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以德治國思想推進心理學學科建設

      2017-04-15 08:28:50楊小群
      福建質量管理 2017年9期
      關鍵詞:德治國佛法心理學

      楊小群

      (贛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以德治國思想推進心理學學科建設

      楊小群

      (贛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實現以法制國,要以“以德制國”為本,以德治國,則要立足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佛法作為在我國弘揚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處處慈悲,以德為本。本文基于我國心理學發(fā)展現狀、現代心理學的發(fā)展趨勢,對“德”之定義及內涵進行闡述,從“立德修心”與現代心理學和人類和諧幸福的關系等角度,闡述運用佛法的智慧推進心理學學科建設,從而實現“以德治國”、和諧人心和安定社會的必要性。

      以德治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佛法;心理學

      一、當前我國心理學發(fā)展現狀存在的問題

      我國心理學發(fā)展的現狀,缺乏重大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大部分論文,基本仍然是圍繞西方心理學理論,在應用范圍上作文章。少見對西方心理學理論的深度解讀、定義拓展和完善、本地化研究等。對心理學的研究,過于強調量化研究和實驗法,缺乏從哲學和宗教的角度,從定性方面深刻理解人的心理運作和規(guī)律。忽視定性理論的指導,顯然不能使心理學完全健康地發(fā)展和實現重大突破。

      二、心理學學科缺乏建樹,根本原因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

      (一)心理學的兩大來源,就是哲學和宗教

      心理學最初的來源,就是哲學和宗教,后來引入自然科學方法,如實驗量化的研究方法。1879年馮特建立心理學實驗室被視為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開始。然心理學的發(fā)展,從未離開過哲學和宗教,仍源源不斷地從兩個學科中吸取營養(yǎng)。我國目前的現狀,不少學者過于強調量化研究和實驗法,忽略理論的研究和指導。研究流于膚淺,缺乏理論創(chuàng)新,更缺乏重大進展和突破。教學體系和科目設置上,心理學基本不重視哲學、宗教研究,鮮見心理學專業(yè)開設相關課程。這使學生普遍對一些心理學理論缺乏深層次的理解。缺乏跨學科知識儲備,很難在心理學上取得較大突破。當前最需要的是從高層上設計心理學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消除不必要的顧慮和誤解,增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課程,鼓勵學習和研究,助力國家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實現以德治國。

      (二)至今為止,對人的心理現象研究最深的仍然是哲學和宗教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心理現象和規(guī)律,哲學和宗教對此研究時間較長、實踐最多、理論最豐富,且理論經長期歷史檢驗。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這方面仍然無法超越,仍需不斷從其中吸收營養(yǎng)??v觀科學的發(fā)展歷史,無不是在繼承上發(fā)展,從未有一個學科,能絕對拒絕繼承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

      (三)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心理學學科建設最寶貴的資源

      中華文明淵遠流長,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和成熟,圣賢經典思想,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關于人的心理現象,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揭示。幾千年以來,我們在它們的滋養(yǎng)中發(fā)展。唐朝一度成為世界的中心,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盛況,而四大發(fā)明,也在我國發(fā)生。由于近代的落后,開始強調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但卻有意無意地走上了拋棄自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道路,這無疑是自棄家珍。在學習西方優(yōu)勢的同時,沒有端正態(tài)度,沒有辯證地看待自己,幾近喪失了民族文化自信,沒能很好地繼承并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是個十分痛心的事情。

      再看西方心理學的不少理論,要找出在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沒有相應表述的,相當困難。反而西方心理學許多主要流派或理論,都有從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佛法中借鑒。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3月27日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發(fā)表演講,“首次系統(tǒng)、全面、深刻地向全世界闡釋了中國自己的文明觀。這是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也是中國國家元首在世界舞臺上第一次以文明發(fā)展為主題發(fā)表公開演講;演講中,習近平多次提到宗教,特別對于世界宗教的多樣性,以及三大世界性宗教與中國文化的互動予以了高度肯定。其中重點闡釋的人類文化形態(tài)是佛教。還專門論述了法門寺的價值與意義,強調不僅僅要作為文物欣賞,更要復活其內在的精神價值。所以,這次演講也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前所未有地全面論述佛教中國化的歷程與意義,令全世界矚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為‘歷史性訪問’”[1]當此舉國上下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要實現以德治國的偉大時代,心理學研究者,理應響應國家的號召,緊跟時代潮流,回應社會大眾心聲,高度重視對“德”學的研究和闡述。

