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化差異視角下的動物隱喻差異之翻譯策略

      2017-04-12 23:21:27張錄平
      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源語比喻隱喻

      張錄平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文化差異視角下的動物隱喻差異之翻譯策略

      張錄平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在中西文化差異背景下,由于受地域文化、宗教文化、歷史典故等影響,動物在英漢語言中存在著相似或不同的隱喻功能。為了準確地翻譯出中英動物隱喻內涵,在翻譯工作中,譯者必須對中西方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深刻領會源語的文化內涵,在翻譯理論的基礎上,恰當地選擇翻譯方法和策略,表達源語的語用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傳遞源語的文化內涵,達到翻譯的目的。

      文化差異;動物隱喻;翻譯策略

      一、隱喻概述

      什么是隱喻?對于隱喻的定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亞里士多德從修辭學的角度,首次提出隱喻的概念,即隱喻是用一個詞代替另一個詞來表示同一意義的語言手段,隱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辭[1]64-66。隱喻(metaphor)包括源域和目標域兩部分,它的功能在于將源域的經驗映射到目標域,從而使得目標域的認知得以便捷和深入[2]149-150。

      對于隱喻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無論是語言學家、認知心理學家,還是哲學家和文學家,都從各自的領域出發(fā)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有人認為隱喻是語言中的一種非正常現象,會對真意的表達產生誤導,因而認為它可有可無;也有人認為隱喻用法巧妙,可生動、簡潔、更靈活形象地表現出說話人的意思和意圖。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寫到“成為隱喻的大師當然是最偉大的事。這是無法從別人那里學習的事,也是天才的標志?!睋Q言之,隱喻將人們不熟悉和熟悉的事物進行概念轉移,從而加深人們對于事物的理解和認識。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隱喻無處不在,它普遍存在于日常語言交流、科技語言和文學作品中,影響著人們對概念的理解和認知。隱喻的形成與語言環(huán)境密切相關,對于它的理解需要在一定的語言文化背景下才可以做到充分、透徹。

      二、中西文化差異在動物隱喻功能中的體現

      文化差異即是指因地區(qū)異同,各地區(qū)人們所特有的文化異同而產生的差異。而隱喻是人類的一種思維過程和認知形式,是人們在一定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形成和得以發(fā)展的。它存在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且與特定的語言形成背景、民族文化緊密相連。中西方國家語言中的隱喻現象是人們思維過程的反映,這種思維過程受其民族文化環(huán)境和歷史發(fā)展過程的深刻影響。文化有差異,語言的隱喻內涵就會有差異。

      地球上的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受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和自然規(guī)律的制約。各民族雖然生活環(huán)境有所差異,人們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也有相似之處,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的隱喻功能自然會有異同。對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了解并掌握中西方動物隱喻功能的異同,必然有助于提高語言學習者的英語翻譯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地域文化差異中的動物隱喻現象

      每個國家的文化雖不受地理環(huán)境決定,但都會受到它的影響。中西方國家的人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地域環(huán)境存在著差異,因而逐漸形成了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語言組成部分——詞匯,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內涵。

      西方臨海國家較多,島嶼、河流、湖泊和森林眾多,常年雨水充沛。而中國地域遼闊,多數以陸地為主,農業(yè)的發(fā)展范圍遠遠大于漁業(yè)。受不同地理環(huán)境及氣候的影響,人們語言中的詞匯自然帶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例如,美國習語中有地域特色的隱喻詞匯,像“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指在艱難的處境下為了生存,需要克服生活、工作和經濟上的困難,即勉強維持生計;又“rock the boat”比喻找麻煩。地域文化差異體現在動物上的隱喻功能也較多,如英語里有“drink like a fish”比喻喝酒的人喝得爛醉,等同漢語里的“爛醉如泥”;在“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要事要做)”和“plenty fish in the sea”中,前者將fish(魚)比喻重要的事情,后者將fish比喻成眾多的人;而在“to be a jellyfish”中,jellyfish(水母)則被比喻成做事沒有頭腦的人。中國動物隱喻中,陸地動物較常見,如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毫不相干)、牛頭不對馬嘴(比喻答非所問)、吹牛拍馬(比喻愛說大話,喜歡吹噓和一味巴結別人的人)、馬面牛頭(比喻各種各樣兇惡之人)、“初生牛犢不怕虎”(比喻青年人膽大、無所畏懼)等。

      (二)宗教文化差異下的動物隱喻現象

      宗教是人類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人們思維方式、認知結構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一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既是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特定形態(tài),又是人類世界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包容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人類的語言文化中亦存在著明顯的宗教文化色彩。

