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位老師同課異構上《詹天佑》一文,課堂教學中都很重視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表達。
第一位老師設計的主要問題:“本課寫詹天佑為什么僅寫修筑京張鐵路?”“細讀第4、5、6自然段,三個事例有無相同之處?”教師的教學重點指向讓學生關注課文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分析典型細節(jié),感受詹天佑愛國、杰出的人物特點,讓學生在以后的寫作中,能注意選擇典型事例,寫好典型細節(jié)。
第二位老師根據(jù)學生“學習單”反饋,提煉出三種等級問題,不同等級的問題,讓學生選擇不同的方式解決。難度系數(shù)為一星:“為什么那時帝國主義會蔑視中國?”“清政府為什么會選擇詹天佑為總工程師?”教師讓學生根據(jù)資料討論,學生在小隊內自行解疑。難度系數(shù)為二星:“為什么說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工程師?”“詹天佑怎么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結合課文深入探究,隊長帶領小隊成員結合課文第5、6自然段,認真修改工程施工示意圖。四人小隊作為設計團隊,派發(fā)言人闡述觀點。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同時讓學生學習課文選擇典型、塑造人物形象的表達方式。難度系數(shù)為三星:“工程提前兩年,能保證質量嗎?”教師以形象的“火車”交流單,學生合作交流,尋找詹天佑的典型語言、動作,分團隊闡述觀點。
對比兩課的問題推進教與學,第一位老師的問題就是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師提問后學生忙于在課文中找答案。這類問題為“找結論的問題”。第二位老師提的問題來源于學生,教師根據(jù)不同等級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把找結論的問題變?yōu)檎依碛傻膯栴}、找過程的問題、找方法的問題、找方案的問題,由此引導學生展開思維過程。
顯然,第二位老師的做法更勝一籌。當問題來源于學生時,對學生林林總總的問題,老師需篩選提煉、合理歸并。我們既可以如第二位老師那樣,從難度不同上進行等級歸類,也可以根據(jù)文本的不同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歸并方法。例如《金子》一課的教學中,有位老師就針對學生許許多多的問題:“彼得為什么最后說他找到了金子?”“為什么彼得說自己找到的是真金?”“彼得怎么找到金子的?”“彼得找到的真金到底是什么?”……歸并提煉為解決一道數(shù)學題:“()+()+()……=成功”。學生細讀課文,思考推敲,合作討論,得出彼得獲得成功、實現(xiàn)夢想的原因,許多問題也都迎刃而解。學生通過對問題言之有理的討論交流,回歸文本的深入理解與自己個性化的領悟。
這兩位老師的成功教例還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中好的“問題”,不僅要來源于學生,老師在篩選、歸并、提煉時,還應該與學習目標緊密相關,并能鼓勵學生在更高的認知層面上處理知識,問題要具有開放性、探究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思考,引導學生建立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當然,一節(jié)課的好問題,還要能夠形成“問題鏈”,用“問題鏈”推進教與學,引導學生主動思維,讓學生體會思維過程,培養(yǎng)科學嚴謹?shù)乃季S習慣。
(陳林靜,南京市學科帶頭人,南京市百家湖小學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