      三、西方心理學主要流派或理論對佛法思想的學習借鑒

      (一)精神分析學

      榮格著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難以想像,榮格能夠提出潛意識理論,與佛法中的“八識說”會沒有關系。

      (二)人本主義

      創(chuàng)始者馬斯洛用佛法術語“涅槃”稱呼“高原經驗”、“高峰經驗”[2]

      (三)正念減壓法

      佛法中的四念處修行法門,經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后,推出“正念減壓法”,在美國成為心理方面最大的醫(yī)療系統(tǒng)。而在英國,正念禪修法也被醫(yī)療衛(wèi)生署列為優(yōu)先推薦治療項目。正念減壓法,被視為心理學的一個新寵。

      (四)超個人心理學

      超個人心理學對佛法的借鑒可以說是最多的,被稱為繼心理學三大流派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之后的第四勢力。

      四、心理學界實驗數據作假事件的啟示

      心理學界數據作事件,給心理學學術界帶來較大轟動,一些期刊開始完善審稿制度,對實驗數據的真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件的本質,無非是缺乏對道德的尊重和遵守,急于求成所致。這種事例,其實枚不勝舉,程度不一、影響不一、是否曝光不同而已。人都有可能會犯錯誤,但有些錯誤是難以承擔之重。我們很同情當事人事發(fā)后的遭遇,欣慰他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在祝福他和家人能忘記過去、恢復內心平靜的同時,也要提醒:科學研究人員,作為知識精英,是人類和諧進步的重要力量,如果科學人員都敢于忽視道德而造假,提出的理論經不起驗證,或者違背心理和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誤導他人??上攵?,特別是信息時代,帶給社會的危害之大、時間之長、波及人數之廣,皆不可估量。學術誤人,嚴重的真可謂是害人于無形,如希特勒曾借助遺傳學為他的人種滅絕政策開避市場,招攬人心。中國有句古話“惡語一句六月寒”,錯誤觀念一句話,可能毀人一生。從防止學術負面看,提倡道德之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五、“德”之定義和內涵

      “德”,新華字典解釋為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品行,品質、美德。《周禮·地官》中解釋“德行”為“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笨梢?,在外表現為行為,在內則表現為心,而德應該是最美好的一種心理品質,可以說是心的本質屬性所在,這正說明了心理學與道德的聯系。心理學所研究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guī)律,正好可以用“德行”兩個字來概括。

      從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佛法來解讀一下“德”之內涵:

      (一)“德”是正道之首,是心之王

      道德兩字合起來看,可知“道”為“首”,人若無“道”,猶如無“首”,不講道德,則心無準則,猶如木頭,隨波逐流,不能自己作自己的主宰,總不免受外界和自己內心的妄念所影響。這正是道德與注意力選擇、監(jiān)控和維持能力的關系闡述。

      “德”者,專注“一心”,堅凝其心,行于正道,心無旁騖,德在心中,非從外得,這也是與心理學研究對象“注意力”有關,在佛法中則稱為“定力”。“德”者,上為“十四無畏”、下為“一心”。若能一心不亂,則可處變而不驚,心中無我亦無人,亦忘其妄心,無有憎愛,無憎愛故,便不造惡,則一心即是致德。能如是,必得“十四無畏”,心無染著,心得自在。故知“德”者,一心行善,一心行正道為“首”,則如人有頭,自能主宰,自能解脫,自得寂靜,自能安祥,自得自在。故知“道德”者,非在外求,不在于相,亦不斷相。當于“一心”而求之,“一心”而為之,亦于“一心”而得之,如古人言“人若無心,形同草木”。這正是佛法中“自皈為依佛,定意得自在”的精華理念。

      故知有“道德”者,無不從心始而終于心,內求于心,外不著相,不為名利色欲所迷。一切言行,乃至起心動念,無不合乎于“道”,而“一”以貫之,表里如一,言行如一,自他如一;不自欺,故不欺他,能悲自,故能悲他;知一切“德”,無不在“心”,不離于“心”,知一切善法,無不從“一心”而生。故自古以來,能成大事者,能趨至德者,無不從“一心”上下功夫。而逐于外境如名利得失,迷于欲望者,輕則所求不得,所行難成,重則違背道德行歪門邪道,最終身敗名裂。[3]

