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農(nóng)安縣哈拉海鎮(zhèn)第一中心小學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確立學生學習主體意識、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本文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小學四年級語文如何有效教學談幾點體會。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四年級;有效課堂教學
一、巧妙導入,讓小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在四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撈鐵?!芬徽n時,我采用了導入法:“同學們見過鐵疙瘩沉到水底,這時一位和尚卻說:“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竟然還真被打撈上來的事情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北宋時期,了解一位叫懷丙和尚的工程家是怎樣撈鐵牛的??纯此遣捎檬裁捶椒〒频模吭鯓訐??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被燃起,迫不及待的求知欲望,會使學生自然而然展開想像,開啟學習之門。
二、突出重點,兼顧理解和表達
《撈鐵?!芬徽n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撈鐵牛的,四年級的學生對水的浮力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對于打撈過程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研讀。但在開課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去了解抓住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課題的關(guān)鍵詞(撈),圍繞“撈”字交流,課文應(yīng)當說明哪些問題?讓學生更歸納出下列問題:①撈什么;②誰撈;③什么時候撈;④什么地點撈;⑤為什么撈;⑥怎樣撈;⑦撈的怎樣?
再找出撈的步驟后,并對每一步進行分析,找出前后的因果關(guān)系,從而很容易的解決了教學的難點。比教師的一味說教學生更能接受。
本課的學習重點之一是“了解懷丙和尚撈鐵牛的過程”,但是,感悟抓住主要內(nèi)容的學習方法也必須是我們確定的一個重點。教師在教學指導中,就必須在兩者之間搭建起一座連通的橋梁。在內(nèi)容學習方法上,抓住重點段落或重點語句進行深入理解;從表達方式上體會課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從課文整體到局部、由淺入深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習閱讀方法。同時也更加關(guān)注文本,引導學生揣摩語言等,這些教學方法無不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本質(zhì)特點。
三、品讀精華,感悟本質(zhì),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是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的文字載體。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體驗,才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凈的底色。
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很能催人淚下的文章。但是學生在理解文章中蘊藏的父愛卻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將心比心的,從內(nèi)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強烈的地震之后,學生沒有這方面的體驗,脫離生活的經(jīng)歷,對文本的理解是相當膚淺的。朗讀不能有感而發(fā)。對此,可以通過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品讀文本,再現(xiàn)情景并聯(lián)系汶川地震,以及生活實際體驗文本,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閱讀,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首先,學生匯報自己最受感動的語句。接著,可引導學生重點品讀人物描寫的句子:“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弊寣W生想象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體驗父親救子時內(nèi)心的焦急和無助,在詞句品讀中感悟到:父親有著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為愛!
接著可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與文本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使學生深刻地感悟父親因為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著救兒子。父愛就體現(xiàn)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最后可對比閱讀,比較感受“父親的了不起”面對父親的堅持,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人們認為他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針對這個疑點,可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詞句,與這位父親的言行進行對比。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語言,體會到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而這位父親,在人們看來是“失?!钡?,但“失?!钡每删?!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到:父親的不同尋常,正說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zhí)著!他的愛,使兒子等十四位同學獲得了又一次生命!父愛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奇跡!
在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聯(lián)系課文及生活實際,走進阿曼達的內(nèi)心世界,寫出阿曼達在廢墟下的內(nèi)心與言行,再聲情并茂地讀出來。通過讀寫融情來體會: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精神力量!兒子對他人的愛,是父愛的傳承!
四、感受情感的熏陶和濡染,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要讓孩子沉潛到語言文字之中,自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濡染。如教學《看不見的愛》,只要學生能讀出母親的愛,領(lǐng)會到母愛的涓細伴我成長,就足矣了。學語文最重要的是感悟,怎樣理解題目當中的“看不見”是課文的難點。引導學生先從課文內(nèi)容出發(fā),理解小男孩看不見東西,然后通過精品細讀,理解題目更深層次的含義,即父母的愛就在我們身邊,是那么平實、那么普通,有些時候我們真的看不見。但是這種愛就滲透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鼓勵的話語、關(guān)切的問候、期盼的眼神以及校園外等待的身影等,無處不在。男孩是不幸的,他看不見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可他又是萬幸的,他有著這樣一位深深愛著他的母親。同學們受到了很大的感觸,有位學生賦詩一首:“母親的愛是一首詩,溫馨感人;母親的愛是春天的雨,滋潤心田;母親的愛是一首歌,貫穿一生;母親的愛是空氣中彌漫的桂花香,無聲無息,卻甜入肺腑?!崩蠋熒羁谈惺艿?,小學生在受到激發(fā)時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和潛力。啟發(fā)學生理解,這種看不見的愛其實更加偉大,更讓我們感動。
總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jié),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李煜.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J].素質(zhì)教育,2014.
作者簡介:
張淑華,大專學歷,小教高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