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香
摘要:在長期的全球化與世界歷史研究中,“全球化與世界歷史的關系”問題被長期遮蔽了,而這一問題是當代所有全球化理論與世界歷史理論由此出發(fā)的理論預設。對“全球化”實質及其范疇的理性批判是考察“全球化與世界歷史關系”的邏輯前提?!叭蚧笔菍κ澜鐨v史進程第二發(fā)展階段所出現(xiàn)的多元聚合狀態(tài)及趨勢的概括。全球化與世界歷史相互依存、相互交織并相互作用。
關鍵詞:全球化 世界歷史 批判 關系 多元聚合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056-04
在我國當代學界,世界歷史理論研究呈現(xiàn)出向全球化研究轉移的傾向,這種傾向根源于學界多數(shù)學者對“全球化”與“世界歷史”關系所持有的一種錯誤的“潛在”共識:“世界歷史”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就是“世界歷史”。但這種所謂“共識”既錯誤理解了全球化,更錯誤理解了世界歷史,并由此導致了世界歷史理論研究的衰微與全球化理論研究的混亂。因此,對這一掣肘當代全球化理論及世界歷史理論研究的關鍵問題,我們必須對其及學界相關觀點進行嚴肅的反思與批判。
一、學術界相關觀點辨析
全球化與世界歷史的關系問題構成了當代所有全球化理論與世界歷史理論由此出發(fā)的理論預設,其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兩個重要理論及其關系的發(fā)展走向,因此,這一問題十分重要。但這一重要問題在長期的全球化以及世界歷史的研究中被遮蔽了。迄今為止,在國內外學界直接論述兩者關系的文章與專著非常有限。但因這一問題是當代全球化理論與世界歷史理論的基礎,因此,在這兩個理論各自的研究中都不可避免被涉及(但多表現(xiàn)為不證自明的理論前提與預設),總結這些相關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在當代學界,關于“全球化與世界歷史關系”這一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觀點:
一是對立論,即將世界歷史與全球化看成兩個有著嚴格區(qū)別的事物和進程。依據它們之間是否有聯(lián)系,可以將之分為激進派與溫和派。激進派認為,真實的進程只有一個,或是只承認世界歷史進程 ,或是只肯定全球化進程 。而溫和派則認為,“全球化”與“世界歷史”雖然有著不同的內涵、產生背景、行為主體、發(fā)展趨勢等,但兩者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 。二是等同論。國內外多數(shù)學者認為,“全球化”與“世界歷史”雖然有一定差異,但僅僅是程度的差異,兩者的實質卻是等同的,于是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即是全球化理論 。這一看法支配了目前學界對“全球化與世界歷史關系”問題的相關論述。三是從屬論。從屬論也分為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全球化是世界歷史進程的橫向發(fā)展狀態(tài),是這一進程的一個構成部分和表現(xiàn),兩者本質上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世界歷史”僅僅是“全球化”進程的早期階段,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描繪的是“全球化”的早期特征,因此,“世界歷史”理論也應該是一種早期的全球化理論 。
我以為,對如上幾個觀點展開辨析的前提是要先對“全球化”和“世界歷史”進程的現(xiàn)實性及其范疇的合法性進行考察與分析,只有搞清楚這樣的基本問題,才能為考察兩者的關系奠定科學的基礎。學界對“世界歷史”的現(xiàn)實性基本上沒有大的爭議,即使上述有觀點認為,它是全球化的早期階段,也并沒有否定其現(xiàn)實性。而對世界歷史范疇的含義,我國學界也多能達成共識,即指各個自然形成的孤立的、分散的民族、國家和地域日益發(fā)展為緊密聯(lián)系和愈益統(tǒng)一的整體的過程。但對“全球化”現(xiàn)實性及其范疇合法性的認定則存有爭議。本世紀初以來,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化遭遇逆流,“去全球化浪潮”的聲音更是日漸強大。反對的論據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全球化”并非事實。因為時至今日,仍有一些亞非拉國家和地區(qū)沒有進入所謂的“全球化”進程。二是“全球化”范疇不科學。其不科學性體現(xiàn)為兩點:其一,語義不確定。“全球化”范疇始終“具有一種無法減少的不確定性和含糊性。” 其二學科不規(guī)范。我國有學者指出,相對來源于世界史學科的“世界歷史”范疇,“‘全球化范疇沒有任何的學科依據,當然它也就不是一個規(guī)范的學術術語”。 三是“全球化”定位不清。