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
【摘要】辯訴交易制度產生于美國,其在美國刑事訴訟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如何更好地利用國家刑事司法資源,從而追訴犯罪,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就需要充分發(fā)揮辯訴交易制度的作用。筆者從辯訴交易的理論基礎和我國國情角度入手,希望對我國引入辯訴交易制度有所幫助。
【關鍵詞】辯訴交易;理論基礎;引入
一、辯訴交易的理論基礎
辯訴交易,是指在法院開庭審理前,提起控訴的檢察官提供比原來指控更輕的罪名指控或者減少控訴罪行,或者允諾向法官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建議為條件,來換取被告人做出有罪答辯,這是控訴方與被告人在法庭外進行協(xié)商談判的一種司法制度。任何制度都是在一定的理論土壤中才能生根發(fā)芽的,我們討論辯訴交易制度也要從理論基礎進行分析,才能對其適用性有更客觀的認知。
(一)實用主義哲學
辯訴交易制度最早產生于19世紀的美國。伴隨著這種充分利用有限的司法資源且訴訟效率高的結案方式,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本國的司法實踐中予以確認,紛紛采用辯訴交易制度。美國作為一個年輕的移民國家,由于沒有歷史和傳統(tǒng)的羈絆,勇于創(chuàng)新成為這個新的國家和民族的基本特征。在美國,衡量一切事物的好壞是以是否有創(chuàng)新意識為標準的。這種實用主義哲學觀念,深深地影響了美國的訴訟制度和司法實踐。司法的目的不在于追求所謂的理想和絕對的公正,而在于解紛止爭,息訟安民,只有在現實中實現的公正才是有意義的。
(二)契約觀念
在法文化學的意義上,制度本身是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它在受到文化孕育、滋養(yǎng)的同時,必然也會對文化產生依賴性。就辯訴交易制度的實踐運作而言,它要求在文化觀念方面獲得相應的背景支撐。在這方面,西方法治國家的契約文化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從本質上說,近代以來的西方文明就是一種契約文明,“契約”及其蘊含的自由、平等理念是近現代西方文明最重要的理念。這種契約文化對訴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點就是尊重當事人對訴訟的處分權,這種訴權的處分性直接體現了意思自治的契約精神。契約平等、自由的理念奠定了辯訴交易存在的制度環(huán)境,同時也只有在強調契約自由的文化環(huán)境中,辯訴交易才能獲得合法性的基礎。
(三)證據開示制度和沉默權
證據開示是一項誕生于英美法系的刑事訴訟制度,《布萊克法律詞典》將其解釋為:“在審判制度中,一方當事人用以從對方當事人獲取有關案件的事實和信息,從而有助于該當事人為審判做準備的審前機制?!蓖ㄟ^證據開示,控辯雙方的信息得以共享,使得雙方能夠估算自己的勝算機率,從而也防止了證據突襲,使得訴訟能夠順利進行。證據開示不僅使控辯雙方以掌控的證據作為交易的籌碼,而且為雙方協(xié)商創(chuàng)造和諧的協(xié)商環(huán)境。
二、我國引入辯訴交易制度的相關思考
法治在國家、社會中的作用愈來愈重要,為此要實現法治國家這一目標,必然會推動一系列的法制改革,吸收世界優(yōu)秀的法制文化成果來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在訴訟制度上,面對犯罪手段日益專業(yè)化、復雜化,偵查工作難度的不斷增加,同時鑒于司法資源有限與案件的積壓,這些狀況是司法工作面對的難題,而辯訴交易制度以其獨特的價值吸引著世界不同法系的國家對其借鑒、吸收以利于本國法制建設。
(一)我國引入辯訴交易的障礙
1.引入辯訴交易的理論障礙
進辯訴交易制度,并且在我國已經具有了辯訴交易的雛形,證據不足不起訴就是其一。筆者認為辯訴交易與證據不足不起訴是兩種不同的訴訟制度,根據前文關于辯訴交易理論基礎的四個方面入手,將兩個制度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論述我國引入辯訴交易制度的理論障礙。
首先,辯訴交易制度在美國有其存在的現實土壤,實用主義哲學觀作為其思想基礎,而中國不存在美國那樣徹底的實用主義哲學觀念,中國人在衡量一切事物的好壞時,潛意識里考慮到的是歷史和傳統(tǒng)。正是基于此,我們積極引進并確立了嚴格的程序法,從此實體、程序分離,并將“證據不足不起訴”寫進《刑事訴訟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次,辯訴交易體現了一種高度發(fā)達的契約觀念,而在我國,契約觀念較為淡薄,刑事訴訟法制定以及運作中,懲罰犯罪一直作為重要的訴訟價值。在這種環(huán)境下,即便引入辯訴交易制度,檢察官和被告人難以做到平等協(xié)商,公權力機關握有的強大權力若迫使被告人聽從權力機關的安排,達成辯訴交易的合意和自愿性就受難以保證。
最后,相關制度規(guī)定并不相同。在美國,證據開示制度使得辯訴交易的需求更加現實具體,在證據不經開示的情況下,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籌碼,對于辯訴交易的啟動或達成都會是一種障礙;辯訴交易制度在彌補沉默權制度的負面效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反觀我國,沒有建立起系統(tǒng)的證據示制度,也沒有規(guī)定沉默權制度。在相關法律配套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如果引入辯訴交易,就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該制度降低訴訟風險的作用,也難以保護當事人的各項權利。
