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泳峰
紅色象征著喜慶和吉祥,所以瓷器上的紅釉深受人們的喜愛。紅釉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但色澤穩(wěn)定、發(fā)色純正的紅釉則出現(xiàn)于元代。紅釉按照呈色劑的不同,可以分為銅紅釉、鐵紅釉和金紅釉。銅紅釉是用氧化銅作為呈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造而成,燒造難度極大,極易燒制失敗。鐵紅釉是用氧化鐵作為呈色劑,在低溫氧化氣氛中燒造而成,呈色穩(wěn)定,燒造工藝簡單。金紅釉是用黃金作為呈色劑,在800~850℃的溫度中燒造而成,呈色嬌嫩欲滴,略有深淺濃淡的變化[1]??滴跫t釉品種豐富,色彩絢麗,分成“祭紅”“豇豆紅”“郎窯紅”“珊瑚紅”“胭脂紅”等不同的品種。
一、祭紅
祭紅,又有“霽紅”“積紅”“雞紅”“鮮紅”“寶石紅”“醉紅”之稱,屬于銅紅釉系列。色澤濃艷深沉,灼爍耀目,鮮而不浮,汁水瑩厚,酷似暴風(fēng)雨后晴空中的紅霞。祭紅出現(xiàn)于明代的永樂、宣德年間,以色澤鮮紅而舉世聞名。但燒造難度極大,此后一度失傳,直到清代才恢復(fù)。乾隆皇帝稱贊祭紅是“暈如雨后霽霞飛,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yīng)使花羞色,比畫翻嗤畫是空”。
康熙祭紅,呈色均勻,色澤沉穩(wěn)失透,既有別于郎窯紅的濃艷透亮,也不同于豇豆紅的淡雅柔和(見圖1)。顏色紅中泛黑,部分器物因釉流淌至足邊而呈黑紅色,但也有個別的器物呈色較為淺淡鮮亮。釉汁凝厚,釉面有細(xì)小的橘皮紋,不透明[2]。常見有梅瓶、蒜頭瓶、玉壺春瓶、盤、碗、杯、高足杯、缽、水盂等,制作規(guī)整,口沿及底足均有一條整齊的“燈草邊”。
二、郎窯紅
郎窯紅,又有“牛血紅”之稱,屬于銅紅釉系列。因由江西巡撫郎廷極主持景德鎮(zhèn)窯務(wù)時所燒造,故而得名。色澤鮮紅濃艷,光亮奪目,絢麗燦爛,極似初凝的牛血,與明代宣德年間燒造的“寶石紅”并駕齊驅(qū),故有“比視成宣欲亂真”的贊譽(yù)。郎窯紅對窯爐氣氛和燒造溫度的要求極高,很難掌握分寸,稍有不慎就會失敗。所以在景德鎮(zhèn)當(dāng)?shù)亓鱾髡f“若要窮,燒郎紅”,這也正是郎窯紅極為名貴的原因之一。清代文人許謹(jǐn)齋稱贊郎窯紅是“宣成陶器夸前朝,邇來杰出推郎窯,雨過天青紅琢玉,貢之廊廟光鴻鈞”。
郎窯紅與祭紅相似,但也有區(qū)別。第一,郎窯紅的色澤比祭紅更加深沉濃艷。第二,郎窯紅的釉面有清澈透亮的玻璃光,且有開片;而祭紅的釉面無玻璃光和開片。第三,郎窯紅的器物口沿因流釉多呈白色,圈足修削后不再流釉,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而祭紅的器物口沿流釉現(xiàn)象不明顯,但圈足則普遍流釉。第四,郎窯紅的器底呈透明的米黃色或淺綠色,俗稱“米湯底”或“蘋果底”;而祭紅的器底一般施透明釉。第五,郎窯紅的器物均不落款,而祭紅的器物多寫有本朝款識[3]。
康熙郎窯紅,以膽瓶、觀音尊、貫耳瓶、油錘瓶、僧帽壺、高足杯、觚、盤、碗、文具、渣斗等較為常見,尤以觀音尊、笠式碗最具代表性。造型雍容華貴,氣度不凡,絕非一般器物可比(見圖2)。
三、豇豆紅
豇豆紅,又有“大紅袍”“正紅”“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臉”之稱,屬于銅紅釉系列。因色澤中多帶有綠色的苔點(diǎn),頗似紅豇豆的顏色,故而得名。豇豆紅的釉色淡雅嬌嫩,宛若桃花般艷麗,有深淺濃淡之分。其中釉色潔凈無瑕的稱“大紅袍”,釉色通體一色的稱“正紅”,釉色深淺不一的稱“美人醉”,釉色淺淡的稱“娃娃臉”,釉色幽雅嬌嫩的稱“桃花片”,釉色晦暗渾濁的稱“榆樹皮”等。
