的時候蛋殼掉碗里了”“油鍋里的油濺出來了”“蛋炒糊了”等。我隨即問了一句:“那能不能把這些波折都寫上?”學生馬上糾正:“不能,那樣太不真實了?!薄笆前?,哪有這樣‘衰的人呢,倒霉事都攤上了。”在師生的對話里,學生知道了如何在寫作中巧妙運用“一波三折”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