“全球化”究竟是一種現(xiàn)象,還是世界歷史進程的某一階段或者某一方面,抑或是有別于世界歷史的一個獨立的新進程?直到現(xiàn)在仍然眾說紛紜。對某一問題有觀點爭議本是正常的,但關于“全球化”的這些爭論涉及“全球化”存在本質的認定,如果在這些基本問題上都無法達成共識,人們談論的基礎也就不存在了。事實上,全球化的原因、趨勢、實質等問題現(xiàn)在還仍然都是有待說明和論證的事物,并未被充分證明和達成共識,而直接將還有待說明的事物作為解釋一切的原因,這將會導致問題的堆積,進而給相關研究帶來混亂。一直以來,“全球化”研究中的很多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上述問題所引發(fā)的,這也包括了對“全球化與世界歷史關系”這一問題的考察。考察的對象都不清晰,又何談對兩者關系的認識與論述呢?因此,我認為,如要科學與全面地考察“全球化與世界歷史的關系”問題,我們必須返回對“全球化”的科學認識與規(guī)定,否則,一切基于其上的論述不能說完全無意義,但至少是不嚴謹?shù)摹?/p>
二、全球化的實質
“全球化”這一范疇無論從學科合法性、問題指向性還是概念明確性上等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嚴格來講,其在學理層面很難被科學地探討和應用。但是,“全球化”這一概念的復雜性在于,其有著不可否認的高頻率使用性和強大的影響力,正如吉登斯所言“這一術語已經從無人使用變?yōu)闊o所不在” 。而這種強大的使用慣性和使用影響力迫使我們已經無法中止對其的使用。由此看來,我們最合適的做法也許不是廢止它,而是應該通過對其的嚴格界定來規(guī)范它和使用它,畢竟其所標志的很多現(xiàn)象與趨勢是客觀存在的。
對“全球化”概念的界定必須通過對其本質的揭示來完成。也就是說,必須澄清人們究竟想用“全球化”來概括什么?這是我們厘清“全球化”內涵的關鍵。雖然學界對“全球化”范疇有著諸多界定,但仍然存在一些共識:一是指人類愈益緊密與快捷的聯(lián)系;二是指各種商品、生產、資本、技術、信息、人員、文化、包括各種關系等在愈益廣泛的地域的流動與擴散;三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一些領域所出現(xiàn)的一定程度的一體化傾向與趨勢。從現(xiàn)象層面來看,聯(lián)系得緊密、廣泛、快捷及一定程度的一體化都是人類聯(lián)系的某一方面的發(fā)展結果,確實像一些學者所概括的是一種“聯(lián)系的擴展”。但這種界定不足以揭示“全球化”的獨有內涵,因為,它無法回應這樣一個疑問,人類的聯(lián)系自古就是一個日益擴展的過程,何以專指今日的“全球化”呢?因此,我們還需進一步指明“全球化”是一種怎樣特有的“聯(lián)系的擴展”。
如果我們把“全球化”放在漫長的世界歷史進程中,可以明確這種獨特聯(lián)系的實質。從人類交往的角度看,世界歷史是一個人類在逐漸消除狹隘的利益與區(qū)域界限的基礎上實現(xiàn)“普遍交往”的歷史進程 。從邏輯上來看,我以為,這一歷史進程宏觀上需要經歷三個大的歷史階段,即按照世界歷史各構成部分彼此交往聯(lián)系的特點和程度可以將之分為如下三個大的歷史階段(見如下圖示):
第一個階段是人類交往形式的“孤立分散階段”,指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至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之前的歷史階段。在這個階段,世界歷史的主體主要是各個國家、民族、地域等,各主體之間的交往聯(lián)系由于受不發(fā)達的生產力、交通與通信技術等的制約和影響,并不廣泛和快速,因而,交往主體的孤立化與分散化居主導地位。第二個階段是指從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至資本主義時代結束。在這個階段,因世界市場的形成、現(xiàn)代大工業(yè)生產方式的確立與擴散而導致多民族國家及地域之間的頻繁與快速聯(lián)系。在這個階段,西方資本主義各個層面得到快速發(fā)展,其市場化、工業(yè)化、民族國家體系化、民主化的進程促使了世界歷史的主體愈益多元,除各個國家、民族、地域等之外,出現(xiàn)了很多超國家和非政府的組織與機構,且次國家組織日趨活躍和壯大,多元主體間交往的范圍與內容也日益廣泛和多樣,以往孤立分散狀態(tài)退居次要地位,相互間聯(lián)系與影響日益快捷,共性因素開始增多,整個世界呈現(xiàn)一種相比以往急速聚合的態(tài)勢。這種聚合是指多元主體間因為經濟、政治、文化等的緊密聯(lián)系,活動范圍與領域日益聚集且在此基礎上一定程度的融合狀態(tài)與趨勢。各交往主體因對這種進程作出的應對不同,因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程度與趨勢。第三個階段理論上應該是指社會主義時代開啟之后,即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因為最終消滅了異化的分工,消除了主體間狹隘的利益與區(qū)域界限,從而真正實現(xiàn)普遍交往的階段。
