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雪蓮
摘要:在如今社會高速發(fā)展時代,很多農村父母為了生活常年奔波在外,無力顧及孩子的生活,學習,因此導致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比例不斷增加,同時也增大了學困生的比例,這無疑是對教育工作的一大考驗。本文將從分析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如何給學困生做心理輔導以及怎樣培養(yǎng)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方面來著手。
關鍵詞:農村學困生;心理輔導;良好學習習慣
一、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1、家庭問題。有些農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對子女的教育也不甚在意,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及觀念更是存在偏差。現(xiàn)在家庭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父母對孩子只是一味的寵愛,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寶,好吃好喝哄著,不容許孩子受一丁點兒的傷害,也因此養(yǎng)成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惰性習慣和自我為中心的毛病,從而讓學生覺得學不學習無所謂,反正有父母供自己吃穿。正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個父母所期望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會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2、學校問題。農村學校教育模式的單一,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填鴨式”、“管束式”、“保姆式”等落后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并沒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壓抑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發(fā)揮。有些老師采取放任型教學,對調皮學生和差生用一種漠視的態(tài)度來對待,認為他們只要不影響課堂紀律,學不學習無所謂,從而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了學困生;教師對待優(yōu)生和差生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有的老師對優(yōu)生表揚的沒理由,而對差生所犯的一點點錯誤而揪住不放,要么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要么找家長來學校談話,這種所作所為嚴重踐踏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是對學生的一種不尊重,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師生關系的不融洽和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長此以往只會讓學困生越來越多。
3、孩子自身問題。孩子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上進心;孩子學習方法和策略運用不當,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課后不鞏固;學習不主動,老師怎么說就怎么做;孩子自身智力存在問題;孩子對于學習有一種惰性,遇到探索性問題不經過大腦思考就認為自己不會,然后就直接忽略,以上種種都會導致學生學習退步,也是成為學困生的重要原因。
二、學困生心理輔導的措施
1、動之以情,激發(fā)學生學習激情。高爾基曾學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币虼宋覀円脨蹃斫逃⒆?,讓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體會到我們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對于學困生我們不能一味的斥責,因為這樣會導致他們對老師,對學習的反感和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對待學困生我們要給予他們生活上的照顧和關心,學習上的鼓勵和支持,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進行表揚,這樣可以激發(fā)他們學習上的熱情,從而不斷奮發(fā)向上。
2、對癥下藥,促使上進。教師可以先行了解學生家庭和學習上的基本情況,從而做到心里有數(shù),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這樣才可以對學困生因材施教。教師要及時關注學困生,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及時給他們一個職位,讓學困生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重視,這樣他們就會覺得原來自己也是班集體的一部分,也能為班集體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這樣他們在學習上也有了學習的激情,只要有了學習的動力,那么他們脫離學困生的頭銜也就不遠了。
三、學困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鞭r村學困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預習新課的習慣。預習是獲取知識的一個前提,也是為更好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帶著疑問去預習課本,比如在預習語文時,可以想這篇文章主要內容講什么,中心點在哪里?哪些地方是自己不太懂的,這樣在上課時就會特別的關注老師所講的內容,也養(yǎng)成了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2、認真聽講的習慣。學困生由于學習能力差,因此學習注意力就比較容易分散,很容易被課堂和外界的一點小動靜所影響,從而左顧右盼,上課不專心,學習自然跟不上教師講課的節(jié)奏,這就要求教師講課要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時刻關注他們,幫助他們養(yǎng)成認真聽講的好習慣。
3、認真作業(yè),及時檢查的習慣。要求學生作業(yè)要干凈整潔,字體要端正,下筆前要先思考,作業(yè)做完后要主動的檢查訂正。
4、獨立思考的習慣。學困生一般都有一股惰性,碰到難題就畏縮不前,要么空著,要么抄襲。因此教師要及時跟進學困生學習狀態(tài),鼓勵他們不懂就問,不要畏懼,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要相信學困生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上會有所進步的。
總之,農村學困生的形成不只是單一方面的原因,而是由眾多原因所導致的,這也告訴了我們要加強對學困生的關心和激勵,讓學困生們感受到愛,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轉變他們內心對學習的排斥和恐懼,并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幫助學困生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快速的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 嚴紅莉.如何讓農村留守兒童“心”不再荒涼[J]. 人民教育. 2016(15).
[2] 王正惠,劉琳琳,汪輝.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問題研究——以西部民族地區(qū)S縣留守兒童為例[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6(09).
[3] 謝鑫鑫.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綜述[J]. 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