清代《南窯筆記》記載,豇豆紅的制作是分幾次吹釉再經(jīng)高溫?zé)伞S捎诖涤缘膶哟尾煌?,在燒成后釉面必將出現(xiàn)水漬般的痕跡。更由于釉料中含有微量的銅元素,在燒成過程中因氧化的作用,會產(chǎn)生綠色的斑點(diǎn),猶如苔點(diǎn)。在渾然一體的紅釉中,摻雜星點(diǎn)綠斑,妙趣橫生,相映成輝,猶如紅霞滿布之中點(diǎn)綴了星星點(diǎn)點(diǎn)的綠色寶石。清代詩人洪亮古贊其“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4]。
豇豆紅與祭紅相似,但也有區(qū)別。首先,祭紅是用蘸釉和蕩釉的技法制成,釉面勻凈;而豇豆紅是用多層次吹釉的技法制成,釉面有深淺濃淡的變化。其次,祭紅是在嚴(yán)格的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色澤呈統(tǒng)一的紅色;而豇豆紅利用了銅在氧化氣氛中呈綠色的特點(diǎn),是在控制不甚嚴(yán)格的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色澤呈紅色中帶星點(diǎn)狀綠斑[5]。
康熙豇豆紅,極為名貴,均為宮廷御用之物。由于燒造難度極大,因此沒有大件器物,傳世品以菊瓣瓶、柳葉瓶、螭龍瓶、萊菔尊、太白尊、蘋果尊、膛鑼洗、印盒、水盂等文房用具常見。器身最高不會超過24厘米,造型輕靈秀美,有時還以暗刻蟠螭紋或團(tuán)螭紋作為裝飾(見圖3)。器物底部施透明釉,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書款。
四、珊瑚紅
珊瑚紅,又有“蓋血紅”之稱,屬于鐵紅釉系列。明代的鐵紅釉采用平涂技法,色澤較暗,接近棗紅色,釉面上有涂抹的痕跡。清代的鐵紅釉在制作工藝上與明代相比有所改變,采用吹釉技法,故在色澤上略有差異,有深淺濃淡的變化,紅中泛黃,與珊瑚的顏色接近[6]。
康熙珊瑚紅,是清代宮廷祭祀用器中不可缺少的品種,釉面勻凈,色調(diào)統(tǒng)一,色澤嬌嫩艷美,華麗凝重,釉面較薄而且有不易覺察的顆粒痕跡(見圖4)。流行以金彩描繪紋飾,盡顯雍容華貴的氣韻。
五、胭脂紅
胭脂紅,又有“玫瑰紅”“薔薇紅”或“洋金紅”之稱,屬于金紅釉系列。色澤呈粉紅色,略有深淺濃淡的變化。大約在釉料中摻入萬分之二的金,可以得到較為濃艷的胭脂紅色;在釉料中摻入萬分之一的金,可以得到較為淡雅的粉紅色[7]。胭脂紅出現(xiàn)于康熙朝,在雍正、乾隆朝盛行。
康熙胭脂紅,采用吹釉技法,常見有盤、碗、碟、杯、蓋碗等小件器物,胎體輕薄,釉色潔凈典雅,寫有本朝款識。一般在器物的外壁施胭脂紅釉,在器物的內(nèi)壁和圈足施透明釉(見圖5)。
雖然在明代的永樂、宣德年間,江西景德鎮(zhèn)就已經(jīng)能夠燒造出色澤鮮艷的紅釉,但不久即面臨失傳的境地,直到二百多年后的清代康熙年間才得以恢復(fù),并且推陳出新,不斷進(jìn)步,使得紅釉的制作工藝日趨完美,品種更加豐富。
注釋:
[1] 汪慶正.簡明陶瓷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2][3][5] 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6] 李輝柄.中國瓷器鑒定基礎(chǔ)[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7] 中國硅酸鹽學(xué)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