      (二)“德”是慈悲心,以德為心自知非心,不自欺不欺他,能自覺能覺他

      行于德者,以德為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之準則。能自知無德之苦,知一切苦從無德生起。世間種種苦,即使淺淺地看其苦因,也知其根源是德之失,非從外來,非人予之,亦非神所主宰。試觀腐敗、學術造假、假冒偽劣等諸苦,無不少一“德”字,此理甚明,只是人多不見之,不思之而已。既知無德為苦因,自行于德則離苦得樂,進一步于他之少德而致苦者,能生起慈悲心,能以道德教化他人,幫助其離苦得樂。又行于德者,能知離德之心非是真心,是虛偽心,便可對自他因虛偽心致苦而生起慈心,愿教他以行德而得樂,又生起悲心,愿化他以斷惡而離苦。

      (三)“德”是平等心,自有德即善見他德,知自他平等,不是一非余

      行于德者,以德為念,以自常思維德,常行德,故于他人乃至一毛諦善事、德行,皆能以深心見之,能觀微知著,從小見大。于少德之人事之中,亦能見仍有德所在之處,即能生起平等心,不輕后學,不輕未學,不輕少德,知自他平等,體性無二,不會自贊而謗他,不會是一而非余,如是,便能生平等心。平等心生,憎愛心忘,心地便安祥而自在,不為人我、是非、得失、高低所擾。

      (四)“德”是無為心,以德為心,唯德是求,雖種種行而無所行,雖無所行而熾然行,歸無所得

      行于德者,唯德是求,知德是心,德外無心,心外無德。故于立德修心之外,不事多求,更不多貪,不貪則苦息,無求則真樂。自得樂以后,因慈悲故,不舍眾生,發(fā)菩提心,愿成就辯才,教化一切,常以智慧,惠他以真實之利,故雖無為而無不為,雖無不為而心安住于德,無求無著,故亦無所為。故知,無為不是消極,更不是墮落,而是以無所得心,不貪功德、不貪虛名利益之心而為一切有利自他之事。

      (五)“德”是無染著心,猶如蓮花,處世而無染

      行于德者,能以德為準則,規(guī)范、調御自己身心。故于外界環(huán)境、人事之是非、對錯、善惡等,心中了然明白而不起憎愛,亦不為他所轉,能自依靠,能自覺悟,能自行能自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故于世間環(huán)境人事等,都無所執(zhí)。既無所執(zhí),則心如蓮花,德外無心,處世而不染,更能自覺覺他,轉煩惱為菩提,化塵勞為佛事。則能行于世間而心不住世間,雖心不住世間而不必離于世間。

      (六)“德”是空觀心,雖行眾善心不執(zhí)著,雖見過而不憎,無得而得,只事耕耘不問收獲。

      行于德者,善知世界無常,是運動的;善知人事無常,是發(fā)展的。故知人之心念變化不定,曾無止息,念念生滅,非是永恒。如此觀之,即知自他心念,猶如瀑布,假相續(xù)而實是生滅不斷的水滴構成。故于自他一時之心念,不會隨相續(xù)之假相而生種種妄想。如是觀者,能知瀑布實非恒,眾生、環(huán)境及世界,皆無相續(xù)無有永恒,即能從人事諸法之中見其“德”性而忘其相續(xù)之假相,除德以外,無有一法可生可永恒,故于一切生滅不停之相,不起有想。如是則為隨順空觀心,能離消極心理因素而安祥自在。又更進一步者,不止于此,于自他之“德”行,亦無所住,知本來如是,本該如是,平常心以對,不貪“德”之善果以對,如是者,可謂至德。又,若無“無德”,則不必講“德”,可見“德”與“無德”,同樣是空,不是實有的。

      (七)“德”是恭敬心,知一切人皆有德性,不應生輕他想

      行于德者,有平等心、慈悲心等心,自然能于他人,常生恭敬心,知一切人皆有德性,不應生輕他想,應起恭敬心。能恭敬于他者,雖以無學為學,卻能善學一切人之長,以善學故,亦至無學,何以故?以心有準則,能明辯是非,不為他所轉故,又因自行于德,能生定力,能發(fā)智慧,能自求而不待他教故。雖恭敬一切,知德是自己具足,不從他得,因而善體無學,自學自行自證。雖恭敬他人,亦不離自尊自重。能如是自證者,是名大恭敬,最上恭敬,此如父母之慈悲心,無不希望兒女能自尊自立,能離開父母而自立者,能讓父母安心放心,便是大恭敬。亦如古人說,善為師者,無不期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能有勝于藍之學生,老師最歡喜也自覺最有成就。

