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萍
摘 要:好的整體感知教學設計,有助于更好地貫徹“生本課堂”的理念,開展以學生的學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從而促使學生的能力提高和智力發(fā)展。本文介紹了人物串講法、標題分析法、文本設疑法、補白想象法、部分取名法、插圖復述法六種整體感知教學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閱讀教學 ;整體感知;教學設計;教學策略
整體閱讀是閱讀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之一,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就是對課文進行整體的直覺了解和把握的過程。有了整體感知,才能進行有效閱讀?,F(xiàn)實課堂中,有的教師為了求新求異拋棄了整體感知的設計,過分重視語言品味,直奔主題的理解,直接從課文的某一精彩片段入手,引導學生直接沉入對一字、一詞或者某句子的品析理解,結果學生因為對課文沒有整體上的綜合印象而一頭霧水,違背了學生的認知過程,無法完成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鍛煉。下面,筆者就結合實例具體談幾種整體感知教學設計的策略。
方法一:人物串聯(lián)法。所謂人物串聯(lián)法,是指教師在設計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串聯(lián)起來講課文主要內容。這些關鍵人物的形象又與主題相關。
【示例】以教學《石壕吏》為例。
學生活動:根據教師板書:嫗、吏、翁 說說故事內容。參考答案:官吏夜里捉人,老翁逃跑,老婦出去看。
運用人物串聯(lián)法進行整體感知設計,所找人物與主題關系密切,能為下一步的內容分析做推進。這幾個詞正好又是文言字詞,該設計能體現(xiàn)文言文“文”與“言”的統(tǒng)一性,不但解決了文言詞義,也整體把握了作者的寫作思路。
方法二:標題分析法。所謂分析標題法,指教師在設計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從標題入手設置與內容相關的問題。這不乏是一種好策略。標題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承載了豐富信息量,也往往與文章的主題相關。
【示例】以教學《阿長與<山海經>》為例。
學生活動:(1)阿長與三海經為什么能并列?(學生回答阿長買來《三海經》)(2)追問:買《三海經》之前還寫了哪些事?(這個問題能幫助學生理清一人多事的敘事脈絡,為下文重點講解阿長買《三海經》作鋪墊。)(3)追問:題目取為《阿長》好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買《三海經》是作者詳寫部分,為品析“我”對阿長由原來的討厭最后變成敬佩的情感變化作鋪墊)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很順利能進展下一個研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學習寫人文章作者怎么做到多事穿插、如何做到詳略,直指作者在人物刻畫上用細節(jié)描寫,最后感悟作者情感變化。這種方法適用于標題與整個課堂教學的教學點緊密相關。
方法三:文本設疑法。所謂文本設疑法,是指教師在設計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直接從課文主要內容著手,找到能對內容起到總領性的句子或段落,從而理清文本內容。
【示例】以教學《橋之美》為例。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尋找欣賞橋之美的角度是什么?從課文的一句話里找到依據。參考答案: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形式作用。
運用文本內容設疑進行整體感知,能直接引出文本內容,達到整體把握主要內容的目的。這種方法適用于內容上看似比較零散,但其實并不復雜的文本。
方法四:補白想象法。所謂想象法,是指教師在設計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內容去猜測作者生平經歷、情感,從而對課文進行整體性把握。
【示例】以教學《鄉(xiāng)愁》為例。
學生活動:自由朗讀詩歌,結合內容,請你猜猜詩人經歷了什么?明確:《鄉(xiāng)愁》這首詩歌是詩人余光中遠離大陸,思念大陸所作的思鄉(xiāng)之作。詩歌通過用“船票”、“郵票”“墳墓”這些意象不難推測出詩人對親人、對祖國母親濃濃思念之情。讀詩需要知人論世,從內容上去猜作者生平經歷以及作者情感,這既是傳統(tǒng)講授法的創(chuàng)新,又直接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這種方法適用于對學生來說年代感已久、情感上難以達到感同身受的文章。
方法五:部分取名法。所謂部分取名法,是指教師在設計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就課文內容的幾個方面,引導學生用取名或取小標題法理清文章脈絡。
【示例】以教學《貓》為例。
學生活動:本文寫了哪幾只貓?請你分別給它們取個名字。明確:此題看似是開放性題目,但實則是要學生在初讀課文后對課文有整體感知后才能對三只貓進行取名。學生在回答三只貓的名字上,都會從外貌特征、性格、命運以及作者對其感情進行取名。
方法六:插圖復述法。所謂插圖感知法,是指教師在設計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就課文中出現(xiàn)的插圖進行提問,讓學生進行復述。這樣既降低了難度,又將文本語言與畫面結合,更方便學生回憶。
【示例】以教學《斑羚飛渡》為例。
學生活動:大家有沒有關注課文插圖?它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個故事的內容?
明確:復述飛渡情節(jié),學生看著畫面中斑羚飛渡的樣子,能準確地復述出斑羚飛渡過程中的一系列有關動詞。有些課文插圖有好幾幅,組合在一起,便是文章情節(jié)的全過程。整體感知抓住這些插圖,就是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為研讀語言和感悟主題做了鋪墊。
總之,整體感知是為順利進行品析、精讀課文做鋪墊性工作,必須運用好恰當的教學策略才能將品析、精讀課文進行得順理成章。否則,無法進入研讀階段,只能教師在教學課堂里自圓其說,甚者將課堂變成一潭死水。教師聲嘶力竭,學生索然無味。