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靜
“評價是與教學過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評價不是完成某種任務(wù),而是一種持續(xù)的過程,作為一種輔助教育,它是教與學過程中主要的、本質(zhì)的、綜合的一個組成部分,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王世堪.中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65.)那么,如何對文言文教學進行評價呢?
一、注重對朗讀教學的評價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迸囵B(yǎng)語感的最好方法是朗讀,所以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重視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應(yīng)作為文言文教學評價的重要內(nèi)容。
朗讀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的每一個階段,評價要求應(yīng)有差異。
初讀時,主要任務(wù)是正音斷句。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chǔ)上范讀,讓學生自主糾正讀錯的字音、斷錯的句子。此時,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一定要多用鼓勵性的語言,如“字音和斷句讀得真準確”“第一遍就讀得這么好,若再讀一會,肯定會超過老師”等,以提升他們的信心。
學生讀熟后,就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師生合作讀、個人讀、接龍讀、齊讀、分角色讀等)進行朗讀了。這時的評價要求需相應(yīng)提高,如是否注意了重音、停頓和語氣語調(diào)的變化,能否讀得抑揚頓挫,速度把握得如何,能否做到聲情并茂等。
朗讀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品讀。品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它要求讀者在反復朗讀中走進作者,用心去想象作者通過文字描繪的畫面,領(lǐng)會作者寫文章時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然后通過自己的聲音將這種畫面和這份感情傳遞給聽眾,而這也正是評價學生品讀情況的基本要求。
如“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游》(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級與冊數(shù))中,蘇軾看見月色很美就“欣然”去承天寺“尋張懷民”,剛好“懷民亦未寢”。此時,賞月之喜、尋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朋友之喜躍然紙上。兩人“相與步入中庭”,見“庭下如積水空明”,此景中已隱含凄涼之感。此情此景,讓作者感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伴e人”一詞,讓人感覺到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情懷。作者本是懷著遠大政治抱負的,卻被貶黃州,他心里怎么愿做一個“閑人”呢?說自己是“閑人”,不過是一種無力改變自身現(xiàn)狀的自我安慰罷了。進一步體會,這里的“閑人”還反映出作者的豁達。這一段百余字的文字,情感起伏,耐人尋味,不細心品讀,是難以發(fā)現(xiàn)其妙的。此時的評價,就要看學生是否通過聲音傳達出了這種微妙的情感變化。
二、注重對基礎(chǔ)內(nèi)容教學的評價
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什么?結(jié)合《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可以知道,初中階段對文言文閱讀教學的評價,重點應(yīng)放在積累基礎(chǔ)和理解文本內(nèi)容兩個方面。
1.對基礎(chǔ)知識的評價
基礎(chǔ)知識的評價,主要包括對課文中的文言實詞、常見的文言虛詞、簡單的文言句式和句子翻譯等內(nèi)容的評價。
文言實詞往往一詞多義,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歸類,讓其逐步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程度。對文言實詞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可以結(jié)合詞語在文本語境中的含義進行。如七年級上冊《穿井得一人》中,“有聞而傳之者”中的“聞”是“聽說”的意思,“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中的“聞”是“使知道”的意思;九年級上冊《陳涉世家》中,“乃丹書帛曰‘陳勝王”中的“書”是動詞“寫”,“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中的“書”是名詞“字條”。對于這類實詞,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翻譯句子的基礎(chǔ)上,牢記其意思,而學生是否記牢了,應(yīng)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標準。
教材中出現(xiàn)的文言虛詞較多,初中階段學生水平有限,只要求掌握常見的“而、以、于、之、乎”等,評價時最好不要拔高要求。文言虛詞的教學,最好在學生有一定積累的基礎(chǔ)上分類進行。如:“而”字的用法,教師可以在教學八年級下冊《醉翁亭記》時集中強化解決?!岸弊值挠梅ㄖ饕斜磉f進、表承接、表并列、表轉(zhuǎn)折、表修飾五種情況,這些情況這篇課文中都有涉及:“而年又最高”表遞進;“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表承接;“泉香而酒?!北聿⒘?;“游人知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表轉(zhuǎn)折;“朝而往,暮而歸”表修飾。教師把這一課中“而”字的用法講透,讓學生牢記,以后的學習就會變得容易一些。
基礎(chǔ)知識評價的另一個方面是對特殊文言句式的評價?!瓣悇僬?,陽城人也”(判斷句),“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汝之不惠甚矣”(倒裝句),“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屠懼,投以骨”(省略句),“困于心,衡于慮”(被動句)等特殊句式,難度較大,考查和評價學生的掌握情況時,可以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選項的內(nèi)容最好是課本中的原句,這樣能降低難度,增強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翻譯也是基礎(chǔ)知識考查和評價的重要內(nèi)容。翻譯的評價,應(yīng)強調(diào)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意譯,而不要機械地一一對應(yīng)。如:七年級上冊《論語》中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最重要的一個字是“奪”。這里的“奪”是“改變”的意思,而不是“奪去,奪走”的意思。學生準確地理解了這個字,一般就能正確理解全句的意思了。評價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時,教師應(yīng)重點關(guān)注學生對句子整體意思的把握,而不應(yīng)過分糾結(jié)于學生是否把每個詞都對應(yīng)地譯出來了。再如八年級下冊《岳陽樓記》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這樣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句子如果機械地翻譯,不僅會增加學生學習的困難,束縛學生的想象力,而且會讓譯出的句子失去美感。因此,評價這種類型的句子翻譯時,應(yīng)遵循意譯為主、直譯為輔的原則。
2.對文本內(nèi)容的評價
文言文同白話文一樣,也是“文”。因此,白話文內(nèi)容評價中的“歸納文章內(nèi)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和分析概括文章所表達的觀點態(tài)度”等,同樣適用于文言文的考查與評價。
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歸納文章的中心等是常規(guī)的評價項目,這里不再細說。筆者僅就“作者的寫作意圖”這個方面,簡略地談?wù)勛约旱乃伎肌:芏鄷r候,作者會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意圖蘊藏在敘事的整個過程中。這時,我們就要思考事件的意義。如《南轅北轍》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馳,要切合實際情況”的道理。這個道理,學生只有通過朗誦、翻譯,理解了整個故事的意思后才能得出。有時候,作者會在文末用精練的議論點明自己的寫作意圖。這時,我們就要抓住這個句子細心揣摩。如七年級上冊的《狼》,前面用記敘的方式敘述屠夫遇狼、殺狼的經(jīng)過,結(jié)尾用“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增笑耳”說明狼再狡猾,也會被人的智慧所打敗。進一步分析,這個句子還說明“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作者的這種意圖都暗含在這句話中,我們只要認真分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還有的時候,作者將自己的寫作意圖蘊藏在敘事和寫景中,直到文末才卒章顯志,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這方面的代表,閱讀時要特別留意。
關(guān)于寫作意圖的評價,我們要注重兩點:一是教師要通過具體的文本(如上面列舉的三個事例),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常見的評價形式及解答方法;二是教師設(shè)計評價題目時,要遵循由易到難、由課內(nèi)文本到課外文本的方法。這樣化難為易,學生的畏難情緒就會逐步得到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