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愛玲是20世紀的國內(nèi)文學史上的傳奇作家,她的小說有很多都描寫了上海淑女的故事。她以獨特視角自成一格,在她的作品里,有一些感情豐富但是性格迥異的女性角色,張愛玲對其進行了極其細微的刻畫和獨特的剖析,展現(xiàn)了這些女性的細膩和悲情。
關鍵詞:張愛玲;女性;形象
一、《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葛微龍
葛薇龍是破落家庭里的千金小姐,一開始非常的清純,投靠富姑母之后,她仍堅持自己的理想,但三個月之后,她對這里的繁華上癮了,成為了姑母的工具。她變了,先前的價值觀瓦解了,享樂觀讓她成了第二個梁太太。中途她想過要追求新生活,但是只怕回不去了。葛薇龍不安的心已被物質(zhì)所蒙蔽了,她逐漸成了社交圈里的花蝴蝶,后來她愛上了喬琪,而喬琪卻玩了葛微龍,使她喪失了對人生、對愛情的憧憬,但她卻又無法改變當前的狀態(tài),離不開他。終于,葛微龍為了留住喬琪喬的愛,只能妥協(xié),用青春換金錢,用人格和尊嚴換愛情,成為交際花以取悅丈夫。葛薇龍的悲劇是其個體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是時代和物欲橫流的社會將其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二、《金鎖記》中主人公曹七巧
曹七巧是一個略有姿色的女子,卻被哥哥貪圖利用,嫁給了一個患有萎縮癥的丈夫,她只有服從,只能度過自己漫長的余生。在這樣的社會里,已經(jīng)失去了愛別人和被愛的權(quán)利。她整日守著病低低的丈夫,她的心靈空虛,導致自己被金錢欲望充滿,同時,她愛上了姜家三少爺姜季澤,但她必須壓制這種戀愛欲,在這兩種極端引誘下,她開始心理變態(tài),以致最終走向極度報復的道路。她在丈夫和婆婆死后,抓住金錢,心理完全扭曲,她將自己的不順變本加厲地發(fā)泄到子女身上。七巧只能抓住金錢,為自己而活,因此逐漸成為了所有人都恨的對象。為了阻止兒子出去混,她就逼自己的女兒吸毒,折磨媳婦到死,犧牲兒女的幸福來滿足她黑暗的情緒,當作她先前苦難的補償。曹七巧還說很多惡毒言語,打擊女兒對于婚姻的信心。這不是一個母親應該對女兒做的事情,而是瘋狂的女人仇視同性的報復。張愛玲冰冷地描繪出魔鬼母親的變態(tài)行為,將慈母形象推翻,令人毛骨驚然。母親本應溫柔慈善,但是張愛玲筆下的母親是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她們這樣做是因為對生活的敏感,所以才會漸漸的毀滅人性。曹七巧幾乎喪失了人性中幾乎所有正常關好的感情,不僅是對愛的要求,還有親情,她的一生都在掙扎,她的全部的人性都被磨滅了。
三、《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
白流蘇是平凡的家庭里長大的卑微女子,是一個“克夫”的掃把星,她在擺脫了第一次不幸婚姻之后,無法再嫁,遭到家人嫌棄,她的親人都要把她趕出家門。與范柳原的相識算是一場意外,原本有差距的身世和背景,注定了流蘇一直要小心翼翼,她知道沒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長久地抓住一個男人是非常難的。白流蘇想找到依靠,而范柳原卻把她當做情婦,流蘇想要是依靠一個男人擺脫家庭,結(jié)束漂泊,通過婚姻來獲得現(xiàn)實里的安穩(wěn),然而,香港的淪陷使范柳原改變決定,使白流蘇最終如愿獲得她想要的婚姻,但這注定是功利性的婚姻,是為了生存而存在,這是白流蘇的悲劇。
張愛玲的作品不僅使女性認識到自己是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存在的,還認識到自己存在的狀態(tài)——病態(tài)的:充滿著人性的自私、冷酷、虛榮、相互排擠等等,她向讀者揭示了女性自身所存在的固有的弱點和缺陷,這些病態(tài)的存在是真實的,是那個階段的女性無法避免的。但是現(xiàn)在來看,張愛玲的作品中反映的某些問題也依然存在。張愛玲所展示的女性生存狀態(tài)讓人驚心,也引起了女性對自身的關注的。女性只有認識到自身固有的缺陷,進行深刻的自審和反省,才能實現(xiàn)女權(quán)主義者所謂的女性解放。不管是什么樣出身的女性,他們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毫無生存能力的個體,為了維持自身基本的生存,不得不做出各種費盡心機而飽含痛苦的艱難努力,或借助機巧苦苦掙扎。不幸的情感經(jīng)歷讓張愛玲深刻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在這樣一個時代,只有女性自己獨立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在她的筆下還有一大批新女性形象。
【參考文獻】
[1]歐陽欽.一曲女性自我解放運動的悲歌——錢鐘書與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分析[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04:49-51.
[2]樸桂伶.張愛玲與崔貞熙小說女性形象與作家的女性觀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5.
[3]甘婷.浮世悲歡中的繁華與蒼涼——張愛玲與白先勇筆下的女性角色解析[J].柳州師專學報,2015,01:18-20.
[4]毛?,?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學展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5]趙秀敏.張愛玲電影劇本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6]曹文凌.論張愛玲小說女性人物生活中的西方因素[D].湘潭大學,2012.
[7]林鶯.張愛玲文學語言中的隱喻[D].復旦大學,2010.
作者簡介:趙迪(1996.01.20-),女,河北保定阜平,河北大學藝術(shù)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在讀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