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日常生活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述評

      2017-04-20 15:55柳禮泉陳方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認同日常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柳禮泉+陳方芳

      摘 要:日常生活是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得以萌生與成長的土壤和濫觴,也是一切活動的匯聚地、紐帶與共同的基礎。在日常生活視閾下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學者們多就學理支撐、必要性、現實困境及原因、有效路徑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還有學者對域外一些比較有代表性國家的價值觀認同經驗進行了研究。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與述評,將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地融入日常生活,增強人們的認知認同。

      關鍵詞:日常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源于日常生活,要引領并指導人們的生活,最終為人們所認知認同,就須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只有將其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人們的認知認同,轉化為實踐養(yǎng)成。習近平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盵1]“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盵2]學者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生活化認同進行了比較廣泛地研究。我們采用文獻檢索的方式,共搜到40多篇相關文獻作為研究的主要依據。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與評析,以期為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日常生活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學理支撐研究

      1.理論源泉:馬克思主義的日常生活思想

      從唯物史觀出發(fā),馬克思首先揭示了“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3]。恩格斯高度評價這是發(fā)現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事實和規(guī)律。朱晨靜認為,正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日常生活本體性地位的強調基本奠定了后來西方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基調。[4]鄒小華指出,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蘊含著關于日常生活的豐富內容……價值和生活從來是密不可分的。[5]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日常生活理論,眾多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源于生活,為了更好引領、指導人們的生活,對其培育和踐行也必須回歸日常生活,才能彰顯其價值和意義。

      2.理論依據:中外現代日常生活批判理論

      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興起代表了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是20世紀哲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轉向。像胡塞爾現象學的“生活世界”,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的“日常共在的世界”,列菲伏爾的“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等。鄒小華指出,“胡塞爾認為生活世界是一個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實在、經驗、直觀的世界,是日常的、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存在,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5]。孟迎輝和鄧泉國首先從“日常生活批判之父”——列斐伏爾以及他的學生阿格妮絲·赫勒對“日常生活”的描述和概念界定開始論述,以及我國學者對日常生活理論的關注。[6]朱晨靜指出:日常生活是人以及整個社會存在發(fā)展的重要前提;是各種非日常生活得以建構和展開的基礎;是意識形態(tài)的居所。[4]

      3.理論借鑒:杜威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哲學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的科學理念:“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既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盵7]我國教育家陶行知繼承和發(fā)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強調生活的教育性及對人生活的意義。陳燦芬認為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對現代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徹底更新,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是要使教育更加切合生活實際,真正達到改造社會和塑造人的目的。[8]

      學者們多以西方現代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為著眼點,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活思想卻很少論及。因此,需要進一步從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發(fā)掘出更加具有體系的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理論。

      二、日常生活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必要性研究

      1.從“人”這個內在契合點出發(fā)進行研究

      生活是人尋求生存和發(fā)展進行活動的場所,生活是人的生活,生活的主體是人,人是生活中的人,而推進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對象也是人,所以,人就成為了日常生活和核心價值觀內在契合的連接點。熊建生和談夢騏強調,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根基體現在人在生活中成為有意義追尋的人、核心價值觀在生活中提煉和實現、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生活同向度。[9]張東偉認為,核心價值觀的成長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其合法性基礎則來自于廣大群眾的認可。[10]另外,楊曉梅和李少斐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出發(fā),認為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主體是大眾,其真諦的詮釋也是要靠大眾的一言一行的。[11]

      2.采用對比視角,著眼現實訴求進行研究

      相比而言,以往的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側重于非日常生活領域,常常忽視最重要的日常生活領域。學者們認為,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核心價值觀,與以往的研究工作側重非日常生活領域有關,也與當下中國日常生活世界深刻轉型的現實訴求緊密相關。[4]謝加書和董宏鷹指出,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是現實的需要,因為日常生活領域這片陣地,核心價值觀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就會去占領,只有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呈現“有用”或永遠“在場”,才可能實現引領人們思想和指導人們行為的目的。[12]對此,亟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與現實觀照。