由上述分析可見,所謂的“全球化”即是指世界歷史各主體間多元聚合的狀態(tài)與趨勢,其產生于“世界歷史”的第二個歷史階段。正是經由這個階段,作為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所應該具備的普遍性、統(tǒng)一性、整體性才能逐漸形成。多元聚合階段既會存在“緊密、快捷與廣泛及一體的聯(lián)系”特征,也會有與之不同的“松散、封閉、孤立及離散化的聯(lián)系”特征。在總體上而言,多元聚合階段是一個促使世界歷史各要素集聚與融合的過程,但在這一階段,由于自然及社會因素所形成的界限還無法消除,因此,不可避免一定也會存在反聚合化及非聚合化的現(xiàn)象與特征??傊?,“全球化”是世界歷史進程發(fā)展到第二階段所出現(xiàn)的多元聚合的現(xiàn)象與特征,其產生于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之中,受到世界歷史進程機制與矛盾的規(guī)定與制約。
需補充的是,在目前學界有關“全球化”的探討中,有些是針對“全球化是否具有歷史性”這一問題而展開的。居主流地位的看法是“全球化一經開啟(盡管對其開端充滿爭議),其將永遠存在”。我以為這一判斷是有待商榷的。全球化究竟是什么?全球化中的什么方面將永遠存在?全球化為什么會永存?對這些問題,要么是歧義迭出,要么是缺乏論證。這一判斷只是簡單地將“全球化”等同于“普遍聯(lián)系”,進而認為,在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高級階段這種普遍聯(lián)系當然應該永遠存在,但其忽略了“普遍聯(lián)系”不是“全球化”階段的經驗事實與直接結果,“全球化”是實現(xiàn)“普遍聯(lián)系”的前提與環(huán)節(jié),沒有多元聚合,無法實現(xiàn)“普遍聯(lián)系”,而“普遍聯(lián)系”是世界歷史普遍交往階段的特征,無論從聯(lián)系的性質還是程度,其都與“多元聚合”式的聯(lián)系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因此,這從另一問題層面暴露出我們長期以來對“全球化”以及對“全球化與世界歷史關系”問題在認識上的模糊與欠缺。由此看來,認識與把握“全球化與世界歷史關系”問題就至關重要了。
三、全球化與世界歷史的關系
作為世界歷史進程第二個歷史階段的現(xiàn)象、特征與趨勢,全球化既是世界歷史發(fā)展到一個階段的產物,也是當代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表現(xiàn)形式與主流內容。因此,兩者勢必存在錯綜復雜的緊密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1.全球化與世界歷史相互依存,互為前提
通過前文論述可知,作為世界上各構成要素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其實現(xiàn)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期間會經歷各個不同的階段,涌現(xiàn)諸多現(xiàn)象、特征與趨勢,而全球化即是世界歷史第二階段所呈現(xiàn)的新的變化。沒有這些不同的階段以及不同階段所帶來的變化,世界歷史是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的。事實上,“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正是通過這些不同的階段而得以實現(xiàn)的。全球化在改變世界歷史的同時,也在為實現(xiàn)世界歷史創(chuàng)造著有利的條件。全球化是一個實現(xiàn)世界上各種構成要素集聚并融合的力量,正是由于這一力量,作為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所應該具備的普遍性、統(tǒng)一性才能逐漸形成,而普遍性與統(tǒng)一性正是世界歷史的本質維度。因此,全球化是促使“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一種力量。不經歷全球化,世界歷史無法形成。而相反,沒有世界歷史也不會有全球化。從全球化的產生來看,其必須建立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所創(chuàng)造的地域空間、世界市場所開創(chuàng)的流動場所、現(xiàn)代大工業(yè)生產方式所形成的物質基礎、民族國家建立而形成的推動因素等,所有這些條件都是世界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世界歷史及其發(fā)展,全球化這種現(xiàn)象也無從談起。而且,沒有世界歷史生產力的持續(xù)和向更高階段的發(fā)展,全球化也沒有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因此,世界歷史進程決定了全球化的產生、實質與發(fā)展趨勢。
