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姝晗
“一”字原為古人的計數(shù)符號,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又演變成了中國筆畫最少的姓氏,“一”在用作姓氏時,讀作一聲,是一個稀有姓氏,在現(xiàn)代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被列入前三千位,甚至在第11版《新華字典》中,也并未收錄“一”字作為姓氏的解釋,不過,一姓卻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
關于一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早的淵源可追溯至商朝,屬于以祖先名為姓,得姓始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商湯姓子名履,又稱成湯、天乙,商湯以武力滅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后世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氏,稱為一氏、乙氏,世代相傳至今。
也有人認為一姓起源于少數(shù)民族,由部族名稱漢化后改姓為氏而來。第一種說法認為一姓源于鮮卑族。據(jù)史籍《魏書》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中,有一個乙弗氏部落,北魏政權入主中原后,大力實施漢化改革政策,乙弗氏部落中的很多人被重用,氏族也隨之改為漢姓,這個過程中,乙弗氏族人多改為漢姓婁氏,但也有部分人根據(jù)部族首音的漢字諧音,改姓為一,相傳至今。此外,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在北魏時期,鮮卑族還有一個部落名為乙那婁氏(亦稱壹那婁氏、一那婁氏),這個氏族曾在歷史上顯赫一時,其中最有名的人叫乙那婁·瑰,史稱其為“乙瑰”或“弌瑰”,他善騎射、生性聰穎,深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重用,出任了鎮(zhèn)南將軍和駙馬都尉,賜爵西平公,后又出任侍中、征東將軍、定州刺史,進爵為王,后又為西道都將,功名顯赫。其后人均以此為榮,在漢化改姓過程中,改稱為“乙氏”或“弌氏”,而后其族人將“弌”字簡筆為“一”,流傳至今,因此,弌瑰也被認為是一姓的得姓始祖之一。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一姓來源于匈奴族,屬于帝王賜姓為氏。據(jù)史籍《五代史》記載,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間,曾給時任庫莫奚王副使的格斯齊宜賜予漢姓“乙”,因而其后代世稱乙氏,但后來,該支乙氏的后代有人因避難而改姓為諧音漢字“一”,從而也成為一姓的一個重要起源。
在現(xiàn)代,一姓極為罕見,據(jù)統(tǒng)計,一姓的人口總數(shù)在全國約為一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山西、四川、安徽等省。不過,在當代的文化界里則多有一姓的名人:上海人一君豪,為當代著名書畫家、詩人,出版了《義務之父蔡察集》《新世儒王蔡察集》等90多部集子;一丁為當代著名作家,著有《歷山與舜的傳說》《趙樹理外傳》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