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巧
摘 要:檢驗員工工作倫理與職場排斥之間的關系,強調主觀幸福感的中介作用。理論模型通過國內不同省份的不同企業(yè)中的員工作為調查對象來收集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最終得出結論。
關鍵詞:工作倫理;職場排斥;主觀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6-0126-01
工作倫理最早是韋伯提出的一種文化價值觀,指的是人們把工作作為生活的中心的程度,學術界把在當今職場中的一種普遍的和常有的現(xiàn)象叫職場排斥。在國內外有相對較多的文獻研究職場排斥,但大多數(shù)把焦點集中在職場排斥所造成的不好的結果上。近年來,學者們提出主觀幸福感對于解決和處理職場排斥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變量。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檢驗主觀幸福感對于工作倫理與職場排斥之間的中介作用。
一、研究理論與假設
1.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指人們對自己生活的評價,即對于自身預期生活與生活質量的認可程度,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成分。學者們更具體地把主觀幸福感定義為三個部分,即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緒。
2.主觀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有學者指出,工作倫理越高則生活度越高。努力工作預示著生活滿意度,擁有較高的工作倫理會尊重工作并愿意為工作付出努力。自尊被證明是一個與工作倫理有內在相關的個人特質,而自尊正是生活滿意度的一個很強的前因。而低的生活滿意度被證明很有可能會經(jīng)歷一系列心理和社會問題,比如與他人關系的不和諧。因此,我們假設:
假設1:生活滿意度中介工作倫理與職場排斥。
控制點、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是工作倫理高的性格特質,且工作倫理高的人對于工作非常投入。很多文獻表明,此性格特質都是積極情緒的來源且能夠減少對消極情緒的感受。工作倫理很強的與積極情緒、消極情緒相關。目前也有很多提到積極情緒、消極情緒與職場排斥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如有實證觀點支持消極情緒與職場排斥正相關。除此之外,喬治提出,有較高消極情緒的員工與同事的關系不好,且被發(fā)現(xiàn)與職場排斥相關。綜上,我們假設:
假設2:積極情緒中介工作倫理與職場排斥。
假設3:消極情緒中介工作倫理與職場排斥。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對文獻的分析、走訪以及自我陳述式的問卷來檢驗員工工作倫理與職場排斥之間的關系,樣本涉及國內的不同省份城市的1 300名企業(yè)員工。
三、研究結果
本文通過對于收集的問卷的數(shù)據(jù)的相關性分析得出結論顯示,各變量間均成相關關系,并且十分顯著;還通過驗證中介的三步判定法檢驗中介效應,結果顯示員工工作倫理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相關;員工工作倫理與職場排斥正相關;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與職場排斥負相關,消極情感與職場排斥正相關;員工工作倫理與職場排斥的相關關系在加入主觀幸福感三個組成部分之后變得不顯著,所以是完全中介。因此,假設均成立。
四、分析結果與討論
首先,我們先驗證了生活滿意度是中介變量的這一觀點。個體有高的工作倫理就有高的生活滿意度,通過傾盡全力去完成被給予的工作實現(xiàn)。員工有高的生活滿意度就會表現(xiàn)的非常受歡迎并且受他人喜歡。其次,本文驗證了積極情感中介工作倫理對職場排斥的影響。即工作倫理高的人更關注于尋找一種好的結果狀態(tài)。最后,本文證明了消極情緒的中介作用。在職場中,高工作倫理的員工會感受低的消極情緒因為他們可以在工作中獲得生活的目標,這就證明了本文對于工作倫理與消極情緒的負向相關關系。因此,有高的消極情緒的員工很有可能會成為職場排斥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邢占軍.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J].新東方,2004,(11):19-24.
[2] 郭玲玲.企業(yè)員工工作倫理內涵的實證解析[D].鄭州:河南大學,2008.
[3] 吳增隆.職場排斥與員工組織公民行為[J].南開管理評論,2010,(3):36-44.[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