      3.從所具有的重大意義為切入點進行研究

      《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盵13]柳禮泉和陳方芳認為,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題中之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撐、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必然要求。[14]吳翠麗則指出,核心價值觀嵌入日常生活的本質在于獲取“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而根本旨歸則在于構建更好的日常生活,最終旨在培養(yǎng)人的完整性和豐富性,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15]

      三、日常生活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現實困境研究

      1.理論本身宏觀與日常生活存在一定差距

      核心價值觀雖被高度概括為24個字,但對于從事非研究性工作的民眾而言,對其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吳翠麗指出,核心價值觀在嵌入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諸多困境:理論的長遠性、凝練性、普遍性分別與日常生活的實用性、經驗性、情境性相沖突。[16]郭超和趙平也認為,“三個倡導”包含12個詞24個字,雖已很簡練,但對于很多農民而言,記住并領悟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17]田旭明和陳延斌調查發(fā)現,只有少數人能全部記住這24個字,多是教師、大學生和公務員。[18]這就需要繼續(xù)對核心價值觀進行深度凝練,也需在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內涵、賦予情感中推進傳播。

      2.理論宣傳者自身不良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理論宣傳者多是各級領導干部、學校教師、理論工作者、媒體工作者等。一些理論宣傳者做出一些言行不一的行為,嚴重影響了人們對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有學者指出,理論宣傳者自身信仰缺失、行為失范,傷害著人們對價值觀的樸素感情,比如一些領導干部搞形式主義宣傳,一些宣傳者貪污腐敗,極大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弱化了人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另外,馬建軍、周玉強調,要解決賞罰不力和賞罰不公的問題,消除“英雄流血又流淚”“老實人吃虧”的現象。[19]其實也道出了一些人的錯誤觀念和不良行為影響著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3.市場經濟負效應所掀起的“功利主義”

      市場經濟在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負效應。楊興林指出,市場經濟導致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普遍提高的同時,其負效應卻導致人們精神世界缺少了相應觀照的狀況是當下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20]郭建新認為,無可否認,多少年來主流價值觀教育的影響猶存,但應看到,全球化下中國搞市場經濟的兩面性非常明顯,在主體性增強的同時,崇尚各色的拜物教以及等價交換、抽象的自由平等價值觀者甚眾。[21]

      4.信息化帶來的龐雜文化、思潮、價值觀

      新媒體革命的到來,為“西化”“分化”勢力提供了可趁之機,他們借助新媒體來實現其價值觀、思想、文化的泛濫。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一些人迷失了方向,丟掉了信仰。正如《人民論壇》2014年25期發(fā)布了由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調查者認為當前社會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當前十大社會病態(tài)中,“信仰缺失”占到了55.3%,高居榜首。[22]可見,信息化帶來福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挑戰(zhàn),需要提高警惕,加強研究力度,探尋有效的應對之策。

      四、日常生活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有效路徑研究

      基于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理論、實踐觀等,赫勒分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結構和一般圖式的特征:其一,重復性思維和重復性實踐;其二,實用性和功利傾向;其三,模仿和類比;其四,“常人”化。[23]這些為學者們進行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總結、歸納為五方面。

      1.經?;屔鐣髁x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日常生活具有重復性、經常化特征,是以重復性思維和重復性實踐為基礎的活動領域,基于此,日常生活才具有了相對穩(wěn)定和不變的特點。為此,要想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就需基于日常生活經?;奶攸c,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學者們普遍講到宣教的重要性,比如,柳禮泉等認為,要“堅持教育育人主渠道,找到融入關鍵點,貫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方方面面;強化社會宣傳引導人,探索融入契合點,融入大眾文化、融入傳統(tǒng)文化、融入網絡文化?!盵24]郭超和趙平強調要加強宣傳教育促內化。[17]付安玲和張耀燦指出,要通過宣傳推動,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認知;教育促進,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25]

