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云
摘 要:近代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就進入了近百年屈辱的時代,國力衰弱,民不聊生,但是這一時期西學東漸,許多西方的思想傳入中國,加之滿清政府自顧不暇,因此,這一時期學術和言論相對自由,中國的學術思想界的春天已經到來。許多進步思想如星火燎原之勢在中國大地上傳播和發(fā)展,而且涌現(xiàn)出大批融匯中西的學者,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如梁啟超和胡適。他們提出許多卓有見地的思想并且有大量著作問世,而這些思想和著作中更是體現(xiàn)了中西相融的治學研究方法。
關鍵詞:近代;中西相融;治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061-01
近代中西相融治學研究方法的產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所決定的,因而它的產生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而所謂的中西相融的治學研究方法,是立足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借鑒西方文化,形成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體系,因而它不單單是一種口號,更是被近代相當多的學者運用到自己的著作當中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梁啟超對西學方法的嘗試
梁啟超被公認為清末民初深受西學影響,學貫中西的優(yōu)秀學者,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以梁啟超這一時期治墨的代表作——《墨子學案》為例?!赌訉W案》短小精悍,本系作者據在清華學校的講稿刪訂而成,是中國近代較早探討《墨辯》邏輯思想的著作之一。該書是一本概括性的討論墨子學說和墨子主要思想的簡明手冊。
在《墨子學案》中,到處可見中西交融的影子,在《墨子學案》的第二章談及墨學之根本觀念--兼愛的時候,梁啟超有這樣一段表述:“墨子講兼愛,常用‘兼相愛交相利六字連講,必合起來,他的意思才明。兼相愛是理論,交相利是實行這理論的方法。兼相愛是托爾斯泰的利他主義,交相利是科爾普特金的互助主義。”很顯然,梁啟超是受到西學的影響,對托爾斯泰的利他主義和科爾普特金的互助主義有一定研究和見解的,而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并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而是選擇大眾喜聞樂見的白話文,大有“‘舊瓶裝新酒”之感,這與他思想進步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為何梁啟超在清華大學的演講要選擇講墨子,而不講孔子或者其他諸子呢?筆者竊以為這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也有相當大的關系,當時正值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梁啟超雖然不至于也參與到“打倒孔家店”的運動中去,但是也會受到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而在《墨子學案》中,梁啟超也確實對孔墨進行過對比,所以會出現(xiàn)“孔學反動”的字樣,“至于三年喪制,確是孔子所主張。墨子之節(jié)葬論,其主要之點在反對久喪,所以‘節(jié)葬也算得孔學反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并沒有和其他激進人士一樣,而是以一種中立的態(tài)度看待孔墨,而對墨子一派值得表揚的地方,梁啟超也是不遺余力的贊揚的,這也正是梁啟超的過人之處。
當然梁啟超作為近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且就學術來說,不得不令人敬佩。除了《墨子學案》,梁啟超治墨后期所作的整理著作《墨經校釋》,也是能夠做到在傳統(tǒng)書證方式基礎上,古、今文方法兼用,中西方法皆取的典范。
二、胡適的中西相融治學方法
提起胡適,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他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成就,他的《文學改良芻議》幾乎奠定了他在文學運動中的先鋒地位。胡適在從事學術研究時首重材料考辨。把研究材料分為“原料”(各哲學家的著作)和“副料”(有關哲學家及其著述的其他材料),兩者在使用前都須考辨真?zhèn)?。因而胡適創(chuàng)立了實驗求證的材料考辨方法。值得探討就是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卻一反常態(tài),首次對他認為倂沒有可靠材料依據和典籍記載和文獻考證的中國古史的內容采取了懷疑甚至極度質疑的態(tài)度。這部書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撇開了上古三皇五帝,甚至連夏商的內容也不列入,而是從孔子、老子講起。當然,作為一部哲學史著作,這樣選取自然有他的合理之處。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并無西方意義的“哲學”,所以筆者以為中國的哲學大體上也應該包括各家的思想史。但我們應該注意到胡適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作法,是因為他以實用主義哲學為圭臬,從事學術研究時首重材料考辨,在學術研究中尊崇實驗求證的材料考辨方法所導致的。在當時中國學術界不遺余力地借鑒西方理論方法之時,《中國哲學史大綱》還給當時的中國學術界展示了現(xiàn)代學術的研究方法。在《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導言中,胡適界定了什么是哲學、什么是哲學史,以及研究哲學史的目的等研究哲學史必須明確的基本概念。他提出兩個重要概念:“明變”、“求因”,所謂“明變”就是研究各家的學說的淵源,交互的影響,變遷的次序,而“求因”則是研究各家學派興廢沿革變遷的原故。研究哲學史的目的在于明變、求因、評判??梢哉f,胡適所創(chuàng)立的實驗求證的材料考辨方法、明變求因的解析研究方法、體現(xiàn)著中西學術相融的文化精神。
近代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就進入了近百年屈辱的時代,國力衰弱,民不聊生,但是這一時期西學東漸,許多西方的思想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的思想解放,許多進步思想如星火燎原之勢在中國大地上傳播和發(fā)展,而且涌現(xiàn)出大批融匯中西的學者??傊?,這些近代中西相融的思想和踐行中西結合的學者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參考文獻:
[1]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張躍先.梁啟超晚年的文化思想初探[J].甘肅理論學刊,1991(03).
[3]唐德剛.胡適雜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