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祥來
摘 要:教師進行授課時,所傳授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最大可能使他們以自己的生活為出發(fā)點,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融入社會。
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生活;教學模式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小學生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是新課程理念的宗旨,而現在的新課標給教育教學帶來全新的理念,比如,蘇教版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地表現了其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小學生的生活之中,引導學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積極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當立足于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生活的教育時,我們要特別關注農村小學生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更有效率地達到教學目標。
一、把學生的現實生活與課程內容相結合
我們要始終銘記一點,學生和教師手中的教材絕對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我們所了解的,比如,學生家庭生活、直接經驗、動手操作以及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柏S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是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的。簡言之,就是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杜絕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在農村小學的教學經驗中,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外,還應該根據本課程的特征,放飛學生自身,進而放飛學生思維,比如把學生帶出教室,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實踐,在生活中學習。讓教育融于學校、社會、家庭之中,讓品質在老師、學生、家長的互動中形成。例如,在教學《我和太陽做游戲》這一課時,可以把學生帶出教室,請學生坐在池塘邊,躺在草坪上,閉上眼,聽著優(yōu)美的音樂,伸出雙臂,去擁抱太陽,去撫摸陽光。通過這樣一次次的親身體驗,漸漸感知陽光的明媚,感受影子與陽光的關系,親手制作肥皂泡,體驗陽光色彩的變化,這樣,教學的目的就能有效和迅速的達到。老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欣慰,學生因學到知識而感到快樂。還可以將現實中有的融入教學中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對學生來說又是比較有意義的,比如,為什么不能裸眼看太陽和如何在強烈的陽光下保護我們的眼睛。
恰到好處的教學設計會在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架起一道“融會貫通”的隱形橋梁,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了解”的良性溝通。更重要的是,教學中的回歸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fā)學生年幼卻對他們自身而言極其重要的思考,這種思考對于日后世界觀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課堂教學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雖然沒有城市那么豐富的素材,但也要最大限度地以生動、活潑、有趣的方式,盡量讓兒童在學習中將課堂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踐結合到一起。采取多種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課堂教學。
1.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由傳統(tǒng)講解模式演化而來的明理激情導行模式,雖然聽起來很復雜難懂,但其實可操作性比較強,實行得當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它適用于品德與社會授課中的各種課型。詳細說來,該模式以任課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發(fā)情感等手段傳遞有效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跟隨老師的指引融入教學內容中。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是該模式的顯著特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慎重選用這種教學模式,最好對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有所了解之后采取該模式,運用過程中,還要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如,在《我送老師一枝花》一課時,做出一些比喻,如“老師像紅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老師像園丁,辛勤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等學生會感到親切而能很好地理解的例子后,教師可語重心長的、娓娓道來的地向學生談談自己在老師們的關懷下健康成長的真實故事,以及自己從教以來在工作中對教師工作的真切的情感體驗。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心中的老師,對老師的期待和自己今后如何尊敬老師,做老師的小助手。使師生間產生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鳴,鼓勵學生主動地以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來尊敬老師,提高教學實效。
2.“問題—討論”模式
顧名思義,此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師拋出與教材和生活相關的問題給學生,使其自由發(fā)揮地討論問題,以此達到教學目標?!皢栴}—討論”模式,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激發(fā)人格積極向上的一面,促進其人格發(fā)展,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思考問題機會,進而培養(yǎng)學生領悟到理后,在生活中運用到理,繼而向他人傳授到理的能力,該模式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用長篇大論的方式機械地向學生講授哲理性較強的內容時,往往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學生也是一頭霧水。如果采用此種教學模式,則會大大增強教學的質量和實效性。實踐表明,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是最受學生歡迎的。
3.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以設置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為基礎,轉換學生本來的角色,體驗“做別人”的別樣感受,讓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生動、典型的場景,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故事性較強的課文講授時,采取此模式是最合適不過的,另外,以行為為主要線索的課文也可適當采取該模式。從現實來看,大部分的學生都很喜歡這種模式,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教師采取的角色扮演讓學生記憶深刻眼前一亮了,學生在課余時間還會自發(fā)設定情節(jié),自導自演的繼續(xù)進行“扮演角色”。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又能將自己的生活和教材結合到一起,這也與品德與生活中的要求和目標不謀而合,收到的效益也較好。
三、農村小學品德與生活的進行任重而道遠
目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這些不足并不會阻止我們加快提高品德與生活的教育水平的腳步。相反,我們在學習了先進的教學模式后,更有信心面對困難、攻克困難,在向前人汲取教學中有價值的經驗后,更能夠彌補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生活教育推行上的不足。同時我們只要下苦功夫,將這些問題迎刃而解,使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能夠達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從而讓品德與社會真正地走進農村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