2.全球化與世界歷史相互交織、相互滲透
這種關系是指全球化所處的多元聚合階段與整個世界歷史進程及其各個發(fā)展階段間的交織與滲透關系。多元聚合階段與孤立分散階段的世界歷史彼此交織,這個交集即民族國家的建立。民族國家是指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的國家,其始自1648年歐洲各國達成的威斯特伐里亞公約。民族國家是隨著世界歷史進程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并發(fā)展的,并經由多元聚合階段,逐漸由國家社會體系向國際社會體系過渡,這個交集階段的特征是民族性居主導地位。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國際分工逐漸向全球分工轉變,國際經濟體系開始向全球經濟體系轉變,在此基礎上,世界各主體間的普遍性因素與統(tǒng)一性因素在增長,于是,全球化呈現(xiàn)出一些作為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階段的特征與因素,也由此作為多元聚合的全球化階段開始與作為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階段出現(xiàn)交織與滲透關系,這個交集即全球社會的出現(xiàn)與形成。全球社會形成的基礎不僅僅是在全球問題上達成的共識,而是基于民族國家之外的其他世界歷史主體要素的發(fā)展,而這些主體要素發(fā)展的原因主要在于全球的地域化發(fā)展、全球交往的普遍化以及跨國關系的發(fā)展等。未來作為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一定是一個全球社會。因此,雖然目前仍然處于多元聚合階段,國際社會仍然在這個階段居主導地位,但隨著其他世界交往主體的發(fā)展,全球社會已經開始出現(xiàn),這也是當代世界歷史發(fā)展階段的新特點。近些年來,國內外已有學者注意到了全球社會的出現(xiàn),并開始探討國際社會與全球社會之間的關系。
3.全球化與世界歷史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從長遠和總體來看,全球化是促進世界歷史實現(xiàn)的力量和因素。全球化對世界歷史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全球化促使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經濟全球化優(yōu)化和發(fā)展了世界分工體系,分工愈益全球化,其促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進而使生產力真正成為世界性的生產力。而這種世界性的分工與生產力最終促使了在此基礎上交往的世界性。二是全球化促使了世界政治的多極化、民主化與統(tǒng)一性。全球化促使了世界政治的轉變,其改變了世界國家原有的實力對比,優(yōu)化了世界政治格局,促進了多元主體的發(fā)展和全球社會的形成,加強了各政治主體在不同層次間的對話與合作,促使世界朝著多極化和民主化的方向發(fā)展,為個人擺脫自身、地域、民族等狹隘的局限性創(chuàng)造了條件并具備了相應的能力,從而推進了世界歷史進程的發(fā)展。三是全球化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其不但加強了人類關于“世界作為一個整體” 的意識,而且還促使人類逐漸向以整個地球作為思考中心的思維方法的轉變,而不再是僅以民族國家和人類作為思考的中心。這種全球性的思維方式是普遍性交往實現(xiàn)的思維基礎。四是,全球化進一步促進了技術的發(fā)展與傳播,使世界聯(lián)系的速度與水平不斷提高。但也不能只看到或強調全球化對世界歷史的積極作用,也要看到,全球化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并不都是促進的作用,全球化自身也充滿各種力量、傾向與矛盾,有些力量與傾向也會對“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造成不利的影響。這種不利的作用與影響體現(xiàn)為:首先,全球化使得世界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而現(xiàn)在尚未解決的很多問題更加復雜和尖銳化了。比如,它雖然能促使世界歷史的多極化和統(tǒng)一性,但它目前不但沒有解決反而增大了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因而使世界歷史面臨著新的矛盾和問題。其次,全球化還帶來了全球問題,生態(tài)問題、毒品貿易、跨國犯罪等給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解決,不但世界歷史實現(xiàn)不了,連人類的生存都會成為問題。