      (八)“德”是卑下心,善觀他德、見人之長,不見他過,或雖見過而無憎

      行于德者,定慧增長,愈學愈知自己所知不多,愈行越知自己所行不夠圓滿。故能生起卑下之心,希賢希圣,不以得少為足,于立德修心,不生疲倦。以自行于德,故于他之德,能善知之,乃至其人自所不知者,亦能見之。故觀人之德而忽其過,雖見過也不起憎想、慢想、輕他想,故能成就卑下心。卑下者非是甘于卑劣而下流,而是謙卑能處下,能常觀他德不見他過,能處平淡而不以勢欺他,不生傲慢等義是也。

      (九)“德”是無雜亂心,以德制心,心不流逸,心無旁騖,則無雜亂

      行于德者,常以德制心。凡違于德者,雖妄心欲為而不為之;凡合于德者,雖妄心欲止而為之。如是漸增,漸得心德合一,心外無德,德外無心。常能于事中見理,小中見大,又能依德起用,依理行事,大中現小。故漸得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如此者,能于紛紛擾擾之環(huán)境人事中,心不流逸而無旁騖,堅凝其心而無雜亂。能如是者,成賢成圣可矣,何患世間小小事不成就哉!

      (十)“德”是無見取心,以德御心,德外無心,好壞善惡俱泡影,不生執(zhí)著

      行于德者,唯見德之體性而不為人事諸法等相所迷惑。既知德外無心,無心則無一切有為貪執(zhí)諸法,因一切有為貪執(zhí)諸法,皆是運動、發(fā)展、生滅而非永恒。所以于自他之善隨喜而不貪功德,于自他之惡不生憎恨而能隨順并轉化,悉皆不生執(zhí)著,故能得無見取心。

      (十一)“德”是無害心,不自害不害他,能護自能護他。

      行于德者,皆知無德非是害他,反是自害。故為自為他,豈敢生害心而行無德之行。行于德者,皆愿自他以德行而離得樂,愿自他以斷惡而離苦,故常能以德自調身口意,亦隨諸善緣調他之身口意。所以不但不自害亦不害他,且能護自也能護他。

      (十二)“德”是十四無畏心,顧盼而雄毅,以德服人,以身說法,不爭而自為天下雄

      圣人造字,信之!“德”字下“一心”而上“十四”,十四無畏也?!独銍澜洝酚涊d觀世音菩薩修學耳根圓通法門,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由于心不流逸,能堅凝其心,成就一心,故能“由我修習得真圓通,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盵4]卷六

      蓋行于德者,身口意唯德是念、唯德是從。故能不發(fā)一言而以身行教,亦能辯才無礙而讓人歡喜信服或理屈詞窮而折服。唯畏己之無德,不畏外界之人事紛紛。何以故,知德外無心故,知一切人事紛擾之相,皆與己立德修心實不相關,知人人身心本不相代,自不修,無人能給,自能修,無人能損。由于以成就一心,不為外界所擾,也不因自心妄想所亂,所以能處眾而無畏,雖不爭而自可顧盼雄毅,自為自作證,自為天下雄并能惠利群生,志存高遠而實其行。

      (十三)“德”是菩提心,能利益他人、奉獻社會,能自利亦能利他,能普施一切

      行德日久,起種種善心、智慧之心。慈悲心則能生起,故能發(fā)起自利利他之菩提心。楞嚴經言“自已得度,愿度他者,如來應世,自未得度,愿度他者,菩薩發(fā)心?!毙杏诘抡?,知度他中能自度,自度中能度他,自度度他不二,現代所謂共贏之說亦稍明此理。