      西方國家宗教文化主要受基督教影響,尤其是《圣經》對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深遠,其中動物的隱喻功能廣泛。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中的“swine(豬)”在《圣經》中被認為是不潔凈的動物,其隱喻內涵指行為笨拙的人,這句習語意同漢語里的“對牛彈琴”。《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的描述:“And before him shall be gathered all nations; and he shall separate them one from another, as a shepherd divide his sheep from the goats”,受其影響,后來人們用綿羊(sheep)比喻好人、善良的人,用山羊(goat)比喻壞人、惡人。同樣受到宗教文化影響,有隱喻功能的動物還有:馬(horse)——勤勤懇懇、豹(leopard)——魔鬼、鴿子(dove)——和平、龍(dragon)/蛇(serpent)——邪惡、獨角獸(unicorn)——圣潔,無一例外地反映了西方宗教文化中的動物隱喻功能。

      中國受佛教影響深遠,佛教當中,馬用來比喻眾生的信念;獅子是百獸之王,用來比喻佛陀的無畏與偉大;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征,常以象王來比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在禪宗中,驢通常被比喻那些根器下劣的人,有“驢前馬后”和“驢鞍橋”等說法;狗在佛法中代表貪、嗔二毒;蛇在佛教中比喻人身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豬隱喻生命的愚癡體性[3]215。

      (三)歷史典故及神話故事中的動物隱喻現象

      歷史典故和神話故事是人類經過長久的生產和生活實踐,逐漸積累起來的精神文化遺產,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包括語言表達方式。中西方有很多歷史典故和神話故事影響著現代人的語言表達方式,其中有關動物的故事在當今社會,它的隱喻功能更加凸顯。

      例如,英語里的“a dog in the manger(馬廄里的狗)”出自于《伊索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只狗闖進馬廄,趕走正在吃草的馬和牛。雖然狗不吃草,但是霸道地占據了馬廄這一地盤。現多用來隱喻那些自己不能享用某物,卻也不讓別人享用的自私的人,如同漢語俗話中說的“占著茅坑不拉屎”?!皊ow dragon’s teeth(播下不利或毀滅的種子)”出自希臘神話故事,故事描述菲尼基王子卡德莫斯(Cadmus)奉父命尋找被主神宙斯(Zeus)劫走的妹妹歐羅巴(Europa)未果,遵照太陽神阿波羅(Apollo)的神諭,在母牛倒斃之地創(chuàng)建新城,而在建新城前受女神雅典娜指引,將戰(zhàn)敗的巨龍牙齒拔掉播種在地下,由此生長出的武士們相互廝殺,現多用來比喻挑起事端、引起不和的行為。類似的出自神話故事的動物隱喻詞匯還有很多,如“swan song(天鵝之歌)”,原是描寫希臘神話故事里阿波羅的神鳥臨死之前的最后哀鳴,后隱喻杰出之人的最后作品或歌唱家、演員的告別演出。

      中國歷史典故和神話故事中,動物隱喻功能的例子也很多,如出自于神話故事中的東兔西烏(兔象征月亮、烏象征太陽,隱喻內涵為時光的匆匆流逝)、雞犬升天(雞犬指故事中的得道之人劉安家里養(yǎng)的雞和狗,隱喻內涵為得勢之人的親朋好友)、巴蛇吞象(其中的蛇隱喻內涵為貪心不足、貪婪無度的人)、牛頭馬面(牛和馬指神話傳說中的兩個鬼卒,一個像牛,一個像馬。隱喻內涵指丑惡的人)等。

      中西方文化有差異,動物的隱喻功能自然也會存在差異,正如“龍”在西方隱喻邪惡、破壞性強、令人痛恨等特征,體現更多的是獸性的一面;中國的“龍”,無論是在黃帝和炎帝的神話故事里,還是《西游記》小說里,它隱喻的是美麗、神奇、萬能的特征,體現更多的是人性化的一面。

      三、動物隱喻翻譯策略之比較

      外語界較著名的翻譯理論主要有: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嚴復先生的“信達雅”翻譯理論、克里斯蒂娜·諾德(Christane Nord)的“功能翻譯理論(functionalism)”、尤金·奈達(Eugene A.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functional equivalence)”。主要的翻譯方法包括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意譯(free translation)、異化(foreignization)和歸化(domestication)四種。無論是哪種理論和方法,我們在從事翻譯工作時,必須尊重文化差異,了解不同動物在不同語境下的文化內涵,在理論的指導下,靈活運用各翻譯方法,并相互補充,從而不斷完善翻譯。

