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雙
摘 要:新課改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應試教育弊病進行反思的產物,其主要關鍵詞有: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學生主體性發(fā)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三觀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何去何從則需要從以上教育界公認和推廣比較廣泛的教育實驗成果中汲取營養(yǎng),積極融入新的教學理念,跟隨教育改革的浪潮揚帆前進。
關鍵詞:新課改;政治教學;校本課程
新課改是應國內外學者對我國應試教育的批判隨之而產生的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主要方式、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的的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教育實驗和探索。新課改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頻頻成為熱詞。高中思政課教學改革是高中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排頭兵,因此,在新課改浪潮下,高中政治教學在反思以往不足的同時還應借鑒以下模式,并努力去實踐。
一、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校本課程,顧名思義即學校根據(jù)學情自己組織、設計、開發(fā)的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新課程改革重視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和個性化,對于高中政治教學而言,一方面要借鑒國家課程,大力弘揚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核心的當代價值追求。另一方面則要根據(jù)本地區(qū)、本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以教學效益和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當前,世界各國都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其開發(fā)主體是教師,而教師的開發(fā)又源自于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因此,校本課程有很大的實用性,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論對專家、學校領導還是教師而言,校本課程開發(fā)無疑是學校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
二、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保障
在教育學的歷史上,杜威和赫爾巴特對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曾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赫爾巴特認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而杜威認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到了現(xiàn)代,很多教育家都對二人的觀點進行辯證批判,并認為: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改革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轉換以往以“教師說了算”的思維模式,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權利。高中政治課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高中教育教化中的體現(xiàn),在提倡政治方向正確的同時,也要保證學生應有的權利,給予他們自由表達的“話語權”。
三、重視組織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當前高中政治教學存在教學方法單一或者教學方法多樣、難有教學實效性、沒有合理利用教學資源、缺乏社會實踐等問題,而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則避免了這些弊端。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的一種課堂教學改革使用最廣泛、效果最顯著的教學方法。研究性學習以提出問題、團隊收集資料、解決問題為主要模式,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成員之間的共同合作、討論和探索為主要思路,其目的都是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溝通交流和借鑒。同樣,高中政治教學也可以以主題討論、小組匯報、研究性學習和展示、小組調研等形式展開,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重過程、重參與、重體驗
重過程即重視學生的轉變和情感體驗,重視學生對政治課和政治知識的認同感,但是,重視過程并不是不注重結果,過程與結果往往是統(tǒng)一的,好的過程才會有好的結果。重參與即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在思政課中提出不同的見解或者質疑,如講到我國的民主政治制度時,可以讓學生輪流當班委,以增強他們對民主的理解。重體驗即重視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應以說教的枯燥方式去闡述意識形態(tài)教育、理想信念培育、“三觀”正確樹立的這樣一門帶有很濃的中國味道和說教方式的課程。重過程、重參與、重體驗是高中政治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但是,這只是理念層面的論證,實踐層面則需要不斷地探索、豐富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
五、重視高中政治課的“三觀”教育
“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中階段是學生三觀塑造趨于成熟和穩(wěn)定的階段,同時,學生也會面臨較大的選擇和困惑,因此,怎么看待挫折、怎么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怎么培養(yǎng)學生為社會主義奮斗的信念成為高中政治課的一大重點和難點。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發(fā)展。以思政課教學和思政課改革為契機,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和培養(yǎng)模式,大力重視學生的“三觀”教育。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何去何從固然是高中政治教師所應該思考的問題,但是,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力行如何在新課改浪潮下緊跟時代步伐,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保障;重視組織研究性、小組合作學習;重過程、重參與、重體驗;重視高中政治課的“三觀”教育成為高中政治教學變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實驗區(qū)。
參考文獻:
[1]黨鍵.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教育時代,2015(11).
[2]馬金虎,阿金英.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的特點與要求[J].甘肅教育,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