      五、“立德”是現代心理學的根本,“修心”是現代心理學的最高目的我們可以看到,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以德治國,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是大眾渴望和諧的呼聲、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實現人人講德、社會和諧、人人充分發(fā)展、人人安祥幸福,這是一切學科發(fā)展的終極目標和存在的意義。違背了人倫道德,無益道德人心,則一切學科皆違背初心,失其意義,亦違背科學精神而墮為偽科學。從現代心理學的三大發(fā)展趨勢來看,構建積極心理因素,為實現和諧幸福人生、促進人類和諧發(fā)展而努力是一大趨勢。而從“德”之定義和內涵,有智者不難可以看出,其中蘊含了種種積極的心理因素,皆可成為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課題。有心者當善思維之,有志者當積極而行之。倘能于此深度解度,輔之以心理學實驗和量化分析來揭示“德”之作用,則我國心理學創(chuàng)宗立派,萬眾歸心,指日可待矣!如歐美只是從佛法“四念處”法門中借鑒,便成功開發(fā)出流行世界的心理學新寵“正念減壓法”,又從佛法等知識借鑒,便推出了號稱為心理學第四勢力的超個人心理學。當此政府提倡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以德制國”之際,心理學界正好以此機會奮發(fā)圖強,打破思維定勢,消除自心偏見障礙,響應國家號召,創(chuàng)新理論,則自他皆利。

      六、用以德治國推動心理學專業(yè)教育改革的具體舉措

      1.調整心理學專業(yè)的科目設置。根據國家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文件要求,從小學到大學的相關教材都需要修改。心理學專業(yè)正好借此機會,增設相關的哲學、傳統(tǒng)文化如佛法等學科。

      2.心理學專業(yè)引進哲學、宗教專業(yè)的教師。引進哲學、宗教專業(yè)的教師,進行相關知識的傳授,引導學生自學和交流。將增進學生對跨專業(yè)知識的了解和把握,從而可以深度地理解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開闊眼光,高屋建瓴地開展學術研究。

      3.與佛教協(xié)會合作,邀請有佛法實修經驗的法師或居士進行佛法知識的講解。

      4.學校應響應國家號召,消除之前不正確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學習和研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結合所學專業(yè)進行跨學科研究。

      5.學校也可以向北師大等學習,專門開設跨學科的心理學二級專業(yè),如佛法心理學等。

      七、結語

      從“立德修心”出發(fā),以此為核心和前提,就能抓住心理學的本質。以此為基礎推進心理學學科建設,解讀已有心理學理論、深度挖掘經典心理學實驗、重構和整合心理學理論、創(chuàng)新心理學理論和實驗,進而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的心理學門派,必定可以實現。能如蕅益祖師所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眲t必有事成之日。

      [1]鳳凰佛教.前所未有!習近平10分鐘演講全面論述中國佛教.[Z/OL].(2017-07-01)[2017-07-01].http://fo.ifeng.com/a/20160314/41562667_0.shtml.

      [2]陳兵.佛法與現代文明[R/OL].http://www.docin.com/p-49021821.html.

      [3]楊小群.幸福點睛:婚姻家庭咨詢師邏輯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4]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乾隆大藏經第47冊,第70頁上

      楊小群(1975.04-),男,漢族,江西瑞金,發(fā)展心理學在讀研究生,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中級經濟師、二級理財規(guī)劃師、三級婚姻家庭咨詢師,研究方向:佛學、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學等跨學科研究,以各學科知識闡述“以德治國”、“和諧社會”,助力中國夢!

      猜你喜歡
      德治國佛法心理學
      最上乘的藝術,皆來自佛法
      藝術品鑒(2019年8期)2019-09-18 01:23:02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系研究
      消費導刊(2019年41期)2019-07-12 23:30:17
      論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
      長江叢刊(2018年1期)2018-11-15 05:47:07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吉祥“三寶”棕胸佛法僧、藍胸佛法僧、三寶鳥
      旅游縱覽(2017年7期)2017-07-12 18:27:09
      新形勢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再探
      愛你(2015年19期)2015-11-17 11:18:08
      浦东新区| 吉木乃县| 宝兴县| 长兴县| 葵青区| 永康市| 新沂市| 余干县| 周口市| 聊城市| 五华县| 阳城县| 聂拉木县| 志丹县| 定南县| 克什克腾旗| 洛宁县| 山丹县| 建昌县| 武邑县| 伊川县| 陵川县| 韶关市| 和政县| 中宁县| 美姑县| 兴和县| 奎屯市| 油尖旺区| 嵩明县| 永川市| 信阳市| 高台县| 会宁县| 湘西| 浏阳市| 阿巴嘎旗| 佛坪县| 邯郸市| 浦城县| 兰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