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賢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基礎部 山西 陽泉 045000)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的困頓與出路探究
李宇賢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基礎部 山西 陽泉 045000)
當前,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加大,“以就業(yè)市場為導向,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的地方本科院校也開始步入了轉型發(fā)展的征程。為了順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本文從實際出發(fā),結合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學現(xiàn)狀,深刻探討了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效分析了產生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并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未來英語教學的出路指明了方向。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學;困頓;出路;轉型發(fā)展
隨著我國與其他各國接觸交流的機會日益增多,社會各個領域對既懂專業(yè)知識又具備較強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也加大需求,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更應該根據(jù)自身的特點,以培養(yǎng)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人才為目標,以提高學生外語水平及滿足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為宗旨。在轉型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也要順應時代要求,對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考慮學校培養(yǎng)出的人才是否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是否真正具備了“應用型”高技能人才所必備的各項能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這樣的問題就應該引起學校、教師的高度重視,積極籌備,轉變思想觀念,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為學校的發(fā)展方向掌好舵,跟上時代的發(fā)展步伐。
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其公共英語的教學目標為:以語言基礎為核心,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為將來就業(yè)所必需的職業(yè)素養(yǎng)。[1]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校對公共英語的教學目標一刀切,主要以等級考試為主,學生只注重英語詞匯的學習,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各項能力的概念模糊,目標不明,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社企的需求,忽視了應用型本科院校重在“應用”的教學宗旨,導致實際教學目標與《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4)》的最終目標相背離。
與傳統(tǒng)的綜合性大學相比,應用型本科院校能得到國家和政府的資金支持非常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極大地限制了自身的發(fā)展;其次,隨著應用型本科院校盲目擴大招生,作為公共課程的大學英語得不到學校的重視,課時大量銳減,都在為專業(yè)課讓路;再者,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再加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大、動力不足,教學效果遠遠達不到最初設定的教學目標。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轉型時期,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既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又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面臨的極大挑戰(zhàn)。
在剛剛晉身為本科院校的地方學院,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不高:教師學歷層次相對較低;知識面較窄;提高教學水平、參與學術研究的意識普遍淡薄。近年來的高校擴招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巨大壓力遠遠超出了教師的承受范圍,班級容量大,基本實行大班制教學,學生人數(shù)高達上百人,教學管理難度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幾乎沒有,更談不上教學效果。另外,地方院校的教師出國進修、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甚少,要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和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學術意識更是無從談起。
在地方學院,“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許多教師不愿借助信息技術來加大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再者,英語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普遍缺乏專業(yè)知識,而專業(yè)教師雖懂專業(yè),但英語水平有限,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無法有效地習得本專業(yè)的學術英語,提高專業(yè)學術英語交際能力更是無從談起。在學校,普遍使用的英語教材還是重視英語語言基礎、圍繞文學、文化和科普素材而展開,與自身專業(yè)相關內容的教材比較缺乏。因此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的語言功底、有限的課堂時間、師生的人數(shù)對比等客觀條件阻礙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步伐,無法趕超轉型時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致使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原地踏步、故步自封。
針對近幾年社會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責聲,有人建議把大學英語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還有一些偏激人士提出取消不必要的等級考試,如四、六級考試乃至任何全國各種形式的統(tǒng)一考試。加上國家教育部對大學英語學分的態(tài)度不明朗,所以在各高校大學英語學分不斷減少,都在為專業(yè)課程讓路。也許從80年代的國家改革開放到如今,將近40年的英語學習投入并沒有換來應有的預期效果,這讓許多人開始對耗時、耗力的英語學習產生了疲倦感,越來越懷疑它的時效性,產生這樣的想法不足為奇,應該值得人們深思。
大部分的公共英語教學仍然采用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方式——期末考試這樣的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部分學校采用終結性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即強調知識的積累過程,重視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包括課堂反應、課外學習等,但這種評價方式不能有效的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作出評價,評價形式也不完善。學生普遍反映這兩種考核方式都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標準缺乏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在某種程度上,由于許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是由原來的高職、高專院校升格而成,它們沒有既定的現(xiàn)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逐步摸索出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評價機制。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英語教學理論體系中,著重論述了“學習中心說”和“學用一體說”,強調學習的有效性,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活動來豐富教學內容,表達不同的教學目標;主張學用結合、學中用,用中學,課堂活動英語知識運用相結合,達到學與用的高度融合。[2]文教授的這套新的英語教學理論體系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目標、定位不謀而合。在此理論的指導下,學生們可以逐步學會用英語行事,真正地做到運用英語來為職業(yè)、為社會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講,提升學生的學術英語交際能力已不是一句空話。尤其在信息化的時代里,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所以教師從根本上應該轉變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真正地從重教實現(xiàn)到重學的改變。以學生為出發(fā)點,重視個體差異,實行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從教學中真正受益。