2.引入辯訴交易的實踐障礙
一方面,辯訴交易本身并不是一個完美的制度,它有使無辜者被認定有罪的危險、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的程序的合法性、可能降低公眾對法律的尊重等弊端;另一方面,中國司法環(huán)境的特殊性,辯訴交易的引進還會遇到以下司法實踐方面的障礙。
首先,司法實踐中難以明確適用范圍。刑事司法領域主要涉及到:案件的判定標準難以確定。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各種新生犯罪類型的增加,這就為適用標準的選擇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其次,難以真正保障主體間交涉能力的平衡??剞q雙方要想獲取交涉能力的平衡,主要是被告人的對抗能力,畢竟他們缺乏專業(yè)知識。這就需要兩方面的支持:他能聘到水平不錯的律師;該律師也真正能從被告成的利益出發(fā),與控訴方進行協(xié)商。而實踐中,這兩方面都難盡人意。
最后,審查與救濟中遇到的困難。真實與自愿的標準如何確定,控訴機關的裁量權又如何控制,這些都將是引入辯訴交易制度將要遇到的難題。
(二)我國引入辯訴交易制度的可行性
1.提高訴訟效率,優(yōu)化司法資源的需要。公訴案件的增加給司法機關帶來的沉重的壓力,為了維護社會穩(wěn)定,必須加大對犯罪分子的打擊力度,與此同時,一國在一定時期的司法資源卻是有限的,如何運用有限的司法資源做到兼顧打擊犯罪是擺在我國眼前的現實問題。辯訴交易使得審判程序簡化,節(jié)約了訴訟時間,提高了訴訟效率,因此該程序作為高效的解決糾紛機制之一,彌補為單純的追求公正而產生的訴訟拖延問題。這也使得司法運行環(huán)境得以改善,法院不會因為案件堆積的壓力,加之審限的規(guī)定而陷入繁忙冗雜與焦急之中,案件結果的準確和公正性也隨之獲得保障。
2.保障人權的需要。保障人權是現代法追求的最基本價值之一。尊重和保障人權既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一切進步法的基本特征,也是現代法區(qū)別于傳統(tǒng)法的基本標志。在現代法治文明中,每個人都被假設是有充分理性的人,他能夠通過自己的自由意志來自主處理自身的事項,能夠恰當的處分自己的權利。由于我國刑事法律受大陸法系影響深遠,職權主義色彩深厚,作為控方檢察機關與被追訴者無論在實體抑或形式上都難以達到真正平等狀態(tài),追訴方依靠國家公權力行使追訴權,而被追訴者則處于被追究地位,其權利受限,同時,又因其缺乏相應的諸如沉默權等制度保障,所以超期羈押、刑訊逼供等侵犯被追訴者人權的問題較為嚴重。引進辯訴交易將使他們從被動的地位中解脫出來,運用法律賦予的權利,真正成為訴訟的當事人,增強訴訟民主,保障被告人權利。
3.刑罰的目的的需要。一般認為,刑罰是國家為了防止犯罪行為對社會中重要社會關系的侵害,由法院根據刑法規(guī)定,對犯罪適用對立基于痛苦之上的最嚴厲的強制措施。這是刑法學界對刑罰概念對基本界定。從本質上來看,法律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手段,是一種用于社會治理的事業(yè)。人們采用法律這種手段來對社會進行控制、治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整個社會更有秩序、更加正義和合理,讓生活更加美好。正如貝卡里亞所述:“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消除業(yè)已犯下的罪行。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防止罪犯重新侵犯公民并規(guī)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辯訴交易制度有利于犯罪人的矯正恢復和回歸社會,這從根本上符合刑罰目的。
4.經濟合理性的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刑事犯罪不僅在數量上劇增,在質量上也日趨嚴重。而辯訴交易正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比如其可以有效縮短訴訟周期,促進司法資源的優(yōu)化利用等等。辯訴交易的實施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比較少的司法資源換取了更多的訴訟成果,使得司法資源得到進一步的合理優(yōu)化配置,使得檢察官、法官、辯護律師都得到較大的便利。
綜上所述,對于辯訴交易制度的引入,我國應該采取適合國情的有步驟引入。在充分分析本國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對他國辯訴交易制度實踐中的有益經驗進行吸收和改造后的再創(chuàng)新,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梁欣.刑事訴訟文化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462
[2][美]Thomson West.布萊克法律詞典[M].1979
[3][美]格林頓.比較法律傳統(tǒng)[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4]陳光中.辯訴交易在中國[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36
[5]王利賓.刑罰的經濟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6][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戴飛(19-),男,江蘇南通人,中共中央黨校2015級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