      2.通俗化——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化內涵

      通俗化的要求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本身的宏大敘事,“三個倡導”還需要進一步凝練與豐富其內涵;為了在宣教過程中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大眾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熊建生和談夢騏指出,豐富話語的生活內涵,主要指對核心價值觀教育話語體系的生活化再造,可采用生活化、樸實化、對象化的語言。[9]辛世俊強調要注重語言的通俗化,指出我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在價值觀大眾化方面有過很多成功的經驗,像“打土豪、分田地”“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等口號。[26]其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許多話語就十分的通俗、形象、生動和“接地氣”,值得學習。

      3.具象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利益訴求相契合

      具象化就是要將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價值選擇、利益訴求等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有機契合。朱晨靜強調,需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問題出發(fā),努力縮小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的間距,可以通過樹立先進典型。[4]柳禮泉和陳方芳認為,要構建榜樣帶動機制,尋求融入共鳴點。[27]朱景林闡述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生活時強調“融入”的兩層含義,即“生活化”和“化生活”,要把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使其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才會更加自覺地踐行。[28]也有學者強調以“十個更好”[29]為努力方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來強化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4.實踐化——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實現外化于行

      馬克思曾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盵30]“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盵31]道出了生活世界其實就是實踐世界。要將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的實踐生活中,更好地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與價值創(chuàng)造。鄭金鵬強調,教育實踐為核心價值觀回到生活世界提供了支撐點,將其置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偉大實踐中;將其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將其內化于家庭教育實踐中。[32]郭超和趙平指出,通過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像“村民圓桌會議”“百姓大講堂”等。[17]

      5.制度化——構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保障機制

      鄧小平同志強調:“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盵33]可見,核心價值觀要融入日常生活,離不開制度的保障。沈壯海強調,“以制度的剛性確保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核心價值觀工作的常態(tài)推進、穩(wěn)定展開、落到實處?!盵34]李輝和任美慧指出,實現核心價值觀生活化,要不斷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35]還有學者提出要建立健全組織保障機制、獎懲激勵機制等來保證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深入持久開展下去。

      就目前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來看,雖取得豐碩的成果,但對大學生群體的研究居多,對其他群體的研究較少,而且許多研究成果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執(zhí)行性、針對性、長效性。如何使核心價值觀真正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仍需進一步探索、研究。

      五、日常生活視閾下國外社會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相關研究

      美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在推進核心價值觀認同時,各自基于本國國情,把傳統(tǒng)文化、愛國主義與公民意識很好地糅合起來,從而構建起了本國的核心價值觀,為我們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提供了有益啟示。

      1.美國推進社會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實踐研究

      劉康和韓建旭講到,美國基于建國以來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對人們不斷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意識教育,強化和鞏固了社會核心價值觀,主要通過四個方面:重視宗教的社會作用和影響;強化教育,美國在各類學校開展品格教育;重視社會廣泛參與;借助法律制度規(guī)范。[36]楊增崠和李敏敏詳細分析了美國的核心價值觀建設路徑:政黨與民間組織的主導引領;宗教與大眾傳媒的思想教化;國民教育發(fā)揮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主渠道作用;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是社會核心價值觀運行和傳播的保障。[37]

      2.韓國推進社會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實踐研究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國家雖小,但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其中文化“軟實力”也獲得了較大提升,這與韓國政府大力開展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是分不開的。學者吳永華通過“四個相結合”清晰地闡釋了韓國的具體舉措:第一,立足傳統(tǒng)文化與吸收現代文明相結合;國家和政府層面的倡導與社會層面的參與相結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媒體的“軟性引導”與法律的“硬性規(guī)定”相結合。[38]而學者劉康和韓建旭從“重視歷史傳統(tǒng)文化和愛國教育;強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倡導社會力量發(fā)揮積極作用;發(fā)揮政府的模范帶頭作用”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3.新加坡推進社會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實踐研究

      說起新加坡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大家可能會想到“五大共同價值觀”,即“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助,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這是新加坡博采國內各個民族價值觀的精華,是促進新加坡長治久安的精神動力。新加坡自發(fā)布五大共同價值觀白皮書以來,通過政府積極引導、學校和家庭教育、實行嚴格的法律制度規(guī)范等,進行共同價值觀的宣傳和教化,逐漸實現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的大眾化、社會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3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在批判地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同時,也要吸取像蘇聯的深刻教訓。當然,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長河中也有許多值得汲取的成功實踐,要立足本國具體國情,認真學習、借鑒古今中外在價值觀認同建設方面的經驗,探索并構建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2] 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強調 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 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N].人民日報,2014-05-25(1).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4] 朱晨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日常生活視角[J].山東社會科學,2014(10):140-144.

