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玉
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的發(fā)布,課程融合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針對目前教育所面臨的新格局和新挑戰(zhàn),教育同仁對融合課程的研究及實踐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但是目前學科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且任重道遠。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課程融合;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2-02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2.145
一、國內理論發(fā)展研究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2001年,我國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本次課程改革所頒布的綱領性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痹凇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小學階段學生十大核心概念。
2016年9月,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發(fā)布,它指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和社會參與三個維度。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
二、融合思想理論及實踐探索
融合課程自近現代以來,一直展開著,從未中斷,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三種基本融合模式。第一種為學科本位模式。該模式發(fā)源于赫爾巴特的教學思想。他認為:要使一門學科的教學經常地聯(lián)系其他學科的教學,用熟悉的東西去認知新的東西;第二種為兒童本位模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杜威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針對傳統(tǒng)學科課程將知識割裂開來的弊端,他主張學習即生活,教育即兒童經驗的連續(xù)改造,要求把兒童的經驗和興趣作為課程融合的核心;第三種為社會本位的課程融合模式。該模式反對學科分立所造成的碎片化的學習,主張將學科內容融合起來成為學習的核心。這樣可以使學生了解內容間彼此的關系,學習會更有意義。20世紀中后期至今,也出現了多種課程融合的思想和實踐,如整體課程、人本主義課程、以科學教育為本的STS課程以及以經驗為本位的綜合課程等。
至今為止,多數發(fā)達國家在總結先前理論及實踐的基礎上,已經逐漸形成共識,大家都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學科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如德國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數學證明、數學的解決問題、數學建模、運用數學表達、運用數學符號、公式和技巧、數學交流;美國的數學教育強調解決問題、推理與證明、交流、關聯(lián)、表征;英國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為:科學思維、科學的運用與啟示、文化理解、合作、實踐和探究技巧、批判性的理解科學證據、交流。
三、國內現狀分析
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是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需要以課程框架構建為支撐。從眾多教師的一線教學工作中,我們能深深體會到在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進行學科融合的必要性。以小學數學為例,據研究顯示:小學生中對數學感興趣的還不到40%,甚至有30%的學生討厭數學,認為數學枯燥,數學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造成這樣的狀況除了學生自身的差異性之外,外在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領路人、啟發(fā)者和同行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前仍然有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是封閉在自己所教的學科中,以傳授所謂的學科知識為重,而忽略了其他教學目標、其他學科的重要性,具有嚴重的學科本位觀念。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基于不同視角的分科研究,根源于人的認識的有限性和現實的無限性之間的基本矛盾。但學科視角注定了其學習成果往往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是“一孔之見”。二是長期以來整個社會及教育領域大都認為數學應該是純理性的代表,在課堂上就應該是板起面孔做學問的模式。如果加入了過多的學生活動及豐富多彩的圖片、視頻、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反而以為是怪現象,不倫不類,褻瀆了數學的純粹性,并且這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其他學科也相應地存在諸如此類的問題。
積極地進行課程融合可以改變過分注重分學科,輕視或弱化各科間的互相聯(lián)系的現狀,將其他學科可用的內容與本學科教學內容加以融合,有效地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綜合性和應用性。從而,達到打造形式新穎、內容充實、目標切實的高效課堂。
針對目前教育所面臨的新格局和新挑戰(zhàn),教育同仁對融合課程的研究及實踐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比如,教科研課題:科學或語文等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研究,小學數學學科與社會實踐的融合策略研究和基于項目學習的數學實踐活動策略研究等。2012年,劉可欽和全國各地34所小學的校長一起成立了全國小學課程改革聯(lián)盟,聯(lián)盟的35所學校都引入PBL開展教學實驗——探索多學科融合教學。PBL教學模式起源于近年的國外,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基于校本化表達的清華附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定為“身心健康、善于學習、審美雅趣、學會改變、天下情懷”,“1+X”課程體系的實施也是在學生總的核心素養(yǎng)指導下對融合課程的一種有效的探索。
四、對核心素養(yǎng)下學科融合的思考
(一)對單一學科本位化的認識要有根本改變
教師如果只從學科內部討論核心素養(yǎng),那么只會集中在文化基礎這個維度,其他兩個維度的責任擔當、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等可能會成為真空地帶,也就是說,各學科在制定本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時,不能完全從學科本位的角度考慮,應該站在學生的高境界思考問題,即每個學科應該承擔更多的公共責任和義務,這樣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才是有境界的、有內涵的。否則各學科有可能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搞應試教育,對學生的培養(yǎng)教育也是不全面的。
(二)具體實踐要實現常態(tài)化
有學者預言:融合課程將是21世紀課程設計的主流。許多腦科學的研究證明,大腦能夠在相同時間內處理及組織眾多事情,融合的經驗有益于內容意義的建構。融合課程就是針對學科課程的缺陷,以各種融合形式來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識之間,知識、技能、能力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從而使它們形成有機整體。
目前,課改前沿的學校已經對核心素養(yǎng)下的學科課程融合進行了有效探索,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途徑:學科內融合、學科間融合、超學科融合。這極大地促進了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之間、學校課程與校本課程之間、學科課程與社團活動及社會實踐之間的各種融合,給我們在研究和實踐課程融合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其中,片段化的課程融合我們已經較為常見,但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的課程開發(fā)及研究我們還很缺乏。在信息化的今天,我們一定要發(fā)揮互聯(lián)網多媒體的優(yōu)勢,組織專業(yè)人員積極進行融合課程研究及課程資源開發(fā),更好地為一線教學服務。
“教學生一年,要想學生二十年”,那么,怎樣讓核心素養(yǎng)在學科體系里,真正為學生打下優(yōu)秀的精神基礎、學習基礎和生活基礎?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竇桂梅,胡蘭.清華附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課程深度整合[J].課程·教材·教法,2015(1):38-4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