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慶英
(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zhèn)初級中學)
摘 要:篇幅較長的文章盡管內容豐富、學生愛讀,但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教師們常常感到顧此失彼、無從下手。處理這類課文,就是要突出重點、大膽取舍,尤其要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這不僅能長課短教,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藤野先生》就是一篇較長的課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朗讀、多感悟、多討論,以便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長文;朗讀;讀中感悟
一、引導學生讀中質疑
一開始上課,我就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并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力爭自己解決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給學生安排了20分鐘時間,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自由閱讀課文,直到讀通、讀懂。學生通過朗讀、瀏覽、速讀、精讀、默讀等多種方式,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文章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了發(fā)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還寫了什么地方的事情?文章主要記敘了與藤野先生的哪幾件事呢?藤野先生是個怎樣的人?……我將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有選擇地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并肯定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指導學生讀中釋疑
我先讓學生根據(jù)黑板上的問題,快速閱讀課文,自己找到答案,對有難度的問題,小組交流討論,小組不能解決的我再加以點撥。通過再次朗讀課文,學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層次結構,也知道了文章寫了作者在日本求學的一段經(jīng)歷,重點寫了發(fā)生在仙臺的事情,此外還寫到了東京等地的事情。這一課,內容多、篇幅長,還比較難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要求面面俱到。由于文章所表現(xiàn)的中心不一樣,內容也就不一樣,所以在分析課文時,我就力求抓住文章中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性內容,突出問題的實質,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成功體驗。我在“吃透”教材,提出關鍵性問題的同時,還力求“吃透”學生,提出適度的問題。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原則啟示我們:備課不但要備“標準”、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不但要想方設法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的感情,從而保障課堂教學的順暢,而且要注意難度,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重點部分,我盡力“吃透”教材、“吃透”學生、設計關鍵性的問題并提出適度、精確的問題,次要部分采用引讀、過渡或自由讀等方法一帶而過。這樣既能使長課文在規(guī)定的課時分析完,又能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同時避免了課堂上的面面俱到而導致的顧此失彼,看似什么都抓住了其實什么都沒有抓住的現(xiàn)象。
三、幫助學生讀中感悟
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學生挖掘文章深層次東西的力度還不夠,此時,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輔導學生朗讀上,通過朗讀關鍵段落、句子,幫助學生挖掘文章字面意思背后的深層次的東西。如文章開頭所描寫的“清國留學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員逛公園、賞櫻花、梳辮子、學跳舞等事情,學生會覺得:這些內容和表達藤野先生的性格特點沒有一點聯(lián)系,對文章也沒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寫呢?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但花下……實在標致極了”的句子,幫助學生體會這段文字刻畫了“清國留學生”的“精神風貌”,本來是擔當著救國重任的留學生,到東京之后,卻不思進取,反而追逐時髦,將頭發(fā)弄得油光可鑒,尤其可悲的是,始終不忘記那條象征落后和恥辱的大辮子,反而將其弄得十分醒目。由此還可以看出來,文章還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并抓住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四、推動學生讀中升華
能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感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情感,這一節(jié)課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能觸動學生的靈魂,讓學生的思想感情隨著作者的感情而升華,并能影響今后的行動,我認為這應該是教書育人的完美結合。于是,在課堂的最后,我設置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魯迅棄醫(yī)從文的人生選擇對你有什么啟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再將課文瀏覽一遍,結合文章中的某一點,談自己的感受。雖然談得還比較膚淺,比較幼稚,但是學生都表示將學習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和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將用實際的行動來保衛(wèi)自己的祖國。
對于長課文,要突出重點、大膽取舍,尤其要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龐曉芳.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及對策[J].學周刊,2011(5).
[2]王學琦.接受美學對語文教學的啟示[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4).
[3]王孔新.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6(2).
編輯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