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麗萍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yōu)橹饕繕?,引導學生參與教育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自行判斷、共同評價,能明辨是非,知感善惡,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式;探究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為核心。它強化了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強調教育應當與學生的社會生活相結合。筆者個人認為,在教學中切實做好以下幾點,能使品德與社會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教材為根本,以實踐為導行
“品德與社會”,顧名思義是“品德”與“社會”兩者的有機統(tǒng)一。“品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當下的孩子們,整天接受著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卻缺少了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而對孩子的一生來說,良好的道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所以,作為品德與社會的教師,我們在保證完成教學大綱的學習任務的同時,還應切實理論聯(lián)系實踐,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宋代朱熹說過:“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比魏卫碚摻滩亩疾蝗绗F(xiàn)實具體,教師用理論來推動學生的社會實踐,讓學生用實踐來“修正”或“補充”理論的不足。筆者以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冀教版)第一單元第四課“讓科學技術走進生活” 一課為例,首先讓學生通過圖書、互聯(lián)網(wǎng)等方式搜集相關資料。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科學技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認識到科技要為人類社會造福。 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生活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科學的發(fā)展。同時,教師還可以進行社會實踐教學,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開闊學生的視野,還可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進而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有道是“實踐出真知”,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實踐的作用也非常關鍵,在教學中實行實踐性教育,是社會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品德教育的明智選擇,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
二、鼓勵主動參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教學冀教版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 “追尋人類文明足跡”時,教師可讓學生課前搜集調查、課堂交流探討,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對比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走進世界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古代的人類文明是勞動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創(chuàng)造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這些文明成就對世界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認識這些人類的偉大創(chuàng)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和樂于探究的精神,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及創(chuàng)造能力。讓品德與社會課程成為一個學生展示自己的平臺,讓他們在這個平臺上大顯身手,展示自我,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促進其良好品德的行成。
三、寓教于行,潛移默化,指導良好品德養(yǎng)成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睂W生對于枯燥的課本知識沒有太大的興趣,而且注意力相對來說不夠集中,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根據(jù)特定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場景,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深入理解課本知識。這種方法更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將課本知識和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蘊藏于情境之中,達到一種情理交融的狀態(tài)。同時新課程倡導活動化教學,教師的角色正在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轉變。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量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社會活動,給予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
四、教師應以身作則,立德樹人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繡花要得手綿巧?!弊鳛槠返屡c社會教師,如何“自身硬”,怎樣為學生做好榜樣?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專業(yè)知識素質、身體心理素質,才能引領教育的發(fā)展。教師必須把握好教育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以鮮活的事例感染學生,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在內容上要突出理論的科學性,在形式上要注意內容表達的生動性,這樣才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震撼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叭藷o德不立,教無道不興?!苯處煵粌H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授業(yè)”者,還應該是傳播正確價值觀的“傳道”者。
總之,作為品德與社會老師,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應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范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淡化教育痕跡,真正做到教育的“潤物細無聲”,達到教學的目的,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guī)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tài)度,使學生能夠融入社會,立足于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志芬.淺談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教學.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8).
[2]侯華標.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探索與思考[J].教育科學,2016(22).
[3]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3(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