而作為整體的世界歷史進程對全球化也具有強大的影響作用。其影響作用也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作用體現(xiàn)為,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為全球化的產生奠定了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的基礎;現(xiàn)有的世界格局與秩序是產生并推進全球化的重要因素;正在形成的新的世界歷史的要素推進全球社會的建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全球化的一些局限性;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機制將會最終解決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的問題,促使全球化朝著好的方向與階段躍進。而另一方面是存在一定的阻礙作用:世界歷史已然存在的結構和秩序是不平等的,其對全球化的長遠發(fā)展來講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并加重了全球化自身具有的某些局限性;某些非國家行為體等在國際關系的各個領域所起的破壞性作用,也是妨礙全球化的消極作用等。雖然全球化與世界歷史間的相互作用存在著消極的方面,但總體而言,它們主要還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綜上所述,通過對“全球化”范疇的反思與批判,才能理性地認清“全球化”的實質及厘清其與世界歷史間的相互關系。而科學認識與把握“全球化與世界歷史的關系”不僅可以重新梳理相關研究的理論預設,進而摒棄錯誤的見解,推進理論的發(fā)展,而且對于我們在實踐中正確應對全球化進程以及正確對待世界歷史整體進程都有著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①如有學者認為,“全球化”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進程,其只是對世界歷史進程中某種現(xiàn)象的概括。[葉險明.世界歷史的“雙重結構”與當代中國的全球發(fā)展路徑[J].中國社會科學,2012(6)]也有學者認為,“全球化”并不已然是事實,其只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自己的全球擴張炮制的借口。[(英)戴維·赫爾德,(英)安東尼·麥克格魯.全球化理論——研究路徑與理論論爭[M].王生才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②如有觀點主張,當前人類歷史只有“全球化”進程,“世界歷史”僅僅是“全球化”的一個早期的模糊概念,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及其理論的日漸成熟,應該廢棄“世界歷史”范疇及其理論。(此觀點的典型代表者是國際關系理論史學家詹姆斯·多爾蒂和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以及社會學家萊斯利·斯克萊爾等。)在這一立場上,學界還有人主張,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而世界歷史是無產階級的世界歷史,因此,在資本主義時代只有全球化而絕無世界歷史。
③周敏凱.馬克思“世界歷史觀”與全球化問題的理論思考[J].國際問題研究,2003(1).呂翠微.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與全球化關系問題初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2).
④我國大多數(shù)學者主張這一看法。
⑤何順果.馬克思的概念及思想體系——兼談西方全球史學的成就與局限[J].世界歷史,2011(4).
⑥朱麗君,閻孟偉.全球化的實質和進程與馬克思的全球化理論[J].南開學報,2007(1).
⑦同上書,第142頁。
⑧葉險明.世界歷史的“雙重結構”與當代中國的全球發(fā)展路徑[J].中國社會科學,2012(6):6.
⑨(英)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M].鄭戈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0.
⑩對此,馬克思指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fā)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xiàn)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美)羅蘭·羅伯森.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M].梁光嚴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