隨著人們對外語教學本質的不斷認識和理解,對外語教師的角色作用的觀念也發(fā)生了改變。外語教學的特殊性和外語教師角色的多重性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有豐富的學識,更要具備較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和專業(yè)素質。[3]尤其對于剛剛升入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師來說,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與時俱進的英語教學理念;其次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上實現(xiàn)轉型和發(fā)展;再次對學校而言,也要注重教師的定期培訓,盡可能提供讓他們出國進修、國內訪問的機會,使他們在思想上、實踐中都有新的提升。就個人而言,英語教師要主動了解、積極適應高等教育新的發(fā)展趨勢,調整“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的工作狀態(tài),著力適應學校的轉型發(fā)展形勢,跟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步伐,掌握信息化時代中大學英語教學和理論研究的方法,與學院共發(fā)展、謀進退。
2.3.1 分級教學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屬于二本院校,其絕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教育環(huán)境差,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尤其是聽說能力跟不上,英語總體水平不理想。即使是來自城市的一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也只屬于中等學生,其英語水平也不太高,而且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不濃厚,方法不得當,致使大部分人高考成績不甚理想。鑒于此種情況,學生在入學后應該再進行一次考試,根據(jù)他們的成績實行分級教學,分為AB類。A類學生科根據(jù)其專業(yè)設置、興趣點來實行從EGP到ESP教學的過渡學習,開始拓展課程教學;B類學生還是重點學習EGP課程體系,著重對英語語言知識的積累,夯實聽、說、讀、寫、譯方面的英語技能,為下一步英語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2.3.2 ESP教學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專門用途英語,是一種相對于EGP教學的一門獨立的語言課程,其教學的針對性強,以滿足學習者的特定目的、行業(yè)的特殊需求而開設的英語課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英語教學重在“應用”二字,這與ESP教學目標一致,采取ESP教學方式是可行的。學院通過選擇合適的ESP教材,配置懂專業(yè)知識的英語教師,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來加大ESP課程的實施,開設專業(yè)英語、學術英語等課程,確保學生所學知識的適用性,滿足企業(yè)和社會對大學畢業(yè)生的希冀,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力求讓學生很好的立足于社會,體現(xiàn)真正的自我價值。
2.3.3 “翻轉課堂”教學法
“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是指對傳統(tǒng)課堂里的教學內容和師生角色進行顛倒:傳統(tǒng)的教師課堂知識直接傳授翻轉為課外學生借助信息技術獨立完成;傳統(tǒng)的學生課外知識內化翻轉為課堂內經由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共同完成。隨著師生角色的轉變,課堂的教學效果也會相應發(fā)生轉變,但這種教學方法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翻轉課堂”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信息技術的掌握能力、課堂的掌控能力和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度要求很高,而且會適當?shù)目简瀸W生的自律能力、自主管理能力。[4]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行“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對于雙方,缺乏任何一項能力,“翻轉課堂”終將只是空談。在如今的中國各高校里,尤其是??圃盒:蛣倓偵駷楸究频牡胤皆盒V校處熑蕴幱谥行牡匚?,起著權威的作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仍得不到發(fā)揮。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實現(xiàn)“翻轉課堂”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積極學習并運用新的教學理論;而學生則要積極配合,隨時提供各種建議和意見。更為重要的是,學校和教師的教學觀念要與時俱進,改變傳統(tǒng)的公共英語教學模式,適當調整公共英語在所學課程中的比例,合理壓縮公共基礎課的課時,以便學生在更多的時間內借助 “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網絡平臺,廣泛了解新形勢下的“互聯(lián)網+”教育模式,實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宗旨[5]。
以往的教學評價側重評價學生對事實與原理的掌握,強調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而忽視了對能力的評價。現(xiàn)代課堂教學中,通過采用總結性評估和形成性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做出有效的評價。[6]隨著現(xiàn)代教育評價目的的變化,教育評估應從重結果轉變?yōu)橹剡^程,加強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從而設計科學、合理、多樣化的考核評價標準,形成以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的學業(yè)評價機制。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尤其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英語教學改革,體現(xiàn)了教師、學生的要求,也順應了社會的發(fā)展潮流,是一項長期而又無比艱巨的任務。在如今“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下,對處于大學英語教學轉型期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如何實現(xiàn)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設計、教學評價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是擺在學校、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但不管前面的路如何艱難,學校要尋求發(fā)展,就必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使之更快更好地適應發(fā)展潮流,不被這股改革的浪潮所淘汰。
[1]潘懋元,車如山.略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為[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2]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47-558.
[3]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4]郭鳳鳴.多層次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研究(二)——以綿陽師范學院為案例分析[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3):62-66.
[5]欒好利.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fā)展的幾點思考[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218-222.
[6]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G642.0
A
2095-7327(2017)-08-0072-02
李宇賢(1981.10—),女,碩士,講師,畢業(yè)于山西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就職于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與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