      [5] 鄒小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認同的日常生活維度[J].理論與改革,2012(5):90-93.

      [6] 孟迎輝,鄧泉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的內在邏輯[J].社會主義研究,2015(1):64-68.

      [7] [美]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M].趙祥麟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6.

      [8] 陳燦芬.日常生活新常態(tài):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新視角[J].江西社會科學,2015(8):227-232.

      [9] 熊建生,談夢騏.生活視野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7):39-42.

      [10] 張東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日常生活化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25-29.

      [11] 楊曉梅,李少斐.試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眾生活世界[J].理論與現代化,2013(6):41-44.

      [12] 謝加書,董宏鷹.面向群眾日常生活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4(9):15-18.

      [13]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4(1).

      [14] 柳禮泉,陳方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7):43-46.

      [15] 吳翠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日常生活的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5(2):40-45.

      [16] 吳翠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與消解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4(1):37-40.

      [17] 郭超,趙平.在農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重“五化”[J].學術論壇,2015(1):9-13.

      [18] 田旭明,陳延斌. 知行合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實踐自覺[J].學術論壇,2015(5):9-12.

      [19] 馬建軍,周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的路徑選擇[J].理論導刊,2014(7):86-89.

      [20] 楊興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內涵、挑戰(zhàn)與抉擇[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5(2):25-32.

      [21] 郭建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路徑與機制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4(1):11-16.

      [22]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當前社會病態(tài)調查分析報告[J].人民論壇,2014(25):16-20.

      [23] 李小娟.走向中國的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9-40.

      [24] 柳禮泉,陳方芳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的四個著力點[N].光明日報,2015-6-11(16).

      [25] 付安玲,張耀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認同實現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4-7.

      [26] 辛世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四化”問題研究[J].學習論壇,2015(3):5-9.

      [27] 柳禮泉,陳方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的機制和著力點探析[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6(5):35-41.

      [28] 朱景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三個著力點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5):81-83.

      [29]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N].人民日報,2012-11-16(4).

      [3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31.

      [3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32] 鄭金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活化”路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9):21-23.

      [33]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34] 沈壯海.把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著力點[N].光明日報,2013-01-05(1).

      [35] 李輝,任美慧.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生活維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5-18.

      [36] 劉康,韓建旭.國外培育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及其啟示——以美國、韓國和新加坡為例[J].探索,2015(4):175-179.

      [37] 楊增崠,李敏敏.美國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主要路徑及其啟示[J].學術論壇,2014(12):16-19.

      [38] 吳永華.論韓國核心價值觀及其培育路徑[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5-81.

      猜你喜歡
      認同日常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認同的崩潰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淺談德育在學科教學和日常生活中的滲透
      實現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詩意地棲居”與“看上去很美”
      跨性別者認同矛盾研究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結合生活實際,學習初中化學
      在高校有效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探索
      IP影視劇開發(fā)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
      冷水江市| 雅安市| 张家界市| 新巴尔虎左旗| 泰安市| 河西区| 大悟县| 察隅县| 乌海市| 靖安县| 青海省| 石柱| 临猗县| 青浦区| 化州市| 赤水市| 大庆市| 阜宁县| 尤溪县| 长汀县| 济南市| 增城市| 山东省| 曲阳县| 昭平县| 宁远县| 上蔡县| 杭锦后旗| 耿马| 嵩明县| 咸丰县| 盈江县| 娄底市| 汉源县| 定兴县| 象山县| 定陶县| 内江市| 江孜县| 盐源县| 墨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