      (一)文化內涵類似,動物比喻用法相似,可采用直譯法結合異化法

      直譯法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異化法通常采用的是與原作者表達方式和內容風格一致的形式進行翻譯,譯文要以源語文化為歸宿,適應和遵從源語文化及作者的遣詞用句習慣,保留源語的異國情調[4]78。源語中的動物詞匯在目的語中可以找到相同或類似的對應動物的形象時,可采用直譯法或異化法。例如,“豬(pig)”在漢語言里常用來形容懶惰、愚笨、肥胖等意,而英語里除了上述意思之外,還有生性骯臟、貪吃的文化內涵;“狗(dog)”在中西文化里的文化內涵有差異,其比喻義也會有差異,但也有相似之處,均可指忠誠;“蜜蜂(bee)”都用來象征勤勞、忙碌的人們。

      例如下面四句話:The witch as fat as a pig cast a spell on her.(肥得像頭豬似的那個女巫給她施了魔法);My parents are as busy as bees every day.(我的父母每天像蜜蜂一樣忙忙碌碌的);The pity servant is very faithful to his master as a dog.(可憐的仆人像狗一樣忠誠于他的主人);The men's team of Portugal have showed once again that they might really be a dark horse.(葡萄牙男隊再次證明了他們可能真是黑馬)。

      (二)文化內涵不同,動物隱喻功能有差異,可采用意譯法結合歸化法

      意譯法通常是在受文化背景差異的影響下,源語與目的語的表達形式有沖突且不適合用直譯的情況下使用的,它必須能表達原文的內容和文化特色,只是形式有所不同。歸化法是采用譯文讀者熟悉的語言形式開展翻譯,既要考慮原作者表達的內容和風格,又要讓譯文接近讀者的語言習慣,使譯文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在中英語言文化里,動物隱喻功能有差異時,可采用意譯法結合歸化法相結合的方式,尊重原文意思,但不拘泥于形式。例如,英語里有“the ass in lion’s skin”這樣一個寓言故事,講述的是一個驢子意外撿到了獅子的皮,于是披著獅皮在森林里漫步,嚇得人獸四處逃散,驢子得意地嘶叫起來,于是被主人發(fā)現并得到了一頓暴打。狐貍看到了諷刺地說:“你一張嘴,我就知道你是頭驢。”這個故事類似中國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因此,在英譯漢時不可直譯為“披著獅子皮的驢”。類似的翻譯還有很多,如下面幾個例子:as blind as a bat(有眼無珠)、hit the bull’s eye(加快速度)、punch the cow(快馬加鞭)、warm a serpent in one’s bosom(護惡養(yǎng)奸或養(yǎng)虎為患)等。又如龍(dragon)在中西方文化中,其隱喻內涵不同,翻譯時也要尊重源語的文化特色。如《亂世佳人》中斯嘉麗的一段心靈獨白中就有這樣一個句子:That must be what the old dragon and Maybelle were talking about, she thought.(她想,那一定是那老惡婆和梅貝爾剛才談論的事情了),“dragon”在這里隱喻的是邪惡的人。

      四、結語

      在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衍生出來的動物隱喻現象,它需要譯者們在進行英漢互譯時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才可能達到原文的表達效果。譯者必須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尤其是源語的文化背景,再將源語翻譯成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目的語,才可能真正做到嚴復先生所提倡的翻譯的最高境界“信達雅”。

      [1] 薛熙蕾.淺論隱喻認知理論與英語詞匯教學[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1).

      [2] 劉 妍.中西隱喻差異之文化解[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2).

      [3] 達 詮.人海燈[M].上海:中西書局,2011.

      [4] 李 瀟.淺談翻譯策略的異化與歸化[J].太原科技大學學報,2010(4).

      [責任編輯 袁培堯]

      2016-06-30

      張錄平(1978- ),女,遼寧鞍山人,信陽農林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

      H315.9

      A

      1671-8127(2017)01-0057-03

      猜你喜歡
      源語比喻隱喻
      比喻
      文苑(2020年12期)2020-11-19 13:16:26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釋義理論指導下的口譯教學新模式探究
      關于卡特福德翻譯理論的思考
      英語翻譯中悖論的發(fā)現與理解
      源語概念對英語專業(yè)學生隱喻詞匯習得的影響研究
      比喻最愛
      什么是比喻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周至县| 盐津县| 赞皇县| 太康县| 宁远县| 金山区| 赞皇县| 通州区| 绵阳市| 洛阳市| 昌平区| 南雄市| 嫩江县| 沾益县| 肇源县| 大姚县| 齐河县| 富平县| 高邮市| 绵竹市| 信阳市| 肃南| 临安市| 梧州市| 拜城县| 库伦旗| 溧水县| 托克逊县| 福州市| 东明县| 巴东县| 邵东县| 龙里县| 通江县| 昭觉县| 桐梓县| 石渠县| 溆浦县| 内乡县| 仙居县|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