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棲
甘肅莊浪縣第六屆課堂大賽已拉下帷幕,本屆課堂大賽猶如滿園春色,百花爭艷,千枝競秀。其全新的教學理念,豐富的教學方法,精湛的教學藝術(shù),給人一種別樣的享受和震撼。特別是青年教師鋒芒展露,顯示出了強大的發(fā)展勢頭,真是“后生可畏?!笨v觀整個語文講賽課,既有許多閃光點,又有許多讓我們值得反思的地方,第六屆課堂大賽的亮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亮點一:課堂理念新穎。本次參賽選手的課堂,從三維目標的科學設定與展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熟練運用,課堂練習的精巧設計,都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學,很好地展示了“把學習交給學生”的新課改的理念。
亮點二:重視傳統(tǒng)誦讀。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使我們深深地感到語文學習離不開大量的誦讀。本次賽課,不管課前學生對《弟子規(guī)》的誦讀,還是課堂中聽老師的范讀,學生個人讀,分組讀,集體讀,幾乎所有語文賽課教師都抓住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引導實力;或揣摩語調(diào),或體驗情感,或聯(lián)想時空,讓誦讀貫穿其中,體現(xiàn)了教者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教學功力,讓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亮點三:課件運用恰當。電子白板多媒體課件,大多制作精美,實用性強,增大了課堂容量,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情景教學被置于突出的地位,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距離:多媒體課件成為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
亮點四:激勵評價增強。所有參賽教師的課堂中都注重了對學習過程的適時評價,啟發(fā)性、激勵性較以往的傳統(tǒng)課堂明顯增強。少了簡單的否定,多了寬厚的包容;少了粗暴的批評,多了委婉的商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成功欲、成就感明顯增強。
亮點五:教學風格突出。幾乎所有的參賽教師都在課堂上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風采。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青年教師思維活躍,組織師生互動的親和力強;中年教師充分展示了自己過硬的“講功”和課堂應變能力,使人感受到“教有法而無定法”,傳統(tǒng)課堂中長期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縱觀整個賽事,給人一種奮進的力量,讓人眼界開闊,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同時,冷靜地觀察和理性地思考,也發(fā)現(xiàn)有許多方面還值得反思:
反思一:豪華落盡見真淳——關(guān)于課堂教學的“原生態(tài)”
課堂教學是實實在在的科學,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積累和積淀。教學大賽展示的課堂,過多地側(cè)重于“賽”的功能,教學中難免夾雜“作秀”的成分。從整個賽程來看,普遍重視了教師的教,忽視了學情。個別教師因教學效果達不到理想狀態(tài)而著急慌忙,無法從容應對,其主要因素還是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原生態(tài)”,也就是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關(guān)系。本次課堂大賽,對問題幾乎只有預設,沒有生成,只有處理好“生成”問題,才可以產(chǎn)生課堂“精彩”的瞬間,師生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是一堂最成功的課。可是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卻是令人尷尬的局面,這就要求教者要有極強的應變能力,適時地調(diào)整預設環(huán)節(jié),巧妙引導學生“抬抬腳”邁過去。從“理想狀態(tài)”回到“現(xiàn)實狀態(tài)”,返璞歸真,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分寸。需要重點講授時,不妨“作一強調(diào)”;需要感知文本時,不妨“偃仰嘯歌”;需要冷靜思考時,此時無聲勝有聲;需要分組討論時,銀瓶乍破水漿迸。
反思二:唯有源頭活水來——關(guān)于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
從本次賽教來看,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不僅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源頭活水。面對新課改,教師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既要勤于積累更新知識,更要勤于閱讀各類書籍特別是關(guān)于新課改的書籍?,F(xiàn)代教育家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語文教育專家竇桂梅說:“不讀書,就會使你的容顏變得蒼老,不讀書,你就是一個立不起的空麻袋”。上海市第二實驗中學校長程宏兵,他帶領(lǐng)學生游萬里長江,欣賞江南迤邐的風光,北上古都西安,感受漢唐厚重的文化,真正體現(xiàn)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學習便沒有進步,沒有閱讀便沒有成長。只有通過閱讀和積累,才能改善教師內(nèi)在素養(yǎng)分子的結(jié)構(gòu)。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就能享受到職業(yè)快樂,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反思三:此時無聲勝有聲——關(guān)于課堂教學的留白藝術(shù)
課堂教學是師生思維活動的組合過程,缺少了內(nèi)化的思維空間,其外化的表達就缺乏效度和深度,因此,課堂上應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應該是三位一體的綜合體,合作以自主為前提,缺少了自主學習,合作就喪失了基礎??v觀參賽教師的課,大都把“討論”作為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但很少有人在討論之前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而是一提出問題馬上分組討論,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則大多數(shù)學生依然云里霧里,要么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要么干脆緘默不言、冥然獨坐,討論成為個別思維敏捷、表現(xiàn)欲強的學生的“專利”。這種現(xiàn)象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普遍存在。其實,從人的認知規(guī)律來看,“內(nèi)化”活動應該是最重要的思維活動,沒有“深思熟慮”,就很難出口成章,何況凡需要討論的問題都應該是有相當難度的。這就要求教者一定要心系學生,講究點“留白”藝術(shù),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我想,只要問題設計梯度合理,教者引導點撥得法,適當?shù)摹办o默”恰好是“最富有包孕的片刻”,相信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有所收獲”,這正好是展開討論的前提,這時候的討論就是學生各自成果的展示和共享了。
反思四:刪繁就簡三秋樹——關(guān)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
隨著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運用,課堂的確有了充分發(fā)揮的空間,大量的多媒體課件拓寬了教學內(nèi)容,豐富了教學手段。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過多過濫的視頻、圖片也容易讓人產(chǎn)生視覺審美疲勞,何況有部分圖片因內(nèi)容過多字體太小根本無法看清。有些課設計過多的幻燈片,教者頻繁地操作點擊,變成了“多媒體展示課”,對文本的研讀反而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那么到底該如何取舍?還是老祖宗教給我們的審美觀點——“恰到好處”。這就要求教者要多研究課堂教學的取舍藝術(shù),把握好“度”,絕不可隨便下載一個甚至組合幾個課件拿來就用,而要根據(jù)文本、學情和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進行精選和提煉,刪繁就簡三秋樹,盡量做到少而精,真正做到形式為內(nèi)容服務,教學手段為教學目的服務。
反思五:萬紫千紅才是春——關(guān)于關(guān)注每一位學生
讓每一個學生有所得,這可能是每一名教師都在傾力追求的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這個目標卻很難實現(xiàn)。特別是新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座次發(fā)生了變化,由“排排坐”變成了面對面,劃分了若干學習小組,有組長,有中心發(fā)言人,許多討論、探究、展示的機會大都被幾個“核心人物”把持。課堂上看似提問、發(fā)言的學生多了,實則翻來覆去還是“一小部分”;大多數(shù)學生依然處在“被課堂遺忘的角落”,長此以往,他們也就喪失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一堂課中,不能老把“焦點”對準個別表現(xiàn)活躍的學生,讓大多數(shù)充當“鼓掌”的“觀眾”,而要充分掌握和調(diào)控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情”。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展”的新課改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由一枝獨秀變成百花齊放。
總之,語文講賽課的五個亮點和五個反思,它如同一面鏡子,使語文教師既看到自己講課的優(yōu)點,又發(fā)現(xiàn)自己講課的不足之處,起到了借鑒自照的作用,亮點和反思不僅適用于語文講賽課,也對其他學科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