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秀蘭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一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倍嘀魅蝿t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滲透的直接操作者,如果與家長溝通不暢,久而久之難免產生矛盾、積怨,甚至對立,嚴重影響班級工作的正常開展和家校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與家長溝通在班主任工作中是極其重要的。
一、要有一顆尊重之心
尊重家長是我們溝通的橋梁,讓家長尊重體現(xiàn)著我們溝通的能力。因此與學生家長溝通,要選擇適當?shù)臅r機和地點。
可是我們很多的班主任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之后,立刻就拿起電話,氣沖沖地讓家長立刻到學校來,而且沒有好態(tài)度,讓家長很尷尬。人人都有情緒化或心情不佳的時候,那么此時就不是與家長進行交談的時候。與家長溝通,要尊重家長,相互說出自己的自由時間,達成一致,這樣見了面就會有充足的時間交談,而不至于草草了事,并且請家長到校,應主動給家長讓座、倒水,特別是學生犯錯誤時要求學生家長到校時更應注意這一點。
二、要有一顆坦誠之心
與家長溝通,老師要坦誠真實。老師對學生要有一片赤誠之心,要為學生成長而憂,為學生進步而急,與家長談話時要坦誠相待,推心置腹。一般情況下老師應當著學生的面,向家長介紹學生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誠懇地指出學生今后努力的方向。這樣才能贏得家長和學生的尊敬和信賴,才能“親其師,信其道”。
所以在與家長溝通時,先要肯定孩子。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直至影響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如摸摸孩子的小臉蛋說:“你真棒!老師真高興?!倍@種獎賞性的行為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繼續(xù)努力的心理。同時這種肯定也能使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等時機合適了,我們再說孩子的不足之處,這樣家長容易接受,也容易溝通了,并且家長也會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這樣,交流的主題就會得到延伸,就能有效促進教師與家長的教育互動。
三、要有一顆體諒之心
作為班主任,既要體諒學生,又要體諒家長。在與家長溝通時,我們要讓家長知道,他們的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xiàn)。但也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以不同的方式與家長溝通。對于表現(xiàn)好的學生,我們大可公開表揚,這對于家長和學生都是一種鼓勵,能夠促使他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而對于表現(xiàn)差的學生,我們班主任不僅要注意場合,還要注意溝通的方式,盡量站在家長的角度想想,注意語言的婉轉,既要使家長能夠清楚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現(xiàn),又要他能冷靜地看待孩子的問題,為接下來對于孩子的教育打好基礎。
如果我們沒有體諒之心,不知道為家長著想,一味地追究他們對孩子的教育職責,最終我們只會將自己孤立于家庭教育之外,失去家長的配合。所以,教師在和家長溝通時,要做到換位思考。我們只要能從換位體驗中做到換位思考,就能與家長達到最佳的交流狀態(tài),取得最佳的家庭教育效果,從而達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最佳配合。
四、要有一顆平等之心
對家長要一視同仁。家長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歷、職業(yè)、性格均有所不同,尤其是我們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學生家長的層次差別更大。無論家長存在什么樣的差異,從他將孩子送到我們學校的那天起,家長和教師就開始了共同的歷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師應學會與每一位家長交流,讓每一位家長都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注和重視。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進入良性循環(huán),才能充分發(fā)揮家校的合力作用。
五、要有一顆傾聽之心
我們在與家長溝通時,有時我們可以作為一個傾聽者,甚至做一個聽眾。傾聽有兩個好處,一是營造平等的談話氣氛,二是便于我們從中捕捉信息。家長有時會因孩子在校的一點表現(xiàn)而喋喋不休,追問不停。自己可能會感到不耐煩,但是我們要時刻保持親切的笑容去面對他們,去認真傾聽家長的心聲。因此讓家長表達他們的意見很重要,謙虛誠懇,專心傾聽,會讓家長感到自己很受重視。即使是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家長,在一個具有耐心、同情心、善于傾聽的班主任面前,常會被“軟化”得通情達理。要認真耐心地聽家長傾訴,同時要輔以眼神、動作,間或插以“對”或“是”這樣的短語呼應,最好是動筆記一下要點;同時要表現(xiàn)出對家長心情的理解,坦誠地與家長交流,這樣可以對學生情況有更全面的了解。
總之,班主任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是一門值得探究的藝術,是展現(xiàn)教師對學生的愛心、責任心和展示自己愛崗敬業(yè)、為人師表良好公眾形象的絕佳機會。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實則復雜。教育工作無小事,我們廣大教育一線工作者,特別是從事班務管理工作的各位同仁更需要在平時的工作中,把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工作做好,做精致。
參考文獻:
馬恒懿.家校合作新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